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实用3篇)

时间:2011-07-09 04:46: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摘要:

本报告基于对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实地调研,分析了该地区的优势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调研结果显示,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潜力巨大,但面临着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为了促进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强政府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其经济发展。然而,文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份,其乡村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二、优势分析

通过对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调研,我们发现该地区具有以下优势:

1. 气候条件优越:文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农业生产。

2. 地理位置优势:文县地处交通便利的区域,有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3. 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文县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潜力。

三、问题分析

然而,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以下问题:

1. 资源匮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文县的资源相对有限,对乡村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制约。

2. 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县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和交通设施,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3. 教育水平较低:由于文县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水平偏低,限制了其创业和就业能力。

四、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加强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农民参与乡村经济的发展。

2.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文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农业生产设施和交通设施的改善,提高乡村经济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3. 加强教育培训:政府应加大对文县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其创业和就业能力,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五、结论

通过对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调研,我们认为该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加强政府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教育培训等措施,可以促进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我们希望本报告的调研结果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推动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发展。

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摘要:

本报告通过对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实地调研,分析了该地区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调研结果显示,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为了推动该地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强政府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一、引言

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为了更好地了解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二、现状分析

通过对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调研,我们发现该地区存在以下问题:

1. 资源匮乏:文县地理环境条件较为恶劣,资源相对有限,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2. 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县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和交通设施,制约了乡村经济的提质增效。

3. 人才匮乏:由于教育资源的欠缺,文县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水平较低,限制了其创业和就业能力。

三、对策建议

为了推动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加强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参与乡村经济的发展。

2.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文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农业生产设施和交通设施的改善,提高乡村经济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3. 加强人才培养:政府应加大对文县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培养力度,提高其创业和就业能力,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结论

通过对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调研,我们认为该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加强政府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可以促进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我们希望本报告的调研结果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推动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发展。

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三

根据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和《2017年全县统战及民族宗教工作安排意见》要求,从3月14日—3月31日,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黄顺福带领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局班子成员及工作人员,深入全县20个乡镇23个少数民族村社11处宗教场所,重点对全县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讨论、走访农户、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各乡镇村社干部及群众对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关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少数民族乡村基本情况

(一)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情况:

文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全县共有藏、回等27个少数民族,现有少数民族人口约8294人(其中:藏族7464人,回族606人,其他民族224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3.4%,主要分布在铁楼乡、城关镇、碧口镇、中寨镇、石鸡坝镇、堡子坝镇、丹堡镇、刘家坪乡、梨坪镇、天池镇等乡镇。

(二)少数民族乡及村社分布情况:

全县有民族乡1个—铁楼藏族乡,有散杂居乡镇9个(包括:城关镇、碧口镇、中寨镇,石鸡坝镇、堡子坝镇、丹堡镇、刘家坪乡、梨坪镇、天池镇),有少数民族村35个,合作社53个,社区1个。其中:铁楼藏族乡有11个少数民族村,藏族685户3297人;散杂居乡镇有24个少数民族村1个社区,藏族1018户4167人,回族151户606人。(情况详见:全县各乡镇少数民族情况统计表,略)

二、民族乡村发展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乡村和散杂居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发挥民族乡村资源优势,培育产业发展,加大民族乡村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使民族乡村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一是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民族乡村投入较大,在交通、水利、扶贫、教育、卫生等方面投入资金约16146万元,民族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村容村貌变化很大。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着力加大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集中实施了一批建制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河道治理、危旧房改造等基础建设,极大改善了少数民族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产业培育不断壮大。按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培育富民产业。近年来,先后在民族乡村建成花椒产业基地6个,优质核桃基地4个,实施5千亩板栗示范园工程1处,建成了草河坝优质核桃采穗园1处,引导藏族群众兴办农家乐15家,扶持兴办以酿酒、养猪、养鸡为一体的养殖场4家,冷水鱼养殖场1家。

三是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县委、政府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在民族乡村新建中小学教学楼14栋,完善教学配套设施,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着力解决民族乡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在民族村建成了卫生室,配备了基本医疗设施和药物,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全县累计向民族乡村发放"村村通"电视接收机1507套,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全覆盖目标。各类社会保障优先承担起民族地区保基本、兜底线的任务,持续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四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不懈地抓白马人民俗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出版了白马民俗文化系列丛书,修建了草河坝、麦贡山等6所白马民俗文化传习所。文县被中国民协和文化部分别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草河坝、石门沟、案板地、强曲村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白马傩舞"池哥昼"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麦贡山、草河坝、石门沟被批准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功举办了两届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和"火把节",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全县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自然、历史、经济、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省、市、县平均水平相比还相对滞后,与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欠账大。少数民族村社普遍地处偏远,群众居住分散,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投入大,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村社发展的"瓶颈".少数民族村社因地域差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矛盾突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缓慢,特色产业发展薄弱,生存环境恶劣,自我发展能力差,生态环境脆弱,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凸显。全县少数民族村社(非精准扶贫村)需要解决的事项有:人畜饮水、文化广场、村内道路硬化、产业路、异地搬迁等5个方面,总投资约1557.5万元。其中:人畜饮水工程14个村,53000米,投资约79.5万元;文化广场13个村社,投资约650万元;村内道路硬化10个村社,约49.5公里,投资约445.5万元;产业路7个村社,约40公里,投资约360万元;异地搬迁6个村社45户,投资约22.5万元。

二是居住条件差。大部分少数民族村社地处高半山区,居住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灾害频繁,土地瘠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困难,个别村社生存环境恶劣。如:梨坪镇九原寨村石界湾社,居住在大山深处,交通险要,出入及不方便,土地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有老年人居住在村里,很少与外界交流。需要异地搬迁的少数民族村社的群众有:城关镇关家沟村朱家山社5户、中寨镇新寨村5户、石鸡坝镇张家沟村金家梁上社12户、丹堡镇古道坪村刁楼、蓖麻社18户、梨坪镇九原村20户、草坪村1户、金坪村葡萄架社2户。

三是发展资金不足。近年来,虽然县上对民族乡村投入较大,重点对铁楼乡进行了打造,投入相对多一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观,村容村貌变化较大。但其它散杂居少数民族村社投入偏少,基础设施改变不大,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乡村道路状况还较差;防灾抗灾能力较弱,返贫现象严重。

四是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村社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培育不足,支柱产业匮乏,山高路远,靠天吃饭,农业收入微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内大多居住着老人,空巢现象严重。绝大部分群众只能依靠外出打工挣钱,经济收入单一,缺乏持续增收渠道。民族乡村的产业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持续增收渠道窄,稳定脱贫难度大,因灾、因病、因学、因婚返贫的问题突出。据统计,全县少数民族聚居村和散杂居村中,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村有14个,3500元至4000元的有7个,4000元至5100元的有14个,均低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89元。少数民族村社已成为脱贫攻坚战中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地方,与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五是少数民族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少数民族村社群众普遍思想观念守旧,相当一部分人发展思路模糊,发展理念陈旧,创业意识不强,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生事物;部分民族乡村群众缺乏劳动技能,创业缺乏过硬本领,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

四、几点建议

一是制定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村社发展规划。按照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少数民族乡镇村社规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村社发展规划。同时,保持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新农村建设和危房改造时要融入民族元素,突出民族特色;倾力打造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如寨门、戏台、凉亭、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为各族群众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特色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扶贫开发、生态旅游、文化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兼顾,科学合理规划少数民族村社未来发展。建议拓宽改造演武坪至麦贡山通村公路,修通铁楼乡白马十四寨连村并网公路,改善藏区群众交通条件。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实施"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充分利用好省市"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资金,在重点做好铁楼藏族乡"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的同时,也要兼顾其它散杂居少数民族村社发展,适当将省市"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资金向其它散杂居少数民族村社安排,促进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少数民族乡村同步发展。同时,要把少数民族村社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扶持,集中攻坚突破,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扶贫攻坚步伐。建议从全县项目资金总盘子中切割部分资金,重点解决少数民族村社水、路、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落实解决,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环境。(附:全县少数民族村社需要解决的事项统计表)。

三是优先安排项目。抢抓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机遇,为少数民族村社谋划一批以道路、饮水、危房改造、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农田水利、灾害防治为重点的生产项目,以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民生项目。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主动争取支持,重点争取民族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社会事业项目,尽最大努力把有利于民族乡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总盘子。按照"十三五"规划,坚持民族乡村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投资、优先实施。县涉关部门要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优先考虑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在交通、水利、电力、农田建设等方面要求县级配套资金的,着力予以整合配套落实。

四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少数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资金项目上大力倾斜,不断改善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少数民族村社道路建设的投入,把少数民族村社人畜饮水、村内道路硬化、文化广场的修建、异地搬迁、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作为重点,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行路、安全饮水、群众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电网、通信、网络、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

五是部门联动推进民族乡村发展。民族乡村实现小康目标,仅仅靠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帮扶。县涉关部门在用足用活民族乡村政策的同时,在用好管好民族乡村和散杂居乡村项目发展资金的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村社项目资金投入。要整合财政、交通、扶贫、水务、教育等部门资金,帮助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解决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乡村社的实际问题。

六是扶持特色产业。立足乡村实际,突出民族特色,结合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历史背景和发展水平,深入挖掘利用少数民族村寨特有的文化生态资源,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少数民族村社都很僻远,地处林缘,地域开阔,在此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扶持养殖土鸡、土猪、土蜂蜜;可种植药材、核桃、花椒等作物。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村社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的优势,把经济发展与特色民居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

护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文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