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学记》中窥探教育思想 篇一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学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念和他对学生的要求。本文将从《学记》中窥探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首先,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他认为,人的德性和才能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诚实守信、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等良好品质,这些品质是成为一名有用之才的基础。此外,孔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才能,他提倡多学多问,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智慧和能力。
其次,孔子注重个性培养。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不能一刀切。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他说:“君子之学也,因材施教。”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此外,孔子注重实践教育。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意味着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孔子提倡学以致用,强调学生应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孔子注重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孔子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他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意味着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导者,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孔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意味着学生应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追求进步。
综上所述,从《学记》中可以窥探到孔子的教育思想。他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注重个性化教育,强调实践教育,以及重视教育的过程和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参考和指导。
浅谈从《学记》中窥探教育思想 篇二
《学记》是孔子的教育经典之一,记录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学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教育的重视和他的教育理念。本文将从《学记》中窥探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首先,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他认为人的德性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孔子强调学生应该具备诚实守信、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等良好品质,他说:“君子不憾。”这句话意味着学生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情操。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品质的人。
其次,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才能和智慧。他提倡学生要多学多问,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这句话意味着学生应该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孔子注重实践教育。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孔子提倡学以致用,强调学生应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课程,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孔子注重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孔子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意味着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现代教育应该注重教师的角色转变,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从《学记》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孔子的教育思想。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注重实践教育,以及注重教育的过程和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参考和指导。
浅谈从《学记》中窥探教育思想 篇三
浅谈从《学记》中窥探教育思想
一、教学原则和教育方法的核心地位
教学原则:历来研究《学记》的学者,教师人员都认为教学原则和教育方法这一部分是《学记》的精华之所在,是值得我们细心体会和借鉴的。归纳起来,总归有八个教学原则。
1.教学相长原则
在我看来:这一原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学习是一种时间,学习使人虚心,虚心使人进步;二是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为我们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只有通过“学”的这一实践过程,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不断地鞭策自己。也就是说,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因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习使人虚心,“学然后知不足”;虚心使人进步“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要再学习这一过程中有所建树,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努力,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再进行反省,这样便是学习的真谛了。
2.i息相辅原则
简单的来说就是课内外结合、劳逸结合。课内“时教必有正业”,意思是说在规定的时间内传授正课;课外“退息必有居学”,意思是在正课以外进行的课外作业和游戏活动。课内外是学习的两种模式,是相辅相成的。课内是“礼”、“诗”主要是“学”的学习过程;课外是“操缦”、“博依”、“杂服”,宗旨是“艺”。正所谓“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也”,所以课内外活动的相互补充正好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学习的时候要尽心学习,休息的时候要尽心游玩,就是要做到“i焉修焉”,“息焉游焉”。
3
.预防性原则“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意思就是说要求教师做好调查工作,做好监督工作,在学习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去观察,去了解学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把学生中出现的坏问题从源头上隔断,这样做才能够体会到“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矣”。
4.及时性原则
这一原则明确指出应该在学生进行学习的年龄方面和学生心理特征方面下工夫。及时地抓住时机,以此达到质的'飞跃。这样一来,恰到好处既反对过早,也反对不到时候。
5.顺应性原则
这个原则简言之就是要求考虑年岁的长有;考虑接受能力;要求循序渐进,实行因材施教。
6.观摩性原则
在《学记》中是很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朋友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影响。
因此在视学的过程中药品考查“论学取友”,这也就说明了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可以“相观而善”,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想把同伴优秀的、对自己有帮助的、积极的一面学到手,再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也就印证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则其善者而从之”自己在言行休业的过程中都是会得到好处的。一个人“独学而无友”,冥思独行,有问题也没有地方可以去讨论,有缺点也没有人帮助他加以改正,久而久之,学问和修养上都会落在同行人的后面,成为所谓的“井底之蛙”。所以,为了增进学习效果,应该结交好的朋友,发挥朋友之间的好的影响,不交品质有问题的朋友,避免带给自己坏的影响。
7.启发性原则
《学记》中最中心最要紧的原则就是启发性原则。在《学记》中“君子之教”的特点是“喻也”,意思就是善于启发和诱导。它认为“时观而弗语”是教学的基本纲领之一。主张教学要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具体来说:
(1)“道而弗牵”。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善于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向前走。这里强调的就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了,如果没有教师或者教师不负责,学生就失去了引路人,他就无法或者说很难向未知的学问领域进行了。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2)“强而弗抑”。意思是鼓励、勉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这就好比爬山,中途肯定会困难重重,当面对困难时,是很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的,这就需要有人为学生加油打气了。而老师就是在学生的“爬山”过程中不停为其打气的领路人,学生便会再接再厉,渐渐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3)“开而弗达”。意思是启发学生而不代替他作出结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让学生自己钻研问题,而教师只要做到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至于问题怎么解决的好都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老师再加以指点,这样就更加完美了。只有做到“开而弗达”,才能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这一原则是十分重要的。
8.长善救失原则
《在学记》中作者面对“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四中缺点提出了一个有效的补救办法,就是“长善救失”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扬自己的优点,补救自己的缺点, 教学方法:《学记》对教学方法的概括具有首创性,总体来说,就是能够在学习中能够做到抓住有利时机进行诱导、启发、潜移默化、防患于未然、读懂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切莫急于求成。具体有一下几种方法:
(1)问答法:这个方法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如何提问;其二是如何问答。
(2)讲解法:讲解这一环节对老师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老师要进行语言表达和教材组织,所以我们要对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做一些要求。
(3)练习法。《学记》举了“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三个例子,作出结论“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意思大概就是经过耳濡目染,逐步练习的必要性。
二、总结
学习《学记》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能和当下的时代所同步,其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