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及其关系论【实用3篇】

时间:2013-02-07 02:17: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及其关系论 篇一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是两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社会危害性指的是一个行为、事件或事物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而刑事违法性则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刑事违法性行为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首先,刑事违法行为通常会对社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例如,盗窃、抢劫、诈骗等财产犯罪行为会导致个人和社会财产的损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暴力犯罪行为如杀人、伤害等不仅会给受害人及其家属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创伤,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此外,一些刑事违法行为还会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如贩毒、赌博、嫖娼等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不良的风气和价值观。

其次,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性会影响到其是否构成犯罪,即刑法对于违法行为是否予以刑事处罚的判断。在刑法中,通常会对危害性较大的行为给予更严厉的刑罚,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刑事违法行为的存在也反过来反映了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构成威胁。因此,社会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社会治理等手段来减少刑事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降低社会危害性。

最后,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也与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有关。社会危害性的判断往往依赖于社会对于某种行为的道德评价。一些行为在法律上可能尚未构成犯罪,但由于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被社会普遍视为有害行为,例如网络暴力、虚假广告等。因此,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也是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刑事违法行为通常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而社会危害性也会影响到对刑事违法行为的法律判断和社会评价。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刑事违法行为的预防和打击,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治理机制,以减少社会危害性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及其关系论 篇二

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社会危害性是指某个行为或事件对整个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而刑事违法性则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相互影响,也有相互独立的情况。

首先,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一些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例如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对个人和社会财产造成了直接的损失,对社会秩序和安全造成了威胁。这些行为通常也被刑法所禁止,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刑事违法行为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否则它们很难构成犯罪。因此,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其次,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也存在着相互独立的情况。一些行为可能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但并未被刑法明确规定为违法行为。例如,一些道德败坏的行为、社会不良风气等虽然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并未构成犯罪行为。此外,刑事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存在差异,不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不同,有的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而有的则相对较小。因此,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二者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最后,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关系还受到社会价值观和法律制度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和法律制度是对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进行评判和规制的重要依据。社会对某种行为的道德评价和法律规定会影响到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判断。例如,一些行为在法律上可能并未明确规定为犯罪,但由于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被社会普遍视为有害行为,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压力和道德谴责。因此,社会价值观和法律制度对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关系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存在相互影响,又存在相互独立的情况。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本身的特点、社会价值观和法律制度等。我们应当加强对刑事违法行为的打击和预防,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治理机制,以减少社会危害性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及其关系论 篇三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及其关系论



  (二)刑事违法性的内涵及其判定

  1.刑事违法性之内涵:

  我以为,对刑事违法性概念本身应当作以明确地界定。由于,就字面上来讲,刑事违法性是指违反刑事法的属性,而就出在这里。众所周知,刑事法本身不仅仅指的是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及附属刑法在内的广义刑法,而且还指除此之外的刑事诉讼法。尽管有学者从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两者的关系或者从它们在国家实现追究刑事责任的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密切关系上,把刑法称作实体刑法而把刑事诉讼法称作形式刑法,表面上看,两者统称为“刑法”,但是,我们不能将“形式刑法”视为这里所说的刑法。道理很简单,单纯违反刑事诉讼法之行为有的可能是一种犯罪行为,但违反刑事诉讼法与犯罪本身并不是一码事。况且,对于那些因违反刑事诉讼法而构成犯罪之行为的定罪量刑的唯一依据只能是实体刑法,刑事诉讼法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尽管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也规定有刑事执行程序,那也仅仅是程序而已。由此看来,所谓的“刑事违法性”应当理解为对广义的实体的刑法的违反,而不应当理解为也包括对刑事诉讼法的违反。

  在明确了刑事违法性的范围以后,那么,刑事违法性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该如何表述?对此,马克昌教授曾指出,“行为的刑事违法性,指行为违反刑法规范,也可以说是,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2](p29-41)笔者赞成这一提法,质言之,刑事违法性就是行为对刑法规范的违反,而判定刑事违法性的唯一标准就是犯罪构成。这里必须澄清的是,西方刑法理论中对违法性有客观违法与主观违法之分,我国刑法学界对构成故意犯罪也有违法性熟悉不要说与违法性熟悉必要说之争,对这些观点,笔者以为,我国刑法中一贯坚持主客观相同一原则,以为犯罪构本钱身就是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有机同一,所以,所谓主观违法与客观违法之说法因其不符合我国刑法之规定,故为我们所不采。至于违法性熟悉必要与不要之争,笔者持违法性熟悉必要说,道理同样是,没有违法性熟悉就不存在主观违法的题目,缺少主观违法是谈不上犯罪故意题目的,否则就有客观回罪之嫌。

  2.刑事违法性之判定

  其一,根据行为所违反的刑法规范的属性来看,刑事违法性包括普通刑法的刑事违法性、单行刑法的刑事违法性、附属刑法的刑事违法性,它们统称为

刑事违法性。

  其二,根据犯罪的分类来看,刑事违法性包括:自然犯的刑事违法性与法定犯的刑事违法性。前者的特点表现为,其违法性一般具有专属性和相对独立性。譬如,故意杀人罪的违法性就不存在从一般违法到行政违法直至严重违法而构成犯罪的场合,换言之,故意杀人本身就具有刑事违法性,尽管我国刑事法中规定可以对杀人犯要求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事上的故意杀人,但是,这种场合只能作为故意杀人刑事违法的伴生物,而不像美国的辛普森案那样,可以单独成立民事杀人。而法定犯的刑法违法性则表现为双重违法性,既违反行政或者经济法规,又触犯刑律,仅从刑法上或者仅从行政法规上是不能判定刑事违法性之有无、大小,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其刑事违法性。

  二、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之界定

  (一)两者在立法上之关系:社会危害性决定刑事违法性

  总的来讲,在刑法立法上,社会危害性决定刑事违法性,也就是说,先有社会危害性后有刑法违法性,没有社会危害性就不应当有刑事违法,两者之间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根源与派生的关系。

  这一使我们回到了刑法学中一个古老的争议话题,即到底是先有犯罪后有刑法还是先有刑法然后才有犯罪。对此,我们当然赞成唯物辩证法导师马克思的观点,即以为犯罪在先,刑法在后,由于假如没有犯罪,就既没有可能也有没有必要制订刑法。这就告诉我们,犯罪本来是一种不以刑法为条件而存在的客观现象,而这种本来的犯罪当然有别于刑法视野中罪刑法定原则下的犯罪,应当说这种犯罪,从本源意义上来说仅仅是社会学上的犯罪,只不过立法者通过刑法立法把它们规定为犯罪,才使得它们名正言顺地被称为犯罪。众所周知,在高度的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今天,这种本源意义上的犯罪仍然时常产生,它同样是左右着当今立法者进行犯罪化的根据所在。而这种情形恰似本源意义上的犯罪在上被犯罪化的场合。由此可知,不论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犯罪抑或是刑法中的犯罪,其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是,罪刑法定原则之下的犯罪除了必须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之外,还必须要有刑法规范的明文规定才行。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及其关系论【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