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措施 篇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措施的落实,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还可以提升农业质量安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将从农业制度化管理的背景意义、措施内容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背景意义不容忽视。农业制度化管理是指将各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通过规范农业生产经营行为,优化农业经营环境,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在当前农业发展的形势下,推进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化程度提高,需要有更加明确的管理规范来引导和监管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面临诸多挑战,如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化管理来解决和应对。
其次,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首先,土地制度改革是农业制度化管理的基础。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流转交易、承包经营等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护,同时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农业制度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监管,同时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最后,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需要不断检验和总结。在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要加强对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民对农业制度化管理的认知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总体上,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措施的落实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引导,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助力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措施 篇二
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是指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经营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行业规范,规范和引导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当前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本文将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探讨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首先,政策支持是推进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农业生产经营的规范要求,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政府还应加强对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农业制度化管理的认知和参与度。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农业市场的监管,打击农业经营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秩序。
其次,技术创新是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引进和培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农业智能化装备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管理,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市场培育是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监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同时,要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强对农产品的流通和推广,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此外,还要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
总之,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措施的落实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引导,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局面,助力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农民也要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主动参与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共同推动农业的健康发展。
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措施 篇三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发展的重点是做强七大产业。
(一)优质粮油产业
提高粮油产业化进程,依重点发展优质大米系列产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以及优质食用油加工。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稻产业化基地、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基地、建立“双低”油菜产业化基地。做大做强现有优质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一批较大规模的粮油龙头企业,形成年加工优质米(面)50万吨,优质食用油10万吨,培育知名商标7个、著名商标4个。引进、培育、发展一批能进入全省“100强”和全国“500强”的种业公司和种业集团。
区域布局:按突出主要作物、突出核心产区、突出平衡增产的原则,合理产业区域布局,将优质粮油基地主要布局在、自流灌溉区和保灌区的区等乡镇。
(二)优质蔬菜产业
突出泡菜加工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按照“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做响”的总体要求,将“·泡菜”产业倾力打造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产业。建立标准化加工蔬菜基地35万亩,企业年加工量达到100万吨,年产值达到60亿元。建设中国泡菜城,打造集泡菜加工、商贸、旅游、会展、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和核心区;打造“泡菜”区域品牌,巩固提升现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广泛利用论坛、大会、节庆、商展、媒体广告和文艺作品等形式,大力宣传“泡菜”,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和销售途径,实现泡菜产品进军营、进超市、进宾馆、进工地、进学校。
区域布局:沿片区,包括区、蘑菇等蔬菜品种以及高档、精细蔬菜;水稻制种片区,包括区、等蔬菜品种;蔬菜生产优势片区,包括等乡镇,主要发展番茄、黄瓜、辣椒、洋芋、苦瓜等设施蔬菜和时鲜蔬菜品种。
(三)优质水果产业
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十二五”末,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120万亩,产量达到100万吨。加快新品种引进、选育、推广,调整早、中、晚熟品种结构,重点推广脐橙、中岩早椪柑、爱媛30号等优质品种。大力推广留树保鲜、绿色防控、设施栽培等提质增效生产技术。引进、培育水果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加速“企业+基地+农户”产业链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形成,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深加工层次。依托“三苏柑桔”、“文宫枇杷”、“椪柑”、“华仁冬枣”等企业商标,打造知名品牌。
区域布局:集中成片发展,形成仁寿县沿“213”线以曹家为中心“南梨”和文宫为中心“北枇”优质早熟梨基地和枇杷基地;县以高台、白果等乡镇的优质椪柑生产基地;区白马、广济、三苏,县黄丰,丹棱县丹棱、双桥等乡镇的优质脐橙和优质杂柑生产基地;县观音、青龙镇、丹棱县杨场等乡镇的特色葡萄产业基地。
(四)优质茶叶产业
立足生态和地域优势,建设省生态茶叶基地,在“十二五”期间新建茶园2.5万亩,全市茶叶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达到2.2万吨。大力引进推广福选9号、安吉白茶等优质品种,推广机修、机采技术和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大力发展有机茶,提高名优茶产量。扶持壮大尚林生物有限公司、露等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等高端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中国最大的茶叶精深加工基地。
区域布局:优质茶叶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 等乡镇。
(五)其他特色产业
1、中药材产业
2、蔺草产业。依托幸达、丰和等深加工企业,以订单生产的方式稳步推进规模种植,重点推广“蔺草—晚稻(或秋菜)”种植模式,提高土地收益。到2015年,全市蔺草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以上,产量达15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区域布局:以区 等乡镇为重点。
3、蚕桑产业。依托国荣丝绸、坤元丝业等龙头企业,建立蚕桑生产基地5万亩,每年生产发放一代杂交蚕种15万盒以上,年产茧量达到4500吨。区域布局:以区 等乡镇为重点。
“十二五”农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实施政策引导战略。夯实农业基础,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稳定粮食面积,促进粮食生产走产业化之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道路、水利等设施条件,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不断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优良设施、优良土壤、优良品种、优良技术、优良机械“五优”配套的高标准粮田100万亩。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争取出台对主导产业的扶持政策,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落实规划,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我市农业,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工商企业、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全过程,解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问题,为农业的产业升级注入内在动力。“十二五”期间,全市在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优质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筛选12个重点项目(见附表)。
(三)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突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一批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深化农技人员挂村入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抓好种子种苗引进、推广一体化建设,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强农机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建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四)实施产业化带动战略。充分利用我市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技术创新、具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快引进市外和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水平。规划发展一批年产值上亿元、10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并争创一批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纽带和带动作用,提高全市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0个,带动农户40万户以上。完善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争取经过五年的努力,在全市尽快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建立健全以市级检测中心、县级检测站、基地及市场检测点于一体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和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十二五”期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7万口以上,推广沼渣、沼液综合利用100万亩以上,全市农村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75%,在全省市州率先实现沼气化市目标。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规范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施用,主要农产品全面实现无害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数达到300个以上,在全省市州率先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市。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力争60%的村庄实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在全省市州率先创建乡村环境达标市。推广节水农业、设施农业模式,依法保
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六)实施制度创新战略。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和农业管理体制创新。坚持积极扶持、稳定发展、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指导与管理,完善经营组织制度,争取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对农户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完善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积极探索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新途径,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完善农村建设用地置换制度,加强集体建设用地规划和管理,鼓励农民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引导农民集约利用土地,为农村发展提供有效空间。“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力争达到30%。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研究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和途径。继续加强规范农村财务、资产、土地合同的管理,提高农村的经营管理水平。改进农业部门工作和管理方式,注重引导、调动和发挥企业、农户等市场经济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深入推进依法治农,提高农业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