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篇一
我家乡位于一个山水交融的地方,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我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此份报告。
首先,我对家乡的植被进行了考察。通过实地走访和文献查询,我了解到家乡的植被种类繁多,包括森林、草地和湿地等。其中,森林面积较大,覆盖率高达XX%。森林中树种丰富多样,主要有松树、柏树、柳树等,这些树种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水源和净化空气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家乡的草地和湿地也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为多种鸟类和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食源。
其次,我对家乡的水资源进行了考察。家乡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这些水资源不仅滋养着家乡的农田和植被,还为居民提供了生活用水。在调研中,我发现家乡的水质整体较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河流水质受到农业和工业污染的影响,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等。因此,保护水资源,加强水污染治理,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次,我对家乡的空气质量进行了调查。通过测量和分析,我了解到家乡的空气质量总体较好,符合国家标准。然而,在冬季取暖季节,由于燃煤等原因,家乡的空气质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应加强对燃煤污染的治理,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家乡的空气质量。
最后,我对家乡的垃圾处理情况进行了考察。调研发现,家乡的垃圾处理工作相对较好,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工作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推广。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垃圾分类意识有待提高等。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垃圾分类宣传力度,促进家乡的垃圾处理工作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希望相关部门和广大居民共同努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使家乡的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宜居。
(字数:600字)
我家乡的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篇二
我家乡位于一个山水相连的地方,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我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此份报告。
首先,我对家乡的山水景观进行了考察。家乡地势起伏,山峦连绵,河流纵横交错。在调研中,我发现家乡的山水景观十分优美,有许多著名的自然景点,如山峰、溪流和瀑布等。这些山水景观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为家乡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护。
其次,我对家乡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考察。家乡的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包括珍稀濒危物种。在调研中,我发现家乡的动植物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保护,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乱猎乱捕等。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栖息地破坏、非法捕捞等。因此,应加大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巡查和监测工作,确保家乡的生态平衡。
再次,我对家乡的农田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家乡的农田面积较大,农业是家乡的支柱产业。在调研中,我发现家乡的农田生态环境总体较好,农民普遍意识到保护农田生态的重要性,积极推广绿色农业。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药使用不当、水土流失等。因此,应加强农田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提倡可持续农业发展,保护家乡的农田生态环境。
最后,我对家乡的环境教育进行了考察。通过走访学校和社区,我了解到家乡的环境教育工作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因此,应加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课程,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希望相关部门和广大居民共同努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使家乡的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宜居。
(字数:600字)
我家乡的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篇三
我的家乡在温岭滨海,温岭市地处浙江沿海中部,台州市的南部,远离大城市、远离大市场,工业资源缺乏,国家无大中型项目投资,自古只有农民和渔民两大生产群体,属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农业县(市),人均只有半亩田。
一,自然资源特征
(一)土地资源特征
根据201x年末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全市土地面积92407.77公顷(不包括乐清市、玉环县和台州市黄岩区、路桥区的飞地52.82公顷、滩涂15663.78公顷),其利用现状为:农用地70897公顷,占76.69%;建设用地14398.7公顷,占15.58%;未利用地4789.42公顷,占5.18%。
分类
农用地
其中:
耕地
园地
林地
其他农用地
面积(公顷)
70897.00
35557.70
5794.80
23617.80
5896.70
比例(%)
100
50.18
8.18
33.33
8.32
注:其他农用地为畜禽养殖、农村道路、坑塘、养殖水面、田坎及农田水利用地
温岭土地利用特点:一是耕地和林地的比重高,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8.48%和25.56%;二是土地利用率高,为92.27%;三是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仅为0.03公顷。
(二)水资源总体特征
温岭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3.21亿立方米,平均降水深1581.10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8.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6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3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709立方米,为重缺水地区。
温岭市水资源以地表径流为主,河川径流是其主要部分,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3亿立方米。
温岭市水资源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降水时间不均衡。年降水量年内分配呈双峰型,即6月梅雨期和7-10月台风期为降水峰值;冬春期为少雨期,在台风影响少的年份,夏秋干旱较为严重。二是降水空间分布不均衡。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中部平原,至西部丘陵山区递增,并随地势的增高而增加;而蒸发量随地势的增加而减少。三是地下水资源少。温岭地下水资源主要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属于消耗水,只能作为应急水源。
(三)气候资源的总体特征
温岭市气候特点是: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冬无严寒,热量充裕;雨量丰沛,光照适宜;早春回温迟,秋季降温慢,无霜期长。就农业条件而言,全年光热水匹配良好。但由于地形、地势的差异,热量、降水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西部山区光、热随高度上升递减,水分则随高度上升而增加;平原地区光、热、水等气候因子分布状况基本相同。温岭市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冬季冷害,梅季暴雨、台风暴雨引起的洪涝,七、八月的高温干旱,冷空气和台风等带来的大风。
(四)旅游资源特征
温岭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长屿硐天、方山—南嵩岩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江厦省级森林公园和新世纪中国第一缕曙光首照地—石塘。长屿硐天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系南北朝以来人工开采石板后形成的石文化景观。方山—南嵩岩风景名胜区,系北雁荡山余脉,集危崖绝壁、奇峰深谷、飞瀑溪涧、田园风光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气势磅礴雄浑,伴有悠久的宗教文化历史。新世纪曙光首照地—石塘,石屋、石街、石巷
、石级错落有致,风格独特,引人入胜。元宝山麓的“洞下”沙滩,是绝好的天然海滨浴场;南北沙镬岛的怪石、沙滩、石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海岛景观。此外,市境内其它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也很丰富,主要有古遗址、古桥、古塔、古民居、古文物等,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五)海洋资源特征
温岭市三面临海,靠近东海渔场,拥有大洋港湾、隘顽湾、乐清湾三大港湾。海域地形平坦、底质细软,近岸大小岛屿、礁石棋布,海域流速平缓,海水盐度、温度适宜,水(涂)质肥沃、饵料丰富,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繁衍、栖息,是得天独厚的海洋牧场,是我省大小黄鱼、墨鱼、带鱼、三疣梭子蟹、青蟹、中国毛虾、脊尾虾、缢蛏、泥蚶、青蛤的主要产地。乐清湾和大洋港湾是贝类自然增殖苗种基地,尤其是乐清湾的蛏苗具有重要的地位。
温岭沿海发育了广阔的潮滩,滩涂资源丰富。全市可围滩涂10955.33公顷,占潮间带总面积的70.64%,其中,涂面高程在黄海零米以上的约5100公顷,占可围滩涂的46.56%。全市滩涂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东部(大洋港湾)、南部(隘顽湾)面积达8046.67公顷,北部沿海(乐清湾)面积为1646.67公顷。海涂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围垦后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种植业和作为建设用地等。
二,生态环境总体特征
温岭市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包括森林、灌丛和灌草丛、农业、湿地、海洋、城镇生态系统。总体来看,温岭保护得较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比例较小,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现存的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也较低。
据《201x年温岭市环境状况公报》,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上不乐观。除城市主要饮用水源湖漫水库、太湖水库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外,市第二水厂取水源地松甘河的水质污染严重,不符合饮用水质要求。地表水水质以劣Ⅴ类为主,占84.42%;其次是Ⅲ类水质,占13.49%;Ⅴ类水质占2.09%。环境空气质量尚属清洁水平,优良天数为333天,但酸雨(类型为硫酸型)频率高达77.8%,降水pH平均值为4.41,属重酸雨区。
温岭市由于人多,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偏紧,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承受能力十分有限,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对环境的压力还将加重,如不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措施,将为影响温岭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开发利用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温岭市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加强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较大的改善。同时,通过建设标准堤塘、河道疏浚等防洪排涝工程,增强了防灾能力。
1、森林资源开发和保护
自19xx年温岭县委提出“三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温岭”的目标以来,全市有计划地开展绿化造林和林业基地建设,绿化已初见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35.3%(超过半平原县市森林覆盖率30%的指标),农田林网控制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88.2%,公路、河流堤防宜林地段绿化率91.1%,村庄绿化面积占25.6%。城区绿化面积284.2公顷,绿化覆盖率40.6%,人均公共绿地8.35平方米。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04.94平方公里,其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面积分别为22.68平方公里、15.4平方公里和5.53平方公里。
2、生态农业建设
温岭市是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三个试点县(市)之一,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工程。基本完成了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建设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8个,面积达6667公顷;绿色农业保护区11个,面积达9333公顷。
3、生态市建设
温岭市委府把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市域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历年来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文明城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县(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为促进温岭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温岭市人大于201x年7月29日通过了《温岭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创建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水污染形势严峻。由于环保基础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生活、生产产生的污染物和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加剧了地表水的污染,同时也污染了近海海域。二是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和农膜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三是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对农作物生长和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