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叙事论文 篇一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与方法探究
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旨在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幼儿教育中,叙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述故事和鼓励幼儿进行想象和表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本篇论文将探讨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叙事教学方法的应用。
首先,幼儿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能力都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幼儿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通过叙事教学,幼儿可以通过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并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提升其社交和表达能力。
其次,叙事教学方法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叙事教学是一种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儿童学习的方法。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讲述和回答问题,幼儿可以学习到语言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此外,叙事教学还可以帮助幼儿了解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培养他们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然而,叙事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故事的选择和讲述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来选择适合的故事,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进行讲述。其次,叙事教学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参与到故事中,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来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和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叙事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叙事教学,幼儿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提升其社交和表达能力,并获得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教育。然而,叙事教学方法的应用也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并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合作。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推广叙事教学方法,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幼儿教育叙事论文 篇二
叙事教学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应用
幼儿语言发展是指幼儿在3-6岁期间,通过语言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过程。在幼儿教育中,叙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本篇论文将探讨叙事教学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首先,叙事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讲述故事和角色扮演,幼儿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词汇和语言结构,并通过模仿和表达来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叙事教学可以帮助幼儿提升他们的听说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参与故事的创作和讨论,幼儿可以学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叙事教学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叙事教学中,幼儿需要理解故事的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并对故事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通过参与故事的讨论和回答问题,幼儿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叙事教学在幼儿语言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首先,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的故事,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进行讲述。其次,幼儿的语言发展需要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和教师需要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机会,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综上所述,叙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幼儿教育方法,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叙事教学,幼儿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叙事教学的应用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机会。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叙事教学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应用,为幼儿提供更好的语言教育和发展机会。
幼儿教育叙事论文 篇三
幼儿教育叙事论文
第1篇:教育叙事研究解决我国幼儿教师缺陷的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提出学前教育要基本普及,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这一目标实现的直接因素就是幼儿的教师。幼儿教师的发展是幼儿园发展的首要前提,因为只有幼儿教师得到发展,幼儿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和落实,幼儿园才能获得长久
发展。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它侧重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真实情境下发生的教育事件,注重教师参与者的观点,不再把教师排除在教育研究之外,而是积极倡导教师的主动参与,关注教师的内心感受,解决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之间的矛盾问题“叙事研究的兴起不仅意味着它是对教育生活探究的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而且也是研究者们的一种生存方式的转变。”因此我们相信,教育叙事研究对解决我国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薄弱环节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一、由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引出其影响因素
专业化是个社会学名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挖掘教师个体发展的过程,强调的是幼儿教师个体教育教学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学实践的改进,追求幼儿教师个体职业幸福感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我国教育的开端在学前教育,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水平,制约和影响着我国教育总体发展的质量。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我国才真正把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上日程,而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普遍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
1.幼儿教师任职条件无规定,流动性大。在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和地处偏远的地区,幼儿教师准人门槛低、任职条件低。几乎存在一种不良意识,即只要有爱心、有点知识就能当幼儿园的老师,这种意识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由于幼儿教师任职无标准,势必会出现社会地位低、工作量大下的幼儿教师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等现象。
2.幼儿园未重视幼儿教师的发展和提供条件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普遍存在的是重视幼儿园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如人园率、幼儿的安全问题,缺少对幼儿教师教学和教研活动的真正的关注与指导,忽视幼儿教师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3.幼儿教师培训欠缺。普遍来讲,幼儿教师相对于其他学段的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少而又少。如有关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当地教育局会组织公立幼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对于学前教育来说针对性不强,多是小学教育;民办幼儿园与学前班教师基本没有参加过培训,学前班教师参加的培训也都是小学的培训[2]。对于幼儿教师的培训不仅少,而且多为不对口的培训。
4.幼儿教师未发展为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自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各国兴起“教师即研究者”运动后,我国在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教师应为研究者,使得教师的研究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在现实中许多幼儿教师对教育研究仍存在着一种畏惧和拒绝的心理,认为搞研究是教育研究者做的事情,幼儿教师所要做的只是把教育教学搞好。
5.幼儿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意识薄弱、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反思性学习能力不足。
经上述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我们分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内外两方面:其一,外部因素。(1)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种职业如果被公众认定是一种简单劳动,任何人只需要经过简单培训有时甚至连基本培训都没有就能直接上岗,那么这种职业就很难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2)幼儿园未被真正纳人教育体制机制中,投人机制不完善。这就决定了幼儿园发展条件进而影响幼儿教师的发展意识。其二,内部因素,即幼儿教师个体。认为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其素养,这包括幼儿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技能、自我专业发展。普遍存在的是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差距,专业化程度低,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发展能力弱。不可否认由于外部保障措施的不尽完善,以及幼儿教师个体的自身因素,幼儿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束缚着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叙事研究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
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了各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我国在新课改下提出的教师要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深刻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教育质量的关系问题。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长期存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最为薄弱和艰难的部分。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来说明教育叙事研究不失为一种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益途径和有效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舶来于文学理论研究,属于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具有体验、感悟和行动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起克莱丁宁和康纳利系列研究成果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叙事研究成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90年代末华东师大的丁钢教授发起并着手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标志着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开启。教育叙事研究无非就是借助教育中的故事和事件对相关的教育问题进行反思、剖析并进行深度阐释的一种研究方法。“叙事”是基本的研究素材和研究手段,也是产生教育意义的基本依据。什么是叙事呢?“叙事即故事,这些故事从个人的生命经验来说明事件、行动和遭受的困苦。”教育叙事研究最为通俗地讲就是运用叙事的方式记录教育生活中发生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进而追寻背后隐含的教育意义,它以经验性的故事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是量化的数据;它以意义的阐释作为研究目的,并不追求论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叙事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事例的真实性激发幼儿教师不断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丁钢教授曾指出,就研究旨趣而言,我们尝试教育叙事研究和之所以提出‘教育叙事'并不是为了勾勒一种教育学批评,乃是为了接近在中国教育时空里发生的‘真相’。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是教师亲身经历的教育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环境和场景都源自他们的教育实践与生活经历,这也是符合幼儿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幼儿发展规律的,学会观察和记录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本条件。幼儿教师以日常教育生活中真实的活动、感受、体验与诉求为研究的素材,把真实地发生在教育生活中的有价值的事件记录和表述出来,这也是反思和思考的过程,这不同于以往的为了迎合某种所需而杜撰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激发了幼儿教师不断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多年来,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执行者,被动地执行教育行政规范、指令,这样极大地压抑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使其成为教育领域的沉默者。教育叙事研究使教育研究回归教育经验本身,回归生活本身。它使每一个教师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充分地尊重每位教师的话语权,让教师成为教育叙事的研究者,增强教师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师只有具有自我发展需要和意识,才能不断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活,追问教育的意义,完善自己的内在专业结构,改善日常教育行为,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2.反思与意义建构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实践和探究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所怀抱理想的不断思考,对所从事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教育叙事不仅是叙述故事,还要对其进行反思、总结、研究。教育叙事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通过事件的描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反思来改进、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在叙述中融人思考、反思,就会使经验更厚重,具有理性的'色彩。这也更好地解决了幼儿教师基础差、研究能力弱的问题,通过反思,让幼儿教师对幼儿教学和自我发展有深刻的体认。教育叙事研究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与自我重构,这样,幼儿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就不至于流于形式,而是教师自主地、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方式。在叙事研究中幼儿教师通过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对教育信念的反思、对教育理论的反思等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3.质的研究方法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素养的形成。
陈向明对质的研究方法给出的定义是: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方法[6]。从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思路看,它采纳的是一种质的研究,重归纳不重逻辑推演的方法。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线,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同时,叙事研究的理论建构走的也是归纳的路线,从资料中产生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和不断比较逐步得到充实和系统化。这种重经验非思辨的方法,直面教育的现实世界,从活生生的教育生活中汲取教育价值,与实证主义的方法相比,教育叙事无意归纳推论出一般意义的规律、法则,而是强调个人经验意义的原始性、情境性和真实性,反对抽象归纳的去情境化,这是应对幼儿教师理论素养不足、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较弱的现状,促进其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育叙事研究从引人形成到备受关注再到受到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我们在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与特点中可找到原因,之所以说教育叙事研究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不断获得提高;教师自我行动能力不断得到发展;研究中知识的缺少督促幼儿教师不断学习;研究方法的运用使得教师获得一种满足感;最为重要的是幼儿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被动地被安排执行研究,而是教师自我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而不断地解决疑惑、发展专业能力,这也是对幼儿教师权力的归还和研究者实现的重要途径。诚如朱小蔓教授所,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进一步依靠教育科学,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要大力提倡旨在改善教育工作的教育研究。对幼儿教师而言,通过叙事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不仅是改进教育教学的有效之策,也为其个体获得专业发展的切实之径。
三、教育叙事研究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教育叙事研究正是当前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瓶颈下的有效途径,也是降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的有效方式。为了更好地通过叙事研究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叙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实践领域的教育现象。教师作为研究者可能同时关注多个教育现象,因此做教育叙事研究时首先要鉴别和确定一个值得探究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刘良华教授在表述这个问题时运用了“关键事件”这个词语来表明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关键事件既包括那些隐含剧烈的“矛盾冲突”的重大事件,也包括那些“悄无声息”执‘深藏不露”执“归隐躲藏”的某个或某些“物质痕迹”。
2.幼儿教师要注意素材的累积。刊登在《人民教育》2007年第19期的《教鞭“失踪”之谜》,说明教学发生的事件并非都能生成教育叙事,对于事件的反思和解读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幼儿教师要有敏锐的积累和筛选的能力,幼儿教师要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常常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判断和反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3.写作能力的提升。叙事无非就是有关过去或现在某一特定事件的故事叙述,这种故事以语言作为外在表达的工具。“语言符号好比是阶梯,思维沿着梯子从具体的印象一级级地上升到最抽象的概念。语言符号把我们辛辛苦苦得来的思维内容固定下来,并且为向更高处攀登提供了稳固的立足点。幼儿教师运用语言的方式去诠释幼儿教育世界的意义,从而建构自身、发展自我。幼儿教师个体语言符号的运用和书面表达的提高都是其用好教育叙事研究开始教研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第2篇:幼儿教育生命叙事的途径探索
生命教育是以尊重幼儿生命发展为前提的,那么生命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注重幼儿的德性成长,幼儿作为人生德性成长的重要阶段,如何运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探索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那就是使幼儿德性成长与生命教育相辅相成。德性使人成其为人。
德性是一个人的真正的徵标,也是人最真实的价值。人的德性需要在在教育的环境下成长的,教育与被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更是一种对话,一种叙事方式,叙事更重要的是立足和尊重人的生命存在,无论是对幼儿还是成年人,基于生命的叙事方式一定是平等、和谐、理解与宽容的。
一、幼儿生命叙事的特点
(一)生命叙事源于生活。幼儿对于故事的喜爱程度超乎一切,所以源于生活的案例及叙事更能够激起幼儿的共鸣,教师在叙事的过程中,可以对于生活现实中的事情进行故事化修改,可以能够让幼儿更好的理解生命道德的根本意义。对于幼儿来说,印象也更为深刻。
(二)生命叙事还原道德。所叙述的故事一定是亲身经历或者激起教师本身生命感悟的故事,教师平时需要善于收集这样一些能够引起幼儿道德感悟的事情。这样更能够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三)生命叙事实现对话。生命叙事本身就需要一种回应,教师的说能够与幼儿的讲相互融合,叙事者能够很好的讲授,倾听者才能够有相对应的回应,整个过程就能够实现对话,而不是单纯的道德讲授,而是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充满爱心的交流,只有幼儿参与进来的道德教育,才能够使得个体的道德得以激发,不断实现幼儿的德性成长。
生命叙事注重交往。幼儿生命教育更应该是双方行的教育,只有幼儿亲身体验,亲身感悟才能,更好的实现。叙事对话的过程中必定教师关注幼儿的生命感受与生命意识,使得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增加,幼儿感受到道德成长的愉悦。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探索
德育是培养人的德性的教育。德性是人的一种品行,幼儿德育无论从途径还是内容上都需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适合幼儿德性成长,在途径探索上更是要探索适合幼儿发展并且能够由浅入深,便于幼儿接受的教育方式。
(一)幼儿的德性形成所表现的特点主要有:
1.主动意识:幼儿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更应该能够在道德事件面前能够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也具备了独自掌握道德尺度问题。并且对于道德能够有正确的判断。
2.自由成长:幼儿在德性成长中是需要自由的,这种自由是基于对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某种自觉认识、判断后做出的行为。而不是随心所欲,自由同时也是具备道德丰富内容,生动的教育形式的成长过程。
3.身心愉悦:儿童的道德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是幼儿乐于接受的,并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身心愉悦,这样的道德教育是本真的教育,是使得幼儿能够成为一个道德上自由的人,在精神上又是有目标有思想,勇敢独立的人。
(二)在叙事中促进德性成长。生命叙事使德育走向幼儿,走近幼儿,把握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关系,从幼儿的道德发展需要和生活问题出发,基于他们的心智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幼儿生命教育中途径有很多种,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叙事关系,教师的叙事不仅能够让幼儿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更能够让幼儿走进教师的心灵,使得幼儿教育与幼儿的道德体验同时升华。在生命叙事的幼儿课堂中,教师会真正走进幼儿,关注幼儿的丰富生活经验,同时能够倾听幼儿的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从而产生生命共鸣,主体双方的生命感受的交流能够让幼儿更好的实现道德的能动性与实效性。人的德性成长正好需要触及心灵的教育。
三、生命叙事促进幼儿德性成长的因素
在幼儿德育中,有效的德育,成功的德育活动,都不同程度的注入教师的生命叙事及情感。教师需要经常唤醒幼儿的道德生命,并且能够激发幼儿的生命能量,从而使得幼儿在道德教育中能够更好的促进德性成长,在幼儿德性成长中有几个重要的因素:
1.对话。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平等的教育,快乐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敢拿脑袋担保: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教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就需要在平的基础上双方能够和谐对话。
2.情感。情感对于幼儿道德生命的成长直观重要。缺乏情感的教育是缺失的教育,道德教育中因为有了情感的融合更加能够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道德情感是建立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有效纽带,可以带领教师和幼儿产生更大的德育力量。
3.活动。在幼儿道德教育中,需要寻找适合幼儿的生命活动,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道德教育的内涵,并且活动是生动的,行动的,通过活动能够让幼儿更乐于参与在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效果也会因此而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