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社会调查报告【优秀3篇】

时间:2012-02-07 07:17: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法学专业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法学专业的社会地位和人才需求逐渐增加。为了解法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程度,我们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本报告旨在总结并分析调查结果,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

调查对象为我国某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和已经工作的法学专业毕业生。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有200名学生和100名毕业生参与。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选择法学专业的原因,学生和毕业生普遍认为法学是一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可以为社会公正和正义作出贡献。同时,学生们也看重法学专业提供的广阔就业前景和高薪酬。

然而,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一些问题。首先,近一半的学生和毕业生表示他们在选择法学专业之前并没有充分了解该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就业前景,导致在学习和就业方向上出现迷茫。其次,虽然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困难。其中,一些毕业生反映法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实践经验成为就业的瓶颈。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对法学专业的宣传和介绍,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程度,避免盲目选择。其次,学校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实践课程和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此外,高校还应该与社会各界建立更多的合作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机会。

综上所述,法学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社会影响力。然而,为了更好地培养法学专业的人才,高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就业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法治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法学专业社会调查报告 篇二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法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了解我国法学专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发展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本报告旨在总结并分析调查结果,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

调查对象为我国法学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方式进行,共有100名教师和50名研究人员参与。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法学专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大部分教师和研究人员认为,我国法学专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他们也指出,我国法学专业在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高校应加强对外语和跨文化交流的培养,提高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国际化素质。其次,高校和研究机构应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法学专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促进法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法学专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发展情况正在逐步提升。为了更好地发展法学专业,我们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国际化素质,为法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法学专业社会调查报告 篇三

在我院近两年受理的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带着这些问号,笔者对我院受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犯罪类型: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二)涉案金额(后果):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查结果为不起诉);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

(三)侵害客体: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故意伤害罪一例、盗窃罪一例);

(四)强制措施: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五)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六)人员成分: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七)年龄结构: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八)户籍特征: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大学生为主。仅有两例本地学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犯罪大学生心理原因分析

(1)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大学生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犯盗窃罪的大学生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大学生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

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全部是大学一、二年级(包括大专)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外地大学生初来北京求学,远离家乡和亲人,周围环境变动很大,心理处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孤独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贯懒散的学生这时如果没有人从旁开导,容易走上歧途。

4、诱使大学生犯罪的导火索分析

诱使大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给思想不良大学生以可乘之机。在盗窃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之内的地方,引发了思想不良的大学生顺手牵羊;故意伤害案例中,被害人对有暴力倾向(或醉酒)的大学生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三、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案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应以挽救为主,以攻心为上,针对个案制定案件审查方案,对不同性质的大学生犯罪要采取不同策略。对一贯表现良好仅是一时糊涂的大学生,要给予其适当安慰,鼓励其继续学业(或是继续学习);对于确属主观恶性较大、劣迹斑斑的个别害群之马,承办人员也应注意将其与一般刑事犯罪分子区分,仔细审查后作出适当的结论。

2、承办人员应及时与学校、家庭沟通,深挖犯罪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不能草草结案了之。大学时代是一个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办案中忽略了对犯罪大学生身边环境的了解,就不可能做好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承办人员应以检察建议的形式督促学校(以民办学校为主)健全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校风,尤其做好新生入校后的入学引导工作,加强大学生日常法律基础教育,加大对大学生的管理力度,使学校在教育产业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完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3、承办人特别应注意办案后的回访工作。犯罪的大学生主观恶性不大,多是轻型犯罪,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刑满回归社会,还有不少被判处缓刑的大学生回归社会时间更短。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些大学生经历了自己人生最惨痛的一次教训,凭自身的努力很难做到哪里摔倒哪里站起来,更多的是需要周围的亲人朋友的帮助。然而一些学生家长恨铁不成钢,又是断绝家庭关系,又是对刑满归来的孩子冷嘲热讽,进一步打击了犯罪大学生的生活信心,很有可能会促使这些大学生破罐破摔,再次滑向犯罪的深渊。承办人员应该关注自己经办的大学生犯罪案件,通过写信、通电话等方法了解其近况,鼓励其改过自新,及时帮助犯罪大学生打消消极的念头,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4、承办人员应针对大学生犯罪个案或同类案件及时调研,找出相似之处,及时与案发大学联系,以讲座、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强化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求大学生们平时注意保管好钱财,遇事要冷静沉着,不能意气行事等等,均能起到很好的犯罪预防作用。

法学专业社会调查报告【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