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汇报【优质6篇】

时间:2019-02-07 06:49: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汇报 篇一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某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小组的成员,今天我将向大家汇报我单位的改革情况。

首先,我想简要介绍一下我单位的背景。我单位是一个文化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文化艺术推广和文化产业开发工作。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单位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改革号召,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注重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热情。我们建立了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包括绩效考核、薪酬激励和职称评定等。通过激励机制的引导,我们成功激发了员工的创新潜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其次,我们注重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我们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组织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和创新活动。同时,我们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安全性。

此外,我们还注重与市场接轨,拓宽了经营领域。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制定了相应的经营策略。我们积极参与各类展会和活动,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是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由于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传统管理模式,一些员工对改革持有保守态度。我们通过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帮助员工理解改革的意义和目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

其次是资源整合和利用问题。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整合原有的资源和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们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了与其他单位的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同开发。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努力。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我们相信,在改革的引领下,我们的事业单位一定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壮大。

以上就是我单位的改革情况汇报,谢谢大家!请领导和各位同事给予指导和支持。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汇报 篇二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某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小组的成员,今天我将向大家汇报我单位的改革情况。

我单位是一个教育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学校教育和培训工作。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单位积极响应国家的改革号召,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

首先,我们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我们加大了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我们加强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共享,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和学生间的教育机会差异。

其次,我们注重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积极探索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设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学平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

此外,我们还注重加强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我们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了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工作。同时,我们注重家校合作,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由于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传统管理模式,一些教师对改革持有保守态度。我们通过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指导和支持,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是学校资源整合和利用问题。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整合和优化学校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我们加强了与社会各界合作,引进了一批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影响力。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教育事业的改革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续投入和努力。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我们相信,在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和繁荣。

以上就是我单位的改革情况汇报,谢谢大家!请领导和各位同事给予指导和支持。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汇报 篇三

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方向

乔世珊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必须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尤其要充分认识到深化行政单位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迫切性和加速推进中国现行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极其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

一、事业单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1998年底的统计资料,我国现有事业单位约131万个,人员约2919.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13万人,占全国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860万人的59.9%。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分布在科研、设计、教育、文化、新闻及体育部门,其从业人数约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43%。事业单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业人员数量仅次于企业,是我国第二大社会组织,集中了我国大部分专业技术人才。事业单位已覆盖各个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弊端。

1.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生机和活力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被看成是政府行政部门的附属物,事业单位多由各级政府主办,许多行政职能延伸到事业单位,以事代政,混淆事权。同时,应属于事业单位的事务又拿到机关,政事合一,导致政事职责不分,职能交叉,机构重叠,关系不顺。与此同时,政府各部门对事业单位控制死,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使事业单位缺乏生机和活力。政府包揽过多,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民间多渠道办事业。例如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主要由政府承办,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只占国家全部科技投入的13.8%,而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早已超过60%。

2.财政负担沉重,事业单位面临生存困境

财政包揽项目过多,对事业单位 承担无限责任,导致财政负担沉重,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中事业费比例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事业单位本身支出范围过大,经费供给渠道有限,该由财政予以保障的却力度不足。加之历年物价上涨、人员超编和事业单位自身发展需要,财政对事业单位的支持强度逐年减少等因素,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困难。从事业单位的角度来看,财政供应资金大多被“人头”吃掉,事业单位只有“吃饭钱”没有 “干活钱”,不少事业单位甚至连“吃饭钱”也难以为继,导致其目标和行为偏离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过分突出小群体利益,巧立名目乱收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3.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部门分割、地区分割、行业分割、学科分割、军民分割,各自都力求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体系,事业单位布局分散,职能交叉,低水平重复设置,形不成规模效益,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各单位各行其是有余,政府统一组织协调不足,造成政出多门,效率不高。

4.法制不完备,运行不规范

目前我国还缺乏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专门法规。事业单位的设立虽然须由编制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批,但这种行政性审批,并不能替代依法登记。由于缺少事业单位的相关立法,事业单位的设立、归并、撤销主要取决于其行政主管部门的意愿甚至是长官意志,有相当大的随意性。事业单位的运行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障和监督。

5.政府职能的明显“越位”

政府与市场社会中介组织的责任边界不清,权力扩张。传统体制下的政府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所有社会公共权力,一些原来应该由市场机制解决的事宜,一些本来应由非政府机构行使公共行政、社会性公共服务的职能实际由政府代替,事业单位实际上只是政府的二级部门。政府机构这种职能越位、责任缺位常常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

6.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功能“缺位”

事业单位作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应该为政府和社会进行双向服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政府服务功能的拾遗补缺。但是现在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定位为“准政府”,运行方式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不愿意面向社会寻求生存的空间,已经远远适应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僵化的机制也严重地束缚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必须树立一种更公正、更民主、更独立的公共行政观,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事业单位,从而进一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

1.科学界定事业单位性质,分类管理和推进改革

我国事业单位情况复杂,性质各异,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准确定位和进行科学分类。事业单位改革将要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不同功能、不同经费来源的事业单位,国家在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步骤的安排上将有所区别,体现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避免“一刀切”。凡是承担公益任务、不能以市场为导向的事业单位,财政将保证事业经费供给,但要精简内设机构和人员。凡可以由市场导向和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则采取分类推进的办法,积极进行社会化、企业化改革。根据目前我国各类事业单位所承担的不同功能,现有事业单位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承担行政行为保障事务职能的单位。这类单位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人事使用行政保障编制,依照公务员进行管理,按照行政机关确定级别。一经批准立即具有法人资格,不办理法人登记手续,为准政府机构(法定机构)。

第二类,承担国家交办的发展公益事业、基础性任务,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单位。这类单位有偿经营,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需要国家提供财政支持,经营收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按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性、基础性业务项目,而不是按人员编制拨付经费。这类单位将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实施,实行多样化的级别管理。对这类单位的部分单位可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并鼓励民间举办这类机构。这类单位的设置由编制主管部门会同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和财政、税务等部门审批,并由登记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三类,从事有偿经营服务、具备自我发展能力、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单位。这类单位原则上实行企业化管理。自筹经费,照章纳税,人事、财务和业务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国家原则上不再出资设置这类机构,部分原有机构的国有资产要退出。鼓励民间大力参与发展这类事业。对于现有事业单位中确定为第三类单位的可直接到登记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待其基本实现企业化管理后,编制主管部门将一次性核销原审批的事业编制。今后编制主管部门原则上不再审批和登记这类单位,如欲成立这类单位可直接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登记。

2.实行政事分开

“政事分开”实质上包括政府和事业单位的两方面改革。实现“政事分开”,政府是主导,只有政府下决心转变职能,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认真规范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才能为事业单位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市场经济是利益多元化的经济,政府职能转变牵涉到政府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是难度最大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可能单兵突进取得成功,需要与政府改革相配套,相辅相成。

3.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事业制度

现代事业制度是指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一整套事业管理制度,它是有关现代事业组织的事业法人制度、事业领导制度、事业人事制度、事业财务制度、运行管理制度、事业评估制度、事业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的总称。它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事业管理制度,也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管理模式,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事业管理制度。它的特征是:政事分开,责任明确,多元投资,科学管理,强化约束。现代事业制度应当具备以下特点:法人地位明确,主要职责清晰,治理机制健全,文化管理为主。

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已有的基础上,国家将现有的事业单位按照国家应当提供的公共物品的种类及水平划分为营利性及非营利性两大类,并引导营利性的事业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

国外非营利性机构绝大多数都已经实现现代化,使得非营利性事业成为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 “第三部类”。我国也将向这一方向努力,最终使我国的非营利机构基本实现社会化。其主要标志是:社会力量成为举办非营利机构的主体,非营利机构的收入主要来自社会,有大量的志愿人员在非营利机构中工作,非营利机构成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创新源泉。

我国事业单位,包括水利事业单位的改革要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可以提供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其实质是探讨适应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政府公共行政模式。借鉴国外公共行政改革的经验,我国事业单位未来将形成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组织。一种是市场化、企业化、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它们不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另一种是非营利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和社会管理职能。

三、

推进咨询服务业发展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随着国家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事业单位原来承担的部分政府职能将逐步萎缩弱化,事权将进一步规范,管理幅度将大大缩小,最终要淡出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如何解决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就变得十分突出。面向行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拓展更多的空间,大力发展中介服务将是可行之路。

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行政审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公共权力的下放,使政府从全能型转向有限型,从部门型转向公共型,从权威行政转向服务行政。从发展趋势看,大部分原来由政府审批的项目内容将转而依托中介咨询载体,以提供市场服务的方式完成,这就给咨询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机遇。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与弊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众多事业单位中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信息资源和丰富的行业管理经验优势。

对水利行业来说,设立和发展具有较强实力、较大规模的围绕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和优化配置、节约、保护、管理为核心业务的咨询服务中介机构,有利于将决策、执行、监督的职能分离,推动中央新的治水方针的贯彻落实,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转变;有利于以人为本、体制创新,规范划分政府与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事权,充分调动各种人才的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做好改变行政审批方式后的接续工作,承接政府退出的职能,对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水利事业单位的整体改革与发展,改变目前“弱、小、散”的咨询服务机构的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设立并发展与水利事业相适应的咨询公司,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水利咨询业务过于分散和实力不强的现状,有效整合和统一全局的咨询服务资源,发挥整体优势,承担起有影响的、大规模的咨询项目业务,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扮演智囊团和参谋的角色,为重大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相应的“疑难杂症”进行高质量、负责任的评估,保证对关键性水资源工程的科学论证,从而为水利部门行使政府职能提供坚强的服务支撑。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汇报 篇四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与路径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性及问题

干部人事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几乎都反复提出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问题。历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对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阐述可以概括为四大指导方针:一是在结构性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大一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符合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体思路,十三大、十四大、十六大都先后一致地强调这一主题。二是给予企事业单位必要的人事自主权。三是人事制度改革应该

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四是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以“增强党和国家机关以及全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如果从1987年十三大政治报告比较完整地提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开始算起,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最先分离出大一统的传统人事劳动制度,已经拥有充分的人事管理自主权,基本形成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衔接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特征明显,具有人尽其才、能上能下的活力。国家行政机关于1993年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人事制度,2005年4月又颁布了《公务员法》,进一步扩大了公务员范围,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在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然而,事业单位的分类管理制度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至今没有制订出一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律,事业单位缺乏足够的人事自主权,人事管理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特征不明显,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活力不如企业。由此可见,相对于企业和国家机关而言,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已经滞后。目前,我国共有140多万个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人员总数多达2922万,是全国公务员总人数(636.9万)的4.6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4%。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无疑将制约我国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在断断续续的进行,尤其是2000年中共中央制定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中组部、人事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已经加快。近几年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至2004年初,全国已有30多万个事业单位、800多万职工实行了聘用制度。但与各项事业发展对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相比,按照上述四大指导方针来衡量,总体进展及成效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刘宝英在谈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时,列出了改革所遇到的4个方面的难点和困难。“其一,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不配套。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立法层次不高,人事管理的政策规定缺的比较多,也不配套,成为影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二,事业单位的各项改革需要统筹协调。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构编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密切相关,人事制度改革单项推进面临很大困难。其三,未聘人员安置成为改革难点。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未聘人员安置的出口不畅,也影响着改革深入发展。其四,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加强领导。”这4个方面的难点和困难可以看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环境困境,它们无疑制约了改革的进度。这些环境难题已经显露出来,决策部门已经和正在进行对策研究,不再需要做重复性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本身所存在的影响改革成效的问题。

一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自主权问题。人事制度是一种操作性、实务性很强的管理规范,因此,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更需要发挥上下两个积极性:国家党政人事管理部门从宏观层面制定改革的方向性大政方针,事业单位在大政方针框架内设计本单位的各项制度。事业单位设计本单位的各项制度涉及人事自主权。如前所述,1987年的十三大政治报告就提出,在建立分类管理制度过程中,“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原则上由所在组织或单位依照各自的章程或条例进行管理。但事业单位至今还没有获得完整、充分的人事管理自主权,包括人事制度改革的自主权。其原因或许出于一种考虑:担心事业单位有了改革自主权后会造成各自为政的改革紊乱。所以要等改革完成后再给予完整的人事自主权。然而,如果仅仅在新人事制度建立之后再给事业单位人事自主权,实际上是即定制度及政策的执行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主权。事业单位缺乏足够的人事改革自主权,削弱了其人事制度创新的能力,也是导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活力不如企业的一个原因。

二是人事改革政策或项目的系统配套问题。如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时,以改革工资制度和实行劳动合同制为突破口一样,近些年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和“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这两大人事环节,以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和报酬分配平均主义的旧制度坚冰。今后几年的改革目标同样是致力于“建立起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基本内容的事业单位新型用人制度。”选择某些环节为改革的突破口或重点,无疑具有方法上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其它环节的改革必须后续跟上,否则难以产生改革的预期效应。目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虽然也考虑到了配套问题,但所关注并着力解决的是与用人制度相关的环境因素的配套,如管理体制、机构编制和社会保障等,以便顺利推进用人制度改革。由于对人事管理制度内部各个环节的配套改革问题缺乏认知,在推进分配、聘用、岗位管理等改革项目过程中,考核、工资等级、奖惩等其它环节及单项制度的配套改革没有随后跟进,一些陈旧的单项人事政策或制度仍在执行。由此产生了改革中的“木桶现象”,即由于某一片木板短矮导致木桶盛水容量打折。

三是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中观层面的制度空挡问题。所谓“中观空挡”问题,是指国家党政人事管理部门制定出宏观层面的改革大政方针后,事业单位却又不能在大政方针框架内设计本单位中观层面各项制度,由此出现中观层面制度缺失的状况。如缺乏新的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这一问题主要是上述两方面问题所产生的结果。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中,由于事业单位缺乏充分的改革自主权,以及国家统一出台的改革项目没有配套,再加上事业单位一味等待上级改革政策的传统惰性、某些改革政策对微观领域规定得过死等原因。就会出现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中观层面单项制度空挡。在这种情况下,或者由于上级部门的规定,或者是事业单位的自主选择,老的单项人事制度往往会替代制度创新来ii缶时填补空挡,这就形成一种新大政方针与旧单项制度同时运作的现象。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

改革也应与时俱进,如同其它体制或制度改革一样,在加速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无论是指导改革的决策者、还是实施改革行为的事业单位,都需要适当转换传统思维方式、开阔方法论视野,勇于探索一些改革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基于上述对问题的分析,笔者就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出3点个人见解。

首先,国家党政组织人事部门制定人事改革政策时,在考虑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必要统一因素的同时,为不同行业、不同特点的事业单位预留单项实施制度的自主创新空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对于聘用、退休、社会保障等政策性强的环节,国家应该作出统一的具体规定;而对于招募、考核、培训、奖惩等管理环节,国家没有必要制定统

一、过细的《规定》,省区市一级没有必要制定更细的《实施办法》,可以

把设计具体制度的权力交给事业单位,即便是由国家作出一些统一规定,也应该是框架性、指导性的规范。因为,事业单位各行各业的殊异性千差万别,远远超过适用公务员制度的国家机关,尤其是在社会变迁速效大大加快的当今时代,事业单位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复杂、多变,一种制度适用所有单位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失去其原有的效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初的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制度改革,一项重大的内容就是改变“一种模式适用所有情况”的老的管理和改革范式,在维系联邦政府公务员制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的同时,允许各联邦政府机构形成以机构为基础或机构定位的人力资源制度,使之与机构的特定使命和机构的特殊需要相适应。美国的这一做法对我国具有启示意义,因为它反映了当今时代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的一种共性特征。

其次,事业单位根据行业性质、本单位的事业及人员特点,充分利用政策内空间进行制度创新,以形成既符合国家的统一制度框架及政策要求,又适合本单位管理需要的属于“自己”的人事制度。笔者认为,我国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其长远目标不仅在整个国家层面要逐步形成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而且在事业单位层面还应该建立起适合本单位特点、促进事业发展的新的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因此,事业单位在整个国家的统一人事改革中,不应该一味被动地等待国家下发人事改革的政策文件,等待文件来为它们制定具体的新人事制度,而可以在国家统一规定的制度框架及政策要求内,主动地进行某些单项制度的改革和再设计。对于党政人事管理部门来说,不必太担心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因为不存在事业单位要在改革中搞乱自己的人事制度的任何理由,何况还有国家统一规定的制度框架及政策要求进行规范。而且,各个事业单位的单项制度改革和再设计的结果,不会出现制度五花八门的情况,因为当今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形成比较定型、成熟的制度模式。

此外,事业单位在本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中,不同程度地参照或借鉴企业规范、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制度再设计。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事实上参照公务员制度模式。例如,按照公务员制度法制建设的做法,计划制定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条例》和与之配套的各人事管理环节的单项规定,形成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体系。之所以参照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依存于干部人事制度同一母体,传统和现行人事管理体制中统一因素比较多。

笔者认为,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同时也可以参照或借鉴规范、先进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理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比公务员制度相对更富有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活力(这在绝大部分国家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值得事业单位借鉴;其根据是,某些类别或行业,如自收自支类或出版等行业的事业单位,具有许多企业及市场运作特征,因而可以作为参照对象。对于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可以不同程度地参照或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自收自支类或企业特征明显的事业单位可以借鉴得更多一些,甚至可以采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全额拨款或行政特征突出的事业单位则适度借鉴。借鉴或参照的对象应该选择企业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吸取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概念、方法及技术手段,并在人事制度改革与借鉴过程中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汇报 篇五

过去二十多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始终围绕财政来源而扩张、缩减。在财政补助(全额或差额)和经费自理的原则性区分下,单位内部的创收则往往与拨款混同一块。而“公共服务”这个基本属性的确定,也随着财源的不同而摇摆,并引起社会的不同观感。

事业单位长期消耗约三分之一的国家预算开支。据多项统计研究,这些资源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三千万人员自身。

在上世纪80年代,科技、卫生等行业展开的事业单位改革中,扩大自主权成为核心内容之一,其中包括收益权与分配权。这一趋势的另一面便是财政预算的削减。

上世纪90年代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三个重要文件中(1993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和《关于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1996年中办、国办印发的《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政事分开”的原则直接针对“政事不分”的弊端,但对日后越来越严重的“事企不分”则尚未过多防范。

这一时期的改革背景乃是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路线后,事业单位也开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体制。

近几年来,在构建服务型政府尤其是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国家在教育、医疗等行业的诸多“矫正”之举说明,事业单位“伪市场化”方向并不被认可。事业单位改革越来越回到它的本位:公共服务。

事实上,在分行业、分地方进行的同时,事业单位改革一开始就特别强调分类。如在上述上世纪90年代的三个重要文件中,都有分类指导。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分类有所区别,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概念是“公益性”。

去年年中,中编办制定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根据现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大类。这一分类与浙江、深圳等地的实际做法差不多。

分类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便是以此定去留,承担行政职能的回归行政序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转为企业。而剩下的事业单位则只有一种:即从事公益服务。

《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还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则再划分为三个类别: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不得开展经营活动,不得收取服务费用;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所需经费由财政按照不同方式给予不同程度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可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实行经费自理,财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具备条件的,应逐步转为企业,今后这类单位主要由社会力量举办。还有研究者认为,面向政府机关进行辅助性工作的事业单位与面向公众的事业单位尚不一样,应区别对待,分设直属事业单位和独立事业单位。在本世纪初的几个相关课题中,对这项改革进展的评价有“连河对岸在哪里都还

不大清楚”、“没有总体目标”、“零敲碎打”等。200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当时着重提到人事制度和养老制度。

人事部在去年推出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再加上今年拟报送国务院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及十几个配套文件在内的制度规定,将逐步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完备的法规体系。

去年6月,中央批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方案,人事部、财政部先后印发事业单位的相关方案和实施办法,日前还要求加快进度,抓紧套改,争取春节前兑现改革。

此次改革并非单纯涨工资,在制度模式上旨在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合理拉开差距,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将绩效工资总量与单位完成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及考核情况相联系,促进事业单位不断提高公益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避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目前,全国51%的事业单位实行了人员聘用制,59%的人员签订了聘用合同。28个省区市的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实行了公开招聘。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汇报 篇六

事业单位考试:聚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公教育带你聚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国务院近日发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聘用合同、奖惩及争议处理、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人事管理主要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这一法规于7月1日起正式执行,因涉及全国111万个事业单位、3153万事业编制人员而备受瞩目。一时之间,很多媒体纷纷报道“3153万名事业编制人员7月起参加社保”,这也让很多正在或者打算进入事业单位的人产生了疑问。但2014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对于我们大家关心的社保、合同制到底是做了怎么样的规定。中公教育给广大事业单位的考生指点迷津。

问题一 岗位终身制是否会终结

管理条例最大的特点是把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合同关系”,打破终身制,建立包括合同聘用、公平竞争、激励约束、权益保障的用人机制,逐步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目标,进一步搞活用人制度。

此外,条例还明确要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必须订立聘用合同,原则上不得低于三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在合同的解除中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在条例中规定,凡是考入普通高校或科研院所全日制学习,被录用、调任或聘任到国家机关,依法服兵役的职工,在书面通知单位后可解除合同。劳动法中职工有“单方解除合同权”,即提前30天通知单位就能解除合同。但意见稿中没有这项权利,只是对考研成功等人群开了“绿灯”。那些坚持要离开单位的职工,一般还得等上6个月。

问题二 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是否从7月1日起缴纳社会保险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却也是最被大家所误读的一个问题。从5月份起,各大媒体纷纷报道,7月起事业编制人员开始买社保。但7月起事业编制人员开始买社保的解读,实际上是误读。人社部7月1日表示,在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合同制度,是从2003年开始的,截至目前,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条例只是以法规形式确立了这项制度。条例实施也并不意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开始实施。而且,6月25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学习贯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暨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条例》对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只作了原则规定。不仅如此,事业单位如何参保、如何并轨,谁来出资等问题皆未提及。因此,对于很多媒体所报道的从7月份开始,事业单位人员将开始缴纳社会保险是不真实的。对于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相关制度我们期待政府尽快完善,并制定出时间表,在尽量不降低其社保待遇的前提下,让事业编人员和城镇职工社保并轨早日实现。

涉及3000多万人的利益再分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不仅为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法律支撑,而且彰显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思路。如此触及灵魂的改革不仅显示出诚意,同时也展示出勇气,为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迈出关键一步。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汇报【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