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的历史与动态的历史教学【推荐3篇】

时间:2018-05-09 08:33: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动态的历史与动态的历史教学 篇一

历史是一门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推测未来的重要工具。然而,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与时俱进,与社会变迁相适应。因此,动态的历史与动态的历史教学变得尤为重要。

动态的历史是指历史的不断更新和演进。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历史事件不断发生,旧的历史事件也会被重新解读和理解。历史学家们通过对新的历史文献和证据的研究,对过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修正。这种动态的历史观念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教训。

动态的历史教学则是指将动态的历史观念融入到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只注重记忆和背诵历史事件和人物,忽视了历史的演进和变化。然而,只有了解历史的动态性,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因此,动态的历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发现历史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在动态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研究和讨论。他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寻找和分析最新的历史文献,了解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新解读,以及通过讨论历史事件的不同解释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历史中找到对现实问题的启示。

动态的历史教学还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历史博物馆、使用在线历史资源等,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更多的历史信息和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研究历史事件,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总之,动态的历史与动态的历史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了解历史的动态性,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而动态的历史教学则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发现历史的变化和发展规律。这样的历史教学将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历史思维的公民。

动态的历史与动态的历史教学 篇三

动态的历史与动态的历史教学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时空里的事件、现象、观念等的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历史,否则,历史就会永远停留在“过去”;换言之,历史是动态的历史。从时间角度看,历史的动态性是显见的。如人类从原始时代经历中世纪发展到近代、现代、当代,历史运动的节奏呈现出加速度的特点:记录原始社会的历史常以万年为单位时间,中世纪常以千、百年为单位时间,近代、现代、当代则以几十年乃至几年为单位时间。从空间角度看,越是发达地区,历史运动的速率越快,相反则越慢。如世界历史进入到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法、美等国的历史内容显然比同时期亚、非、拉各国的历史要生动和丰富多采得多。

  以上是容易理解的物理意义上的动态。若要使“动态的历史”具有史学意义,还应从这两个层面加以认识与把握:

  一是哲学层面。如量质互变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历史的运动就高度遵循这一规律,这一规律并使历史的运动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如我们以之考察近代日本的侵华史就不难发现,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逐渐强大后(量变),其对外侵略的野心也逐渐膨胀(质变),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变本加厉,这“侵略”是有连续性的,这“变本加厉”是有阶段性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和普遍矛盾的规律也是我们把握历史动态性的哲学工具,使我们可以对复杂的、似乎彼此“不相干”的历史问题进行动态考察。

  二是史学层面。运用历史理论和形式逻辑分析历史,能使我们把握“历史动态”的理论意义。如“落后就要挨打”是科学的历史结论,如果不以之反思评价和动态分析中国近代史,则那些“动态的苦难史”并无意义。为什么近代中国屡战屡败甚至不败而败?因为落后。而深入分析,落后的内涵就不仅仅是指军事、经济,还包括政治制度、观念意识、科学技术等。事实上,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中国的各派人物都在行动上寻求摆脱落后之路,为什么摆脱落后如此艰难?还得从“落后”中寻找根源。试想,一个具有落后意识的人,又怎能找到摆脱落后的良方?落后意识从哪里来?从落后的历史环境中来,从落后者的阶级属性中来。这样,就找到了近代中国走不出落后的总根源,动态分析也就有了史学意义。这两个层面,用一句话归纳就是:对动态的历史从理论上进行动态的分析。这种动态分析,就是史学意义上的动态。

  当前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测量,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颇高,这体现了时代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动态的理论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直接意义。通观一下历史教学的现状,我认为一些历史教师在“动态教学”方面是做得不够的,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视野偏狭,不善打破章节体系的限制,严重依赖教材的固定程式。

  二、教学缺乏思维含量,静态分析多,动态思考少,而静态分析又多侧重于抠知识点。

  三、虽有动态,但或失之于罗列史实,或缺乏分析角度和深度。

  如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教学,上述缺点就具体表现为:①对这三大历史事件,只依教材安排的叙述顺序,各讲各的,不能对它们进行动态的联想、挖掘和整体的把握,分析出其原因、特点、历史意义等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②对这些事件只囿于一般性的单线条分析,动态思维含量不足,不能对这三大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分析,如对《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这些重要文件,不能站在它们所体现的资产阶级立国原则、革命精神的高度和其历史的进步性上综合考察;③虽然有动态分析,但失之于简单,如只将三大事件的'起止时间、“导火线”、转折点等这些表面的东西进行表层类比,而不能选取一个角度(如斗争与妥协问题)进行深刻分析。

  必须认识到“动态教学”的好处:

  第一,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解教材。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虽然省却了许多麻烦,但这种教学方式教不出特色,尤其是挖不深教材,更谈不上利用历史科学的内在特征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章节体系的好处是便于组织教学,便于学生分阶段分方面理解局部的历史,但它不利于全面分析和学生深入把握“线”和“面”上的历史。固定的教材内容经过教学的动态处理、组合、优化,会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历史内容的聚合带来了观点的更新,史与论的有机结合带来了对教材的全新理解,对历史问题的追根溯源强化了历史纵深感和对有关历史材料的深入认识。

  第二,可以使学生活化教材。“动态教学”化静为动,还史以活,全面活化了教材。如“殖民主义”散见于教材各章,教学中若不对之加以动态分析,学生就难以理解殖民主义在不同时期有着显然不同的特点,对“殖民主义”这一概念就不能从本质上加以理解与认识。又如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部分共时性,教学中若不对这两大独立的事件进行动态揭示,指出它们对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学生恐怕永远也不会将这两大事件联系起来。可见,“动态教学”能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活化教材,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第三,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动态教学”其实就是对教材内容的优化组合。学生对教材有深化的理解,活化的掌握,优化知识结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第四,可以使教学成为一个具有张力的开放系统。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各类相关的历史内容处于动态;立论角度的不同,必然带来不同的论证过程,这就打破了章节体系教学的相对封闭和单一,而使教学具有内容上的开放性和张力。

  应如何搞好“动态教学”呢?

  一、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做好:

  1.常规动态:目前常规动态是“动态教学”的薄弱环节。在常规教学中,章节内部和外部应有经常的动态联系。对有些历史知识如果不进行动态处理,历史就失去了延续性或参照物,学生理解就有困难。如对清朝的“摊丁入亩”,如果只孤立讲解,而不联系西汉的编户制度、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学生如何能认识和评价它?又如何能理解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不断进步?

  2.复习动态:目前高中历史复习课中的“

动态教学”做得尚可,但在动态分析的角度、力度、精度上还须加强。复习动态应该建立在挖掘教材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决不能建立在题海上。

  二、在处理教学内容上,要做好:

  1.系统内动态:我们可以按历史发展的阶段,将古代、近代、现代各视为一个系统,如可以在“古代”这个系统动态考察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也可以按不同的领域,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视为一个系统,如可以在“政治”这个系统内动态考察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还可以将联系密切的内容视为一个系统,如动态考察英、美、法等资产阶级革命。

  2.系统间动态:按照前面我们对史学动态性的理解,不同的历史系统之间具有广泛的联系。如为什么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差异那么大?这就要在“中国史”和“世界史”、“经济”和“政治”这些系统之间进行动态考察,比较、分析其差异的根源。

  三、在教学思维方法上,要做好:

  1.通过线索找动态:历史的动态虽然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但如果不贯以历史发展的线索,不通过线索寻求动态,“动态的历史”可能就杂乱无章了。有线索的动态是具有历史思维价值的动态。应该明确,这个线索不仅是指史实线索,还包括思维线索。

  2.通过时空找动态:时间和空间会为我们寻求“动态的历史”提供一些思维角度。如对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程度变化,我们如果从时空的角度考察,可以得出一些超越教材叙述的认识。

  3.确定主题找动态:通过主题揭示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动态联系,可以推陈出新,深化知识。如确定“早期工人运动的性质”这一主题,去考察英、法、德意志的工人运动,就可得出早期的工人运动尚不属于社会主义运动的结论。

  在进行“动态教学”时,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动态与常规的关系。常规内容(指章节中固有的内容)与动态内容是主流与支流的互补关系。常规内容讲析清楚了,“动态教学”才有基础和前提;有了动态内容这些“活水”的注入,常规内容才有源泉和品位。常规内容和动态内容在教学中居于主、次地位,“次”对“主”起着丰富、充实、深化、升华的作用。

  二是动态与静态的关系。“静态教学”(指教学活动完全依教材叙述的自然顺序进行)重在传授基础知识,以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知识结构,属于打基础阶段,因而是重要的,要先于“动态教学”进行。“动态教学”重在知识的优化和组合,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属于发展能力的阶段,是不可缺少的。动态和静态也是互补关系,静态为动态作好了知识准备,动态才能上层次。

  三是动态内容的切入量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的关系。动态的论和史的切入,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考虑一节课所能允许的容量,考虑既定的教学主题是否被冲淡。所以,对动态内容,一要审慎,二要精炼,三要深入浅出。


动态的历史与动态的历史教学【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