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篇一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书,被誉为“史学巅峰”。它由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记录了从周朝建立到宋朝初年的历史事件。我在阅读《资治通鉴》时,深受其启发,不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智慧。
首先,《资治通鉴》给予我对历史的全新理解。在学校里,我们通常只学习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很少关注这些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和背后的原因。而《资治通鉴》则以时间为线索,将历史事件有机地串联在一起,让我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我发现历史并非一系列孤立的事件,而是一幅宏大的画卷,每一个事件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影响,只有将它们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意义。
其次,《资治通鉴》教会了我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书中,司马光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他不仅记录了历史的事实,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阅读这些评述,我学会了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和教训。例如,司马光在书中多次强调“忠奸之分,不可不察”,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忠诚和奸诈的区别,明白了一个人的忠诚可以带来信任和尊重,而奸诈则只会带来短暂的利益和不信任。
最后,《资治通鉴》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书中,我读到了许多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和文章,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有了更深的感受。
总之,《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名著,它不仅提供了全面的历史资料,还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资治通鉴》,从中获得知识和启示。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篇二
《资治通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历史著作,它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从周朝到宋朝初年的历史事件。在阅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磅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资治通鉴》让我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忙于眼前的事务,很少关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然而,《资治通鉴》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是我们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的重要依据。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了解到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对后来的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为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资治通鉴》让我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书中,我读到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它们各具特色,千差万别。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的曲折和变幻,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辩证性。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明白了历史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没有简单的答案和解释。只有通过全面地了解历史的方方面面,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真实含义。
最后,《资治通鉴》让我认识到历史的智慧和价值观。在书中,我读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言行和思想,他们的智慧和价值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书中多次强调君主的仁德和民众的幸福,反对暴政和压迫。这些思想和价值观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现代社会有着启示和借鉴的价值。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宝库。
总之,《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著作,它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复杂性和智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资治通鉴》,从中获得知识和启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真实含义。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篇三
从20xx年奥运会开始到现在,历时近三年,终于将《资治通鉴》看完。最初看此书仅是想读点历史作为调剂,但在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此书的意义远胜过单纯的了解历史。开始时并没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个电子词典看。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字电字词典显示不出来,遂换为手机阅读,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态。但后来体会此书的意义后,用手机看也还习惯了。前两年比较忙,就这样有空时断断续续在手机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纪,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了大把时间,终于买了岳麓书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后。三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此时回首,初读此书时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还记得信陵君的命运,平原君善辩的门客公孙龙。而到现在的太祖皇帝横空出世,读者隔了三年,历史却已过去千年光阴。最后温公的进书表上写到: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编这部书花费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确然更胜我等阅者。
《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书,都没能够跨度时间长达如此之久。将千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浓缩在一部书中,其所带来的振憾,远非一般讲一两个主角命运的书籍可比。一千三百年,无数的风流人物贯穿其中。伟大的人物的确推动并书写着历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伟大风流,又能够延续多久?任何一个英雄,从他诞生到建功立业,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过几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断诞生,不断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光辉都是如此短暂。纵使能略有所成,进而荫及子孙,又算得了什么?开国的帝王混壹四海,号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几何?子子孙孙,也终有为阶下囚的一天。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汉献帝的悲剧。李世民英武盖世,又怎料得到子孙为无赖出生的朱温诛杀。大燕开国,雄据东北,一时风头无两。但数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谁还会念及当年慕容氏的荣光?蜀地天险,历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详,最终谁能长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门阀大姓,屡经岁月涤荡,风流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读通鉴的历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微如星火,转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这一切,人真的应该更豁达。 就如六尺巷的启示一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资治通鉴》所载,多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争史,将中国人的政治传统淋漓尽致地展现。因为这一政治传统直到今天也未改变多少,所以《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意义仍然巨大。本朝太祖与蒋先生都曾是本书的读者,对他们而言确实起到了资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读者,从中看透中国式政治的核心,无论在哪一领域,都会更理解中国人社会的游戏规则,行事方式。中国人的特点是,对不是最正大光明的东西都不愿意宣讲,所以很流行潜规则,也就是很多东西不会讲出来的,要你自己来感悟。即使是教材上节选《资治通鉴》,也是一篇很励志,很积极,很正面的《孙权劝学》,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艰险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鉴真正的意义所在对历史的真相毫不隐讳,对人性的丑恶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残酷本质。
我们总喜欢认为,天下本来应该是安定的,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职责,贤者见用,庸者见疏,罪者见诛。而且人间自有正义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天有眼。但事实却是,在这一千三百年中,正义失衡,奸臣当道,杀戮四起才是经常的事,而真正朝纲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样,几乎指望不了。这个社会,就好像是一个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样,其实从来都没好过,但只要不没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丧乱,民存者仅百之二三,但只要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们又还可以继续建立政权,重复那些悲喜剧。儒家喜欢歌讼远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总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里?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通鉴的记载足以让这些童话破灭,世道几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灵几乎总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暂的治世也仅是差强人意而已。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通鉴让人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不是沉浸在对那些未曾有过的理想社会的歌颂中。诚然我们希望社会可以变得更理想,我们也应该为此努力。但如果现在的社会还不够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许应该更心平气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据说温公当编成此书后,写作班子之外只有一个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对非常失望。两年后温公去世,对于此书的巨大影响再也无法得悉。《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如果温公去世后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晓此书,何至于朝纲紊乱,最终国破南渡,君臣为虏?而千年后在华夏掀起大风浪的毛先生,却正是因为读此书十七遍,最终混壹四海,君临天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识的时候,《资治通鉴》这样的古书仍然是为很多人推崇的必读之书,足以证明其价值经久不衰。青史留名不过略为后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传,胜之远矣。而且只要中国人的精神核心不变,通鉴的价值还会继续保持下去。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读物,不会像《三国》《水浒》一样拥有大量的通俗读者,因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点也不通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读通鉴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再过一千年,两千年,其风采仍会有无数的后来人评说。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篇四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倚策。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弃,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在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曾经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