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一
标题:供需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
摘要:供需关系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价格的变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供需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探讨了供需曲线的形成和变动以及供需关系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正文: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描述了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供给是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了供需平衡,价格也稳定在一个相对均衡的水平上。
供需关系的形成和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供给受到生产成本、技术进步以及生产者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当生产成本上升、技术进步滞后或者生产者对市场前景持悲观态度时,供给会减少。相反,当生产成本下降、技术进步快速或者生产者对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时,供给会增加。其次,需求受到消费者收入、价格水平和消费者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当消费者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或者消费者对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时,需求会增加。相反,当消费者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或者消费者对市场前景持悲观态度时,需求会减少。
供需关系的变动会导致市场价格的变动。当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时,市场价格会下降;当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时,市场价格会上升。供需关系的变动可以通过供需曲线来表示。供给曲线表示供给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通常呈正斜率。需求曲线表示需求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通常呈负斜率。供需曲线的交点即为供需平衡点,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总结:供需关系对价格变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上升或下降。供需关系的分析可以通过供需曲线来进行,从而确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理解供需关系对于经济学学生和从业者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有关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二
标题: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
摘要:市场失灵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本文通过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探讨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正文: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力量不完全等。外部性指的是生产或消费活动对除参与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例如,工厂的污染排放会对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的物品或服务。例如,公园和街道照明是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交易过程中,买方和卖方拥有不同的信息。例如,二手车市场上,卖方往往比买方更了解车辆的真实状况。市场力量不完全是指市场上存在垄断、寡头或垄断竞争等情况。这些情况下,市场价格和数量无法达到最优水平。
市场失灵会导致资源分配的效率低下和公平性问题。当市场失灵时,资源可能会被错误地分配,导致资源浪费或者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例如,由于外部性问题,市场可能无法考虑到环境污染的成本,导致过度污染。此外,市场失灵还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不公平的资源分配现象出现。例如,在市场力量不完全的情况下,垄断者可以通过操纵价格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消费者则无法获得公平的价格和选择。
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可以采取干预措施。政府干预可以通过制定法律、监管机构和税收政策等手段来实现。例如,政府可以设定环境保护法律和标准,以减少环境污染。政府还可以设立监管机构来监督市场行为,防止垄断和其他不正当行为。此外,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来纠正市场失灵。例如,对污染企业征收环境税,以内部化外部性成本。
总结: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力量不完全等。市场失灵会导致资源分配的效率低下和公平性问题。政府干预可以通过制定法律、监管机构和税收政策等手段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公正的资源分配。
有关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三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首先,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比较少
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教过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程改革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生动的案例课程改革,能够生动演示所学理论。从教学实践来看,引入我国当前的热点问题的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学生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程度更深入了。案例教学在现在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今后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也要注重对我国经济事件的研究,分析我国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例如,生产理论中谈及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就可适当引入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