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鸱吻设计学探究论文(最新3篇)

时间:2019-06-03 06:16: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鸱吻设计学探究论文 篇一

鸱吻是一种独特的装饰元素,广泛应用于明清时期的中国古建筑中。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精美的雕刻工艺,成为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篇论文将探究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中鸱吻设计学的特点和影响。

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和庙宇,常常使用鸱吻作为装饰元素。鸱吻的形态多样,有的像鸟嘴,有的像兽头,有的像龙头。这些形态的变化,既是设计师对建筑形象的追求,也是对建筑功能和文化符号的诠释。

鸱吻的设计有着精细的雕刻工艺。在明清时期,中国的雕刻工艺达到了巅峰,雕刻师们能够将最精细的纹样和图案刻在鸱吻上。这些雕刻作品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艺术表现。鸱吻的装饰图案多样,有的是花纹,有的是动物,有的是人物。这些图案的选择和排列,都体现了设计师对建筑整体形象和文化寓意的考量。

鸱吻的设计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鸟和兽常常被赋予祥瑞和吉祥的象征意义。鸱吻作为古建筑的装饰元素,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更是为了传达一种美好的寓意。鸱吻的设计常常与建筑的功能和所代表的意义相呼应,形成一种有机的结合。

鸱吻的设计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注重礼仪和规范,建筑的设计也受到了这种价值观的影响。鸱吻作为一种装饰元素,既要符合审美要求,又要符合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设计师们在鸱吻的选择和设计中,不仅仅注重形态的美感,更注重文化符号的表达和社会价值的传递。

总之,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中鸱吻设计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它既是建筑形象的追求,又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鸱吻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更是为了传达一种美好的寓意和价值观。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鸱吻设计学的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

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鸱吻设计学探究论文 篇二

鸱吻是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精美的雕刻工艺而备受赞赏。本篇论文将从鸱吻的起源、形态特点以及在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究。

鸱吻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鸱吻的形态特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像鸟嘴的形状,另一种是像兽头的形状。这两种形态各具特色,都在古建筑中起到了装饰和美化的作用。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古建筑中,鸱吻常常被用于宫殿和庙宇的屋檐、门额、栏杆等处。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装饰元素存在,更是体现了建筑的功能和寓意。比如,在宫殿中,鸱吻常常被用于屋檐的装饰,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尊贵;在庙宇中,鸱吻常常被用于门额的装饰,象征着神圣的力量和庄严的仪式。

鸱吻的雕刻工艺也是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中的一大亮点。在明清时期,中国的雕刻工艺达到了巅峰,雕刻师们能够将最精细的纹样和图案刻在鸱吻上。这些雕刻作品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艺术表现。鸱吻的雕刻图案多样,有的是花纹,有的是动物,有的是人物。这些图案的选择和排列,体现了设计师对建筑整体形象和文化寓意的考量。

鸱吻的设计还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鸟和兽常常被赋予祥瑞和吉祥的象征意义。鸱吻作为古建筑的装饰元素,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更是为了传达一种美好的寓意。鸱吻的设计常常与建筑的功能和所代表的意义相呼应,形成一种有机的结合。

总之,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中的鸱吻设计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元素,更是建筑形象、文化寓意和社会价值的体现。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鸱吻设计学的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

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鸱吻设计学探究论文 篇三

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鸱吻设计学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明清时期古建筑的鸱尾为研究对象,从设计学的角度,以纵向时间节点入手,追溯鸱吻形态的演变历程,探究明清时期鸱尾在形态制式、纹样构成方面的发展与演进,分析其等级制度、宗教礼俗、风水文化对鸱尾发展的影响,彰显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明清时期;鸱吻;形态制式;纹样构成

  引言

  鸱吻又名螭吻、鸱尾,说文解字中言:“鸱鸮,宁鴂也,号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吞脊兽。鸭吻口阔嗓粗,据传鸱吻是龙所生的九子之一,形状像无尾的壁虎,喜欢在险要处四处远眺,也喜欢吞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鸱吻属水性,具有镇邪、避火的功能,因此在屋顶上安防两个相对的鸱吻饰物能驱邪消灾,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集大成的表现。

  一、鸱吻的溯源

  中国古建筑发展史悠远流长,建筑作为“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至唐代时期,在建筑的营造技艺和装饰手法上已呈现出较为成熟的面貌,是中国古建筑历程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建筑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构成,其中屋顶是“整个建筑中造型最为突出,外观多为坡顶,少见平顶”,在其建筑形制、营造技艺、装饰艺术等方面皆有较为详尽的规范记载。鸱吻又称蚩尾或鸱尾,作为中国古建筑屋顶中最常见的装饰结构,最早源于东汉晚期,主要出现于中原地区建筑。王其钧从建筑学角度对鸱吻作如下定义:“建筑屋顶上部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即张着巨大的嘴,形态类似于龙形的装饰构架,常被用于传统建筑屋顶之上,主要出现在古代宫殿、楼阁等官制建筑中,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和功能作用。南北朝时期,屋脊上鸱吻的尾尖向内卷曲,外部雕刻鳍纹形象,是较常态的鸱尾形状;从文献记载可知,东晋已出现鸱吻的雏形,直至隋唐时期,鸱吻的形态基本维持这种形制不变,将其定义为鸱吻前阶段;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修建寺庙之风的兴起,建筑正脊两端形态演变为上翘卷起之状;北魏和东魏时期的建筑鸱吻的尾部已非常醒目,如北魏时期龙门石窟莲花洞所雕的鸱吻,轮廓逼真;到西魏时,鸱吻之尾,鳍条突出,略有夸张,更加具备装饰韵味,外缘加置

一道鳍尾,总体外形简约、明快,唐朝是传统建筑吻兽发展阶段中的鼎盛时期,在其形态上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为五台山南禅寺正殿的屋顶形式,将唐代早期单一质朴的风格融入了古代传统宗教文化元素,尾部变得卷曲上翘,背脊增加鱼形鳍条,造型浑厚立体;发展到唐代中期,受到印度摩羯纹样的影响,将中国鱼纹与鎏金银盘的摩羯纹融合并运用到鸱吻造型1,使其形象演变为龙口吞脊、不类鱼尾、形似飞鱼、尾指上翘的立体造型。北宋时期,随着建筑理论的丰富及营造技艺的进步促使鸱吻装饰逐步转为典雅大方。据《墨客挥犀》记述,宋代时期的鸱吻尾部仍保持早期向上卷翘的形式,但鱼尾状已逐步消失,在龙头外缘部分加入摩羯神话元素,是鸱吻代替鸱尾发展的标志性阶段;南宋时期鸱吻造型变得更为繁琐,装饰元素愈加丰富,鸱吻头部呈现出略微张开的姿态,原本单一中央卷曲的.鱼型尾部融入鸟头的装饰,形态更为静谧俊美。元朝时期的鸱吻形象基本与唐代保持一致,在尾部与背部加入盘旋龙纹和鳞形浮雕,造型更为立体精美,后期的鸱尾逐渐呈现出向外部翻卷且雕刻细节更为考究,是鸱吻装置逐渐走向定型期的过渡时期。

  二、鸱吻的设计学分析

  明清之后属于鸱吻发展的定型阶段,鸱吻开始呈现出两极化的发展模式,分别为统一简明的官式鸱吻和丰富多样的民式鸱吻。其中官式鸱吻在造型中加入传统“龙”纹元素,色彩搭配多以单一色调为主,常用青色、绿色和黄色;普通民用建筑在构造的时候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禁止使用大型龙吻,多采用小型琉璃瓦质地的鸱吻,色彩丰富多变,在外形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雍容华贵之态,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文化象征。下文将对其形制、纹样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出明清鸱吻发展的特征

  (一)形态制式

  明清时期的官式鸱吻在造型比例上有严格的尺寸限定。以山西高平县圣姑庙的屋顶鸱吻为例,建于元朝晚期,其形象狰狞凶猛,比例规模较大,是该时期官式鸱吻的典型代表之作。从造型看,鸱吻有上部分缠绕小龙和下部分张大口鸱吻组合而成,龙麒代替了原本长满卷曲绒毛的嘴部,身体上部附属小龙,下方龙爪掌心向上延展,眼目凶光,强壮有力的形态与水鳄鱼较为相似,看上去极为凶悍;明清官式鸱吻还有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比例严谨,除去剑把和背脊部位,其余的体块正好由十三块大小相似的体量构成,其中最大的属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鸱吻,总重量多达4顿。此时期的官式鸱吻,由体块的数量划分建筑的等级高低,是典型的封建形态的原型。相反的,同时期的民式鸱吻则呈现出灵动、修长的体态。例如怀化芙蓉楼上方鸱吻,鸱尾身体朝下,尾部卷曲,长大口吞噬宝剑,形态近于曲形,身材较此时期的官式鸱吻更为纤细修长,嘴部上翘、丰满混润,龙头目光直视前方,身上盘旋小龙,鸱吻尾部向翻卷曲而上,尾部和上身布满鱼鳞,眼睛、嘴巴和尾部的细节也更为精细巧妙,拉长的胡须使得整体造型紧凑灵动、造型华丽。

  (二)纹样构成

  明清官式的鸱吻主要以祥云纹、水波纹、卷须纹为主,在纹样上体现出浓厚的宗教等级色彩。其中祥云纹最早始于商周时期,主要出现在龙形吻兽背部剑把的位置,表达了人们对追求美好事物的意愿;水波纹等级较低,多数出现在建筑墙体上方的装饰位置,由六组水波花纹构成,强调了鸱吻生物的水性特征;卷须纹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是强健有力的代表,多以三须或五须为一组,卷曲而上,形态飘逸敦厚,是象征集权制的典型纹样。明清民式纹样相比官式更为多样化,常以各式自然花草、动物纹样为主,例如凤纹、卷草纹等。这种出现在民用建筑屋顶的自然装饰纹样体现了匠人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始终将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相依托,体现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例如山西张壁的花草纹样装饰,在鸱吻尾部以点缀形式出现的卷曲忍冬纹,以及身体部位的卷草纹,形态各异、精美秀气,表达了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影响明清鸱吻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皇权集中制的极高体现。统治者为巩固其地位,常常通过法治指引社会制度,为百姓制定相近的行为准则,表现在建筑形式上尤为明显。据《明史》记载,天子下黄权诏书来宣告“天子理不可逆”的等级制度,在宫殿屋顶的鸱吻制作完成后要进行一系列的礼仪活动,以象征新制吻兽的诞生和集权的权威。

  (二)宗教礼俗

  建筑物上的附件必然是与建筑本身所要求的安全理念相和谐的,鸱尾也不能例外。古代建筑物是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的,防止火灾是一个重要项目。《汉记》中记述“虬尾似鸱”就是从柏梁台失火之事引发的,由此,人们开始注重宗教祭祀来避免建筑遭受火灾等灾难。摩羯的形象大概在盛唐时代传入中国,到辽宋时开始普遍应用,这个世间和建筑正脊上的鸱尾出现有头有尾的摩羯造型正好是吻合的。因此,“鸱尾”其“水神”的意义和摩羯灯一样,仍然具有“辟火”的象征意义。作为中华文化最具有典型的传统“大屋顶”结构建筑上的“鸱尾”,其原型来自一个经过佛教化的古印度神话,这足以体现龙中华文化交流的真实性。

  (三)风水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造物理念中,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建筑生于自然的天然性。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浩荡宏伟却尽显端详平和之美。这种精神形式的表达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精髓,是千年文化传承的瑰宝。不论在建筑形制、院落构成、室内格局等方面考虑人与建筑的风水理论,在建筑本身构造的同时也彰显传统文化之美。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在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其建筑形式和装饰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屋顶鸱吻为等级制度代表的装饰部件形成了古建筑特有的建筑文化和宗教理念,是后期建筑演变形式的主导缘由。这些装饰构建赋予了建筑艺术更鲜明的造物理念和思想蕴意,极大地强化了建筑的表现力。笔者认为,古建筑屋顶鸱吻的设计学研究价值可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从文化角度分析,其一是因为吻兽作为古人求吉辟邪的吉祥物,可用来驱逐鬼怪,是维护民居房屋安定、家族繁盛的重要象征;其二由于古代严苛的宗教等级制度在古建筑屋顶的形式上有明显的反映,其中尤为表现在屋顶装饰上,例如多数的官式或衙府建筑,其屋顶鸱尾的形式与数量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等级的高低和制度的森严,是古代宗教文化的体现。(二)从使用功能角度分析,由于屋顶是整个建筑经受风雨侵袭最主要部分,因此屋顶部分的安全性能构建关乎整体建筑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由此屋脊则成为了屋顶防水防潮的关键环节。匠人一般在屋顶上安置吻兽并以多种形式覆盖,位于正脊与垂脊交集处,这种手法不仅是对屋顶的装饰,体现浓厚的宗教文化,同时又起到抵御风雨的作用,形成屋顶特有的轮廓结构。本文对鸱吻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并以明清时期鸱吻的形态制式和纹样构成为研究对象,从而解析等级制度、宗教礼俗、风水文化等因素对唐宋时期鸱尾演变形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521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1

  [3]汤虎.灵居:解读中国人的建筑智慧[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101

  [4]陈晓雷.论中国古代木建筑结构与现代伞结构的传承和发展[J].设计.2013(07):177-179

  [5]冯双元.鸱尾起源考[J].考古与文物.2011.(1):58-63

  [6]王其钧.中国古建筑图解[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07.9

  [7]胡正旗.李芋均.也谈“鸱尾”、“鸱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9):90-93

  [8]陶思炎.风俗探幽[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194

  [9]刘淑婷.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5

  [10]金夏.中国建筑装饰[M].合肥:中国百佳图书出版社.2012.69

  [11]梁思成.刘致平.中国建筑艺术图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214

  [1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建筑[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60

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鸱吻设计学探究论文(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