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升的现状分析
摘要:边疆地区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区域,农民是边疆地区的主要人口群体。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边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较低。本文通过对边疆地区农民的调研,分析了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升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现状分析
1. 教育水平低下:边疆地区的农民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导致农民的文化素养普遍较低。
2. 文化娱乐设施不足:边疆地区的农村地区缺乏文化娱乐设施,农民的精神文化娱乐活动相对匮乏。
3. 乡村风气保守: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的影响,边疆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文化活动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1. 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边疆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边疆农民的教育水平,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2. 建设文化设施:加大对边疆地区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场所,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 宣传文化知识:通过开展文化知识宣传活动,提高边疆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感,促进他们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和支持。
4. 培养文化志愿者:鼓励和培养边疆农民成为文化志愿者,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推广,提高他们的文化参与度和获得感。
结论:提升边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民自身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建设文化设施、宣传文化知识和培养文化志愿者等多方面的措施,才能够逐步提高边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实现边疆地区的全面发展。
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升的实践探索
摘要:边疆地区的农民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交通条件的落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介绍了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一、地方政府的实践探索
1. 加大教育投入: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育设施等方式,提高边疆农民的教育水平。
2. 打造文化品牌:一些地方政府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开展传统文化传承等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3. 建设文化基地:一些地方政府在边疆地区建设文化基地,提供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场所,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
二、社会组织的实践探索
1. 文化志愿者服务:一些社会组织通过培养和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文化培训和服务活动,提高边疆农民的文化参与度和获得感。
2. 文化产业发展:一些社会组织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激发边疆农民对文化活动的热情和参与度。
3. 传统文化传承:一些社会组织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培养边疆农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认同感。
结论: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基地、培养文化志愿者、发展文化产业和传承传统文化等多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边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促进边疆地区的全面发展。
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 篇三
自3月9日驻村以来,我通过熟悉乡情村情,走访、深入马街乡村寨走访调研,发现当前大多数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一部分经济水平较差的农村,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农村贫困既是经济的贫困,又是文化的贫困,二者互为因果。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追寻经济与物质的目标,而应同时重视文化与精神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看,后者比前者更困难、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贫困主体(农民)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我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民自治的文化基础尚未形成。今日的农村对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乡治尚德已基本抛弃,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村民自治似乎还未形成。时至今日,在农村实际生活中,既缺乏自治的风气,村民也没有太强烈的要求,个人和集体、村民和干部似乎变成了基本不相干的两极,大多数村民只关心个体和家庭,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经济利益至上对农村传统的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些基本的伦理和行业规范都面临被解构的危险。而家庭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种道德上的冷漠严重妨碍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使世俗和势利成了通行的处世方式,甚至连最基本的廉耻都置之脑后。社会沉渣泛起,如封建迷信思想抬头、打牌赌博成风、社会治安混乱、干群关系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日甚一日。
(三)对现代生活充满向往,但不能有效融入城市生活。村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大都通过新闻媒体,对外部世界也充满好奇,可是具体的了解却相当有限。在他们的心目中,城市是一个令他们向往的天堂,这也是不少农村青年纷纷拥入城市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对城市生活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和必要的就业指导,他们中的大多数显然并不能适应城市;而且城市的现实要求对这些刚刚进城的青年更是苛刻的,未能给他们一个宽容的适应过程,城乡之间巨大的反差使一部分人心理失衡,这也是影响城市治安的因素之一。
(四)村民的文化活动被忽视,缺乏必要的活动载体。在农村,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青少年的文化活动并不是大家关心的焦点。青少年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基本上只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在家庭中他们的娱乐需求基本上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他们的娱乐器材甚至连普通的篮球、足球、乒乓球都没有,更别提其它如提琴、吉他等器材了。大多数青年把麻将、扑克牌作为闲暇时主要的娱乐工具,多数带有赌博性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农村文艺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多数文艺队都只有在当地的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三八节、傣族山歌节、彝族火把节、中秋节等,按传统习俗轮流举办一些如文艺演出、篮球比赛、山歌对唱等。文艺队的活动经费来源都是采取群众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部分,文化站和政府支持一部分的方式开展活动,在众多的文艺队中,大部分文艺队队员年纪偏大,表演技艺不高,急需专业人员下乡培训。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里的几乎是年老体弱的村民和小孩,给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
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观念也必须发生变化,针对村民文化消费的日益多样化要求,促使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进一步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对策
(一)认识到位,高度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农民的迫切愿望。但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组织不力有关。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列入主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干部政绩考核之内。各级财政应当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予以大力扶持。
(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基本的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繁荣农村文化,首先必须加强基本设施建设。建影剧院、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楼、青少年活动室、文化中心户等;其次,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拓展阵地,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提高先进文化对群众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培养和扩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热心农村文化工作的人才是繁荣农村文化活动的保障。为此,要充实稳定乡镇文化站的专职干部,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培训乡镇文化专干,积极培养农民群众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此外,县(市)宣传文化部门要着力抓好引导工作,创建农村文化辅导中心,为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提供载体。
(四)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率和满意率,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拓宽文化服务的范围,扎实推进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组织实施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五)进一步创新农村公共文化运作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采取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农民自建文化设施,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和扶持,让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动员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支持乡镇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
文化站、村文化室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的公共文化活动。建立社会相关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机制,鼓励社会办的各种文化设施通过多种形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