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与教育的关系 篇一
德育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教育是实施德育的手段和途径,它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方式,为德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因此,德育与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首先,德育是教育的目标之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德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德育则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只有通过德育,才能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其次,教育是实施德育的手段和途径。德育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进行,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方式来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教育提供了德育所需的资源和环境,为德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支持。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再次,德育和教育相互促进。德育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相互促进。好的德育可以提升教育的质量,使教育更有意义和价值;而优质的教育也可以为德育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载体,使德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只有德育与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最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是动态的。德育与教育的关系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的目标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教育也需要不断适应和满足德育的要求。因此,德育与教育的关系是动态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
综上所述,德育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而教育是实施德育的手段和途径,为德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只有德育与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浅谈德育与教育的关系 篇二
德育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德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而教育则更加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然而,德育与教育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德育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德育通过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而德育则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指导。
其次,教育是实施德育的手段和途径。德育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进行,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德育所需的资源和环境,为德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支持。教育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再次,德育和教育相互促进。德育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德育可以提升教育的质量,使教育更具有意义和价值。良好的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同时,优质的教育也可以为德育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载体,使德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德育的目标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教育也需要不断适应和满足德育的需求。德育与教育的关系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
综上所述,德育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而教育则是实施德育的手段和途径,为德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只有德育与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浅谈德育与教育的关系 篇三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如果将“法律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环保教育”,甚至“性教育”等纳入“德育”,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德育概念的泛化,德育地位的异变。德育方式的偏颇等。教育“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相应地,“道德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形成或者改善个体品德素质,让个体成为“有道德”的人。在杜威看来,“教育即生活”,教育与个体生活具有先天的血缘关系。而道德则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不能脱离生活存在,生活也不能离开道德进行。可以看出,生成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重要的目的之一,道德教育则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把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的现象。如在古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道德教育;在近代和现代则又有把德育空虚化的倾向,名义上给德育一定的地位,而在落实中不是用意识形态的东西来替代德育,就是把德育完全流放到边缘地带。对这种种情况,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反思,但是仍有进一步厘清德育与教育之关系的必要。
浅谈德育与教育的关系 篇四
从教育目的看,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在这里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一般都能通盘考虑。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培养;而在具体实施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则往往会把该目的分割成一些独立的部分,而对这些独立部分之间的关系又缺乏恰当的处理。在古代,把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只注重个人品德的发展,而轻视其他方面,教育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言人,“目中无人”;当今的教育似乎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只重视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把道德品质培养流放到了边缘地带。道德是生活的一个“构成性”因素,离开生活无以存在。而生活也离不开道德,离开了道德生活就会枯萎。因此,如果教育只重视智育,只看重科学知识的价值而无视道德教育,就会造成一些精神器官不协调者,正如一四肢极大而躯干极小之人。
学校教育在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级内化的过程中,也把教育目的进行一次次的分解,最终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在受教育个体的发展上。而在一次次分解的过程中,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目的。一种是“固定目的”,另一种是“流动目的”。“固定目的”指那些在特定时段、可以用确定的内容来完成的方面,比如各类科学素养、动作技能等。这种教育目的更多的是针对个体的物质生活进行把握和谋划。“流动目的”则是指那些伴随着生活本身的流动而不断变化、生成着的目的,它并不固定在人生的'某一时段,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最终状态,很难用特定的内容来形成,只能通过每个人的经历独立地实现。这类目的更多指向于人的精神生活,指向于人的意义世界。这两类目的是互相结合的,尽管可以分开来认识,但在实际教育中却是不容分割的。如果把教育目的比喻成一辆车的话,“流动目的”可以说是车的方向盘,指引着所要开往的方向,但它不能离开车身而独自起作用;“固定目的”则好比是车身,载着方向盘,而自身却不能抛开方向盘而前进到某个地方。德育更多地属于教育目的之中的“流动目的”部分,尽管也包括具有“固定目的”性质的、相对确定的规范教育在内,但它的主要内容是要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做出说明,并促进实现。在实际教育中,存在着简单、机械地把教育目的肢解的做法,分割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这种做
法常常导致产生许多没有“方向盘”的“车体”和没有“车体”的“方向盘”。因此,在把教育目的进行分解时,通常只宜把“固定目的”进行分解,而“流动目的”则应附着于每一个“固定目的”。这样“固定目的”才能有的放矢,而“流动目的”也不至于盲目泛空。
浅谈德育与教育的关系 篇五
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内容。教育内容应该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切内容。教育者仅仅完成了学科的教学并不能保证教育任务的彻底完成。因为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识掌握,而是培养人。另外,将教育内容仅限于各学科,容易让教师形成错觉,误以为完成课堂教学就意味着教育的结束,就意味着教育目的已实现。这种对教育内容的偏狭理解,不仅会在以“应试教育”为指挥棒的当今教育中将德育排挤到边缘地带,甚至有彻底消解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的可能。德育目的不能仅仅依靠学科教学去实现,也不能通过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来达到,这就是说,德育的实施不能依靠将美德按条目编制成类似于“菜谱”式的学科,然后“插入”学习者的头脑。德育目的的实现需要广泛的内容,包括各门学科、教师道德修养、学校生活的德性等方面。
教育内容通常是经过选择的、有助于教育目的实现的。德育好比是一把筛子,把不适合于其目的实现的内容尽可能过滤掉。这就是说,学校德育目的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内容,但不是所有的内容。在实际中,常常有一种情况是,社会上产生什么东西或流行什么内容,都一股脑儿往德育里塞。这样做一方面导致德育变质,该重视的遭忽略;另一方面也是对德育的不负责任,对教育的不负责任,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说德育的实施离不开教育内容,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育内容本身必然包含实现德育目的的因素。有些教育内容,比如说社会课、语文课等,都不同程度地关系着德育;而有些教育内容,比如说数学、物理等,它们本身并不必然与德育相关。如果强行让本不相关或相关甚少的学科去培养“道德的个体”是很荒谬的。这些学科之所以也能成为德育实施的依托,主要是因为在这些科目的教学中,发生着活生生的师生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道德本来就承载着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生充满意义的功能。因此,德育是在师生、生生、师师等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德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现实的人际关系。这就是德育离不开教育内容而又不能等同于教育内容的原因所在。
摘要“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德育目的是教育的流动目的之一,不能将其对象化,需要依赖于固定目的而实现。所有教师都有实施德育的任务。德育实施离不开学校教育内容,但又不属于哪一门课程,它的目的的实现有赖于以教育内容为中介和前提的师生、生生、师师等相互关系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