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教学效果与实践论文 篇一
标题:利用实验实践提升大学化学教学效果
引言:
大学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理论教学往往存在抽象、枯燥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为了提高大学化学教学效果,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手段。
方法:
1. 引入实验实践:将实验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2.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设计有趣、实用的实验项目,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参加科研项目、实习实训等,让他们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验分析能力。
结果:
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我们发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原理,并且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培养了他们的实验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和实习实训,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得以应用,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讨论:
实验实践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实验实践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设备和材料的不足,实验室安全环境的问题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实验实践教学的条件和环境,提高其教学效果。
结论:
通过实验实践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大学化学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实验实践教学的方法,为大学化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大学化学教学效果与实践论文 篇二
标题:探索基于互动教学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
引言:
传统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为中心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参与的机会。为了提高大学化学教学效果,我们需要探索一种基于互动教学的新模式。
方法:
1. 创设互动学习环境: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电子白板、在线教学平台等,创设互动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内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4. 评价学生表现:通过定期的作业、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结果:
经过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通过互动学习环境的创设,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此外,通过评价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了增强。
讨论:
基于互动教学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互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互动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参与度的不均衡,时间和资源的限制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互动教学的方法和条件,提高其教学效果。
结论:
基于互动教学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推广基于互动教学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为大学化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大学化学教学效果与实践论文 篇三
[摘要]为了对目前我国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纪律性进行探讨,在两次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本科生进行了不同的课堂纪律要求,并采用了不同的课堂表现激励,观测到学生在课堂学习积极性、纪律性方面比较显著的差异。使用难度接近的试卷进行测试,严格进行课堂纪律要求并采用一定课堂表现激励的班级在平时作业成绩、考试成绩、实验成绩三个方面均有一定的提高。此对比结果说明在目前本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课堂专注力和积极性进行调控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化学;本科生;积极性;课堂纪律;授课质量
大学化学是本单位理学院建立后承担的首门为非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授课的自然科学基础课。本课程48个学时,由32个学时的课堂授课与16个学时的实验课组成。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化学基本原理,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电化学,原子、分子(含配合物)结构和晶体结构知识以及对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的介绍。两个班级授课期间在课堂纪律要求方面进行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尝试,在班级1授课期间采用比较宽松和自由的纪律要求,从形式上来讲接近一些欧美国家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的课堂气氛[1-3]。授课时未对学生准时到课、准时上交平时作业(习题)等行为进行严格要求,在班级2授课期间则对准时到课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明确不接受补交的平时作业。另外,在班级2授课过程中增加了课堂表现加分与扣分机制,明确规定对出现上课迟到、上课看手机等行为的学生进行每次2分的平时成绩扣减,对主动并正确回答课堂问题、提出有创意的新问题的学生进行每次2分的加分,计入平时成绩。除上述差异之外,两次授课的内容与授课方式没有显著差异。下面对两次授课的效果从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并针对比较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1课堂表现
因为对班级2进行了明确要求,所以学生在提前到课这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班级1。班级1的学生在上课开始前一般可保证90%左右的入座率,少数学生会在上课时间开始后2-3分钟内陆续进入教室并寻找座位。因此,每次讲课前需要刻意提醒学生进入安静状态。班级2的学生在上课时间之前基本可以保证完全入座,并在开始讲课时自动进入听课状态。同时,班级2的课堂秩序也显著优于班级1。在班级1授课时会出现少量睡觉、长时间看手机等现象,有时需要中断上课进行管理。此类行为在班级2基本不出现,因此,在班级2授课时无需在课堂上进行秩序管理。在平时成绩中引进的课堂回答问题加分的机制,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活跃程度与专注度,主动举手回答提问的学生比率显著上升。在平时作业的上交方面,班级1学生在预定的上交时间尚存在大量的因为未带作业本、未完成课后习题而不及时上交,或者上交作业但未完成全部习题的现象。在班级2则基本不存在此类现象,习题的准时上交率在99%左右,同时,习题的完成率也显著提高。
2学习效果
课程的考核由平时成绩(习题)10%,闭卷考试(70%)和实验成绩(20%,包括实验预习、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三部分形成。在试题难度与评分标准与班级1接近的现状下,班级2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其中70分的闭卷考试成绩从平均52.7分增加为60.4分。同时,学生的实验课成绩也从平均17.3分提高到18.0分,平时成绩平均分从8.4增加为9.6。因为平时成绩上限为10分,同时获得课堂表现加分的学生平时成绩普遍较好,因此,由课堂加分影响的学生成绩仅影响少数几名学生平时成绩的1~2分。由此看出,平时成绩平均分从8.4到9.
6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大部分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率和准确率方面的提高。闭卷考试成绩的显著提高也说明班级2的课堂纪律要求与课堂激励机制对学生课堂专注度和知识点的掌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学生的总成绩分布柱状图(图1)看出,班级2的学生总成绩分布比班级1的学生总成绩分布明显向高分段移动。由此可以看出班级2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显著提高。3分析讨论
从以上对比的结果可以看出,相较于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在大学本科教学中采用比较严格的课堂纪律要求并不会显著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沉闷的课堂气氛。从两个班级授课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看出,在使用相对比较严格的课堂纪律要求之后,如果采用适当的课堂激励机制,可以保持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专注度,仍然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授课效果。课堂纪律在外界约束下的显著改善也说明目前我国大学本科生在自我行为的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由教师进行提醒和督促。怎样保持我国本科学生在课程学习、特别是一些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仍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真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2):106-111.
[2]李迎春,等.借鉴美国教育模式改革药物分析教学的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8):34-35.
[3]黄全愈.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