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优秀3篇)

时间:2019-08-09 04:17: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 篇一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中,村通工程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旨在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将介绍×市村通工程的建设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村通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市村通工程建设注重规划和设计。在项目启动之前,相关部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规划,确定了村通工程的建设范围、路线和目标。同时,针对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设计方案,确保村通工程能够满足农民的出行需求,并与周边的交通网络相衔接。

其次,×市村通工程建设注重资金筹措和管理。为了保证村通工程的顺利进行,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此外,建立了严格的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有效。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通过PPP模式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提升村通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效益。

另外,×市村通工程建设注重技术支持和创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积极引入先进的建设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村通工程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工程建设和技术应用的协同发展。

最后,×市村通工程建设注重宣传和推广。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包括宣传报道、专题讲座和现场观摩等,向农民和村民普及村通工程的重要意义和建设进展。同时,充分发挥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的作用,组织村民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增强村民对工程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总之,×市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丰富,值得借鉴。通过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资金筹措和管理的规范性、技术支持和创新的先进性以及宣传和推广的广泛性,×市村通工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相信在其他地区的借鉴和推广下,村通工程将为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更多的改善和便利。

×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 篇二

村通工程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市作为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其村通工程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和总结。本文将介绍×市村通工程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市村通工程建设注重规划和统筹。在项目启动之前,相关部门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规划,充分考虑到各村庄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了个性化的村通工程建设方案。同时,注重与周边城市交通网络的衔接,确保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出行,促进农村与城市的互联互通。

其次,×市村通工程建设注重资金筹措和管理。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市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建立了严格的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有效。此外,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另外,×市村通工程建设注重技术支持和创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引进先进的建设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村通工程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工程建设和技术应用的协同发展。

最后,×市村通工程建设注重宣传和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包括宣传报道、专题讲座和现场观摩等,向农民普及村通工程的重要意义和建设进展。同时,充分发挥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的作用,组织村民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增强村民对工程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市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丰富,为其他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通过规划和统筹的科学性、资金筹措和管理的规范性、技术支持和创新的先进性以及宣传和推广的广泛性,×市村通工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信在其他地区的借鉴和推广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 篇三

三百万民众苦战太行

八千里路网助推小康

——长治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

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居太行山之巅,辖13个县(市区)、132个乡镇、3481个行政村,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总人口319万。

长治市境内80%为山地丘陵,自古交通不便,山高沟深。当年曹操北征路经此地,面对巍峨的太行山,写下了千古名篇《苦寒行》,“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感叹,道出了行路之艰难。特殊的地理条件在革命战争年代成为抗击日寇的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就设在武乡县王家峪村,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指挥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震惊中外的“上党战役”就爆发在这里。

改革开放以来,长治市把改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兴市富民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近两年来,长治市委、市政府和交通部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力实施“村村通”工程,仅2002年一年就修建通村水泥(油)路3138公里,2003年又在偏远山村修建1299公里,使全市3481个行政村中有3111个实现了“村村通”,通村比例达到了90%,两年修建农村公路的里程是建国52年修建总里程的2.3倍,创出了全国农村路网建设的奇迹。国家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原部长黄镇东、副部长胡希捷、冯振霖、原副部长李居昌和省委书记田成平、原省长刘振华、原副省长杜五安、省交通厅厅长王晓林等领导亲临视察后给予充分肯定,吉林、新疆、湖北、内蒙、河北、陕西、福建及全省各地市40多批6000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后,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人民群众将写有“民之路石”、“路在百姓脚下、碑在人民心中”、“惠及百姓、利在千秋”等字样的锦旗牌匾自发地送到了交通部门。今年3月30日,省政府隆重表彰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县,我市占到三分之一,分别是壶关县、屯留县、沁源县、平顺县、襄垣县,其中壶关县为“标兵县”。

在实施“村村通”工程建设中,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典型引路,及时推广,形成村村通共识

长期以来,农村交通条件落后,一直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道路交通不便,一些边远山区信息闭塞,通讯落后,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由于道路交通不便,农民种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卖不到好价钱;由于道路交通不便,许多旅游景点“藏在深山人未识”,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由于道路交通不便,偏远的村庄群众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 ,小病拖成大病,甚至丧失了生命;群众诙谐地说:农村公路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盼修路、盼致富成为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

“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必须首先解决交通滞后的状况”,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此都有共识,但由于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一愿望一直无法变为现实。2001年,黎城县自逼加压,艰苦奋斗,仅用一年时间,完成投资3500多万元,新修通村水泥路220公里,新增通水泥路村167个,全县通水泥路村数由原来的50个增加到21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6.1%,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黎城县论财力不算是富县,论人口不算是大县,论地形条件不算是平县,论公路基础设施也不能算是好县,能够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这充分说明,农村公路建设的制约因素最主要的不是经济条件差,自然地理条件差,而是思想不解放,没有开拓创新精神,没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黎城的经验、全市农村公路的现状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使我们下决心修建通村水泥路和油路。

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研究后确立了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8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通水泥(油)路的目标。在2002年年初的市委八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我们把这项工程列为全市2002年的“五场硬仗”之一,在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又确定为为人民群众办的10件实事之一。同时,通过组织到黎城参观,就地召开现场会、动员会以及在全市大造舆论,广泛宣传等措施,有效克服了一些干部群众的畏难情绪,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集中一年时间实施村村通,不仅是客观需要,而且积极可行,对农村乃至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形成了以下五点共识:

第一,村通水泥(油)路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从交通这一角度看,可分为江河经济、海洋经济和路桥经济三大阶段。江河经济属于封建社会以前,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这一时期,一些大江大河沿岸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中心往往集中在江河两岸。海洋经济属于资本主义时代,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本输出在经济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资本输出地和资本输入地都集中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海陆集合处,由此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路桥经济属于资本主义后期和后资本主义包括社会主义时代,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沿江河、不靠海洋的内陆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内陆地区往往交通不便,经济发展首先需要架桥修路、改善交通,路修到哪里,资金、人才、技术就会流向那里。路桥经济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举。可以说,二十一世纪就是路桥经济时代,共产党人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必须顺应世界经济潮流,大力发展路桥经济。

第二,村通水泥(油)路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公路结构调整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题中应有之义。公路基础设施由低级路面向高级路面调整,会带来运输车辆结构的调整,会带来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调整。把土路改造成为水泥路或油路,与高速公路、国省道主干线形成网络,就会使农村形成一个开放的市场,有利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促进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第三,村通水泥(油)路是实施交通发展战略的需要。交通部《公路水路“十五”发展计划》确定今后公路建设的重点为国道主干线系统、区域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网络。按照这一发展规划,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形势和公路建设实际,我们提出了构建“三大路网”的战略构想,一是“大十字”高速公路网。以长治为中心,太原一长治一晋城为南北通道,邯郸一长治一临汾为东西走向,全长233公里。二是“四纵四横”高等级公路网。总里程1118公里,覆盖了全市主要通道和出口。三是农村公路网。对全市农村公路进行技术改造和延伸通达深度。我们将这三级路网结构分别比做人体的“主动脉”、“次动脉”和“毛细血管”。村村通水泥(油)路就是让“毛细血管”充分发挥作用,只有“血管”通畅,“肌体”才能强壮。

第四,村通水泥(油)路是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需要。公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产业,对扩大市场需求、加速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我市具有丰富的石料资源,水泥生产能力相对较强。从我市实际出发,大力实施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仅2002年一年就拉动水泥需求150万吨,增加税收2000多万元,同时带动钢铁、煤炭、建材、旅游等相关产业。

第五,村通水泥(油)路是实现群众利益的需要。“三个代表”的落脚点,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修好路、快致富。黎城县把乡村公路建设作为振兴全县经济的突破口,超前部署,奋力攻坚,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黎城的经验表明,只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再大的奇迹也能创造出来。

二、依靠群众,全民共举,社会协同作战

我们在革命老区太行山深处用两年的时间修建了4400公里水泥路和油路,创造了全国农村路网建设的奇迹。这个奇迹是怎样创造的,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积极性。面对资金紧张、设备短缺、修路材料不足的客观现状,人民群众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创造力,他们说:“资金不足精神补、机械不足力气补、水泥不足石头补”。工程建设中,我们集中采取了三条措施。

(一)领导带头,干群同心。全市自上而下都成立了村通水泥(油)路领导机构,各级主要负责人亲自担任总指挥,并在交通局设立了办公室,对工程建设进行督促检查,市四套班子领导多次参加修路劳动,深入工程一线与群众一起抬石头、打石子;县、乡、村各级领导与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哪里工程艰巨,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特别是乡(镇)干部,白天在工地劳动,晚上还要研究方案,病例了,打着吊针继续工作。群众感动地说:“这样的干部就像当年的老八路,真是在为老百姓出力办事。他们一来,我们心中有了底,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我们脱皮掉肉也要把路修通修好”。领导的躬身带动,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密切了党群关系,增进了干群感情。

(二)依靠群众,攻坚克难。全市“村村通”开展以来,我们通过层层宣传发动,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对修路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信心更足,干劲更大。壶关县鹅屋乡地理条件差,是全县的贫困乡。他们发动全乡3500余人,凭着肩挑手推,连续大干40天,硬是把原来22公里长的道路路基,由4米拓宽到7米多,动用路基土石方12万立方米,人均16立方米。平顺县黄坪村党支部书记常苏发,身患肝癌仍带领群众战斗在修路一线,14岁的女儿心疼父亲,将留了好几年的长辫子剪下了卖了90元钱让给父亲买药,可常书发却把钱捐出去修了路。当一条8公里的水泥路修成,群众载歌载舞欢呼时,常书发同志却永远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的故土,出殡那天,1000多名群众自发地赶去为他送行。东土池村69岁老人赵魁、南倒寺村71岁老人郭天福,自带干粮,住在工地,打石子、整路基,干部劝他们回家休息,他们说:“我们盼修路盼了几十年,今天终于盼到了。不把路修通决不回家,拼上一把老骨头也要干到底”。沁源县赵寨村仅有400余人,每天参加修路劳动的就有100多人,村民贺民治、张劲国、齐新样、田润等15个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坚持战斗在工地一线,村民们称他们是“十五老汉赛黄忠,修通大路为子孙”。牧花园村村民王和会,平时生活缺钱花舍不得卖羊,为了修路,他毅然把羊卖掉,捐款支持修路。沁县东仁村青年突击队员王永红,为多拉一车石头,不慎掉进了10多米深的沟里,肋骨折断四根,脾被刺破。武乡县的东坡村由于山高路不通,100多条光棍娶不上媳妇,听说要修路,他们喊着“修好路、娶媳妇”的口号,组成突击队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襄垣县古韩镇狐燕窝村女支书史婉华,自“村村通”工程开始后,每天坚持在工地与群众一同劳动,在她的带动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83岁的薛光明老人推着小车在工地和年轻人比干劲,就连闺女出嫁的当天也坚持参加劳动。像这样感人的事例还很多。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这场硬仗中的真正英雄,表现出了惊人的力量和强大的战斗力。

(三)对口帮扶,社会共举。实施“村村通”工程的难点在贫困山区和边远村庄。2002年,我们在全市确定了116个修路困难最大的村,为了解决这些村的修路困难,在鼓励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号召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和驻市企业,与这些村进行“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各县也采取这种办法,开展富帮穷、先进帮落后的活动。2003年又对5个贫困县进行集中帮扶,帮扶单位不但从技术、资金、机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而且深入工程一线参加义务修路。平顺县石城镇黄坪村是一个有130多户、380多口人的村庄,周围群山环抱,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山路,遇到雨雪天气村里人出不去,村外人进不来,盛产的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堆在家里卖不出去。修一条出村的好路,成为村民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市政府办公厅把这个村作为帮扶对象,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该村克服困难,在村里办起了石料厂,解决了修路的原料问题,重新规划了线路,拓宽了路基,铺装了水泥路面。其它帮扶单位也都把“村村通”工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不但给予大力支持,而且与人民群众并肩劳动,协同作战,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贫困村庄修路难的问题。

三、多元筹措,科学使用,破解资金难题

千困难,万困难,资金短缺是最大的困难。按国家施工标准要求,结合我市地理条件实际,经详细测算,修通1公里通村水泥路或油路约需资金20万元,4000公里就是8个亿,而我们长治市13个县市区中,国定、省定、财政补贴县占到一半以上,财力十分有限,每年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只有2000多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是坐等观望维持现状,还是克服困难争先发展?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不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必须“办多少事找多少钱”。为此,我们自逼加压想办法,勒紧裤带挤,咬紧牙关省,四面出击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资金问题。

一是工物抵资。修建水泥路或油路,大的工序有三道:路基、垫层和路面。路基整修、垫层材料所用资金,我们主要通过群众投工和就地取材的办法解决,充分发挥老区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土石资源丰富的优势,由群众义务投工进行采备石料和整修路基。沁县境内土多石少,当地群众就去漫天遍野捡石头,节省了大量资金;平顺县山高石头多,但由于山路崎岖,采石异常困难,为了备足石料,干部带着群众用最原始的搬运方法——肩挑手抬。有人总结出了一句顺口溜:“扛着撅头,挑着箩头,啃着窝头,斗着石头,干部修路带好头,群众致富有盼头。”他们就是靠着这一双双铁手和一付付硬肩,备足了修路的石料。壶关县是个贫困县,县财政连解决工资问题都很困难,根本无力解决修路资金,人民群众就地取材,从山上运下块石堆到路边,再用铁锤砸成碎石铺到路上,抬着老夯喊着号子压实。

二是多元筹资。除去群众投工采备石料和挖填土方抵去部分资金外,路面铺装所必需的水泥、沥青等材料,以及施工所用压道机、拌和机等机械设备的租赁、购买,约需人民币3亿元。这3亿元建设资金是“硬头货”,如果得不到尽快解决,“村村通”工程在质量上、数量上和时间上都会大打折扣。为此,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加大了筹融资力度。第一,财政挤一点。市、县两级把今后几年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集中使用,投入到工程建设中。第二,自愿集一点。群众虽然困难,但捐资修路热情高涨,我们在群众集资上坚持了“三不”原则:不增加农民负担、不下行政命令、不搞硬性摊派,完全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捐款,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展开了集资竞赛。沁县罗卜港村60多岁的闫水生老人卖掉棺材板捐了500元,壶关县辛庄村会计郭根孝卖掉一头大猪捐出750元。第三,乡亲捐一点。以村为单位向在外工作人员发出邀请函、倡议书,激发大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利用各种渠道和办法提供资金、技术、机械、材料等帮助,为修路贡献力量。第四,单位助一点。行政机关和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都对困难大的村进行了资金帮扶。第五,向上要一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到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工作、请求支援;各部门、各单位和有关县乡负责人,多次派人到中央和省级有关部门,在资金、设备、材料等方面寻求支持。省交通厅给了我们大力帮助,不但在资金上给予了积极支持,而且在技术、机械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援助。

三是合理用资。筹集到的资金浸注着人民群众的血汗,饱合着人民群众的期望。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将一分钱掰成两瓣花,从各个环节上精打细算,避免浪费。首先,建立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档案。市、县、乡、村四级对各种渠道所筹集的资金,设立专户、专帐,专人管理,专款专用,每一项资金的列支都要根据工程进度和质量,由集体研究决定后方可使用。其次,对每条路所需资金进行精确概算。对工程建设中购买路面材料、租赁机械等必须使用的资金,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制定多种预算方案,择优使用。并在工期安排、施工流程等方面科学安排,仔细推敲,避免窝工浪费,尽量节约资金。第三,实行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我们规定每修一公里路,市财政、省交通厅各补贴一万元,但这笔钱不是先给再修,而是先修再给;不是平均分配,而是以奖代补。先后对全市的村通工程进行了十四次大检查,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下拨资金,既解决了工程建设的燃眉之急,又激励了基层的干劲。

四、落实责任,确保质量,提高综合效益

修建村通水泥(油)路关键在领导,力量在群众,成败在质量。为了把这项工程真正建成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们把党政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这“五大监督”,引入“村村通”工程建设之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万无一失。

(一)加强对工程规划的监督。我们结合全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思路,在专业部门、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下,由市交通部门牵头,对每个村的路型、路线走向和道路标准都进行了合理分类和规划设计:对地势相对平坦、村庄集中的地方,力求形成循环;对山岭丘陵较多、地形复杂的地方,以相对集中的乡村连通为原则进行规划;对地处偏僻、人口稀少的小村庄暂不进行规划。在进行科学规划的同时,市交通局及时组织县、乡、村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将工程建设的具体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印成小册子,分发到各乡镇、各村。市县两级交通部门共派出18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并层层培训1800余名技术人员对各地进行技术指导。

(二)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百年大计质量为本。为了确保质量,全市各级层层签订了质量目标责任状,从设计、用料到施工、管护全过程监督,明确每条路段的负责人和技术质量负责人,将责任人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对工程质量实行终生负责制。市交通部门还成立了技术质量监督组,对工程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在路基整修阶段,严格规定新填路基必须经交通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铺路面,对达不到要求的路基坚决不准铺装路面,对采备的路面材料,也由工程质量监督部门逐村逐段进行严格检查,不符合要求的退掉重备。为了进一步把责任落到实处,我们还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以质量标准为主要依据,把党政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对进展快、干劲足、质量好的,进行大张旗鼓的奖励;对行动迟缓、畏难不前的,通过电视曝光、通报批评等措施,进行处罚;对不顾工程质量、育目冒进、搞表面工程、造成严重后果的,不仅追究直接责任,而且还要追究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壶关县晋庄镇在“村村通”建设中,发动早、动手快、声势大、效果好,县里以奖代补20万元。沁源县对工程进展缓慢的郭道镇、聪子峪乡进行通报批评、电视曝光,责成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写出书面检查,重新作出工程进度和质量承诺。

(三)加强对工程效益的监督。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我们坚持了实事求是、科学指导的原则,不搞劳民伤财、强迫命令,而是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客观实际。我们明确规定,“村村通”工程不是要求每个村都要通,而是基本都能通。按照全市的总体规划,根据各县市区实际情况,以修水泥路为主,但不搞一刀切,可以因地制宜修建油路、石头路和钢砖路,对一些条件不具备的村,则暂时修建砂砾路。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了提高公路的综合效益,把修路与绿化、美化相结合,及时组织开展了培路肩、砌边沟、打护坡等工作,对水泥路两旁配套规划了绿化带,并在国道、省道主干线交汇点等主要地段设计了绿化景点;把修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市、县确定的重点小城镇周围,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相互配套、干支相连的格局;把修路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在道路两侧规划了种植带、经济带,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的思路,大力发展“路边经济”,以修路带动种植、养殖、集贸等经济的发展,力求使工程产生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条条平展展的大道通进了太行山深处的山庄窝铺,农民兄弟走上了水泥路,实现了“出门到县城,脚底不沾泥”的梦想。现在,老百姓一提起“村村通”,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可以说,一条小小的水泥路燃起了致富的希望,连起久别的亲情,带来了社会的稳定,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村村通”工程极大地改变了老区农村的通行条件,带来了明显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村村通”工程打了开封闭的农村市场,使久居深山的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农民朋友凭借一条条通村大道,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和旅游业,使自己的腰包越来越鼓。各县市区仅在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方面,已有世龙驴肉、沁源红烧牛肉、屯留鸣源奶业等15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种植业为畜牧业服务、畜牧业为加工业服务、加工业为农民增收服务及畜牧业率先发展的格局。潞城市闫李庄村以路为媒,先后引来外省10多个投资老板,兴建了钢铁公司、发电厂、机修厂等7个大中型民营企业,总投资额达1.8亿元。许多农民添置了摩托车、小汽车,特别是农用车辆增加速度更快。去年,全市新增6个亿元县、3个2亿元县和1个3亿元县,除沁县、平顺外,其余11个县市区财政收入全部达到亿元以上。

二是带来了社会稳定。“村村通”之前,农村上访告状的人不断,主要反映村干部不为农民办实事,而村干部又一时找不到农村发展的突破点。“村村通”号召发出后,全市一呼百应,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上访人数明显下降了。壶关县就有15个行政村在修路过程中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

三是积累了精神财富。长治市“村村通”工程建设能创造“奇迹”,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交通厅的大力支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党老区特有的政治优势,在这场被称为新时期的“上党战役”中,老区人民拿出了当年抗战支前的劲头,全力以赴投入到工程建设中,许多农民把存粮卖掉支持修路,在外工作人员都纷纷捐款支持,在筑路工地叫得最响的一句口号就是“资金不足精神补、机械不足力气补、水泥不足石头补”,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太行精神和“纪兰精神”赋于了新的内涵。人们普遍反映,“村村通”工程这样艰巨的任务都能完成,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长治的小康社会进程就一定能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推动下更快实现。

随着全市“村村通”目标的基本实现,我市公路建设“三大路网”规划已初步形成。“大十字”高速公路主骨架网,长邯高速(山西境)胜利竣工,长晋高速已完成了路基工程,今年国庆节就要竣工,长太高速已开工建设,明年实现通车,长临高速已通过了预可评审。“四纵四横”高等级路网得到改善,我市通往外界的出口通道进一步顺畅。农村路网建设今年又规划了500公里的建设任务,通村比例将达到90%以上。今年,我们又结合全市经济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公路建设发展思路,在未来几年要努力实现“三通一环一网”目标:即通省高速路、通县一级路、通村水泥路、环城高速路和农村客运网。这一规划目标实现后,长治市市区出境、市到县、县到乡、乡到村四级循环,1小时通达,形成干支相连,通达四邻,辐射全国的公路交通枢纽。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交通部“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要求,从解决服务“三农”问题入手,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建设,把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子修到老百姓家门口,把通向富裕的农村班车开到老百姓家门口,为全面建设长治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四年五月八日

×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