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青年理论学习年会上的演讲 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各位一同参与上海青年理论学习年会,并有机会向大家发表演讲。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青年与社会责任”。
作为一名青年,我们承载着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肩负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首先,作为青年,我们应该注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要勇于学习,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追求卓越。
其次,作为青年,我们应该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每个人的贡献,我们应该主动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无论是关注环境保护、推动教育发展,还是关心弱势群体的权益,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我们可以参加志愿者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我们可以参与公益项目,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最后,作为青年,我们应该传播正能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我们要传播正能量,鼓励他人,帮助他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激励他们也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青年是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书写青春的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在上海青年理论学习年会上的演讲 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上午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各位共同参与上海青年理论学习年会,并有机会向大家发表演讲。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青年与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是当代青年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方式。作为青年,我们应该敢于追求梦想,积极创新,勇于创业。
首先,作为青年,我们应该拥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创新的源泉就是创新思维。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和接触新的知识和技术,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培养创新的眼光和思维方式。
其次,作为青年,我们应该勇于创业,敢于承担风险。创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敢于放手一搏,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当然,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勇往直前,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最后,作为青年,我们应该注重创新创业的社会责任。创新创业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为社会和人民谋福祉的事情。我们要注重创新创业的社会效益,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们要推动创新创业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
在当前快速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创新创业是青年所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敢于追求梦想,积极创新,勇于创业。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谢谢大家!
在上海青年理论学习年会上的演讲 篇三
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一个社会的青年文化发展的健康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处的时代的宏观背景。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青年的整体发展演进,就呈现出与国家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相一致的基本特征。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青年对经济、社会改革的政治参与,就大体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这是第一次思想解放后充满激情的时代。当时中国青年以“老三届”为主体。源于1978年以真理标准讨论为契机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为一个民族的复苏和振兴奠定了理论基础。青年无可争辩地充当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锋。北大、清华学生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两句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青年要求参与社会、参与改革的热情。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随着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当时青年关注的主要课题是,如何将个人奋斗与报效祖国统一起来,以实现理想和个人抱负。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变革的实践参与,展示出青年关注国家、关注社会的忧患意识以及富有朝气的改革精神。1984年北大学生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表达了青年一代对改革开放路线的积极认同。同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青年也曾经历过迷惘与寻找。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以80后一代为主体的独生子女全面进入社会并开始“反哺”成人社会。尤其是经历了2008年的几大公共事件 ----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受阻、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可爱、充满希望的新一代,也使青年一代看到国家通过做出符合民意的决策来证明国家对于国民的意义,这很好维系了青年一代对于国家的最大认同。而这种国家与青年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呼应,使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都将被纳入国家发展的视野中,这恰恰是维持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
总之,30年的改革开放,赋予了今日中国青年一代新的品质和特征、新的优势和不足,而价值观的变革也使其成为了独特的一代人。
尽管在一个社会的整个文化系统中,青年文化常常因其鲜明个性而引人注目,但无论其与社会主文化有着怎样的不同,青年文化总是预示着社会发展的未来。青年总是拥护改革并跟着改革者走的,青年是未来社会的主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能否充分地认识今日这代新青年,无论对于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日中国,还是对于一个不断立于变化与发展中的未来中国而言,都极为重要。
独生子女时代已经到来
任何时代都有独生子女,但是在城市中整整一代人与下一代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必须刮目相看的新情况。
每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特定年龄的生活经验的影响的。而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记忆体验往往比后来的经验具有更强的影响。因而,一代人共同经历的具体事件,会使他们进入一个“代单元”,从而形成一代青年特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方式。以社会学代际理论的观点来看,一个独生子女社会的时代已经到来。很多人可能到现在也没有在心理上准备好与整整一代独生子女共事,但是他们已经推门而入。
如今城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是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一代,在世界范围可能也找不到先例。他们对“兄弟姐妹”这些词汇只有语义上的了解,他们在家庭中居中心地位,他们已经长大,他们肯定与下一代、上两代人有不一样的地方。自从1980年中国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来,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越来越高。全国现有3亿多个家庭,已有7000 多万独生子女。任何时代都有独生子女,但是在城市中整整一代人与下一代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必须刮目相看的新情况。而如果要探讨并归纳这一代新青年的特点与变化,人们俗称的“80后”是其中的主体。
80后一代是一个新族群。他们没有统一的豪言壮语,只有各自喜好的发型、五花八门的服饰和不加掩饰的神情。他们不再追求螺丝钉的价值,却要把自己的大脑变成电脑,将新知识不断“录入”。他们生长在一个越来越开放、自由的经济社会里,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美学趣味、价值追求、时空观念,都与前几代人不同。所以,你不能用旧尺度来量度他们的行为规范,也不能用旧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方式。否则,你会因为80后身上种种似乎对立却又共存得如此自然的矛盾而深感困惑。比如,80后一代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进入社会主流的欲望,但紧紧追逐时尚潮流;他们很愿意与众不同引人注目,却又并不介意一种边缘状态,更不大会把一些局部的瑕疵理解为全局性的问题;他们对社会的评价十分积极,对当下这一时代的看法估计远比老一辈乐观;他们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都很强,但在具体的工作中,通常不会有太强的权力欲,愿意在一些具体的岗位上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喜欢简单的人际
关系。除此之外,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环保意识、契约意识,相信事实、做事认真、有原则等,都可以说是这一群体身上的闪光点。当然,在肯定当代青年发展的合理性和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独生子女一代青年身上存在的明显不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这一代青少年一是缺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艰苦奋斗的勇气和忍耐力,心理比较脆弱;二是显示出较强的攻击性,喜欢公开批评他人、情绪波动较大;三在勤俭节约、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此外,在他们中间,有的对传统价值和道德资源认知度较低;有的尽管遵奉公共伦理行为,却又存在着一定的“知行不一”倾向;还有部分独生子女在自我接纳上存在障碍,15%左右的新新人类不满意自己的健康、性格、相貌和外形,11%的孩子感到自卑。据统计,独生子女最具代表性的感情体验是孤独和心理压力增大。大约只有三成的孩子能“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 “总想弄懂不明白的问题”、喜欢所学的科目,49%的人感到一定程度的压力。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认为自己的童年“幸福而不快乐”。
价值观变化下的未来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独生子女一代中的大多数将努力使自己的选择与社会规范要求不发生正面冲突,逐步走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明智之路。
那么,以上种种特征将意味着怎样一幅青年未来发展的图景呢?关键要看这一代青年的价值观。
根据全球青年价值观变化趋势和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目标,中国青年价值观未来发展呈现出如下走势:第一,从时空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结构具有“时空压缩”的特点,即在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结构中,传统、现代和后现代这三个不同的东西,已压缩到同一时空之中。一方面,传统价值观中的一些因素并未如某些学者所预期的那样,随着现代价值观的兴起而消失,而是与现代价值观同时并存于青年的价值结构之中。比如,有研究结果显示,在个人生活方式上,中国青年人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本位取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明显地属于个体本位类型。但与此同时,在政治与社会生活领域,他们仍然保持着明显的集体取向,大多数青年人表示愿意为国家做贡献。此外,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同样是一种双重结构:既接纳西方文化,又对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尽管我们还处在现代化进程之中,但发达国家在高度现代化之后才出现的后现代价值观,比如对以物质因素为特征的“生存因素”和以各种非物质因素为特征的“发展因素”同等重视、怀疑科学万能、支持环保、珍视友谊、重视闲暇等,在当代中国青年中业已出现。
第二,从对主流的渗透与价值的扩张角度来看,青年亚文化的反哺功能、“社会年轻化”趋势日益显现出来,且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而加快。市场经济要求有成千上万有独立意识且懂得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而当代青年在行为过程中追求独立与自我支配、自主决策,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都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相一致。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先进理论和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接,也总是最先在青年中进行或得到最快最广泛的响应。而且,面对社会多方位的变革,青年的机会成本较低,他们将成为参与支持和拥护改革的最积极的社会力量。
如今,“年轻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姿态。比如,以往无论在世界各地,公司在给员工升职时重视的往往是资历。而现在,日益增加的全球竞争压力已迫使保守的欧洲公司为保持公司的活力而提拔年轻人。随着更多的年轻人担任高级管理人员,欧洲公司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如果在一家公司挣不到满意的薪水,就会跳槽到另一家愿意重用他们的公司。而这批在45岁之前就已得到公司最高职位的年轻管理人员,将有充裕的时间对其所在的企业、行业产生持久的影响。
第三,中国新一代青年价值观将在延续多元化的丰富性的同时,又呈现综合、回归和趋同态势。也就是说,一方面,随着当代青年群体的主体分化愈发明显,不同主体的不同需要和同一主体不同侧面的需要使价值观念呈现多元丰富的特征。在一个多元化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按自己的理解与价值追求来表达生活、演绎生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逐步明确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各方面法律法规随之完善,各项社会规范进一步稳定与有效,发展创新将成为主导的价值取向,这样的社会氛围也会促使青年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有日趋基本的认同。与此同时,随着世界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由于共同关注的焦点的存在,全球青年主体间的价值目标也将相对靠近。诸如如何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纳入到人与人的价值关系的总体图景中,使环境伦理得到合理定位;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区域发展战略与全球性发展部署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差异性与共同价值、如何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等,都已成为全世界青年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独生子女一代中的大多数将努力使自己的选择与社会规范要求不发生正面冲突,逐步走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明智之路。也就是说,既不
是完全以“为社会作贡献”来考虑自我的价值取向,也不是完全脱离市场的需要,以绝对自我导向来衡量自我价值。这种取向可在择业观、婚恋观、知识观等诸方面体现出来,也是全球青年价值观变化的一个重要趋势。除此之外,未来世界青年价值目标取向将在以下几方面趋同:政治观、经济观上的现实性与理智化;主体价值选择上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趋于整合;青年对接受教育、工作岗位需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消费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等。青年人的交往行为将更趋向文明交往、讲究互帮互利原则,交往手段则将更趋现代化,无论范围、速度、效率都将发生巨变。从战略高度认识青年发展
当前我们应该从“大视野”、“大时段”来认识青少年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从制度建设层面上将青年发展摆在未来社会优先发展的位置。
无疑,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应当承担起对青年正确引导的责任,但由于当前这种教育已身处传媒发达的网络时代中,因此,无论其形式、内容、方法、手段都应该全面革新。
首先,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应与社会生活接轨。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都在变化的时代里,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现实生活面前,价值观教育如果只强调精神的价值、理想的价值,而忽视物质的价值、现实的价值;只强调价值认知,而忽视价值评价;对所有的对象只用一个标准,而忽视主体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就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他们的逻辑起点,他们的视野和所接受的信息量,远远胜过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青少年,所以,我们的引导与评价要有全新的理念和方法。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再把青年仅视作被教育的对象。我们在指出青年身上不足、引导他们的同时,也要努力改造社会本身,克服成人价值系统本身可能存在的“知行不一”现象。
其次,加强青年价值引导和“品性教育”。如今,“品性教育”模式已成为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流。其代表人物利克纳(lickona)曾指出,“在社会道德日趋败坏的情况下,学校一定要做一些事情教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教师无法回避传授道德和价值观”。“品性教育”反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某些道德价值观,如关爱、诚实、公平、责任、尊重自我和他人等是带有普遍性的,而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用这些核心价值观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最终减少人们的道德混乱。个人认为,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道德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且在当前,尊重与责任应成为学校培养青少年道德价值观方面的两项核心。事实上,其他优良素质大都可从上述两项美德中衍生。
第三,改革应试教育,建立新的评价标准,使当前学校教育从“精英教育”理念向“平凡教育”理念转变。基础教育要在彻底改革“分数第一”、追求升学率的“片面性
”、处理好知识传承与人格教育关系的同时,不再使德育成为“运动战式”的应急教育。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应始终坚持生活化,把培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渗透到他们的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之中,以贴近学生的内容,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提升学生及校园的文明层次。使学生确实感到德育的蕴涵,文明就在身边。再则,要重视家庭教育在独生子女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家长的心态变化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突出。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这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另一方面,不少家长不能根据时代变化和孩子的需要因材施教,尽管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几代多,也比前辈讲民主,但存在较多误区、过失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因此,提高家长素质,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当前家庭教育的核心。
从世代传递的角度看,一代总要胜过一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但离开了上一代的文化传递,就会出现文化断层,就会造成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文化上的失教。同样,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如果没有一个被大家所认同的主导文化或核心价值,那这个社会将是“一盘散沙”。因此,在向青年人学习的同时,学校、社会不能放弃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我们确实不能再用以往的框子去套现在的青少年,用自己“想当然”的好心去“引导”和 “教育”他们,而应当去接触、去倾听、去理解、去掌握他们的“话语”和“秘密”。在认识这一代青少年优势和不足的同时,也要了解他们在求学、求职、生活等方面的烦恼和困难。用他们理解和可接受的方
式,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是成人社会应尽的责任。思想者小传
杨雄社会学博士,现任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社会调查中心主任、《当代青年研究》杂志社总编辑、上海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xx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着有《青年文化:回溯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