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汶川大地震的反思【优秀3篇】

时间:2018-06-01 01:15: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对汶川大地震的反思 篇一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场灾难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这场地震不仅是一次自然灾害,更是对我们社会的一次严峻考验。回顾这场大地震,我们需要深入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我们的抗灾能力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首先,汶川大地震让我们认识到了地震防灾准备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很难预测。因此,我们必须在常态下加强地震防灾准备工作。这包括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监测和预警能力,制定科学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地震救援队伍的建设等。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地震发生时做出更快、更准确的反应,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汶川大地震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地震过后,灾区需要进行全面的重建工作,包括恢复基础设施,修复房屋,重建学校和医院,帮助灾民重新安置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灾后重建工作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提高灾区居民的自救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

最后,汶川大地震还让我们认识到了社会的力量。在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无私奉献,展现出了众志成城的精神。这种社会的凝聚力和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能够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更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抗灾能力。

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通过对这场地震的反思,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我们的抗灾能力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汶川大地震的反思 篇二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自然灾害,也是一次极具教育意义的事件。回顾这场地震,我们需要对其中的教训进行反思,以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首先,汶川大地震暴露出了我们在地震预警与应急救援方面的不足。虽然中国在地震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地震预警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地震预警系统需要更加精确和及时,以便能够提前预警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灾害损失。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救援能力和效率,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救援和救治伤员。

其次,汶川大地震也暴露出了建筑安全问题。地震中,很多房屋和建筑物倒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一情况表明我们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加强监管和检查力度,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有一定的抗震能力。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公共场所和重点建筑物的抗震设施的建设,确保人们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尽快找到安全的避难所。

最后,汶川大地震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心理援助的重要性。地震灾区的人民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援助,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心理援助,可能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灾区人民的心理援助工作,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信心和勇气,走出心理困境。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但也是一次宝贵的教训。通过对这场地震的反思,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我们的抗灾能力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汶川大地震的反思 篇三

继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6级大地震之后,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又发生了8.0级大地震。面对毁灭性的灾难,面对一个个逝去的鲜活生命,我们如何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应该认真、全面、深入地进行总结反思

反思之一:加强震前预测研究,建立定期发布地震预报制度

目前,地震预测预报虽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是,地震不完全不可预测。公元138年,张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用地震仪器——候风地动仪检测到地震。我国曾对辽宁海城附近1975年和1999年的两次特型地震也作了比较成功的预报。

同时,我国在各地特别是在地震带区域,都设有地震监测网站。像8.0级这么强烈的地震,震前肯定会有微动前兆。地震部门不会一点监测不出来。至少,提前10分钟预测到是有可能的。有了这宝贵的10分钟,再通过警报系统,能挽救多少人的生命?

面对灾难,我们需要记住疼痛,更要汲取教训,只有这样,下一次,我们才不至于输得如此惨重。

做好防震抗震工作,减少地震灾害,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着力加强震前预测,作出及时预报。为此,国家应完善地震预测预警制度,加大在地震预测预报方面的投入;注重加强对公民地震知识的普及,建立像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样的群防群治体系;建立快速发布地震警报的决策机制,高度重视地震专家的意见,赋予市、县一级政府具有发布地震警报的权力,简化短临地震发布程序;像播报天气预报那样,定期在新闻媒体公开发布中、长、短、临四种地震预报,重点是发布短临预报,允许预测预报失误。国家地震部门要建立健全先进的标准化地震观测台站网络和重大地震信息快速上报系统,积极探索各种有效办法,加强对地震预测研究,加强与国外地震研究机构的合作(例如,日本已开展了针对东海地区的地震预报系统,该系统通过监控安置在海底400台以上的地震仪,用高性能电脑分析岩石的变化来预测地震。我们可以与日本等地震频繁的国家建立协作关系,互通研究成果),加强对地震前兆的观察,特别是加强对全国五大地震区23个地震带的监测和观察,强力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努力实现强烈地震和巨大地震发生前夕能成功监测预报。

反思之二:制定统一的房屋建筑标准,全面推行规范的防强震房屋建设

中国地震专家说,“在地震预报方面,美日等发达国家比我们没有任何先进的。他们的先进是在于,建筑设防的安全性上,还有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可以相当快地确定位置和震级。”例如,2003年,日本北海道近海8.0级大地震,当地房屋基本没倒,说明日本在建筑设防的安全性上做得到位,房屋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

处于极震区的汶川、北川等县,本来处于地震高发带,这方面的房屋建筑设防准备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从这次巨大地震遭受重创情况看,这些地区房屋建筑设防显然准备不充分。而成都市离震中距离比较近,却没有比较大的伤亡和影响,这跟比较规范的大中型城市住房建设预防有关系。

汶川大地震启示我们,建立规范的房屋建筑预防体系,强行推行标准化防震房屋建设极为重要。目前,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对建筑物的抗震要求作了规定,但标准有待提高,执行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应重新审查建筑行业规范和房屋质量要求,根据23个地震带可能发生的地震级别,统一修定完善各个地震带的房屋建筑设防要求和标准,强制推行抗强震房屋设防建设。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颁布的统一防震级别要求和建筑标准,严格监督实施,严禁“豆腐渣工程”。

反思之三:建立健全震后救助预案,提高救援能力

此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反应迅速。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在震后几小时就飞往四川灾区,迅速组织救援,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因震区交通被毁、余震不断、气候恶劣,外面救援人员和救援机械不能很快到达,大规模救援工作受限,当地又缺乏一定的救助机械设备,前期救助工作多数只能靠原始办法作业。当时,很大一批被压在废墟下面的人们并没有死,在属于黄金救助时间的72小时内,如果救助及时,也许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例如,据绵竹市汉旺镇的一所中学读高二的苟科回忆,地震后,被压在废墟中的同学在互相喊名字,他算了算,全班45人,有20多人还活着。听着救援声,伙伴们相互鼓励一定要活着见父母,还合唱上课学过的《黄河颂》来打气。但是,由于救援缓慢,到第三天下午,最后只剩下4个人活着出来。

对于被压在废墟下的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建立健全快速救援机制,抓紧时间救援,作为震后补救措施,刻不容缓,越快越好。国家应制定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专业救灾队伍,加强对尽快打通地震灾区毁坏道路的研究,统筹好全国各类救援资源,以便在地震发生后能迅速调集外面救援人员和救援机械到地震灾区。全国五大地震区23个地震带的乡镇以上党委政府都要警钟长鸣,谋划地震于未发之时,提前制定自救预案,成立防震抗震地震领导机构,由公安、消防部门人员兼做救灾队伍,配置必要的救助装备,联系一定数量的大型起重机等机械设备,以备抗震之需。要加强对群众地震自救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定期开展抗震救灾演练,提高群众自救能力和生还率。

对汶川大地震的反思【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