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与西方古典人本哲学的精神救赎意识 篇一
康德是18世纪欧洲哲学家,也是西方古典人本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并对人们的精神救赎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的哲学体系以人的自由和理性为核心,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道德责任。他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唯一的价值来源,只有通过自由的选择和行动,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在这一点上,康德与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古希腊哲学家们也认为,通过追求真理和实践道德,人可以超越自我,达到精神的救赎。
然而,康德在精神救赎意识的问题上,与古希腊哲学家们有着明显的不同。他认为,人的精神救赎不仅仅依赖于对理性的追求和道德的实践,还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和批判来解决认识的局限性和理性的困境。他提出了“批判哲学”的概念,试图通过反思和批判来揭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和自我欺骗的可能性。只有通过这种反思和批判,人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超越自我,实现精神的救赎。
康德的这种精神救赎意识,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为西方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即通过自我反思和批判来揭示人的局限性和困境,并寻求超越的可能性。这种思考方式不仅对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康德与西方古典人本哲学的精神救赎意识密切相关。他的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道德责任,同时也强调了自我反思和批判的重要性。通过这种反思和批判,人们可以超越自我,实现精神的救赎。康德的思想为西方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康德与西方古典人本哲学的精神救赎意识 篇二
西方古典人本哲学是一种以人的自由和理性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道德责任。在这一哲学体系中,康德的思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精神救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对精神救赎意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通过批判哲学的方法,揭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和自我欺骗的可能性。他认为,人的理性在认识世界时存在固定的形式和结构,而这种固定性限制了我们对真理的认识。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批判,才能揭示这种局限性,并寻求超越的可能性。这种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困境,从而激发了精神救赎的意识。
其次,康德通过道德哲学的探讨,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强调人的自主性和道德责任。他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唯一的价值来源,只有通过自由的选择和行动,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这种自由意志的实践,不仅对个体的精神救赎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和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康德的思想为西方古典人本哲学的精神救赎意识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他的批判哲学和道德哲学,强调了自我反思和批判的重要性,以及个体的自主性和道德责任。通过这种思考方式,人们可以超越自我,实现精神的救赎。康德的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德与西方古典人本哲学的精神救赎意识 篇三
康德与西方古典人本哲学的精神救赎意识
包括文德尔班、罗素在内的许多西方家,都将西方古典哲学理解为某种远离日常生活、拒绝世俗功利的智慧。但是,当心灵真正浸润于西方古典人本哲学之中时,我们却在令人赞叹的智慧背后领悟到1种对人类精神深沉而执着的救赎意识。从古希腊的知识哲学、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到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可以说,精神救赎意识始终贯穿在西方古典人本哲学之中。作为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创始的康德哲学,其救赎意识上承古代传统,下开当代哲学精神救赎之先河,意义10分重大。
1、知识、信仰与灵魂救赎
苏格拉底开启了古希腊哲学以探寻到思索人本的重大转型。在苏格拉底看来,确立人之为人而不是自然应是哲学的根本性。人所以不同于自然是因为人有灵魂,而灵魂的基本规定性是理性。这就决定了追求真理应成为人生的终极意义。1个人只有用理性对待自己、对待世界,才能够正确地行动并在正确的行动中不断发现真理、不断生成理性、不断确立灵魂,从而卓立于自然之外。古希腊思想大师柏拉图认为,灵魂作为人的本质是客观的,但又是潜在的。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能发现客观存在着的灵魂并将灵魂从潜在状态变成明确而现实的理念。因此,柏拉图反复强调人类最大的善行就是认识理念、塑造灵魂,否则人将沉沦于动物之中。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光大了前辈们的思想,更明确地指出,没有灵魂的人就不是真正的人,灵魂是人的本质界定。而人要想获得灵魂就必须依靠知识,知识是人获得灵魂的唯1途径。正是基于此,亚里士多德高度关注知识问题,最终完成了古希腊知识哲学的建造。从上可见,古希腊知识哲学重视理性、关注认识的动因之1就在于试图通过设立灵魂,拯救人类于自然之中。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在当时特殊的宗教文化背景中更关心人类灵魂问题,虔信人类的苦难源于灵魂的失落,唯有拯救灵魂才能在苦难中救赎人类。但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不相信理性、认识、知识可以找回灵魂。在基督教哲学看来,灵魂的失落正是人类滥用理性而导致“原罪”的结果。灵魂的复归、人类的救赎只能依靠对上帝坚定信仰和对教规的严格遵守。正是在这其中,精神救赎变成了灵魂再生,哲学成为神学。
2、普遍立法与道德救赎
自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方逐渐进入近代化。在康德之前,1方面技术迅猛,另1方面在科学技术推动下的工业化背景中,西方近代人本哲学集中体现为理性主义哲学。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恢复了古希腊哲学传统,重理性、重逻辑、重知识。但是,康德发现,科学技术只是人类自然力量的增长、延伸,并未在本体意义上完善人性。相反,近代工业化进程中人性正日愈沦丧。同时,康德意识到传统宗教信仰由于不能给人类以实际的知识,无异于同义反复、自言自语,所以他断定传统宗教信仰也无法真正解决人性问题。而古希腊知识哲学和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所倚重的理性、认识、知识,只能在人的现象界中发挥作用,而在人的本体界中无效,同样不能解决人性的问题。在康德看来,人性的修复只能通过道德救赎才能实现。
康德要求人们将在现实世界所遵奉的道德视为1种“普遍立法”,对人的行为起指令和监督作用。它与日常伦理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道德的“普遍立法”出自人性的内在力量,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显现,是真正的心声。而日常伦理则是外在的,是父母、教会、国家和公众舆论等权威意志投诸内心中的反应。真正的道德是自主的,依据自己对生命、社会、的理解、体验,而决不是履行某1权威的命令、承诺。这样,道德便成为个人自我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表现,成为对属人的自由的召唤和实现,而不是自我本质的疏远与异化。在道德的普遍立法下,人避免了把自己的存在与本质依附到外在于自己的他物上去,成为他物的奴隶而失去自由。每个人通过道德把握到自己,从而也就意识到自己不再属于现象界无休止的因果联系的1部分,意识到自己属于理性世界或理想世界,洞达到自己正从感觉的现象中发现了本体的自我。世界不再是外我的、冷漠的、不可把握的物自体,而成为我的亲和的无机身体,成为确证我成为自由人的对象。
道德必定化为行为。只有行动才能最后实现人应做什么的真理,行动的依据决不是幸福而是义务。康德将这义务视为意志自律。意志自律是1切价值的宝库,它为人的行动规定了范围,并使人们的行动符合道德。义务的意志自律不存在假设,也不会造成按意志自律行动的人的压抑。相反,意志自律是实现自由的关键。每个人只有实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真正地成为自由人。而人们的自由所以能导致普遍的立法,正在于人们永远不奴役他人、无视他人的自律。在这里,对他人的义务指明了人性存在的可能性,对自己与他人的自由权利的尊敬与忠诚成为道德。尊重的对象不再是物化的功利和幻想的上帝,而是铭刻于心的责任品格。康德批判哲学中涌动着的这种道德救赎意识,在扬弃了古希腊、中世纪人本哲学灵魂救赎意识中朴素、迷信因素的同时,保留了它们的人道主义传统,并对克尔凯廓尔、海德格尔、萨特等当代哲学家的生存救赎意识产生了强烈,甚至深深地感动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False$
3、活动与审美救赎
无论古希腊还是近代,西方古典人本都10分重视艺术活动,把艺术活动看成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将艺术理解为对人类实行审美救赎的第1人却是康德。
康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审美在有限的形态中生成着无限的本体。当人们处于审美中时,时刻体偿并拥有着全部生
命力的洋溢和灵魂的升华,具有着解放的性质。审美不服务于任何具体功利却内在地指向某种总体性目的。这个总体性目的就是人的自由。正因为此,审美对人的生存而言具有必然性,它必然地使人产生审美愉快。这种审美愉快是人在现象界中显现了本体自由的欢悦,是对日常生活中受到各种物的束缚与遮蔽的人的解放的肯定。因而,艺术不是的产品,它是人类有目的性活动的成果,它在现象的、感性的具体经验中显现并确证了本体的自由。康德指出,艺术活动与不1样。科学是人类认知能力对经验的建构。科学活动必须以经验为界域,1旦超越了这个界域,科学便失去真理性而成为谬误。所以科学根本上是现象的、有限的,不可能表达本体的自由而只能揭示自然的必然。同时艺术也不同于1般的手工活动。手工活动是为挣得报酬,而艺术仿佛是1种游戏,不象手工活动那样被迫、痛苦。艺术的活动是真正非异化的活动,它的全部意义寓于整个过程之中,而这个过程正是通过现象的创作冲动和审美意象表达着主体的自由本质。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的审美意象只可体悟、领会而不能、言达。正是在领会、体悟的创造性活动中,有限的现象显现了无限的本体,日常生活中实现了自由的拥有、享受。 在康德审美救赎意识的直接启发下,席勒创立了著名的审美学说,而且康德的审美救赎意识也深刻地触动了马尔库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家,引发他们在审美的维度上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无疑,康德开启的审美救赎意识已成为西方近人本哲学文化精神最重要的标志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