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论文【精彩3篇】

时间:2013-09-09 06:29: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一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地方高校需要加强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本文将就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首先,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方面,由于地方高校在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相对薄弱,导致了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和平台不足。另一方面,现有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可能无法满足学生在计算机创新方面的需求,缺乏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机制。

针对这些问题,地方高校可以采取一些改进的措施来提升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地方高校应加强计算机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同时,地方高校可以与企业、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搭建实践基地和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

另外,地方高校还可以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来提升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地方高校可以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此外,地方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创新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地方高校还应加强对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建设。地方高校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选拔、培养、评价等环节。同时,地方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研竞赛和创新项目,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实践平台、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以及完善培养机制,地方高校可以提升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二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了适应这一变革,地方高校需要加强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本文将探讨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首先,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需求。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次,地方高校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培养策略和方法来提升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地方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搭建实践基地和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其次,地方高校可以改革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此外,地方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创新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地方高校还应加强对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建设。地方高校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选拔、培养、评价等环节。同时,地方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研竞赛和创新项目,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任务。通过加强与企业、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以及完善培养机制,地方高校可以提升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三

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发展,地方高校应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本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努力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培养

  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社会对计算机类的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对计算机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培养的学生既没有打好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缺乏熟练的技术应用能力,导致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计算机创新人才,是地方高校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本科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盐城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办学实践,考虑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计算机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适合我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专业方向设置

  与重点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不同,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培养的是专业理论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工程型人才。

  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从每年的就业信息来看,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因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相关的项目经验,不能满足企业所招聘的技术岗位人才需求。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高等学校”为办学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和满足社会需求为原则,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以“知行合一,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要求,构建与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计算机专业方向设置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发展,我院在对计算机专业方向调整时,考虑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我院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等实际,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网络技术”方向、“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方向、“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

  二、课程设置与优化

  为与计算机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及时掌握并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下面以网络技术方向为例,以网络应用与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突出“基础、应用、创新”阶梯递进的课程体系。

  1.夯实学科基础

  计算机类专业需要较好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计算机理论基础,在公共基础模块中设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及大学物理等一系列课程;加强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训练,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体系结构;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核心课程构成了计算机专业基础模块。

  2.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群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用的技术科学,在课程设置上应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及计算机技术的.先进发展水平,以实用技术为主导,开设应用性课程。以计算机网络编程能力为主线的C语言程序设计、VC++程序设计、Java语言与面向对象技术、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编程技术等课程群,培养了学生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以网络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的通信原理、综合布线系统、局域网与组网工程及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等课程群,培养了学生的网络工程设计、管理、应用和维护能力。增加与新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专业选修课程,将更多的新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每年有计划地建立课程教学网站,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3.强实践,重创新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我院在学生学好基础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在原有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学分达到总学分的30%以上。按基础、应用、创新的形式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条件具备时,可安排学生到专业相关的企业和公司进行一年左右的工程实践锻炼,也可采用“3+1”的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

  三、教学改革

  1.教育理念更新

  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记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鼓励并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投入到创新教育中。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讨论教学改革思路以及现代化教学管理方法,鼓励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应“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差异,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宽松环境;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智能和能力;信息社会,各类知识交叉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高等教育应树立“开放教育”的教育理念。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学校每年投入近50万元用于多媒体教室建设和设备更新、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购买“天空教室”软件并开展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能够使用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和科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讨论”等方式,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讨论;通过全方位模拟和全过程参与项目开发过程,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考核方式改革

  对计算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主要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对一些侧重于应用开发和实践操作的课程可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展示,如采用科技、科技报告、实验考核、上机编程操作等方式。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将学生“为考试而学”转变为具有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习过程和实践环节高度重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为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我校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围绕学科前沿或社会热点举办讲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聘请省内外其他高校的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和IT企业的专家作为我院的客座教授,对教学、科研、管理等进行指导。鼓励本校高职称教师开设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引导学生开展学术性的社团活动,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和服务活动。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将实践教学环节融入整个教学体系中。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在修订新一轮教学计划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能力特点设置不同的实验内容,调整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层次,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量。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

  2.创新实践

  教师在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如程序设计类、科技发明类、学科竞赛类、自主创业类、应用开发类等校园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参加不同的兴趣小组。如项目实训、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学生有一定的项目经验后,可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另外,学校每年还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活动计划、“程序设计大赛

”、“电子设计竞赛”和“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与应变等创新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名利中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创新人格。

  3.实验室建设

  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离不开实验室建设。随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推进,我校加大了对计算机各类实验设备的投入,计算机实验中心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能够提供不同的实验环境,满足计算机专业上机实验的不同需求。同时,我院加强与校外IT企业的合作和联系,与有关单位建立联合培养的机制和平台,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充足的校外科技资源和企业真实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现代IT企业的生产实践和项目开发,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五、建设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高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热心教学,富有责任感,善于运用新方法、新手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1.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能力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高校应促进任课教师的新技术学习和知识的更新,使授课内容跟上新技术发展步伐。我院在引进名牌高校的博士学位人才的同时,对现有专业教师加大培养力度,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到高校进行新课程学习并考核。同时,学校为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已着手开展全校性的教师教学“普讲”工作,教师要承担所教授课程的网站建设任务,验收合格后在全校范围讲授一次公开课。“普讲”工作的开展将对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师授课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

  2.参与工程项目,提高实践教学技能

  为了使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工程应用素养。学院领导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教师到IT企业、到生产一线接受实践教学技能和工程项目的培训和实践。通过工程实践,教师能够接触到工程和应用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具备应用开发背景和项目实践经验,有助于“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

  3.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由学科带头人牵头,带动年轻教师成立与教学相关的科研小组或项目小组,积极和IT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同时可吸收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4.聘请企业教师加盟

  为响应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鼓励以专职和兼职的方式让高水平的、实际工作经验丰富、掌握前沿领域专业知识的企业专家充实、丰富教师队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工作。

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论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