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精简6篇)

时间:2011-02-03 03:22: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 篇一

设计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综合了设计、艺术和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研究设计的美学价值和审美经验。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设计的哲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首先,设计美学具有哲学性。设计美学旨在探索设计的本质、规律和意义,研究设计的哲学基础和价值观念。它关注设计的思维方式和创意过程,探索设计师的主观意识和审美情感,以及设计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交互关系。设计美学通过哲学的思辨和分析,提供了对设计现象的深层理解和解释。

其次,设计美学具有艺术性。设计是一门艺术,它追求美感和审美体验。设计美学研究设计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表现手法,探究设计作品的美学特质和艺术价值。它关注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通过审美的角度分析和评价设计作品的艺术性。设计美学通过艺术的思考和创作,提供了对设计作品的审美鉴赏和欣赏。

最后,设计美学具有实用性。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的实践活动,因此设计美学也关注设计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设计美学研究设计的功能、效果和实际应用,探讨设计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交流效果。它关注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通过实用性的思考和实践,提供了对设计的实际应用和改进的指导。

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设计作品、设计过程和设计理论。设计作品是设计美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它包括各种类型的设计作品,如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等。设计过程是设计美学的关注点之一,它包括设计思考、创意发展和实施过程。设计理论是设计美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设计的基本原则、规律和方法论。

设计美学的特点主要包括综合性、跨学科性和实践性。设计美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融合了设计、艺术和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对设计的多重视角和维度的分析和研究。设计美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设计美学的问题。设计美学是一个实践性的学科,它通过实际的设计活动和实践案例来验证和应用理论,为实际的设计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综上所述,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是以设计为核心,综合了设计、艺术和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设计的美学价值和审美经验。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设计作品、设计过程和设计理论。设计美学的特点主要包括综合性、跨学科性和实践性。设计美学的发展和研究将为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推动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 篇二

设计美学是一门关注设计的美感和审美经验的学科,它探索设计作品的美学特质和艺术价值,研究设计的美学原则和审美理论。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设计的美学性、艺术性和社会性。

首先,设计美学具有美学性。设计美学将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关注设计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体验。它研究设计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表达方式,探究设计作品的美学特质和审美价值。设计美学通过审美的角度分析和评价设计作品的艺术性,提供了对设计作品的审美鉴赏和欣赏。

其次,设计美学具有艺术性。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追求美感和艺术表现。设计美学研究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达方式,关注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它通过艺术的思考和创作,提供了对设计作品的创意发展和艺术表现的指导。

最后,设计美学具有社会性。设计是一种实践活动,为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而存在。设计美学研究设计的功能、效果和实际应用,关注设计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交流效果。它关注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通过实用性的思考和实践,提供了对设计的实际应用和改进的指导。

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设计作品、设计过程和设计理论。设计作品是设计美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它包括各种类型的设计作品,如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等。设计过程是设计美学的关注点之一,它包括设计思考、创意发展和实施过程。设计理论是设计美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设计的基本原则、规律和方法论。

设计美学的特点主要包括综合性、跨学科性和实践性。设计美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融合了设计、艺术和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对设计的多重视角和维度的分析和研究。设计美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设计美学的问题。设计美学是一个实践性的学科,它通过实际的设计活动和实践案例来验证和应用理论,为实际的设计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综上所述,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是以设计为核心,研究设计的美学特质和艺术价值,探索设计的美学原则和审美理论。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设计作品、设计过程和设计理论。设计美学的特点主要包括综合性、跨学科性和实践性。设计美学的发展和研究将为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推动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 篇三

  内容摘要 :

  本文基于设计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系统分析了当代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以及设计美学的基本特点等问题,对我国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具有1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设计美学学科定位研究对象

  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1门新兴学科。设计是1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2者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具体应用等都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设计美学作为设计学科的1个理论分支,其理论也与传统的美学艺术研究不同。因此,它不但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美学理论,而且在现实应用中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但是,作为1门新兴学科,目前我国对它的研究在理论上比较滞后,在应用上的认识也不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其等同于传统的美学艺术学科。因此,本文将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出发,对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1、学科定位

  任何1门学科都有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要准确把握该学科的定位,就必须明确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设计美学的产生及发展和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1方面,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直接导致了现代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则直接影响了设计美学的产生,促成了它的基本理论的形成。另1方面,设计美学的研究立足于审美和艺术理论,针对现代设计在审美和艺术上如何与技术结合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方式和途径。设计美学不但是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对设计普遍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到当代社会,突出现实应用化特征的必然。所以,探讨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首先必须从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入手。

  工业革命以后,技术水平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相应地,工业技术的发展引出了1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即传统手工生产中的审美形式如何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也就是说,大批量、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是否需要审美与艺术的参与?如确实需要,又如何体现出产品的审美与艺术特征?同时,现代工业产品的形态如何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这些尖锐的现实问题,迫使艺术家们不得不考虑现代工业生产的形态问题,不得不把审美和艺术的眼光投射到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去。这样,经过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现代设计就应运而生了。可见,现代设计的诞生是在工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艺术直接介入技术的结果。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艺术介入技术的过程之中了。所以,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首先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此外,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现实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产品的极大丰富,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生活质量的核心可以说是审美。随着产品的日渐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消费由功能性走向了审美性,有的功能性需求甚至降低到次要地位,而审美的需求上升到首要地位。同时,人们在重视功能质量的同时,也非常看重外观形式,有时它甚至是引起购买欲的主要因素。另外,与产品功能质量并无直接关系的商品包装也为人们所重视。显然,与这种需求相适应的产品设计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从另1层面看,设计美学的诞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革命的必然结果。

  其次,从理论上看,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走向大众和现实应用的必然。所谓传统美学,实际上就是思想家的美学,社会精英和贵族的美学,美学和艺术研究主要关注形而上的自我世界,很少顾及现实中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发展,而对美和艺术的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大众的消费逐渐由物质性的追求转向精神性、文化性的追求。而在精神性、文化性的追求中,审美无疑占有主导地位。这些社会观念的变化,社会大众的实际需要,就将美学从传统的艺术哲学领域转向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广大领域。自然而然,关于这些实用领域内的美学和艺术问题,关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美学问题,必须要有1门相应的学科专门研究这些现象。这样,作为1门新兴学科,重点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学问题的设计美学就产生了。

  2、研究对象

  在明确了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后,我们可以进1步探讨设计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那么,在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统1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具体分析设计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首先,对设计美学核心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要处理好4对矛盾。

  第1,人与产品。传统美学非常重视审美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在产品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而现代设计不能把这种主体性绝对化,设计美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结合和统一。

  第2,技术与艺术。设计直接受制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材料、技术、信息等与技术发展有关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设计的艺术表现效果。所以,设计要善于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及现代材料的审美特征。设计的艺术表现虽然是形而上的、超技术的,但必须要关注现实审美观念的变化,主动接受因技术变化导致的社会时尚、审美趣味等的影响。

  第3,功能与形式。功能是指与产品相关的基本功用、技术、理念等物质性因素。不同于纯艺术,设计首先注重的是现实功利性,这样,功能也是设计美的构成因素。同时,设计也要重视造型、色彩、装饰等审美性因素,这是人们对现代产品以及与产品有关需求的精神性要求。现实功利性和审美形式同样重要,忽视了功能,设计的物质内涵会受到极大影响。同样,忽视了形式,等于无视人们对设计的精神需求。

  第4,主观与客观。纯艺术的创作是自由的,属于主观性活动,是艺术家个体的情感表现行为。设计虽然也需要创作自由,需要主观表现,但这种自由和表现是有限度的,必须要符合客观要求。设计必须把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接受看作是首要的,设计更多的是1种设计师和社会大众相结合的客观活动。

  围绕上述4对矛盾,设计美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1,设计美学的基本问题。

  1.设计美论。主要包括设计美的内涵、性质、构成,设计美的形态、风格,设计美的文化内涵,设计的形式美,设计美的创造,设计美的境界等。

  2.设计美学发展史。主要包括设计风格发展史,设计审美观念发展史,设计部门(如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建筑设计等),美学史等。

  3.设计部门美学。主要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美学、产品设计美学、建筑设计美学、环境设计美学、工艺设计美学等。

  第2,设计活动过程中的审美问题。

  1.设计师的审美。主要包括设计师的审美修养、审美理想、艺术个性、设计思维等。

  2.设计审美规律。主要包括设计美与技术、设计美与市场、设计美与生产、设计美与形式法则等。

  3.设计审美观念。主要包括设计审美观念的历史形成、演变、现代形态、未来发展趋势等。

  4.设计审美趣味。主要包括设计的社会审美趣味、个体审美趣味,设计美的个性与共性特征等。

  第3,设计消费美学问题。主要包括设计消费的个人心理、文化背景、时代风尚、民族心理、信息反馈等。

  第4,设计审美教育问题。主要包括设计审美教育的内涵、途径、方法、实施等。

  3、学科特点

  在明确了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后,我们再结合市场消费需求、技术生产的要求、艺术创造的特点等问题,来探讨设计美学的学科特点。具体而言,设计美学的学科特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1,应用性。西方美学与艺术理论从古希腊起1直到19世纪,始终是以哲学为主导,围绕抽象的哲学理论而展开的。但哲学家本身并非艺术家,自己没有艺术创作经验,他们的理论很难指导艺术创作与欣赏。19世纪后美学发展逐渐成熟,针对各部类的艺术与创作,逐渐发展出各领域的美学。同样,在现代工业文明发生伊始,美学也开始关注现实应用中的问题,设计美学也就应运而生。因此,强烈的现实应用性是设计美学的首要特征。

  第2,审美性。设计活动是1种基于现实应用基础上的艺术创造活动,因此与功能性相联系的是审美性特征。设计的艺术性和审美性首先体现为设计是1种美的“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所以,设计美学所研究的艺术性内容,往往与视觉美学、造型艺术所研究的内容相似。从具体应用角度看,设计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所以,这种视觉语言只有具备了艺术化的特征,才会体现出设计作为美的形式的特点。因此,除了符合功能性的要求之外,审美性是现代设计必须重视的问题。

  第3,技术性。设计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现代工业技术的革命引起了设计理论和应用的产生。技术因素不但是设计美学的基本因素以及设计的基础和依托,而且也决定了设计审美风格的形成。工业文明的发展,使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艺生产,工艺美学也被现代设计美学取代。工业时代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使功能主义成为基本的审美法则,简洁、抽象、科学化的设计审美原则曾风靡1时。可见,现代主义设计审美风格的形成,主要是现代技术影响的结果。

  第4,创新性。艺术创新和创造不但是审美的要求,更是现代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将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将失去生命。因人们的审美心理蕴含着求新、求异、求美的特征,所以就决定了设计必须做到求新、求异、求变。所谓设计的创新,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良,也可以是完全的创新。因此,设计的核心是1种创造行为,设计美学研究的就是1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独创性是设计美学区别于其它学科门类的主要特征。

  第5,市场性。设计美学研究的依托是市场规律,市场竞争的法则造就了设计的审美趣味。早期设计美学,功能主义的审美风格就是工业时代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现代主义风格就是市场作用的显著结果。市场的核心是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正是这种消费需求影响着消费者对设计风格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市场需求法则和市场规律是设计师创造的基本原则和准则。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紧跟时代潮流,是对每1个设计师最起码的要求。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 篇四

  摘 要:

  现代设计的涵盖面非常之广,但是万事万物总是有迹可循。谈到设计,不得不提到审美。但也有必要将设计和审美分而述之。因为,设计与艺术原本的渊源关系,使它本身获得了理论研究价值及自身内涵。 一、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本质和审美

  关键词:

  现代设计论文发表

  现代设计的涵盖面非常之广,但是万事万物总是有迹可循。谈到设计,不得不提到审美。但也有必要将设计和审美分而述之。因为,设计与艺术原本的渊源关系,使它本身获得了理论研究价值及自身内涵。

  一、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本质和审美规律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有助于实现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而是为了实现一个更美的设计[1]。

  (一)设计美学与设计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美的追求是高层次精神需要和高质量生活的表现。美的设计是凌驾于功能之上的精神愉悦。设计美学可以提高设计师的审美修养及设计水平,同时也推动现代设计运动的不断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并不局限于经验的累积。只有人们站在审美的角度对设计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设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外在表现也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对于审美的理解与表达。美学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是文化的内在支撑。内在的成长,促进外部的发展;而外部的飞跃,也更加促使了内部的文化滋生。因此,两者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动力,是相辅相成、互生互长的关系。

  (二)设计美学成为现在设计的重要根基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涉及了社会的诸多方面。然而,任何设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出现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则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优秀的设计师总有一套完整的审美理论体系,所以密斯的建筑设计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他的名言是:少即是多。这个原则奠定了他的设计方式和形态。

  (三)设计美学成为现代设计的指向标设计美学以研究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为目标。当掌握了审美发展的规律之后,就会清晰地对未来设计走向作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可以探讨出未来观念的演变过程,同样的道理,审美的规律决定了未来设计的走向与发展。

  二、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与现代设计

  (一)材料要素无论是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还是日常生活用品艺术设计,首先必须思考所用的表现材料和内部材料。如果设计作品是一个完整的“人”,那么设计师就是赋予这个“人”灵魂的开拓者。

  (二)结构之美结构的表现方式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原因的因素有很多,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少即是多”成为了现代设计的“玉律”。这个“玉律”在过去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需要设计师冥思苦想甚至绞尽脑汁,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依靠新的科技,设计师可以省去很多纷繁复杂的试验。

  (三)无处不在的形式美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在现代设计中,很多设计作品都是用形式说话,仿佛形式是设计作品的开场白,可以生动具体地表达作品的内涵。需要强调的是,从材料和结构出发设计出的产品未必不美;而从形式入手设计的产品如果背离了技术工艺的合理性,就不可能有美的感觉。(四)功能之美设计高于生活,却应当适用于生活。如果设计产品脱离了生活的轨道,变得不具任何功能性,也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价值。所以功能美成为了设计美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可以得知形式来自功能;形式服从功能;形式表现功能。我们应当拓宽对功能的认识领域,将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统称为功能。只有“形式依附功能”和“形式表现功能”,才有了理论的宽容度,因而真正成为全面的科学的设计原则。

  三、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设计艺术家力图把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和功能融为一体,设计出审美与功能兼具的艺术作品。现代设计虽然为人类的行为活动,但它离不开设计美学的理论支持,设计美学不但可以作为现代设计的标尺,同时也成为现代设计的灵魂。只有符合了现代美学的审美认识,才能真正设计出功能、审美与内涵相结合的作品。

  四、结语

  现代设计是美学原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它将繁琐的美学知识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对于设计品来说,实用与审美同样重要,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需要审美与功能完美结合的产品。因此,设计美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空乏的理论知识,同时它确实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审美向导。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 篇五

  摘要:

  本文将美学原理的研究与影视动画创作选题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通过作者多年看电影的经验,总结了国内外影视动画创作中动画创作与美学的关系。它认为应该积极运用美学渗透到动画创作的各个方面。选题时,应考虑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富有民族地域文化、具有现实基础的主题。

  关键词:

  美学原则;镜头美学;镜头设计;

  每当事物分为美和丑时,“美”总是人民群众喜爱的对象,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因此,当我们谈论审美原则在影视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时,我们应该选择尽可能多的能够反映“美”的主题,创作出最喜爱的影视动画。然而,动画主题的选择必须结合“美”。那么什么是“美”?美丽在于形象。因此,在影视动画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应该首先选择容易产生“美感”的题材,然后再进行创作,而不是选择无意义的、不美的(与美相反的东西)。每个人对美有不同的理解,对美有不同的标准。即使我们的所作所为似乎没有被别人认可,即使我们说自己不屑一顾,我们也不应该太在意。然而,为了得出意见,我们必须考虑美学和动画的适当结合。为了引起观众的共鸣。一定有某种“审美情趣”。这种“审美趣味”的出现与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自我克制密切相关。不仅要有有意义的故事,还要有吸引人或美丽的场景,制作出符合美学原则的优秀动画,才能被视为内涵深刻的优秀动画。

  然而,只有通过限制观众的思维,并适当地创造一个开放的图片和情节,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每个人对这项工作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审美上有差异。观察事物的视角将会不同,并且会根据时间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我们亚洲人,因为我们天生的黄色皮肤,像欧洲人一样过分追求白色皮肤。我们出去时必须涂一层厚厚的防晒霜。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撑着伞的人。然而,天生白皙的欧洲人认为白皙的皮肤不是美丽的标准。他们追求健康的小麦色,因为皮肤中黑色素较少。我们经常看到红皮肤的欧洲人和美国人,但是他们仍然经常日光浴,甚至有紫外线辐射器来保持健康的肤色。这种美的差异也反映在时间上。十年过去了,人们仍然喜欢丰满的脸型和丰满健康的身体。然而,近年来,蛇精面部整形手术的趋势逐渐盛行。越来越多的女明星追求骨感之美,对她们的身体进行残酷的改造,比如节食减肥,或者面部骨骼切割和整形手术,还有一些可以让她们看起来更有骨感以保持美丽的改造。甚至两天前出现的“演员郑爽”也成了追求骨感和减肥的“纸人”。这些例子数不胜数,但在唐代,脂肪是美,“羊是美”。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美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为了使电影和电视作品更符合大众的审美观点,作者准备了以下电影分析。

  1、本主题聚焦于动画与现实生活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真正触动他人并与其产生共鸣的往往不是想象中的场景,而是源于生活点滴感悟或经历的丰富多彩的故事。只有将这些材料制作成动画并制作成电影和电视作品,它们才能更有说服力。美学属于人文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它的研究不能离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美来自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选择动画主题更具美感,也更亲密。在日本动画师木野胜的经典二维动画《木屋的记忆》开始时,一位老人荡进空并通过倒叙讲述了一位老人回忆自己一生的故事。这幅画散发出浓厚的法国气息,就像他的老风格一样,造型和氛围令人惊叹。然而,一些超现实的元素被添加进来,使角色更加抽象。动画的开始就是结束,然后它开始一步一步地讲述,从而创造了一个漫长的结束过程,一点一点地抓住观众的心。这种生活的温暖更感人。

  2、镜头设计应具有吸引力,并能衬托出

  镜头语言是艺术表达的手段,也是大众媒体传达情感和意图的符号系统。表达风格是表达情感的关键。镜头,也称为图片,是膜结构的基本单位。镜头还包含许多元素:时间长度、场景、角度、运动模式等。由这些透镜形成的区域和段落以特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薄膜。场景可以分为远程、短程、中程、近距离等。根据角度,可以分为俯视图、仰视图、平视图和倾斜镜头。根据镜头的移动,可分为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和动镜头。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内容越丰富,传达的情感就越美妙。选择镜头时,不同的镜头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例如,以第一个角色的视角为拍摄范围的主观镜头,是导演直接将观众引入剧情的手段之一,以凸显主观性;物镜也称为中性透镜。用观众的视角来描述是一种客观的态度,这样观众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判断能力,而不是接受导演过多的主观评价。

  3、镜片的表意性质是镜片美学的典型特征

  动画镜头的第三个美学特征是表意性。所谓的表意意义是作者想传达给观众的,但应该通过抽象的镜头语言来传达。例如,虽然长镜头只是一个镜头,但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属于线性表达,具有一定的意义。观看纪录片时,观众可以通过长镜头中的图像符号和画面传递的信号的适当组合,思考深层含义和丰富内涵。色彩应用、光线分配和画面切换都是镜头美学中重要的美学元素。例如,《雨人》第一部中的红色汽车,在去疗养院外的林荫大道的路上,我永远不会忘记明媚的阳光。它在烈日下向洛杉矶前进。周围环绕着金色麦田、晴朗的日子空、绿色牧场、高端酒店的柔和灯光等,所有这些都是明亮温暖的颜色,为两兄弟的最终幸福明亮的结局铺平了道路。电影镜头中光影的运用也对应着两个主角之间从光到情感深处的逐渐和谐的变化,呈现出逐渐升温和变亮的趋势。好的镜头语言可以驱动人们的情绪。

  “美”对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应该创作在大多数人眼里“美丽”的卡通,并选择“美丽”的主题。动画创作与美学密切相关。我们应该积极运用美学原则渗透到动画创作的各个方面。在选择话题时,我们应该考虑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生活、现实、具有地域特色的话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产生共鸣,创造出更好的影视作品。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 篇六

  关键词:

  当代设计,中国传统美学,设计思潮

  摘要:

  当代设计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思潮共生共存,但蕴涵其中的一些共同元素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谋而合,这种文化和美学上的共鸣是出于巧合还是一种东西方民族差异和民族认同的表现?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

  现代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迅速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进人高度成熟的阶段。”为适应新的国际化贸易的需求,设计以一种统一、简洁、理性的国际主义风格风行全球。然而与之相伴的是设计的程式化和单调,千人一面的作品比比皆是,这是商业高度繁荣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此,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质疑和反思。

  由于个人出发点和认识角度、思维方式的不同,当代设计师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式:从对现代主义的形式批判出发形成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成为当代设计的主流思潮;为现代主义设计注入个人表现和象征因素的新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各国和各地区从自身文化的本体立场出发重新提倡设计的民族化发展;出于人类全局和整体考虑的生态设计和女性设计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蕴涵在这风格万千的设计中的同一性因素时会发现:所谓的最前卫的、现代的设计风潮和理念之于中国人是那样的亲切和贴近,支撑和左右其表象的深层美学理念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竟然不谋而合!这是纯粹的巧合还是有着更深层的原因?是一场意外的偶遇还是必然的邂逅?

  一、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

  道家美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天人合一”。庄子讲“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以老庄为首的古代先哲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纯自然的状态是人类的理想状态”,人是整个宏观宇宙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道家对规律和目的、必然和自由相互规律的理解,透射出朴素的美学锋芒。

  儒家美学则由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出发构建自己的生态美学体系,从而演绎出魏晋人物品评中以自然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如中国山水画中“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园林造景中借景的“收四时之烂漫”等。先儒对自然的欣赏、崇尚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地万物的博大胸襟作为古典生态美学思想的瑰宝传承至今。

  中国审美中的这种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被时下正悄然兴起的生态设计、绿色设计演绎得淋漓尽致。就生态设计而言,设计师通过作品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既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意义,即“天人合一”这一东方审美理念,也体现出艺术设计本身的自治性原则,典型代表为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日本九州绿色高层住宅等。

  绿色设计则在保证设计基本的信息传达功能与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强调环保、节能,要求设计师同时兼顾设计的宜人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从设计理念及材料使用等设计环节中摈弃无谓的奢华和浪费,使设计者、设计品、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品的回收利用作为一个整体和谐运作。就其实质而言,绿色设计是设计师在自身专业领域对全球化的绿色环保风潮的呼应。绿色设计以对人的生存关怀为出发点,使设计、环境、人“和谐共生”,这难道不是华夏文明光芒的映射?

  二、对人的关怀和理解。

  “中国传统美学始终洋溢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和韵味,始终贯穿着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这一人文主义主旋律,儒家美学的核心就是人学。”重视美和艺术对于人生和社会具有独特而必不可少的作用,坚持一种“为人生而艺术”的态度,使得儒教对于“乐教”与“诗教”特别重视。中国传统美学的另一支点—道家美学则把对人的关怀纳人宏观宇宙之中,形成了对于理想的人格美的一系列论述,如“冰清玉洁”的容貌,“旁日月,挟宇宙”的气概,“至乐无乐”的人生境界,这些都确立了对人的关怀和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中的核心地位。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代设计对于人性的回归是从现代主义设计对人性的否定而来的。坚硬的几何形、冰冷的直线、无生命的形体,作为冷机器时代国际主义的代表符号风靡一时,这是对工艺美术运动复兴传统手工艺装饰和曲线形式的完全否定。这种明确清晰、完全简化的信息传达方式的确带来了沟通交流的便捷顺畅,但当这种形式被无限复制,侵略我们的生存空间时,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生命的多样性和温情被埋葬在了极其填密、整齐划一而又近乎冷漠的符号框架之下。经过一番艰难的反思,他们开始追求更加富于人情味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表现形式,成为艺术和设计思想重要的催生剂,如后现代主义的戏谑、调侃态度,绿色设计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注都是以此为契机产生的。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化设计。人类两性是自然的造化,设计的两性意识也是自然的赋予,仅仅强调一种设计、一种意识、一种风格难免造成“畸形”的设计。如果说现代主义设计以其刚硬、明确和理性给人男性的阳刚感觉,那么,当代设计则是刚柔并济的。对人性复归的需要使得以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强调自然的装饰动机等具有女性特征的设计式样重新被关注,设计被注人了个人情感和直觉的内涵。女性意味是隐藏于人的自然天性中,所以设计对人的关怀和理解必然要对女性意识缺失的尴尬现状作出反思和修正。

  三、设计的文化意味。

  何为文化?季羡林先生的定义是:“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设计不是一种个人行为,作为文化大概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设计体现历史积淀下的人类文化心理和当今社会的文化状况。以文化为本位,以生活为基础是现代主义以后设计的准确定位。如果说大机器生产初期,人们选择商品的最主要动因还在于商品质量的话,如今由于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商品在质量上已难分高下,而商品的附加值—品牌设计和企业文化形象成为影响消费心理的主导因素。设计作为塑造企业形象、提升商品附加值及增强其感染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依托文化的名义,一时间出现民族风格、现代风格、国际风格等繁多名目,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后现代主义尤其注重作品的人文精神,强调历史文化,即所谓“文脉主义”。加之设计师自身文化品位的多样性,使现代以后的设计一改以往的千人一面、单调乏味,以极其多元的面貌应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从根本上说,当代设计就是各种文化在具体设计作品中的凝结和物化。

  这同中国传统艺术对文化的突显和传承异曲同工,最典型的就是传统文人画对文化的近乎偏执的追求。作为文人画的创作主体和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文人士大夫既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承者,又是知识和民族文化艺术的代言人。他们深受儒、释、道传统哲学的影响,艺术作品中无不体现出文化之于个体的深刻渗透和个体之于文化的承载体悟。注重个人文化修养的提升,讲究“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整体艺术观,这都是中国文人艺术家对文化的传达与阐释。除此之外,文化的传承也能在手工艺的发展演变中得到体现。青铜文化、陶土文化、绳文化等原始文化在继承发展的漫长历史中酝酿沉淀,并随时代的进步被当代设计师重新诊释,使之历久弥新、醇厚隽永,显示出超越时空的美。

  四、审美表达的隐喻含蓄。

  含蓄是“平静之下蕴含的内在张力”,是藏而不露的修为,是内蕴含忍,是意在言外的表达。东方智慧的基本态度是含蓄的,其表现手段则是简练的,以有限表达无限,使人产生欲说还休、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而隐喻、象征、借代是含蓄有限中体味无限,写意画的“笔到意不到”、华表的贯通天地的象征意义、太极图的包容万象等无不具有中国文化的独特神韵。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从一个知识领域向另外一个知识领域的映射”,是不直接表露自己的心绪思想,而是将其隐藏在形象中,遗民画家朱聋用冷漠怪异的画面形象营造一个符号化的隐喻世界,令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叹。

  含蓄和隐喻在当代设计中比比皆是:同现代主义提倡的直白、明确的国际化语言相反,后现代主义以装饰和隐喻的手法和特殊的形式产生象征比喻的意义,期待受众的解读,如孟菲斯设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造型符号构成的摈弃功能的隐喻世界;新现代主义设计在遵循现代主义设计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赋予设计象征主义的内容,我们从华人建筑家贝幸铭的水晶金字塔中可见一斑。当代设计师越来越意识到,在有限的空间中使视觉元素合理配置,以达到传达商品信息,表现商品优势的目的,只是设计的浅层要求,通过有限符号的隐喻、象征突出商品的精髓—神,才是设计的最高境界。

  五、结语:

  综观当代设计,我们还会发现诸多与中华美学的不谋而合。当代出现这种设计思潮并不是突发的、偶然的,它带着对传统的继承,对过去的反思,它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的基础之上,是向简单、朴素、和谐的回归,是一种“繁华之后见真淳”,而这种朴素的“大美”恰恰又是中国历代文人艺术家的根本追求。可以说,当代设计思潮归根到底是以对自然的人类本原状态的归依,是一次青春期叛逆之后的醒悟,而中国传统审美则没有这样的历程,它是一脉相承、波澜不惊的,可见,“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正是基于东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认同,我们认识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中,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的本土设计发展的广阔空间,可以在国际化和民族化的洪流中找到设计应有的平衡点,同时,对传统的思考也使我们不至于迷失在各种时尚设计的风潮中,对设计行为有一种理性的、宏观的、深刻的把握,这也是这次讨论的目的所在。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