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论文 篇一
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主题,涉及到个人、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多种因素。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首先,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程度和社会交往经历都会对其文化认同产生影响。例如,一个在主流社会中长大的少数民族个体可能更容易接受主流文化,并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陌生。相反,一个在少数民族社区中长大的个体可能更加强烈地认同自己的文化,并对主流文化感到陌生。因此,个人经历在塑造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也有重要影响。社会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平等机会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程度都会影响少数民族个体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如果一个社会存在歧视、排斥和边缘化的现象,少数民族个体可能会在文化认同上感到困惑和不安。相反,一个包容、尊重和平等的社会环境可能会促进少数民族个体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最后,政治因素也是影响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的文化政策、多元文化教育和少数民族权益保护等政策举措将直接影响少数民族个体对自己文化的认同程度。如果政府能够积极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少数民族个体就会更容易认同自己的文化。相反,如果政府忽视少数民族的权益,甚至采取压制性的政策,少数民族个体的文化认同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
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教育系统应该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重要性。其次,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多元文化政策,保护和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此外,社会应该提供一个包容和平等的环境,消除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偏见。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涉及到个人、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多种因素。通过个人经历、社会环境和政治因素的积极影响,我们可以促进少数民族个体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论文 篇二
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文化多样性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历史、语言和传统文化等方面探讨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支持。
首先,历史是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在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他们的文化。同时,历史也是少数民族个体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其次,语言在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核心,是少数民族个体与自己文化的联系。当一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受到威胁或逐渐消亡时,少数民族个体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是加强文化认同的重要措施。
最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关键。传统文化包括宗教、节日、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传统习俗和艺术形式。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个体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的来源,也是少数民族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少数民族个体更加认同和自豪地传承自己的文化。
为了加强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支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教育系统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其次,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文化保护政策,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此外,社会应该提供一个包容和平等的环境,消除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偏见。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加强对历史、语言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我们可以促进少数民族个体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论文 篇三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全球化、多元化、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对少数民族自身文化认同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本文从文化认同受到的文化影响来分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文化形态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作用。本文通过研究系统地把握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为少数民族文化认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全球化;文化冲突
随着shiba大的胜利召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以此增进民族团结与融合,从而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是摆在当前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价值多元化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上的进步与活力,但是也对少数民族自身核心价值和主流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少数民族自身文化认同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造成文化认同的困惑,增加了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困难。文化上的冲击、不适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从简单的少数民族个体发展困惑到大规模民族矛盾冲突等,因此需要更加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以便找到少数民族从文化适应到文化融合繁荣的路径。
一、基础理论和概念
(一)文化认同起源及定义
(二)族群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民族认同和族群认同常被替换使用,在概念上存在混淆之处。2007年Cokley通过各类文献的总结对比,提出两者共同之处是都包含了群体归属感并和文化行为、价值、对所属群体的态度以及对歧视的反应有联系。两者差异之处在于族群认同更多是从生理维度来定义,比如体貌特征、基因、肤色等。民族认同更多侧重的是社会维度和文化角度,强调共同的价值观、文化、祖先、信念。民族认同适用于研究个人是如何看待其文化信念、价值和行为;族群认同适用于探究个人对攻击和高度种族化社会的反应。
二、不同文化影响下的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现状
由于文化认同内涵丰富,所以相关研究涉及众多学科,包括人类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哲学、文学、宗教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学科出发,研究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从文化认同受到的文化影响来分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文化形态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作
用。(一)全球化、多元化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
全球化、多元化中大众传媒是文化认同的催化剂,大众传媒加速了少数民族传统被解构、断裂和碎片化。大众传媒传播使少数民族看到了文化的差异性,少数民族一方面在大众传媒的传播下接受现代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所以也会产生认同危机。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也有正面意义,可以修补、重构少数民族自身文化,并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产生积极的帮助。刘新利《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提出大众传媒使少数民族的自我意识觉醒,可以产生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利用大众传媒对濒临消失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修补、重构。黄纪针《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危机与对策》提出强化文化自觉,构建新的文化认同来化解当前文化危机,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传媒作用,开展全民文化教育。通过增加对传统文化的报道,利用各种方式再现传统文化,帮助人们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殊,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
(二)中华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
回顾中国历史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长期存在矛盾、冲突、碰撞、交流与融合。随着秦、汉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并产生了以农耕文化为主,以游牧文化为补充的中华文化。苗普生《文化认同:新疆历次动乱的深层次原因及历代应对之策》新疆历次动乱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的认同。历朝历代为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并以文化的融合作为政治统属的目标。
(三)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
中国建国以来政治与社会发展过程曲折起伏,新的文化价值和认同逐渐浮现。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相互的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存在文化失范、文化虚无、文化分化、文化断层。周留征、刘江宁《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危机的历史成因与现实对策》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夯实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基础。以大学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良好环境。以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为重点,畅通大学生中华认同教育有效渠道。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华文化认同构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球化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是尊重和鼓励文化多样性与一体化的统一发展。郭晓川《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不同民族群体都把自己视为“中国人”,并普遍认同以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价值观。
借鉴多民族多文化的美国经验,有学者提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社会的一体化。刘智在《美国文化的移民特征》提出社会主义文化下的文化多元是允许在接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保留各自移民族群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某些特点,以及亚文化群体的存在,并不是保留绝对独立意义的文化群体[27]。这种方式是否符合少数民族文化认同还有待深入研究,文化认同的构筑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一个族群、一个社会中个体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思想与实践的矛盾、冲突、相互和解甚至结合相互认同的过程。中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大熔炉,中国社会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引导个体、群体文化间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必要保障,需要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探索一体化、同一化。
三、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研究不足
文化认同是交叉学科,众多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范式、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虽然从多个学科更充分、更全面的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问题,但是现有的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等方面存在如下不足。
(一)研究方法缺少定量及持续性的研究
少数民族研究带有族群研究特色,如巫达《社会人类学的都市族群研究》在社会人类学的都市族群研究中,着重研究了少数民族融入大都市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30]。文化认同的影响是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性的对某一群体跟踪调研才有可能发现有价值的成果,短期的研究只能了解一些表面的现象。现有研究更多的是在某一个固定时间以静态的视角对某些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认同进行研究,而文化认同是一个持续性的多种发展阶段的主题,缺少对少数民族群体的跟踪性的、持续性的长期研究,会造成研究的割裂,难以发现更有价值的结论和成果。
(二)研究学科缺少管理学科视角的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企业越来越多,少数民族个体慢慢从畜牧、农牧,转为通过企业工作实现个人的生存、发展。现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缺少从企业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如少数民族个体的文化认同将影响少数民族个体在工作中是否很好的融入企业,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国内的企业文化既有西方的科学管理又有中国管理文化的传承,这些都会对少数民族群体产生影响。乔纳森`弗里德曼在2003年《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提出企业内的文化认同可以借鉴国外跨国企业文化管理的研究成果,跨国企业文化管理解决了文化冲突、文化认同的管理问题。此外少数民族网络交流活动属于网络行为的研究范畴,少数民族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接受其他文化并传递自身文化,这一过程与文化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从行为科学的视角对相关现象进行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涉及公共管理的问题,缺少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角度研究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认同研究。如通过对边疆地区文化产业推进过程中问题的原因分析,可以通过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构建。此外,公共管理涉及社会保障,如何保障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都有待开展相应研究。
(三)研究内容缺少对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
文化认同是对交流理解、思维方式的研究,目前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明显分离,很多研究过于偏重宏观,过于理论化。戴晓东在《解读跨文化认同的四种视角》提出传播学中民族志方法是建立在对习俗、文化行为等第一手观察的描述,通过对文化实践的总结来进行文化的诠释。民族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用于对文化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展示,民族志呈现一个整体论研究成果,对实践问题充分反应。国内并没有见到应用民族志法进行的研究成果。
现有一些研究集中于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的个案研究,对于各自宗教对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不足,其中关于新疆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多,对于藏族研究相对较少。对于更贴近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工作内容,由于研究难度较大,相关研究则更少。一些研究出发点都是少数民族如何认同主流文化或其他文化,对于主流文化如何包容少数民族文化,如何认同少数民族文化相对欠缺。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需要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相结合,正确处理少数民族自身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传统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如何有效的处理这些关系,相关研究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展开。教育作为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基石,在加强文化认同研究,促进文化认同传播与发展,以此繁荣中国多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作用,在教育中如何处理文化认同的各种文化的关系也缺少相关研究。
四、结论
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问题在当代中国更加突出,它既是社会变革的历史结果,也是经济进程中文化碰撞的必然表现,凸显了文化认同在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和谐发展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缺失可以演变为极端宗教主义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前暴力恐怖活动多发频发,通过加强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防止暴力恐怖、宗教极端活动的蔓延,确保全国社会大局的稳定,实现多民族长治久安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中诸多问题深入研究,对于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选择,增强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促进少数民族在感情和认识上实现文化认同的一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