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检分诊制度 篇一
预检分诊制度的重要性与应用
预检分诊制度是指在患者到达医疗机构之前,通过电话或在线进行初步诊断和分析,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优先安排,以便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患者就诊体验。这一制度在现代医疗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预检分诊制度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传统的就诊模式中,患者需亲自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挂号和排队,然后等待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这种模式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因为一些简单的病症并不需要医生的直接诊断和治疗,而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指导和建议即可。通过预检分诊制度,可以将这些简单的病症与复杂的病症进行区分,让医生更集中地处理复杂的病情,从而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预检分诊制度可以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传统的就诊模式中,患者需要长时间等待,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耐烦。而通过预检分诊制度,患者可以提前进行初步诊断和分析,了解病情的轻重缓急,并得到一些简单的指导和建议。这样一来,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病情,减轻焦虑感,同时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提高就诊的效率和满意度。
最后,预检分诊制度还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通过预检分诊制度,医疗机构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不同病种的就诊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配置医疗资源,优化医疗服务。同时,预检分诊制度也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提前预判就诊高峰期,合理安排医生和护士的工作,避免人员和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
总之,预检分诊制度在现代医疗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并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预检分诊制度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未来的医疗管理中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预检分诊制度 篇二
预检分诊制度的实施与挑战
预检分诊制度是一种在患者就诊之前进行初步诊断和分析的管理模式。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患者的就诊体验,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预检分诊制度的实施需要医疗机构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支持。预检分诊需要通过电话或在线进行,因此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电话或在线服务系统,并配备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诊断和分析。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对一些医疗机构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预检分诊制度的实施需要医疗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预检分诊是通过电话或在线进行的,医疗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描述来进行初步诊断和分析,因此需要对各种常见病症和病情进行准确判断。同时,医疗人员还需要善于沟通,能够向患者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建议。这对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最后,预检分诊制度的实施需要得到患者的认可和配合。患者可能对预检分诊制度存在一定的疑虑和不信任,尤其是对于一些严重疾病的初步判断。因此,医疗机构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对预检分诊制度的认可和配合度。
总之,预检分诊制度的实施面临着一些挑战。医疗机构需要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医疗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得到患者的认可和配合。克服这些挑战,实施预检分诊制度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患者的就诊体验,为医疗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预检分诊制度 篇三
预检分诊的概念: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区分病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进行初步诊断、安排救治的过程。
分诊重点:病情分诊和学科分诊。
安排就诊顺序,优先处理危急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分诊目的:提高急诊工作效率。
有效控制急诊室内就诊人数,维护急诊室内秩序并安排适当的诊治地点。增加病人对急诊工作满意度。
分诊种类:院前分诊、灾难分诊、院内分诊分诊制度:
1.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必须由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2.预检护士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临时因故离开时必须由护士长安排能胜任的护士替代。
3.预检分诊护士对来急诊科(室)就诊的病人,按轻、重、缓、急依次办理分科就诊手续,并做好预检分诊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接诊时间、初步判断、是否传染病、病人去向等项目,书写规范,字迹清楚。尽量予以合理的分诊。遇到分诊困难时,可请有关医生协助。
4.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优先安排病情危重者诊治,急危病人一般先抢救后挂号。5.对危重患者,一边予以紧急处理,一边及时通知有关医护人员进行抢救。
6.遇有严重工伤事故或成批伤病员时,应立即通知科主任及医务处组织抢救工作,对涉及刑事、民事纠纷的伤病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病情分级:
一级:(急危症)
病人情况:有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立即急救。如心搏呼吸骤停、剧烈胸痛、持续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呼吸困难、重度创伤大出血、急性中毒及老年复合伤。决定:进入绿色通道和复苏抢救室。
目标反应时间:即刻。每个病人都应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得到治疗。
二级:(急重症)
病人情况:有潜在的生命危险,病情有可能急剧变化。如心、脑血管意外;严重骨折、突发剧烈头痛、腹痛持续36小时以上、开发性创伤、儿童高热等。各诊室优先就诊。
目标反应时间:
病人情况:生命体征尚稳定,急性症状持续不能缓解的病人。如高热、呕吐、轻度外伤、轻度腹痛等。决定:各诊室候诊。
目标反四级:(非急诊)
病人情况:病情不会转差的非急诊患者。决定:可在急诊候诊或去门诊候诊。
目标反应时间:
预检分诊制度 篇四
卫生院发热门诊工作制度(2级医疗机构)
(1)传染病突发事件临战状态及一般疫情发生时,按市卫生局负责发热病人的接诊工作。
(2)发热门诊负责接诊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要设立醒目的标识,为发热病人开设专门服务区域,独立进行收费、血常规化验及x线摄片等,医护人员有专用通道。
(3)配备隔离室,有保证病人专用救护车到达前短暂停留需要的隔离用房。发生特定传染病突发疫情时,对发热病人,要给病人所在单位或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寄送{发热病人通知书》,特殊情况报医院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或其办公室。
(4)对未发热而就诊的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要及时按应急预案转送定点收治医院隔离治疗或留观并及时做好疫情报告。
(5)对危重病人要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根据病情转入相关病区或定点收治医院诊治。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实做好日常与终末消毒。
卫生院预检分诊点工作制度
(1)传染病突发事件临战状态及一般疫情发生时,按市卫生局要求负责发热病人的接诊工作。
(2)预检分诊点负责接诊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要设立醒目的标识,为发热病人开设专门服务区域。
(3)对未发热而就诊的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要及时按应急预案转送定点收治医院隔离治疗或留观并及时做好疫情报告。
(4)对危重病人要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根据病情转入定点收治医院诊治。
(5)严格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实做好日常与终末消毒。
卫生院腹泻门诊工作制度
(1)腹泻病门诊开诊时间根据市卫生局要求确定,要求24小时有人值班。
(2)发现副霍乱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必须立即电话通知医院预防保健科,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疑似病例在确诊或否定诊断后,应做更正报告。要严防迟报或漏报。
(3)腹泻病门诊发现其它肠道传染病,要按照《传染病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填写传染病卡片,送预防保健科。
(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处理完病人,先用消毒液浸泡手,再用肥皂洗,用流水冲。要根据条件适当划分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门口必须设置浸有消毒液的擦脚垫。
(5)医务人员进、出腹泻病临床观察医院门诊时,必须穿、脱隔离衣、鞋、帽,并须固定地点放置。隔离衣或工作服每周至少更换1次,有严重污染时及时更换。
(6)病人的病历、化验单及收回的药瓶等,必须经过消毒后再行保存和应用。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必须消毒后再行倾倒。便器每次用后必须消毒。
(7)发现可疑或已确定菌株,应立即通知门诊医师,对病人留验观察,并派专人携带菌种送往所驻地区疾控中心进行鉴定。
(8)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化验后的样品要消毒处理。无菌室、操作台要定期消毒。定期采样检查空气,进行培养,并有报告单。
预检分诊制度 篇五
预检分诊制度 篇六
1、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3、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4、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5、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诊断及转诊制度
1、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2、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3、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组织医院专家组会诊确认,同时上报县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4、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非危重病人转到传染科(内科)归口治疗,危重病人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传染科进一步治疗。
5、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6、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7、对肺结核病人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归口治疗,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人转诊三联卡。
备注: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2、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3、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县CDC的按要求报告)。
4、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1、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5、个别病种的确认须由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上报:
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6、每月29日前检查追踪上月和本月已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如疑似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为已分型、死亡等,要对原报告卡进行订正报告。
7、在传染病漏报自查、检查和暴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
网络直报制度
1、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及人员配置
1、配备专用计算机1台进行疫情网络直报工作;
2、配备2名工作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集、录入、初审及相关传染病管理工作(1名为专职);
3、有人负责本单位网络直报系统硬件与网络维护,以保障其正常运行;
2、责任报告人填卡要求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完整的合格的传染病纸质报告卡。包括初次报告、订正报告(含死亡订正)。医生填卡时,尽力询问病人的详细现住地址,得到病人的准确可靠地址,具体到乡镇、街名和门牌号。
3、直报人员职责及网络填报要求
1、直报人员之一必须为疫情管理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性病、慢病、居民病死亡原因、症状监测等项工作的网络直报及电话报告工作;
2、直报人员负责每日的收卡、录入、初审工作。常规收卡上、下午各一次;常规录卡应在17点30分前完成;特殊情况立即录入,不得延误;
3、将“现住址国标”下拉框逐级选至乡镇级,以避免红卡的出现;如遇到现住地址不详的卡片,即作为市内、省内和省际流动人口处理:录卡操作时,在“现住址国标”栏逐级选中“不详”,并在“现住详细地址”栏填写“不详”或已获得的内容。系统会自动将此类卡片统计在本地流动人口发病数内;
4、若病人为学生,必须在患者单位栏内填写学校正式全称及班级名称,勿用简称;
5、艾滋病、HIV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副卡;
6、妥善保管好用户编码及密码,确保直报系统处于正常、安全的运行状态;
7、纸质卡片是电子疫情资料形成的重要原始依据,要保留三年备查。门诊住院登记管理制度
1、门诊日志
1、门诊日志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初诊和复诊、处理、报卡九项基本内容,必须逐项填写完整,不能用症状代替诊断;
2、门诊日志由临床医生填写,于次月5号前汇总交院办公室;
(3)挂号与日志登记符合率不低于90%。
2、住院病人登记:住院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须逐项填写,由各病区妥善保存。
检验放射登记管理制度
1、检验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送检日期、姓名、性别、送检样品、化验项目、化验结果、检验人员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2、放射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性别、检查结果、初步诊断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