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技术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与历史面向 篇一
马克思技术价值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理论。它认为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内在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变革具有重要影响等。马克思技术价值观的历史面向则是指它对历史的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实现了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和剥削。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为全体人民谋福祉,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内在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和推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剥削工人,为资本家谋取更大利润。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变革具有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引发社会变革。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演变,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方式所代替。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正确处理技术与人的关系,使科学技术真正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技术价值观的历史面向体现在它对历史的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上。马克思主义对技术和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刻分析和总结的。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展望和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马克思技术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内在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变革具有重要影响等。马克思技术价值观的历史面向则是指它对历史的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马克思主义对技术和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刻分析和总结的,它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和展望,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技术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与历史面向 篇二
马克思技术价值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理论。它认为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内在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变革具有重要影响等。马克思技术价值观的历史面向则是指它对历史的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类生活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被资本家用来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为人民谋福祉,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内在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和推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私有制和市场竞争的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由资本家和市场决定。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的需要的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变革具有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和剥削,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技术价值观的历史面向体现在它对历史的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上。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展望和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马克思技术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内在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变革具有重要影响等。马克思技术价值观的历史面向则是指它对历史的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马克思主义对技术和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刻分析和总结的,它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和展望,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技术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与历史面向 篇三
马克思技术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与历史面向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推动,技术世界是人类世界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彰显,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马克思技术价值观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技术蓬勃兴起的时代,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的扬弃,凸显了技术在时代变革中的显赫位置。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中,马克思通过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强调了技术是这一矛盾运动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马克思清晰地看到,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其生来就蕴涵着“人”的优良品质和价值追求,技术本身的“先进”程度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人的价值的实现程度,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的价值遭到资本逻辑和私有制的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技术被误解为恐惧、悲观甚至人类毁灭的根源。不过,当技术推动的生产力高度发展打破了旧有的生产关系时,被扭曲的价值就会被重新矫正过来。因而,马克思对技术正面价值的高度赞扬,表明了其技术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历史面向,那就是为未来美好社会的实现打开了绿色通道,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启示。
一、技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推动,技术世界是人类世界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彰显。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马克思对技术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切,可以说,技术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之一。阿克斯劳斯(KostasAxelos)认为,技术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是人通过创造新事物来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只有通过对马克思关于技术的意义和价值的充分理解,才能达到对马克思哲学的清晰认识。[1]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科学和技术正在兴起。18世纪以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零散的、偶然的状态;到了18世纪,许多对自然的认识才正式获得了科学的性质,比如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18世纪60年代,瓦特蒸汽机的制造成功,给英国工业的发展以“第一推动”,“蒸汽机第一次使绵延于英国地下的无穷无尽的煤矿层具有真正的价值。”[2]
19世纪,马克思敏锐地看到,技术和人类文明的相互依存关系,技术对工业的推动,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文明程度一旦提高,新的需要和新的生产部门就会应运而生,这样技术又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创新。马克思非常关注技术的发展,对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马克思都感到非常喜悦,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3]
在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阈中,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个人、人的实践、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人与世界关系的深入探究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而技术在马克思哲学看来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技术是人类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体现人类意志的物化的知识力量和智慧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产物,在对技术的哲学思考和技术史的宏观考察中,马克思于19世纪最先提出技术是一种生产力的思想。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高度赞扬了技术的历史作用,技术是生产力水平的度量尺度,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现代社会兴旺发达的鲜明标志。它深深植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能动的关系之中,马克思断言“:工艺发达的研究,会把人类对于自然的能动关系,把人类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由此也把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直接生产过程揭露出来。”[4]
对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揭示和彰显仅仅是技术的祛魅功能,技术最重要的功能是革命的功能,马克思认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1](774)
但是,技术的革命功能在资本逻辑、私有制、雇佣奴役制度的操控下,会发生变态、扭曲,甚至不可思议。一方面,技术具有减轻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另一方面,技术在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的同时却造成了大量的现代贫困和衰颓。因而,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技术在推动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必然被超越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在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中,马克思对所谓的自我意识、形而上学的怪影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未来社会设定在一种迷信气氛的状态之中,让人感觉到是一个无法触摸的迷人的梦境。其实,未来理想社会不是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2](89)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2](295)
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把自身的本质力量蕴涵在技术的发明和创造之中,技术一直向前的动力推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这一运动使现代资本既发展自身又消灭自身,从而为未来美好社会的出场开辟道路。“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2](124)
技术的昂首向前,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能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将生产得很多,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2](237)
可以说,对技术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技术的高度发展可以最终把属于人的东西还给人本身,凡是对人而言的异化之物,最终都会在技术的高度发展中得以澄明、显现并最终得以消解。
二、马克思技术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技术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技术对人的解放价值、技术创造社会文明的价值、技术的审美价值、技术的自由价值等方面。
1.技术对人的解放价值
人的解放不是在意识的幻想和梦呓中获得的,而是在现实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彰显的地方获得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动物凭现象与记忆而生活着”“,人类凭技术与理智而生活。”[5]
不同时期的技术蕴涵着人的知识和智慧,体现人的本质,推动人的解放。技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深受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影响。尽管各个民族—国家技术发展的速度和程度有所差异,但是人类必须凭借技术而生活,否则人的机能将降低为动物的机能而阻碍社会的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74)技术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劳动时间。马克思认为,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6]
劳动时间的节约增加了个人充分发展的自由时间,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推动了技术的全面发展,相应地,技术的全面发展去掉了人身上的种种束缚,为使人摆脱各种非人的制约而成为真正的人开辟了广阔的解放空间。
2.技术创造社会文明的价值
马克思对每一个新的技术发明都感到衷心喜悦,尤其是对工业和一般历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技术,其内心的喜悦非同寻常,是因为技术是人类实践的结果、是创造社会文明的强大杠杆。正如恩格斯所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7]
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存在始终蕴涵在两种生产工具的发展状态之中,一是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一是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从表面上来看,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似乎实现了对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的超越,但是,实质上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不管多么高级,始终离不开自然的基本元素。当然,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了技术的内在本性和存在依据、展现了人的知识和智慧,“谁发明了超越世人官能的任何技术,就为世人所称羡;这不仅仅因为这些发明有实用价值,世人所钦佩的正在他较别人敏慧而优胜。”[5](3)翻开近代以来人类的技术史,三大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蒸汽技术、电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第一次、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兴起,而信息技术则促进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到来,第三次产业革命把现代科学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走完了工业文明的最后历程。摩尔根认为“:人类必须获得文明的一切要素,然后才能进入文明状态。”[8]
事实证明,技术承载了它自身诞生之前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文明要素,技术状态实质上就是社会文明状态的本质体现。
3.技术的审美价值
审美活动体现了人类在其现实性基础上的超越性,是人类以美的感性力量对唯理主义的反拨,审美能够唤醒人的想象、灵性、激情、爱欲等非理性因素,能够为人创造自由的愉悦的空间。审美活动离不开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马克思认为,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的时候,人才不至于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技术作为人的创造活动的作品、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必然确证和实现主体能力、知识、智慧的外在化,必然进入审美主体的全部感觉和理解的诗意空间。正如只有具有音乐感的耳朵才能听到音乐之美一样,否则,再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人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都有一种诗意地栖居于世的客观冲动,技术为人的诗意的栖居不断地创造条件,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不一样,人善于发现美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而诗意地生存。马克思说:“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2](46-47)人之所以懂得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并懂得怎样运用这些尺度,是因为人具有把握世界的独特的方式。人把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践—认识的方式,一种是想象—审美的方式。实践—认识的方式就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理论思维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比如,科学、哲学等;想象—审美的方式就是想象力在精神中进行的创造活动,比如,艺术、宗教等。技术的发明创造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以两种或者多种方式把握现实世界的结果,因而,技术一方面具有理性的价值,另一方面同样具有以想象力为主要内容、以美的感性力量为主要特征的审美价值。
4.技术的自由价值
在自然规律面前,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利用。人类对自然的“粗鲁”行为,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自然面前,会改变其幼稚态度和所谓的“霸权”行为,人通过技术正确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进入自由自觉的状态。在社会规律面前,技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技术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不断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在分析中国古代技术发明的历史作用时,马克思指出,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9]
在分析技术史和人的发展史的关系时,马克思认为,在前资本主义阶段,低水平的技术和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状态产生的是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时期,技术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产生的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共产主义社会,技术和产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产生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彰显。由此,我们知道,技术不仅仅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而且是人在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获得的自由程度的体现。事实上,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增强、交往的发展、素质的提高等是相互依存的。在对技术的分析中,无论是马克思的“机器体系”,还是伯格曼的“器具范式”、海德格尔的“座架”、芒福德的“巨机器”、埃吕尔的“技术系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技术的自由价值有所阐释。技术从简单的工具到工具的积累,一直发展到复合的工具,聚合了人类的`知识和智慧,虽然说技术在发明与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尤其是社会制度)的影响,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而使人处于非自由的状态,但是,承载着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技术最终会消解这种非自由的状态。
三、马克思技术价值观的历史面向
马克思的技术价值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美国哲学家芬伯格(AndrewFeenberg)所说:“马克思对技术的社会本质的理解远远超前于他的时代。”[10]
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也不是技术自主论者,社会制度对技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获得迅速发展也为“新世界”的诞生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在对技术的历史作用给予高度赞扬并感到无比喜悦的同时,也对技术造成的“卑劣”、“对抗”及“道德败坏”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不过,这种批判总是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联系在一起的。当资本逻辑控制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技术本身与技术专家成为资本奴仆的时候,技术的“纯洁”也就不存在了,会变得荒诞和龌龊,“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2](775)其实,所谓“技术的胜利”只不过是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技术只是资本操控的工具和利用的手段。
既然技术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下所显现出来的负面价值是如此“不可思议”,那么,技术的解放价值、文明价值、审美价值、自由价值等正面价值该如何显现呢?
事实上,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一样都是一代一代不断积累的结果,技术的正面价值同样是一个不断显现的过程,马克思通过对技术价值的正面揭示,表明了技术遭受资本和私有制的羁绊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技术摆脱资本和私有制的控制需要一定的条件,恩格斯在批判海因岑先生时说“:他最好不要信口开河地空谈废除私有财产,而应当研究一下国民经济学,假如他对废除私有财产的条件也不了解,那他对废除私有财产所造成的后果就不可能有丝毫的认识。”[2](211)私有制是不能一下子被废除的“,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现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只有创造了所必须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2](239)当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大量生产资料之后”,现代生产力开始反抗现代生产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2](277-278)马克思的技术价值思想终结了过去种种“形而上学的呓语”和眼花缭乱的“意识的空话”,在现实生活面前、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地方开始了“真正的实证科学”。马克思的技术价值观确实“远远超前于他的时代”,其历史面向主要体现在: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开辟了道路,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启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总体上超越了资本逻辑、私有制与技术的对抗关系,但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逻辑、私有制与技术的对抗还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不过,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本质会将这种对抗进行限制,逐步消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技术的解放价值、文明价值、审美价值和自由价值等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KostasAxelos,Alienation,praxis,andTechneintheThoughtofKarlMarx[M].Translationcopyright1976bytheu-niversityofTexaspress.1-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8.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66.
[8]〔美〕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28.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26.
[10]〔美〕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