不能忘却的长征观后感 篇一
《不能忘却的长征》是一部以中国红军长征为题材的电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深被长征精神所感动,也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电影中展现了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长征的艰辛和顽强的毅力。他们面临着恶劣的天气和崎岖的山路,却始终没有放弃过。他们相互支持、互相鼓励,一路上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深为震撼。无论是在长征的艰难时刻,还是在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时,红军都没有退缩。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信念。
电影还展现了红军的军事智慧和组织能力。红军在长征途中面对敌人的袭击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反击。他们善于利用地形,采取伏击和游击战术,有效地击溃了敌人的进攻。这种军事智慧和组织能力使红军在长征中始终保持战斗力,取得了许多胜利。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死考验。红军在长征中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纪律和意志力。长征精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后来的革命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能忘却的长征,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困难,展现了他们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佩。
不能忘却的长征观后感 篇二
《不能忘却的长征》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部电影,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长征这段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也对长征精神产生了更深的感悟。
电影中展现的长征是一次充满艰辛和困难的旅程。红军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完成了这次艰苦的长征。他们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始终坚持着革命事业。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令我深为感动。
电影中还展现了红军的团结和互助精神。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们相互支持、互相鼓励,始终保持着团结一致的战斗力。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团结的力量。这种团结和互助精神不仅在长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精神支柱。长征精神包括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团结的力量等多个方面。这种精神不仅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能忘却的长征,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长征这段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也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敬佩。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长征的艰难和困难,也展现了红军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长征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不能忘却的长征观后感 篇三
说出来,许是一件会被批判为“大逆不道”的事情。
对于从小就听着那些英雄战士们奋勇杀敌的故事的我来说,其实红军战士们在长征中所经历的苦,他们的那些牺牲、流血、信念……在很长在一段时间里,我都很茫然。
不是不感动,只是不真实。
不是不懂事,只是不理解。
清楚地明白,这些伟大战士们的努力,换来了今天的
安定生活。
歌颂的诗词曲赋,堆得比天还高,这是应得的,理所当然的。
战士们一瞬间的牺牲,凝就了不朽的灵魂。
处在这样一个还算是和平的时代,多多少少,就会有种冷漠的感觉———那些金戈铁马的惊心动魄已然远去,虽然报纸电视广播上面的新闻总是充斥着那些恐怖分子袭击武装冲突的打打杀杀。通过屏幕,看着那些流着鲜血的躯体,断壁残垣,废墟硝烟,明明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成千上万的人正在死去,甚至是即将死去。只是,心中没有任何感触,没有感动。
自认为,不是多愁善感、情怀纤细的人。当初,学校要求参观《不能忘却的长征》时,还是和其他同学一样,对于那些已经讲烂的传统叙事结构的编年史没有兴趣。
然而,却被此片深深打动。
现代的非线性叙事方式,传递着图文声画的信息。
我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池煜华老人。她是一名红军战士的普通妻子。
“我等你。”这是池煜华老人和自己丈夫离别时最后的话语,最后的承诺。
等待。
他们的新婚,不过短短的三天;而这守望,这等待,却足足跨越了大半个世纪,整整70年的蹉跎岁月。
命运和池煜华老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实际上,她的丈夫在1935年,便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然而,他牺牲的消息却直到1985年才得到确认。
历史的天空下,岁月的'脚步轻快地流走,刻下属于自己的烙印。
正值妙龄的少妇,不知在何时,青丝变成了银发,玉颜已然沧桑。一弹指之间,已是垂暮之年的老妪。但是池煜华老人始终相信丈夫没有死,她用自己守候的一生实践了“我等你”的承诺。
风沙驻守,空缘回首朱颜凝;咫尺天涯,红尘飞逝梦已断。
不能忘却的长征观后感 篇四
地址都成了遗址,笑容都成了遗容;长征是他们的苦难,苦难是他们的信仰。
——题记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934年,一场变被动为主动的战略大转移揭开了帷幕。
突破国民党军的一道道封锁线,抢渡湘江,连续苦战,8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四渡赤水,南渡乌江,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终于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直到今天,我们犹能看到那为了挽救一份函件沉入水中的战士,那决定民族命运的遵义会议,那困境中相互激励的温暖眼神,还有那“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磅礴气概。
草黄了又青,雪下了又融,八十年过去,长征或许被记忆的浪花湮没,长征精神却是不可磨灭的,那是一种“东方魔力&r
dquo;,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忠诚。或是年轻的小战士,或是多年的老兵,在那时毅然踏上了长征的路。艰苦的环境、十数倍的敌人追击没有拖垮他们,是坚定的信念和对美好明天的向往支撑着他们。他们明知前方是一条荆棘的路,却依然遵守纪律,奋然前行;他们明知未来生死难料,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他们明明物资已匮乏,却仍然纪律严明,不索取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资料;他们明知困境中食物是多么稀缺,却还要让给战友;他们……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乃至生命阐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习主席曾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今天,我们走在新长征路上,仍抱有坚定的信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继承着长征精神。
仰望神十天宫对接,俯瞰蛟龙深潜七千余米,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我们的中国梦,也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成才之梦,中国梦让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与祖国人民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必须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实现“中国梦”寻求精神支柱。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长知识,踏实做事;志存高远,锤炼意志。
我们会在学校完成一个学生的本分,认认真真;我们会在课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储备各种能力;我们会关注时事政治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慷慨激昂;我们还会关注社会问题,批评社会中存在的冷漠现象,立志去改变世界……我们会做很多很多,在新时代发扬长征精神,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去,让那些可亲可敬的红军战士看到,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盛世太平,我们年轻一代会守护好,祖国会像他们想象的一样,那样强大,那样繁华。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前辈们浴血奋战胜利的笑颜激励着我们。中国梦,是我们的梦,为了那许许多多人的笑颜,让我们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绽放更加绚丽的青春!
不能忘却的长征观后感 篇五
每当我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边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时,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一段段红色的记忆,不由得想起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读完《长征的故事》时,我浑身的血液都僵硬了。漫漫征程,红军跨越十多个省,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红军的热血?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 都是一幕幕最动人的血色记忆,无论冰封的皑皑雪山,还是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无不留下了红军的身躯与鲜血,而令我久久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长征在那样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什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首先,革命红军有坚定的信念。长征路上的艰辛和困难重重,面对饥饿严寒,他们不喊苦不叫饿,是他们的精神战胜了肉体;面对牺牲,他们义无反顾,是他们的精神支持了他们。正是他们有了伟大的信仰,坚定了必胜的信心才是他们奋不顾身,与敌人对抗;正是他们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他们为国捐躯无怨无悔。
其次,革命红军有伟大的团队精神。每一次的胜利,是一个个战士齐心合力,互帮互助,共同战斗的结果。面对枪林弹雨,没有丝毫的恐惧;面对雪山草地,没有丝毫的畏缩,因为他们每个战士的心里都有自己的组织团队。
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过着幸福的生活就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的未来新长征还靠我们,我们虽然再不用爬雪山和过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每个少先队员都应该学习革命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怕困难,勇于牺牲,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