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800字 篇一
《大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礼记》中的一篇,由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共同组成四书。作为一本经典的教育和修身指南,它通过对教育和修身的论述,传达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大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核心思想。作者通过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和方法,向读者阐释了一个人应该如何修身养性,以及如何以正确的道德观念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读完《大学》,我深受启发。首先,我意识到修身养性是每个人的基本任务。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个人利益,忽略了内心的修养。然而,《大学》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我们才能达到至善之境,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大学》教导我们要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才能培养出有道德修养的下一代,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此外,《大学》还强调了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对社会有所贡献。我们应该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大学》中还有许多深奥的哲学思考,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和领悟。这本书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大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书籍。通过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受到启发,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读后感800字 篇二
《大学》是我在大学期间读过的一本书籍,它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智慧,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在《大学》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以正确的道德观念去影响和改变社会。在我看来,修身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同时,修身也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身,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追求至善之境。
《大学》还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才能培养出有道德修养的下一代,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此外,《大学》还提出了个人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我们应该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读完《大学》,我不仅对修身养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追求至善,同时也要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是一本具有深刻意义的书籍,它教会了我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影响和改变社会。我会将《大学》中的哲理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启示,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读后感800字 篇三
《大学》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在大学期间读过的一本重要的书籍。通过阅读《大学》,我对大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大学》中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修身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只有修身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在大学中,修身要求人们要明明德,就是要明白什么是善,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大学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阶段,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思想、有修养的人。
其次,《大学》中强调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只有家庭和睦,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在大学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告诉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要注重家庭的和谐和稳定。只有家庭和谐,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从培养自己的品德和家庭的和睦做起,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大学》中还强调了亲民和止于至善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亲近人民,才能实现至善的目标。在大学中,亲民和止于至善的道理告诉我们,要服务人民,要为人民的利益着想,要注重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阅读《大学》,我深刻理解到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大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大学是一个人追求真善美的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阶段。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相信,《大学》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引导着我们,为我们的大学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
《大学》读后感800字 篇四
孟繁伟;《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四章读起来太难,开始很多字都不认识更别该文说啥意思啦。文中多次引用《诗经》原文更是让人难以理解其意,如果没有《诗经》功底,再不看注释或翻译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了。就算知道《诗经》中这几话意思,如果不能把前面几章结合起来进行阅读也不能明白这章说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段关键在于一个“止”字,这个“止”字不是停止而是达到或者到哪里的意思。接着第二段用类比的方式解释“止”的意义,例如“为人君、为人臣、为人子”如何如何等。该章必须结合开篇“止于至善”四字进行阅读理解,唯有这样才能明了本章的意思就是告诉明德要“止于至善”的意思。止于至善不是达到某点而是不断地追求直至最高境界就是至善,或者说至善才是最高层次。
本章第三段指出明德的过程要不断的琢磨,格物才能致知。也是告诉后人要想明德唯有格物穷理,不断琢磨才能不断地进步,于是才能逐步提高对“德”的认识。
大学乃大人之学,小学学“事”,大学明“理”,即“明德”后“明明德”。怎么明德?格物、琢磨,再格物、再琢磨,唯有如此。朱熹曾说成人即大学的学习方法有二,一是自学二是交流。自学中不断的研究,交流中相互借鉴才能不断地提高对“德”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止于至善。
可惜现在的学生一是自学能力差二是不相互交流,大量的时间用于如何应对考试。如从这方面看如今的教育真的是不如古时,从方法上应向古人学习,这也或许是没有“大师”的原因吧。《诗》云:“於戏,前王不忘!”这句话更值得做教育的人深入反思啊。
《大学》读后感800字 篇五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篇,并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开篇便提出了自己宗旨,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把它称之为“三纲领”。实现三纲领的途径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要做到修身,就必须心正意诚,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养成美好的品德。对于子女来说,修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将来在工作上才能够做到忠和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赵善应就是这样的人。
赵善应是宋朝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赵善应的母亲得了一种怪病,他四处寻医为母亲医疗,但母亲的病还不见好转。后来靠皇室亲族的关系,请来御医为母亲诊治,御医说要用人血和药,赵善应二话没说,便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药一起给母亲服下,不久,母亲的病就好了。但却留下了心悸的病根,害怕雷鸣。所以一到打雷下雨天,赵善应就去陪伴母亲。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回来,手下人要敲门,却被赵善应给制止了,他说:“不要敲了,我怕惊动母亲。”就这样,赵善应和手下人在门沿下过了整整一夜。赵善应做到了“百善孝为先”,也正因为赵善应孝敬母亲,才被大家拥护称赞,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也正应了《大学》中的那句话:“孝者,所以事君也。”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有所成就。
与《大学》提出的修身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在家里,我有时会不听话、和家长顶嘴;有时家长让我写作业,我想出去玩;还有时会挑食。在学校,我有时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同学闹不和,还有……。
《大学》提出:“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所以说,作为青少年,在家听家长的话,做力所能及的活;在学校,见到老师要问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学习考高分;与同学交往言而有信,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习。做到这些,就做到“止于至善”了。
我爱《大学》这本书,爱里边的名句,爱圣贤的智慧,更爱《大学》提出的人生境界。今后,我要努力钻研这本书,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读后感800字 篇六
很浅面地读了《大学》,《大学》概含了不少儒家的思想,包括修身养性、以德服人、仁爱等中心思想。下面谈谈我读了《大学》的后感。
“大学”之所以是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代表着“博大精深的学问”。正如第一句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弘扬正大的品德。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能实现自己要达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从而心安理得,思虑周详,有所收获。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古国,礼仪之邦。我想到当今的社会中,往往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插队、随地吐痰、谩骂等只是冰山一角,更有老人摔倒无人扶的现象,这不仅是道德的丧失更是人性的冷淡。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孔老夫子的“仁爱”。这样的现状,我们如何能够思虑周详有所收获呢?
那些想要弘扬正大品德的人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自身态度,提高自身修养。这是我从《大学》中学到的。虽然我们只是宇宙中的一粟,但是“Inpiduals can make a difference.”。古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样的说法,这些说法在当今社会仍然是试用的。我们每个人只有提高了自身的修养,才能够为他人做表率作用,才能够为他人所信服。而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知识。
在这个日新月异,事物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显得极其重要。会认字不叫有知识,我认为有知识是指能够将自己所看所听所学用自己的思想转变为所想,进而转化成我们需要的东西,提高自身。这样的人才叫做有知识的人。
当今社会,大学泛滥,大学生也泛滥,但是大学生的质量却下降了。大学中,随处可见那些混文凭自甘堕落的大学生,我对这些人心存鄙夷。大学其实也是“大学”,那是一个思想交流碰撞,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一个殿堂,拥有这样一个机会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拼搏。有些大学生每天打游戏、宅寝室,干着80岁也能干的事情,那我们要青春何用?趁着年轻,多学点知识,多培养道德情操,多去参加社会实践,多做志愿者活动,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心存感恩之心,以德服人,诚实守信,与时俱进,即使没有大出息,也会是个受人尊重的人。
《大学》读后感800
字 篇4
现在正值开学季,不少学子正步入大学的校园,可是我们有多少人明白大学的意义,认识自己的责任。我们有必要了解大学的内涵,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方向。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我虽知《大学》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作,但可惜过去从没有认真习读过。现在静下心来细读全文时,不禁被曾子的赤诚教化世人之心所震撼。《大学》的文辞朴素简约,读着朗朗上口,每句话内涵深刻,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作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大学》在古代一直是孩子必读的启蒙书。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是人人需要的思想,它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从点滴的行为和实践开始,指引我们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完善自我。而《大学》的思想对人们更具有启迪性,它从思想上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
1、何为“大学”
宋代朱嘉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人生基本的生活卫生和劳作)、应对(是人与人之间的言语、礼貌和态度等)、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方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还有博学之意。从古代注解的意义上推断,“大学”应该是如何实现自我,成为完整的大人的方法。
2、何为“大人”
“大人”这个名词,在古代主要指做大官的人,或是年长的大人。但《乾卦和。文言》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如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这里似乎把“大人”定义为与天地合,与日月合,与四时合的人。也就是说,大人就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中的人。
南怀瑾先生对“大学”的解释可谓最透彻,他认为,凡有志于学,内心修养能达到某一个水准,即称之为“大人”。
并且他大胆地提出,大人即人人。这种提法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儒家思想主张人人可成尧舜,那人人即是大人,皆可成圣人。
这种提法更是一种勇气和承担,如果人人都明了自己即是大人,即是圣人,自然人人思大人之意,行大人之事,人人自可心安矣!
细细品读《大学》,字里行间都能深刻体会到曾子的用心良苦。回顾我们经常在生活中迷失自我,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我们更应该从当下开始,立心成为大人,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人生才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