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论文【实用3篇】

时间:2019-03-08 07:23: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数学小论文 篇一

标题:解决小学生数学学习难题的有效方法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许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遇到各种难题,这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困扰。本文将介绍一些解决小学生数学学习难题的有效方法。

方法一:培养良好的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因此,要解决小学生数学学习难题,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巩固基础知识的方式,例如反复讲解基础概念、提供大量的练习题等,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

方法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数学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方法三:巩固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难题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鼓励学生多进行思维训练,例如玩数学拼图、解决数学难题等,进一步巩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方法四: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方式都不同,因此,个性化教学是解决小学生数学学习难题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结论:

通过培养良好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数学思维能力和个性化教学等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小学生数学学习难题。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与孩子共同探索数学的乐趣,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小学数学小论文 篇二

标题: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及培养方法

引言: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了解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培养方法,对于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培养方法。

特点一: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

小学生在数学思维中,常常借助直观形象来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他们更善于通过观察、实践和比较等方式来理解数学概念和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思维的训练。

特点二:操作思维逐渐发展

小学生的操作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和推理,并开始运用概念和规则进行解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问题和情境,培养学生的操作思维能力,并引导他们积极运用操作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特点三: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但开始萌芽。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判断,但常常容易陷入迷思和误解。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实践和训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特点四:创造思维待进一步培养

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发展,但已经开始呈现。他们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例如发现规律、提出问题等。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帮助他们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结论:

了解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培养方法,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通过创设适应小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小学数学小论文 篇三

小学有关数学小论文

  导语: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印象深远而有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小学有关数学小论文,欢迎借鉴!

  篇一数学小论文

  “照相啦!照相啦!”熊爸爸扯开嗓门叫了起来。听到爸爸的叫声小熊们立马闻声飞奔过来。小熊们排好队伍准备照相,有5只小熊排成一排,分别是:熊大、熊二、熊三、熊四和熊五。但是熊大不愿站两边,熊三也不想站中间,这时熊爸爸提了个问题,请小熊们想想有多少种排法。小熊们都陷入了沉思……

  熊二很认真地开始考虑爸爸的提问,它想先考虑熊大不站两边的情况,应该有:(4×3×2×1)×3=72种,再考虑熊三不站中间的情况,这下熊二纳闷了,熊三在考虑熊大时排列过了,分不清熊三还有多少种排法,只好重新考虑。熊二又陷入了沉思:那我先算剩下的三只小熊,再去考虑熊大和熊三,应该是:3×2×1=6种,然后熊大还有5-2=3种选择,加上熊三还有5-1=4种选择,还是不对,如果当熊大站在第二或第四位置的时候,熊三只有3种选择,也就是说不能直接用上述的这些方法来排列小熊拍照的顺序。熊二思考了许久,能否把这两种情况分开计算再相加。因为熊大不能站在两边,所以有三种可能即第2个位置、第3个位置和第4个位置,熊大站在第2个位置时熊三有3种排法,其它小熊有3×2×1=6种变化,计算得3×3×2×1=18种;当第4个位置与第2个位置情况一致所以也是18种排法;当熊大站在第3个位置时熊三有4种排法。其它小熊同样有3×2×1=6种排法,计算得4×3×2×1=24,把这三种情况相加可得24+18+18=60,熊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熊爸爸,熊爸爸认真地考虑了一下,猛地点了点头,根据熊二的方法,小熊们排好队美美地拍了一张合影。

  篇二数学小论文

  上海世博盛会在上海举行,截止8月14上午10点12分左右世博会参观人数已经突破4000万人次,有望创下世博会历史的最高纪录。

  自8月12日至8月14日,上海市最高气温已连续三天超过39℃,截至今天10时,世博园区温度达37℃。由于天气炎热,这周的人数明显下降。

  在世博会参观,纪念品和餐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参加世博会预计人数7000万人中有60%在会场内用餐一次,如果以平均每人消费30元计,则餐饮收入为7.8亿元人民币;估计参观者90%会在会场内饮用饮料,以平均每人消费10元计算,饮料费收入为3.9亿元人民币。估计30%的参观者会在会场内购买旅游纪念品,以平均每人消费30元计,纪念品销售额达3.9亿元。综合各项,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的直接销售收入将接近15亿元。

  啊!真没有想到这次上海世博会能吸引这么多游客!

  篇三数学小论文

  今天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例题,题目是:

  学校组织老师和同学参观科技馆。有100名学生和50名老师。科技馆的门票是成人10元,儿童半价。问:需要多少元?

  小红举手,老师点小红上黑板解答,小红的算式是这样的:

  10/2=5(元)

  100*5=500(元)

  50*10=500(元)

  500+500=1000(元)

  答:需要1000元。

  老师说:“好的,有没有别的方法?”小月举手,老师点小月上黑板解答,小月的算式是这样的:

  (100/2)+50

  =50+50

  =100(名)

  100*10=1000(元)

  答:需要1000元。

  老师说:“非常好,请小月上台讲解。”

  “我的是先用100/2=50(名),它的意思是:因为成人票价是儿童票价的'2倍,有100名儿童,所需要的票价就等于50名成人。再用50+50=100(名),也就是加上老师,一共有100名“成人”,最后用100*10=1000(元),就可以算出一共要多少元。”小月解说道。

  “很好,谢谢小月,你的解说很全面。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巧算门票’,好,下课。”老师说。

  篇四数学小论文

  数学的知识海洋是无穷尽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也韵味无穷。今天,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叫妈妈来一起思考这道题。

  题目如下:某区举行小学生春季运动会,其中某校参加的人数占运动员总人数的十五分之一;若这个学校再去10名运动员,则该校人数占运动员总人数的二十三分之二。问这次运动会共有运动员多少人?这个学校有多少人参加运动会?

  妈妈看到这道题后,二话不说,立马用方程来解。设原来共有运动员X人参加,那么现参赛总人数为(X + 10),根据“原来参赛总人数 × 1/15 + 10 = 现在参赛总人数 × 2/23”的关系式得出X = 450,那么最终的答案就是:这次运动会共有460人参加,这个学校有40人参加。

  我承认,在解方程的熟练程度方面,我还不如妈妈;但是,难道这道题就只能用解方程这一种方法来求解吗?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说过:掌握了比例法,可以使问题简单化,甚至可以把六年级的数学题变为二年级的那么简单!这道题目中有变量,也有不变量。哈哈,这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以不变量或者中间量做单位1”而用比例法求解。对于这道题,不变量是其他学校的参赛人数。所以,用1 - 1/15 = 14/15算出原来这个学校和其他学校的人数比例是1:14。然而这个学校增加10人后,那总人数也就增加10人,所以用1 - 2/23 = 21/23算出现在这个学校和其他学校的人数比例是2:21。列出算式如下:

  (原)某校:其他 = 1:14 = 3:42

  (现)某校:其他 = 2:21 = 4:42

  因为其他学校参赛人数不变,这样就可以算出这个学校增加10人是增加了4 - 3 = 1份,那么,比的单位就是10 ÷ 1 = 10人。用4 × 10 = 40就算出这个学校现在的参赛人数;(4 + 42)× 10 = 460算出这次运动会参赛的总人数。

  一道题就这样被迎刃而解了。看到我不列方程直接算出答案,妈妈先是有些惊讶,继而拍拍自己脑门,连声说着:“我怎么没想到呢?”接着,当我说出:“数学王老师说了,如果看到应用题只知道列方程的话,是没有前途的”这句话后,妈妈来了句:“太伤自尊了!”就假装不理我了。

  通过这道有趣的数学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到难题不要怕,积极思考各个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到解题的钥匙,这样,任何题都能被解决。

小学数学小论文【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