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观后感800字 篇一
包公,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官员和法官,他的公平正义和聪明才智广为人知。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浙江绍兴的千年包公观,深深感受到了包公的伟大和他所倡导的法治精神。
包公观位于绍兴市区的中心地带,环境优美,建筑古朴,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进入包公观,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尊巍峨庄重的包公塑像,他手持法案,神态庄严,仿佛在默默宣示着他对法律和公正的坚守。周围的建筑物也都以包公为主题,展示了包公的生平事迹和他在绍兴的贡献。
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包公的一生经历和他在执政期间的一些重大案件。包公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但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努力,终于考中进士。他在官场上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和不法行为,深受百姓的爱戴。包公在绍兴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他的“三审三断”制度,使得司法公正得到了保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在包公观的展厅里,我看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和图片,记录了包公的一生和他所主持的一些重要案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包公的名言:“以法治国,以德化民。”这句话简洁明了,却道出了包公的治理理念和他对社会的期许。包公宣扬法治,以法律为准绳,以公正为原则,使得社会秩序得到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同时,他强调道德的力量,倡导以德化民,使得人们的行为规范得到了提升,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
参观完千年包公观,我深深被包公的伟大所感动。包公是一位具有智慧和勇气的官员,他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法治的坚守,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的形象和他所倡导的法治精神,已经深深烙印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包公的理念,秉持公平正义,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公正和美好。
千年包公观后感800字 篇二
千年包公观,是我一直以来渴望参观的地方。近日,我终于有机会亲身体验了这座古老建筑的魅力。千年包公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崇敬和敬仰包公这位伟大的法官和官员。
千年包公观位于浙江绍兴,这个地方是包公的故乡,也是他的执政之地。进入包公观,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尊巍峨庄重的包公塑像,他手持法案,神态庄严,仿佛在默默宣示着他对法律和公正的坚守。整个包公观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给人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感觉。在观景台上,我俯瞰着周围的景色,感受到了包公所处的环境和他所面临的挑战。
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包公的一生经历和他在执政期间的一些重大案件。包公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但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努力,终于考中进士。他在官场上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和不法行为,深受百姓的爱戴。包公在绍兴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他的“三审三断”制度,使得司法公正得到了保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在包公观的展厅里,我看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和图片,记录了包公的一生和他所主持的一些重要案件。这些文物和图片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包公的智慧和勇气。他在审判案件时,公正无私,不畏强权,敢于维护正义。他的聪明才智和严明的原则,赢得了人民的赞许和尊重。
参观完千年包公观,我对包公的敬意更加深厚。包公是一位具有智慧和勇气的官员,他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法治的坚守,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的形象和他所倡导的法治精神,已经深深烙印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包公的理念,秉持公平正义,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公正和美好。千年包公观是一个值得每个人去参观的地方,它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包公的伟大和他所倡导的法治精神。
千年包公观后感800字 篇三
文化之所以深入人心、历经千年仍被人民群众广为传颂,是因为包公公正、为民、清廉的形象代表着人民群众对于执法者的期盼,因此深受人民群众信赖。作为新时期的执法者,包公文化对于我们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基层审判一线的法官,能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才是能不能干好工作的关键。这些年来,我们法庭办理的案件,一直保持着将近90%的调、撤率,大部分案件都能实现“案结事了”。判决的案件上诉率也非常低,很少出现上访等问题。我感觉,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办案效果,关键就是得到了辖区人民群众的信任。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基层法庭所受理的案件类型也变得更加复杂。出现了一批征地补偿费纠纷、土地流转纠纷、劳动争议案件等,这些案件审理难度大,涉及群众人数多,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群众性事件,影响辖区稳定。对此,一方面,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络,坚持定期与辖区内各乡镇党委、政府及司法所、各村民委员会等联络,实现信息互通。对辖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主动协助乡、村干部认真做好当事人的辨法析理工作,将许多本不属于法庭工作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从辖区实际和案件特点出发,努力培养社会力量参与调解。
如何做人民满意的执法者,一直是人民法院在不断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身处包公文化发源地的河南人,今后,我们需要更进一步深入体会包公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传承和发扬,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公正、为民、清廉的好法官,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千年包公观后感800字 篇四
包拯进入中央,正赶上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范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变官员冗滥作风,斥退冗员、举贤用能方面,自然要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党争”,守旧派与革新派闹得不可开交。按理说包拯该站在守旧派阵营,因为把他从地方推荐到中央任职的是守旧派大臣王拱臣,但他却并不急于表态,也不参与其中纷争。同时,守旧派也没把这个无名小卒看上眼,更没指望他能在打击改革派上有所作为。然而,包拯却突然上了一个抨击范仲淹新政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奏折,对其派出的.监督地方官员的按察使权力过大提出质疑,此奏一出立即炸开了锅,两派就新政是否加重官员贪腐争论不休。保守派士气大振,为加入包拯这个生力军惊喜。
不久,变法失败新政被废,正当保守派长吁一口气时,不料包拯突然上奏,建议皇帝保留范仲淹考试选拔人才等新政。这可把保守派给打懵了,这个出其不意的老小子啥意思?其实,这正是包拯峭直的禀性,他不与人苟合,不伪辞色悦人,一生不结派系也不卷入党争,甚至没有一个走得近的朋友,以至于“故人、亲党皆绝之”。
此后,包拯的人生渐入佳境,走上了北宋仁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他的特色之一就是一生都在弹劾别人。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往往反复上奏,火力之猛,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他7次弹劾酷吏王逵,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最终把这个宠臣拉下马;他弹劾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几乎下不了台;他弹劾宰相宋庠,其人文采风流道德高尚,实无过错,包拯却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如同当今提的“庸官”、“不在状态”等概念。
包拯越弹越牛,甚至六次弹“国丈”,硬生生把仁宗宠妃的堂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仁宗专宠张贵妃,让她平庸的伯父坐“直升飞机”一年之内晋升4次,身兼财政部长、组织部长等4大要职。此举引起群臣争议,包拯首先冒出来弹劾,随后一些谏官也争相抨击。不料张尧佐的职位不降反升,这说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见形势不对,3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见没动静,包拯再弹,而仁宗也怄气了,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激进者要求廷辩,要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仁宗面前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皇帝尴尬至极又窝火,
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就这样,仁宗总算答应了后妃之家不得任两府的建议,又批评了谏官们在殿上喧哗失礼,生怕再出现过激行为,并规定以后奏对必须先申请。而张尧佐自感犯了众怒,以退为进,主动辞去了一些职务。事实上,皇帝只是缓兵之计,仅过了几个月又把这些要职委给“国丈”了。其实,君臣各退一步也就算了,包拯却非要让皇帝下不了台,继续弹劾,一弹再弹,最终把仁宗给弄烦了,不再动张尧佐的职务。后来张贵妃又香消玉殒,这场由包拯掀起的君臣拉锯战总算平息了。
包拯这股子牛劲让权幸大臣,甚至仁宗本人都有点畏惧三分,当时在官场流行一句时髦语“包弹”,为官清廉正派,就叫“没包弹”;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
包拯一生弹人,他自己有没有被弹过?当然也有。包拯刚弹掉张方平、宋祁两任三司使,结果自己又取而代之,这是朝风大忌,欧阳修就批评包拯“蹊田夺牛”,但他同时也为包拯开脱,说他“素少学问”,即太不懂人情世故。包拯不得不回家避风头,不过没过多久,老包又像没事儿人一样回来继续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