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校园欺凌调研报告 篇一
校园欺凌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最近一份最新的校园欺凌调研报告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调研报告显示,校园欺凌问题在学生中愈发严重,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伤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
调研报告针对全国中小学生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校园欺凌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欺凌行为多发生在初中阶段,其中男生欺凌行为明显多于女生。其次,身体上的欺凌行为是最常见的类型,包括打骂、推搡等。再次,电子欺凌行为也呈上升趋势,如网络暴力、恶意谣言等。最后,调研发现,大部分欺凌行为多发生在学校校园内,但也有一部分发生在离校环境,如路上、社交媒体等。
校园欺凌对受害者造成了深远的心理和生理伤害。调研报告指出,受害者普遍出现情绪低落、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有少数受害者出现自杀倾向。在生理方面,一些受害者遭受了身体的伤害,导致健康状况下降,学习成绩受到了严重影响。
对于校园欺凌问题,调研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友善行为。其次,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对于欺凌行为及时发现、制止和处罚。同时,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后,整个社会应该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正能量,营造一个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最新校园欺凌调研报告再次揭示了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中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最新校园欺凌调研报告 篇二
校园欺凌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最新的校园欺凌调研报告再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调研报告显示,校园欺凌问题在学生中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解决。
调研报告发现,校园欺凌现象在初中阶段最为突出,其中男生的欺凌行为明显多于女生。欺凌行为多发生在学校校园内,但也有一部分发生在离校环境,如路上、社交媒体等。调研结果还显示,身体上的欺凌行为是最常见的类型,包括打骂、推搡等。与此同时,电子欺凌行为也呈上升趋势,如网络暴力、恶意谣言等。
校园欺凌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不仅在心理上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还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产生了负面影响。调研报告指出,受害者普遍出现情绪低落、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一些受害者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倾向。在生理方面,一些受害者遭受了身体的伤害,导致健康状况下降,学习成绩受到了严重影响。
针对校园欺凌问题,调研报告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友善行为。其次,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对于欺凌行为及时发现、制止和处罚。同时,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后,整个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传播正能量,营造一个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
总之,校园欺凌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这份最新的校园欺凌调研报告,我们再次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中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最新校园欺凌调研报告 篇三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屡禁不止。据教育部统计,仅20xx年5月至8月,就上报68起校园欺凌事件。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更是严重摧残了被施虐者的身心健康,需要引起老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为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国务院于2017年4月专门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作出相关要求,但这一潜伏在校园的“顽疾”始终难以根除,在给遭受伤害的孩子带来生理或心理的创伤之外,更引发全社会的担忧。
在未成年人聚集的小学,校园欺凌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是否对学生造成了影响和伤害?他们是否懂得如何反欺凌?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份有关校园欺凌的问卷,对我所在学校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概况及结果分析
1、调查概况
(1)调查目的及问卷编制依据。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xx外国语学校为例了解小学中高段校园欺凌的情况以及反欺凌的能力。并对此作出分析讨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份问卷在内容主要是依据校园欺凌的特点、形式以及反欺凌的手段进行的编制,以正常普通的问题着手慢慢向校园欺凌方向深入。
(2)调查的主要内容。这份包括25个项目的问卷从6个方面对小学校园欺凌情况进行了调查。这6个方面分别是:
①学生和周围同学的相处状况;②学生对欺凌现象的应对方法;③学生对于被欺凌者的态度;④学生自身是否受到过欺凌;⑤学生是否有成为欺凌者的倾向;⑥校园欺凌的形式有哪些。
(3)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被调查的学生共130人,分别来自四年级,五年级以及六年级学生。年龄在10-13岁之间,男女比例接近于1:1。
2、结果处理
本问卷发出13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为92、3%。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处理,呈现如下:
(2)10个主要问题的答案统计
a、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课间休息时别的小朋友都不想跟你玩,你只好一个人玩?[单选题]
b、这个学期你被别的小朋友欺负过吗?[单选题]
c、别的小朋友是怎么欺负你的?[多选题]
d、你是在哪里被欺负的?[多选题]
e、当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被欺负时,其他小朋友是否站出来制止?[单选题]
f、你是否把你在这个学期里被别的小朋友欺负的事告诉过老师,家长,朋友?[多选题]
g、如果你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被欺负,你会怎么办?[单选题]
i、老师、家长有没有因你欺负别的小朋友而批评你?[多选题]
j、你会参与欺负一个你所不喜欢的小朋友吗?[单选题]
3、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小学校园欺凌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多数的学生有比较好的同学关系。他们热爱班级,有和自己要好的朋友,觉得学校的生活非常有趣,几乎不会去参与任何欺凌同学的活动。
(2)轻度的欺凌发生率比较高。有几乎72%的学生遭受过轻度欺凌,其中有几乎一半的学生还遭受过打骂甚至威胁。
(3)小学校园欺凌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踢,打,骂,讲坏话孤立被欺凌者为主。在学校里,老师应该多多关注学生,及时发现各式欺凌行为,要在其还处于轻度时扼杀它愈演愈烈的机会,恢复和谐的相处氛围。
(4)小学校园欺凌的地点主要在教室,走廊以及大厅。这些地点的选择主要是因为便利。而有些发生在上下学的路上,这些行为隐蔽性较强很难发现。
(5)当目睹他人被欺凌时,小学生很少会选择制止,甚至有30%多的人会选择看热闹。这些情况的发生,说明反欺凌教育做得非常不到位。小学生没有意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学校和家长应该严肃对待,认真教育学生。
(6)看到欺凌现象时,有大部分的学生会告诉老师和家长,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保持沉默。学生的沉默,会助长欺凌者的歪风邪气,会使被欺凌者长期受害。
(7)存在欺凌学生却从未受到教师以及家长批评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任何欺凌事件,学校和家长都应该严肃认真的对待,每一个欺凌者都应该受到相当的惩罚和教育。
(8)对于是否欺凌不喜欢的同学,大多数同学都比较犹豫,没有不能欺凌同学的明确理念。这些犹豫会是学生成为欺凌者的契机,学生应明确欺凌的危害以及欺凌同学将受到的严肃惩罚。学校及家长要教导学生与人为善,同学之间要和谐相处。
三、建议与讨论
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十分普遍,形式多样,反欺凌教育不够到位。现如今已经影响到了大量的小学生,欺凌现象急需我们进行防范和改善。
校园欺凌现象破坏了人格平等,无视对他人的尊重,剥夺了每个人在安全环境下受教育的权利,是对人的普遍权利的侵犯。我认为在学校方面可以有以下三点改善:
1、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班级文化。
2、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3、在学校德育中多渗透和加强反欺凌教育。
除了学校我认为政府和家庭都应该作出相应的措施。首先是政府,应该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办法,颁布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并建立校园安全管理专门机构,设立反校园欺凌专项资金。同时还应尽快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干预机制。再者是家庭,家庭其实是反欺凌的关键,家长应避免暴力行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重视对孩子的底线教育和品格教育。假设孩子被欺凌了,那么应该在事发后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并积极配合校方解决问题。
面对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因为未成年人难以受到严肃惩罚的现状,我们应当狠抓预防,要从源头杜绝或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在防范方面,我们应当加强对校长、老师、家长以及学生的反欺凌教育,让所有人知道校园欺凌的危害和严重性以及反抗欺凌的方法。总之,我们应当集结所有的力量,为小学生的成长作出贡献。
最新校园欺凌调研报告 篇四
根据市、区委和教育局文件精神,有效地防控校园可能发生的各类暴力恐怖事件,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维护幼儿园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全体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这一中心,把“检查到位,整改有力”作为安全工作的一项最基本的制度来落实,我园积极从提高全体师生安全意识入手,加强制度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强化检查力度,积极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现将本园校园欺凌专项整治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安全管理机制,迅速成立领导专班,努力构建平安和谐幼儿园
1、迅速成立幼儿园暴力防控领导专班
幼儿园成立了由书记园长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幼儿园暴力防控工作领导专班。园长担任总指挥、书记任组长,副园长任副组长、园长办公室、各年级组长、各班主班教师和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具体落实。实行了“层层把关,防范第一,定人定岗”的安全工作管理模式;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将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细化分解,具体责任到人。各岗位与幼儿园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组织学习《安全工作制度》细则和《黄陂区直属机关幼儿园暴力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各自责任范围和工作要求,使得全园人人都有安全防范意识,人人都有监督岗,人人都懂得安全防范措施,人人都是安全卫士。
黄陂区直属机关幼儿园暴力防控工作专班名单:
总指挥: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迅速组建幼儿园治安综合治理应急分队。由卢小君书记任队长,其主要任务是在幼儿园暴力防控小组的领导下,迅速开展工作,全方位巡视巡查,查漏补缺。应急分队名单:
队长:
副队长:
成员:
二、制定周密的防控措施,防患于未然。
1、依托本园暴力防控工作专班和本园治安综合治理应急分队(各部门负责人和各班班主任、门卫)。其主要任务是深入事发现场或各自的班级管理幼儿,有效化解可能造成幼儿园恐慌和秩序混乱的各类暴力恐慌事件,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扩大,稳定校园局面和秩序,努力把事态控制在损失最小范围。
2、利用共建单位的有效资源,密切与幼儿园周边综合治理警务室、派出所的联系,共同维护幼儿园内外的安全稳定。
3、加强本园大门口及幼儿园周边的安全管理。严格落实门卫值班制度,把好入口关,坚决把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人和事堵在园门外,规范填好来人来车登记,落实来访人员门房接待制度,强化家长交通工具一律不得进入园内,家长接送幼儿必须到其孩子所在班级老师处办理交接手续等措施;严格落实本园大门开关制度、一日常规管理和行政值班巡视制度,特别关注重点时段(入园、离园和午休)和重点场所(拐角和僻静处等)。
4、逐级上报。维护幼儿园的安全和稳定,是全体教师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因此任何人一经发现暴力恐怖倾向,应立即向本园暴力防控领导工作专班报告。本园暴力防控领导小组接报告后,紧急启动预案,同时根据情况立即向教育局暴力防控领导小组报告。
5、快速反应。本园暴力防控小组接报后,一方面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和上级领导部门报告,另一方面迅速组织人员开展暴力防控,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控制事件发生的局面,把事件的影响缩小到最小范围。
6、防暴举措。迅速控制暴力恐怖的分子或制造秩序混乱的骨干分子,遏止其嚣张气焰,并以最快的速度将其带离现场。同时迅速引导师生撤离危险地带。如幼儿秩序混乱,则尽最大可能安抚稳定幼儿,平息幼儿的恐慌心理,然后以班为单位撤离现场。及时向上级暴力防控领导小组反馈情况信息,并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对暴力恐怖的分子的查处。
三、强化工作要求、严格制度措施落实。
为了让园内暴力防控工作尽最大力量做到万无一失、事无巨细,我园强化各部门各责任人工作要求,严格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
1、及时收集信息。各部门要针对各自的的任务和特点,适时分析本园的安全形势,重视问题苗头,有针对性地化解各类矛盾,努力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2、畅通信息渠道。全体师生员一旦发现暴力恐慌苗头,须及时向本园暴力防控领导小组报告,杜绝隐情不报,截留信息的现象发生。
3、各方配合要默契。当暴力恐怖现象发生后,各方须无条件快捷配合,把平息事态、稳定秩序作为第一要务,其他部门工作必须无条件服从,不容许推诿、拖拉、扯皮并要求第一时间到位、履责、防暴、维稳。
4、落实纪律责任。凡在处置暴力恐慌事件过程中,因工作延误、失职、不服从指挥、不负责任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产生严重失职渎职行为者,按国家有关法规处置。
总之,校园暴力以及突发事件的防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政治任务,决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我园会继续加大力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让广大家长放心、幼儿舒心,保障全体师生健康、快乐生活!
最新校园欺凌调研报告 篇五
校园欺凌,作为校园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表现都会造成负面影响。据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刘文利等人的研究成果,校园欺凌可以分成直接欺凌与间接欺凌两类,直接欺凌主要包括言语欺凌(公开嘲笑、恐吓、威胁等)和身体欺凌(推、打、害、死亡威胁等)两种,间接欺凌主要包括关系欺凌(传播谣言、社会孤立)和网络欺凌(歧视性短信、电子邮件和微信等)两种(《面对校园欺凌,我们怎么做》,《人民教育》20xx年第11期)。
6月13日,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各学校都组织学习,并在校园内开展了排查工作。为提高中小学生预防校园暴力的意识和能力,保障中小学生安全健康快乐成长,同时让家长正确认识校园暴力,识别孩子是否遭遇校园暴力及教育孩子如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前一阶段开展的第21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局开展了校园欺凌调研活动。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本次调研针对学生的性别、学校位置等进行调查,并特别关注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情况。我市有效参加调研总人数为35917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具体情况见表1。
1、我市校园欺凌的总体情况
我市参加调研的有效人数为 35917人,在回答“你曾在学校受到过欺负吗?”这一问题时,有27941人选择“没有被欺负过”的人数,比例为 77.79%;有6750人选择“偶尔被欺负过”的人数比例,比例为18.79%;有1226人选择“经常被欺负”,比例为 3.41%。具体数据如图1: 图1
从有效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市中小学中校园欺凌现象确实存在,但并不突出。
2、我市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
我们罗列了常见的10项校园暴力主要行为,被选择最多的选项是依次是: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选择人数:29786人,占比82.93%;同学间发生肢体冲突,如故意冲撞、打架和威胁、恐吓同学等两项,选择人数分别为29407人和28907人,占比81.87%和80.48%。具体数据见图2和表2。
图2 校园暴力行为比例前5项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年级段同学在进行“你认为的校园暴力行为”中选择一致,选择最多的3项分别为威胁、恐吓同学(1-3年级学生中占24.75%,4-6年级学生中占23.28%,初中学生中占23.18%,高中学生中占9.25%);同学间发生肢体冲突,如故意冲撞、打架(1-3年级学生中占25.29%,4-6年级学生中占23.98%,初中学生中占23.54%,高中学生中占9.03%);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1-3年级学生中占25.77%,4-6年级学生中占24.26%,初中学生中占23.89%,高中学生中占8.97%)。其中不同点在于,1-6年级及初中同学选择最多的选项为“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 ,高中同学选择最多的选项为“威胁、恐吓同学”。要注意的是,出现了新情况:
校园欺凌也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欺凌经自媒体的传播,会造成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而且第二次伤害远大于第一次伤害。在“你遭受过怎样的欺负”选项中,“被当众辱骂、殴打”和“被作弄、取笑、起外号等”被选择为最多的两项。具体数据见图3。
图3 各年级学生遭遇校园暴力多发形式选择分布
3、我市校园欺凌的主要特点
(1)校园欺凌中同伴欺凌的比例较高。
被欺负学生群体对“你被什么样的'人欺负?(多选)”的回答中,有6324人选择“同年级学生”,占比79.29%;有1929人选择“高年级学生”,占比24.19%。具体数据见图4及表4。
图4 欺凌来源柱状统计
图5 欺凌者选择对象统计
从欺凌者角度看,选择“同年级同学”的有2985人,占比82.37%,远高于选择“低年级同学”的603人和16.64%。
从图4、表4与图5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校园欺凌在同年级学生中发生的比例要远高于不同年级间的学生发生的比例。
(2)校园欺凌有相对密集的年级段。
在选择“经常被欺负”的各年级人群中,4-6年级人数最多,有489人,占比1.36%;其次是1-3年级,有340人,占比0.95%。在选择“偶尔被欺负”的各类人群中,是1-3年级最多,有2691人,占比7.49%;其次4-6年级,有2398人,占比6.68%。具体数据见表4。
从表5和表6中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属于欺凌现象高发期,尤其是4-6年级阶段,无论是受欺凌还是欺凌,相关数据都处于高位。
(3)校园欺凌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别。
在回答“在学校经常被欺负”的选项时,有2.21%的男生选择,高于女生的1.21%;选择“偶尔被欺负”的男生占比10.97%,女生占比7.83;选择“经常欺负同学”的男生占比1.14%,女生占比0.57%;选择“偶尔欺负同学”的男生占比5.36%,女生占比3.02%。具体数据见表7。
从表7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男生中发生的校园欺凌比例要明显高于女生。但是,女生“经常欺负同学”和“偶尔欺负同学”两项比例相加,达到3.59%,说明女生的攻击性也不容忽视。这一现象也要引起注意。
(4)校园欺凌与学生生活环境的熟悉程度有一定联系。
生活环境熟悉与否,与校园欺凌现象存在着较为密集的关联。经过调查,因为父母外出而成为留守学生与跟随父母而外迁就读的学生遭遇到的校园欺凌现象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具体调查数据见表8。
表8的数据表明,无论是被动受欺负,还是主动欺负他人,随迁学生的各项数值都比留守学生要高。这说明,随迁学生融入新环境的难度较大,受到的挑战也更多(经常被欺负和偶尔被欺负分
别比留守学生高出0.02%和1.18%);面对困境,他们也采取了更为攻击性的行为(经常欺负同学和偶尔欺负同学分别比留守学生高出0.01%和0.38%)。
(5)我市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态度较为正面。
在回答“如果你自己受到欺负,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全市有34118人、占比94.99%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家长或报警”;在回答“如果你遇到他人正在实施校园暴力,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全市有32013人、占比89.01%的学生选择“立即报告老师、找保安或报警”,有2298人、占比6.40%的学生选择“目前制止”;在回答“如果你的同学让你去参加校园暴力事件,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有19738人、占比54.95%的学生选择“不去参加并告知老师”,有15310人、占比42.63%的学生选择“不去参加并劝说同学也不要去”。具体统计数据见表9。
表10、表11则显示,无论是从男生与女生的性别差异调查数据来看,还是从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地区差异调查数据来看,我市中小学学生对校园欺凌的容忍度都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校园欺凌虽然发生在校园中,但校园因素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在调查中,学生认为产生原因中涉及校园的最高排第五和第六位,认为“问题学生”的帽子增加了学生的叛逆心理(20551人,占比57.22%);认为“学校管理松懈,重智轻德,不重视法制教育”有20323人,占比56.58%。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家族教育方式不当或家庭暴力影响” (24286人,占比67.62%)、“暴力影视或游戏的影响”(23895人,占比66.53%)、“青少年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制力”(23824人,占比66.33%)和“对黑恶势力、暴力的认同与膜拜”(23764人,占比66.17%)。相关数据见表12。
根据本次对学生的调查统计数据及平时对教师的访谈,校园欺凌大体可以梳理出以下原因:
1、家庭的负面影响。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年龄尚幼时,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比较深刻的影响。过去大量的实例证明,孩子的行为是自己父母行为的镜像。家庭中常有攻击性行为,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把攻击性行为带到学校中来。这一些在小学低年级更为明显。这在本次调研中,也得到了印证。本次调研中发现,排名第一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对或家庭暴力影响”与排名第四的“对黑恶势力、暴力的认同与膜拜”,都与家庭教育背景相关。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造成的后果清除起来也非常困难。
对于随迁学生来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固然带来了便利,但也让他们过早地见识到父母生存的艰辛。这样的生存环境,既让他们在面对欺凌时更多选择退让,又使他们在反抗暴力时迸发出更大的破坏性。
2、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较为明显的叛逆期,而在学校教育期间要经历两次,分别是小学低年级段(7-9岁)和初中阶段(13-15岁)。叛逆期的学生自我意识特别强,往往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反感各方面对自己的约束,自控能力较弱;二是常常将自己与约束自己的力量对立起来,甚至为了突出自己的主体性而故意忽视和挑战规则。所以,那些通过自己的暴力反抗而获得所谓“成功”的暴力型影视作品,能让叛逆期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他们有天然的吸引力。特别是随着身体的发育,学生已经有了较为强壮的肢体。这给他们践行“暴力理想”提供了物质条件。
如果学校及教师没有认为到这一规律,并运用心理学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合理的引导,这些学生将自发地按规律发展。
我市的调研情况(如图3各年级学生遭遇校园暴力多发形式选择分布)基本符合心理学的一般规律,校园欺凌现象在初中阶段呈现出高发的特征。调查中发现,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也呈现出高发状态,可能与我市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较早、较快有关。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体条件与初中学生已经相差无几了。
3、法制教育仍需强化。
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期,三观尚未形成,对社会规则尤其是法制的感受比较淡薄,所以,他们挑战权威和规则的行为,
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往往会触及到违法的边缘,甚至跨入犯罪的行列。再加上,随着叛逆期的到来,师长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式微,同伴的影响日益增强,学生常常会因为求得同伴的认同而一味追随同伴的行为。表12的数据表明,即使学生明知校园暴力不正当,但仍然应同学的要求而选择“去参加”的比例不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学校的学生,选择比例都高于50%。
这都说明,在学生的心目中,理智在与同伴影响的较量中处于下风,或者说,理智一方的砝码还不够重,缺少法制教育的强有力支撑。
4、学校教育的艺术性还不够。
虽然这次调研中,学校因素的排名靠后,并不说明学校因素不重要。学生选择校园欺凌产生原因的学校因素有四个,且选择率都超过40%。涉及学校管理层面的有两个,即“学校管理松懈,重智轻德,不重视法制教育”和“学校对违纪学生处罚较轻”,涉及教师管理层面的有两个,即“‘问题学生’的帽子增加了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师生间缺乏理解和信任”。这说明,部分学校的管理存在漏洞,没有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缺乏艺术性,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造成学校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隔阂。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研统计的数据和原因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要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加强家校沟通,指导家长认识到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
(1)重视对家长的培训,尤其是对新生家长的培训。目前,许多学校重视了对新生的培训,如外国语学校拿出专门时间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出本阶段学生基本行为规范,便于他们用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对于新生家长的培训,同等重要。除了要让他们了解本校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外,还要重点介绍孩子即将面对一系列身心发展方面的困难,尤其是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发展困惑,让家长有足够的准备来迎接孩子的成长。此外,学校还要提供对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方法,引导不懂心理学的家长熟悉孩子成长规律,并顺应规律来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健康成长。
(2)强化幼儿园阶段家校沟通的针对性。幼儿阶段,即2-3周岁,正进入人生第一次叛逆期,家长非常需要学校对他们的指点。再加上这一时期,无论是学生还是学生家长,可塑性都很大。要抓住这一关键期,加大对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指导,让他们学会理性控制情绪,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避免向暴力化发展。抓住了这一关键期,对于控制校园欺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心理教育,建立心理预警和危机干预机制。
人的发展过程,受身心发展规律支配。目前,无论家长还是教师,对学生身体发展的规律有了较为统一和清晰的认识,但对心理发展规律,都缺乏必要的知识。所以,无论在校期间,还是在家期间,学生的心理都难以得到长辈科学、及时的指点。遇到困境时,他们会因为无助感而采取自发性行为,增加了行为的不可控性。
目前,我市已经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缺乏结构性的支撑(如专职教研员、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等),我市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突破,难以向广大教师和家长普及心理学知识,也难以采取更为专业的心理预警和危机干预。
(1)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研员。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建设,并由教研员牵头建立学科业务管理网络,能系统推进我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的设置,能扭转各基层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倾向,营造面向广大师生普及心理学知识有利的整体氛围。
(2)建立心理预警和危机干预机制。虽然我市的校园欺凌现象并不多发,但偶发的校园欺凌仍有较恶劣的社会影响。再加上现在进行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会加速、加大欺凌事件的危害性。所以,要防止不良事件,需要有预警机制。建议配备专业心理软件,筛选隐藏在广大学生中的危险分子。现有许多专业软件具备将暴力倾向、自残和自杀倾向的人群筛选出来的功能。如果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既能建立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库,又能将高危人群筛选出来。再通过对现有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建立起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就能形成我市健全的心理预警和危机干预机制,防患于未然,把许多不良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
3、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是非辨别能力。
各学校要正视学生心理的特殊需求,合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暴力题材的影视作品与网络游戏。努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要研究各阶段学生的心理,采取更多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形式来增加法制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
(1)切实加大对各校法制教育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力度,避免法制教育“走过场”的现象。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下发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规定,法制教育的主要有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和个别辅导等四种形式。目前,对法制教育的检查和考核次数很少,只有普教处的抽查和年终的综合评估才检查到学校法制教育的开展情况。建议,每学期组成市局职能科室、教研室及政法条线的同志联合检查组,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专项抽查,推动各校把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2)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努力把法制教育做到学生的心中去。目前我市法制教育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开设法制讲座,主讲人并不是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政法条线的在岗人员。他们缺乏对学生生活环境的了解,也具备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力,所以,这样的法制教育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说教上。这样的教育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更谈不上走进学生的心里。建议与相关部门合作,拍摄法制题材的微视频,从学生的视角来阐释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制问题,主动迎合当前学生的兴奋点,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4、加强师德教育,避免管理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隐性伤害。
青少年学生思维和行为非常活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需要作为教育者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
(1)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师德教育,强调要以更为宽广的胸怀包容学生的过错。青少年学生容易犯错,尤其是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叛逆心理逐渐萌发,语言与行为有时会比较极端。但显现出来的极端言行,并不一定代表着他们心里已经形成极端的价值观。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学校和教师不宜“盖棺定论”,过早地给他们贴上标签。要通过师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更以更理性的角度来看待犯错的学生,以更宽广的胸怀来包容学生的过错,以免对他们造成隐性伤害。
(2)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师德教育,强调要以更为公平的眼光看待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会有不同特点的言行举止,会有不同的成长速度。教师要理解和实践这一理念。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师德教育,强调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位学生,都能给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加油鼓劲。无论学生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学业优良或落伍,举止文雅或粗俗,在一个班级里,都要能感受到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公平态度,让他们体验到共同遵守同一规则的公正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服从规则,愿意在规则中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教师人为的、哪怕是无心的偏心,都会促使学生选择另一套规则,或者说“反规则”来解决矛盾与问题,将会增加校园欺凌的可能性。
最新校园欺凌调研报告 篇六
近期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据媒体报道:浙江庆元一年级男童被烟头烫;江西永新女生被数名同学扇打;云南富宁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拍裸上传空间;安徽黄山一女生遭同班男生下药;重庆少年被同学殴打致死……校园欺凌逐渐呈现频率增加、结果恶化、施暴人低龄化的趋势。
1、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
1.1中学生独有的青春期心理特征
中学时期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处于身体迅速成长的阶段,不管是在精力上还是在体力上都比较旺盛,在很多时候他们需要发泄自己身体里的躁动。但是中学时期的学生在心智方面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处理事情的方发生经常出现不恰当的行为,经常会因为所谓的面子问题欺凌弱小。另外,就被欺凌的学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显弱点。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缺乏同学之间的灵活应对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对同学的言行过分敏感,这是被欺凌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1.2家庭方面的教育方式不恰当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来讲非常的重要,也是学生接受社会知识以及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养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方面过多的宠溺孩子;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生活压力比较大,很多的家长将时间与精力过多的放在了工作上,对孩子缺少一定的关心与照顾,导致很多的学生心理逐渐的变得偏激,没有地方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样的心理也将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大的提升。
1.3同学之间相互的影响
不管是在中学期间还是在任何的学习期间,人都是具有合群性的心理,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讲这样的心理更加的强烈,他们比较重视那种团队归属感,并且重视自己在团队中的身份以及地位,但是也不能容忍其他团队的欺凌。正是因为这样的团队心理才会将校园中的暴力事件发生的机率提升。
2、应对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德育对策
2.1加强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树立正确道德观念
教师应充分的发挥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在教育过程中严格遵守教育规定及教育方式,最好借鉴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案例,例如 “摔倒的老人扶不扶”、“公交车上应不应该让座”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案例可能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贴合性不够强,但是可以很好的进行导向教育,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当然教师也需要以身作则,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不断引导学生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再三的考虑,不可莽撞的解决事情,须坚持自身的道德信仰。
2.2加强校园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
首先,在校园法制教育层面,学校党政领导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把学生法制教育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教育内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教育体系。其次,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广播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实践,如案例分析、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有奖征文,邀请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讲座等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通过法普及法律知识,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恪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
2.3加强学校德育管理
学校德育工作,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学生道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于这方面的管理,在妥善的管理过程中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例如,可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文化活动、学科改革等发挥活动育人、日常育人、学科育人的三重功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团结意识,逐步消除欺凌行为产生的心理根基。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学生有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违纪行为,进行必要的引导、规范。因此,教育立法应当赋予学校必要、合理的惩戒权利,以便学校通过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方式,规范学生行为。
3、结束语
由于中学校园欺凌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它比一般的暴力犯罪问题复杂很多,政府、学校、家长等各方力量都应参与到治理校园欺凌的系统工程中,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学校更需在第一时间激活学校的专项监管职责,从思想源头和管理实践上系统治理校园欺凌这一“顽疾”,营造出团结、友善、和谐、尊重的校园文化环境,真正为学生撑起健康成长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