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一
标题:心血管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的护理策略
摘要:心血管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问题,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旨在介绍心血管外科护理中的疼痛管理策略,以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和促进康复。
关键词:心血管外科护理、术后疼痛、管理策略
引言:心血管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但术后疼痛是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术后疼痛不仅会导致患者的不适和痛苦,还可能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心血管外科护理中的疼痛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主体:在心血管外科护理中,疼痛管理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术前教育:在手术前,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情况,并解释疼痛管理的重要性。术前教育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疼痛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减少术后的焦虑和恐惧感。
2. 术中疼痛管理:在手术过程中,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疼痛管理措施。常用的方法包括镇痛药物的给予以及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护士还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3. 术后镇痛计划:术后疼痛管理需要制定详细的镇痛计划。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和非阿片类药物,护士应根据患者的需要和药物的副作用进行合理选择。
4. 康复护理:除了药物管理,康复护理也是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可以通过物理疗法、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和促进康复。
结论:心血管手术术后疼痛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护理任务。通过综合运用术前教育、术中疼痛管理、术后镇痛计划和康复护理等策略,可以有效地管理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其术后舒适度和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谢芳,张丽. 心血管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的护理策略[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3):25-28.
2. Smith J, et al.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patient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Pain Management Nursing, 2015, 16(1): 70-84.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二
标题:心血管外科术后并发症的护理预防与干预
摘要:心血管外科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操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本文旨在介绍心血管外科护理中的并发症预防与干预策略,以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康复效果。
关键词:心血管外科护理、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干预策略
引言:心血管外科手术是一种复杂而高风险的操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康复时间,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因此,在心血管外科护理中,预防和干预术后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主体:在心血管外科护理中,预防和干预术后并发症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术前评估和准备:在手术前,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等。根据评估结果,护士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合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监护。
2. 术中监测和干预:在手术过程中,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进展情况。护士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控制出血等,以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术后护理和康复:术后护理和康复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环节。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护士还应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康复进程,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护理和支持。
4. 宣教和心理支持:术后并发症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宣教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可能的并发症,减轻焦虑和恐惧感。
结论:心血管外科手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护理任务。通过综合运用术前评估和准备、术中监测和干预、术后护理和康复以及宣教和心理支持等策略,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明,李晓. 心血管外科术后并发症的护理预防与干预[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3):36-40.
2. Smith J, et al.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patients: a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 2016, 31(2): 136-145.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三
摘要:
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急性心绞痛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治疗,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4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结果:试验组对高胆固醇、高血压和心电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此试验很好地为临床工作提出一定的指导,对于急性心绞痛的患者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综合护理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
关键词
: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
心绞痛是一种心脏本身的器质性疾病,而临床发现一些精神障碍如焦虑、愤怒、惊恐等负面情绪会加重和诱发心绞痛的发生,有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这就对临床的护理治疗提出要求,在一般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心理治疗也显得尤为重要。此试验着重探讨心理综合护理对急性心绞痛患者治疗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012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绞痛患者100例,男69例,女31例,年龄40~92岁,平均60岁。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治疗,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4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实施法案:综合护理治疗观察疗效。
1.2.1 心理护理治疗:通过调查问卷和临床接触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评级,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案。密切联系家属,做好患者家属思想工作,给患者鼓励打气,使患者在治疗期间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在临床工作过程中,要详细给患者介绍治疗期间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及时联系家属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有关心理问题要及时沟通解决。
1.2.2 生活指导:强调饮食问题,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为了避免加重心脏负担,要吃一些低盐、清淡易消化、低脂肪的食物,禁止迟过冷过热的食物,进食要慢,不能吃的过饱。禁止喝酒和浓咖啡和浓茶,避免吸烟。可适当吃些新鲜的水果,保持大小便通畅。
1.2.3 放松练习:所谓的放松练习就是一种心身放松的练习方法,包括肌肉放松和心理放松。要求患者静坐或平躺,保持从头到脚的肌肉放松状态,在练习期间要保持一种若有若无的状态,每次锻炼25 min,1次/d。
1.2.4 良好的临床护理:给患者舒适干净的病房环境,使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使患者达到心理舒适的状态。
1.3 疗效评定:对于心绞痛完全缓解、心电图ST-T恢复正常、压低的ST段回升0.1 mV以上的情况认为完全显效;对于心绞痛发作减少、ST-T有所好转、压低的ST段回升0.05 mV以上、倒置T波变浅的患者,认为治疗室有效;否则,认为治疗无效。
2 结果
2.1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见表1可以看出试验组对高胆固醇、高血压和心电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试验组治疗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例)
3 小结
危害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危险因素大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相关因素有关,对于心理和生活方面的干预治疗是现在疾病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紧张和情绪激动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机体内的儿茶酚胺增加,使心跳加速。导致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致使心肌缺氧,会加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病情。通过干预治疗如心理治疗、生活指导、放松训练以及舒适的护理,能够改变神经的兴奋性,能够很好地调节内脏和血管的各项生理,是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1-2]。通过上述干预治疗后发现,试验组患者预后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患者的症状、血压血脂、心电图显示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高。临床护理证实综合护理治疗明显优于一般护理治疗。因此本试验很好地为临床工作提出一定的指导,对于急性心绞痛的患者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综合护理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
4 参考文献
[1] 斯日古愣.6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35(1):91.
[2] 倪淑静,汪志青.急性心源性腹痛的观察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6):48.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四
据世界心脏联盟的统计,全球每病死3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病和中风病死的人数高达1750万。有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风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数的40%左右。近5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或反复发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度过急性发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续治疗,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降低病死率。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1名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对回归社会后连续性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从而为临床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9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调查;(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干部30例,军人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0.84,Cronbacha系数为0.96。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2.1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2.48±1.70)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3.57±1.12)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2.2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2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2.2.3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4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3.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2.48~3.57分,平均(2.70±0.81)分,其中有12个条目得分低于3.00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3.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3.2.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3.00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3.2.2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手段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平较低。
3.2.3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3.2.4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维权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媒体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3.3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综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强化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鉴于目前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社区的护理资源十分有限,社区康复护理指导不能实现有效地延续提倡医院应该规范对患者在院期间的连续性护理知识的教育,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连续护理观念,是满足患者连续护理需求、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五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庞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护士的培养,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是我们要共同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增长的现状,护理工作面对的难点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
1、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治疗现状
1.1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报道1,估计全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2.3亿,每5名成年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疾病;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94.9/10万人;全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30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死因的首位。我院2010年完成心脏外科手术7293例,较2009年提高了近20%,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术1583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7716例。由于患者数量增加,使临床护理工作量激增,医护比例失调、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等问题凸显,超负荷工作状态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患者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1.2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不断更新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宄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870所医院能独立开展PCI,年完成PCI数量为100例的有299所,占医院总数的34.37%;中国大陆2009年心脏外科手术总量为157444例,比2008年增长了8.7%,其中体外循环手术量为128358,例1在手术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新技术、新业务也在临床广泛开展,例如: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用,循环功能支持性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式氧合),持续动脉(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应用等机械辅助装置已成为救治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积极有效的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使复杂和疑难患者获得救治的机会增加,患者年龄也更趋向高龄或低龄、低体重婴幼儿,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2、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凸现难点问题
2.1患者方面
2.1.1病情的复杂性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具备1个甚至多个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所导致的靶器官受损,影响到患者的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同时,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非心血管疾病病房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比例增加。患者病情的复杂性提高以及住院患者的覆盖面扩大,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显着增加。
2.1.2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8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78亿,总人口比重接近13.3%。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患者中高龄患者的比例增加,使诊疗和护理的风险增高;同时,他们除了自身所患疾病之外,还存在视、听、感觉、运动功能减退等老年问题,存在较大的护理安全风险。随着医学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公众的医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对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治疗的高风险、对疾病转归的不确定性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2.2护理方面
2.2.1护理教育方面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层次显着提高,然而从社会对护理人力需求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6。我国护理专业中专、大专及本科的起始教育均为通科护理教育,对毕业生的首要要求是具备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能力。但新毕业护士的心血管疾病专科知识相对缺乏,与临床护理的需要有较大差距。范珊和胡晓鸿7的调查显示,低年资护士进入临床后,对专科知识培训的需求非常迫切,认为培训“非常必要”和“必要”的护士占92%,而排在前3位的是心脏外科常用药物、监护技能和心脏外科专业基础知识,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专业培训。
2.2.2护理人力配置方面据2010年卫生部统计年鉴8,2009年我国的医护比仅为1:0.97,要达到卫生部公布的1:2的理想医护比,还缺注册护士190万人《护士条例》颁布后,特别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以来,护士数量较快增长,但医护比例失调的情况依然存在。卫生部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中规定:要根据各病房(病区)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病房(病区)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应当为1:0.49。随着护理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新技术、新业务的陆续开展,危重、疑难病例的持续增加,对心血管疾病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与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床位不断扩充的现状,使护理人力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加之除了正常休假之外的病假、婚假、产假等,使实际在岗护士人数低于配比人数,加重了护理人力不足的局面。
2.2.3护士专业化发展方面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护理需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亦要求病房实行责任包干制,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出院指导等所有的护理工作都由其责任护士全程、全面负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瞬息万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科室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应急突发情况多,对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要求非常高。护理临床决策是一个由护士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贱经验对患者做出护理判断的复杂过程,需要护士具备心血管专业的核心能力。2007年5月卫生部颁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以指导各地规范开展专科护理领域护士的培训工作,尚未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做出规定。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护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尚存在差距。
3、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3.1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二次工作例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护理队伍“量”的激增是护理实贱发生“质”的飞跃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重要条件。要达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护理人力的保证是基础。目前,心血管疾病病房护士的配置尚无统一标准,建议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自理能力测算护理人力需求。王玉玲和孙秀杰[14通过对包括心脏内科在内的4个试点病房的实贱,提出按患者自理能力将生活护理分为3级,完全依赖者为A级护理,部分依赖者为B级护理,完全自理者为C级护理,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分别按1:0.7、:0.5和1:0.3配置护士。考虑到心脏外科患者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和促进康复的需要,护士配置应适当高于此标准,特别是移植病房、心血管疾病病房等。
3.2加强护士培训
3.2.1建立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护理职能扩展,均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不断补充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心血管疾病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之患者的病情趋于复杂和疑难,开展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迫在眉睫。针对此问题,我院尝试院科两级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大专、本科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的护士按照工作年限划分为N1、N2、N3共3个层级,N1级护士定期进行基础知识及技能考试、撰写读书笔记;N2、N3级护士在此基础上,要求完成病例积累、承担小讲课、本科生带教等工作。在病例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护士的主动学习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护理部将考核结果纳入护士评优、晋级、合同护士转正工作中。在注重专业培训的同时,通过护理投诉案例分析、人文关怀专题讲座等形式,使护士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学习沟通交流的方法,改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
3.2.2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是护士不断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既是护士享有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大力宣传继续护理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护理部、科室制订不同层级的继续教育计划,并纳入护理管理考核指标。我院每两年举办的“五洲国际心血管疾病研讨会暨护理学术交流会”已连续举办6届,为护理同仁搭建了良好的专业交流平台。同时我们将心肺复苏技术、除颤器应用、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常用心血管药物等心血
管疾病护理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内容,通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自学、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实施临床护士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将课程设置及培训形式根据各层级护士的需求结合岗位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确保培训效果。
3.2.3学历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目前,中专、大专学历的临床护士通过在职教育提升学历水平的比例很高,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729名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历教育。从调查反馈中发现,大专及本科学历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中,有大部分内容存在交叉,有部分内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很少,如果将大学课程设置与临床专科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大专、本科学历的同时,更深入地学习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更有利于临床护士专科素质的提高。
3.3探索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训方式
我国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尚在探索中,目前多以参加ICU专科护士培训作为替代途径。周丽娟等报道了两期全军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提出准入标准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专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或从事其他专科护理工作4年以上的注册护士。这与目前ICU、急诊、手术室、肿瘤等领域的专科护士准入标准基本相同。但在培训时间、方式、教材、考核标准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宄。针对目前采取的短期脱产培训存在培养周期长、培养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发挥ICU专科护士的作用,开展分层级培训,医院内组织心血管专业学习班,采取脱产学习、小班授课、理论与临床实贱结合的形式培养临床护理骨干,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提升护理水平。
4、小结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面临的难点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合理配置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人力资源、探索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确定专业核心标准、开展专科护士培养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六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4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所选取的84例患者中,男50例,女34例,年龄为42~82岁,平均年龄(62±1.2)岁,平均病史为(34.5±1.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诊断以及治疗过程中,接受常规护理。医护人员按照常规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引导患者保证充足的休息以及饮食健康,对患者实施必要的给氧治疗,指导患者遵医嘱服用相关治疗药物,并观察患者用药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保证患者情绪的稳定。观察组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模式。在患者被告知为心血管疾病,一般情况下,心理会产生焦虑、不安以及紧张等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应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所了解,而后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适当给予患者安慰鼓励,让患者感到亲切,真诚,缓解所产生的紧张、不安、焦虑的心理情绪,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预后,平复患者的心理情绪,有利于患者在治疗中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医护人员也能对患者表示尊重,在日常护理中,患者应耐心解答的问题。尊重患者个人的宗教信仰以及民俗文化,不应在患者背后议论人家,以平等、和善的态度对待患者。在生理方面,患者在患病后,需要充足的休息,但长期卧床,会导致患者出现便秘等一系列肠道疾病。因此,医护人员应对患者住院后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主要包括对患者的活动强度、饮食习惯、用药情况以及排便情况等进行评估。指导患者应注意合理搭配饮食,注意饮食营养的平衡,多食用一些杂粮、水果蔬菜,禁食或少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指导患者每天清晨在空腹状态下饮用300~500mL温水,促进肠道的蠕动。指导患者定期进行沿结肠走向的腹部环形按摩,每天超过3次以上,一次按摩时间为15min。对于出现大便干结的患者,指导患者遵医嘱服用一些有利于胃肠动力的药物。多数患者因长期卧床,会出现腰背疼痛的症状,医护人员可适当给予患者按摩,同时注意按摩的速度以及力度。在病房环境方面,尽量保证环境可满足患者需求,同时应该注意保持病房环境的舒适。同时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必要的监护,减少各种设备的使用。根据患者的不同要求,可在不同床位上拉上帘帐,保证患者的隐私。
1.3护理评估
我院自行编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服务态度以及护理技术等方面,满分100分,每分25分,总分超过80分为满意。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观察组满意率为97.6%(41/42),对照组满意率为78.6%(33/42),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当前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技术水平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多。根据卫生部门的相关优质护理服务的部署要求,彻底贯彻落实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给予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实施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马淙的临床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在临床护理心血管疾病中,其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具有较高的护理难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护患关系的紧张,患者护理满意度较低,医护人员的护理技能以及操作水平较低。基于上述原因,不利于临床治疗效果体现,护患纠纷较严重。实施有效的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提高当前护理服务质量,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的出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以及心理负担。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治疗,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因此,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秉持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营造良好舒适的护理氛围,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依从性,同时给予患者必要的健康知识教育,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显著改善患者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