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论文【精彩6篇】

时间:2012-05-07 07:11: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浅析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篇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一直是教育界的关注焦点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本篇论文将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最为敏感和关键的时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其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具有更好的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提高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家庭的温暖和和谐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学前教育环境也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优质的学前教育环境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和游戏机会,培养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此外,亲子关系、社会环境等因素也会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最后,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多种多样。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父母应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情感和认知能力,提供温暖和和谐的家庭环境。另外,学前教育机构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学前教育机构应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和学习机会,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家庭、学前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方面的促进和支持,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浅析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篇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本篇论文将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令人担忧。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学前儿童普遍存在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家庭因素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压竞争使得父母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过度的家庭期望和教育方式也会给学前儿童带来心理压力。另外,学前教育环境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方式、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会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家庭教育是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和认知能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此外,学前教育机构也应加强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游戏机会,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另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支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需要各方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通过家庭、学前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浅析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篇三

  摘要:

  学前儿童的教育主要注重其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从而达到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学前儿童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和人交往,性格良好,行为统一协调,形成一个能够协调内在需要和外部压力的良好心理。随着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研究和改革不断深入,学前儿童教育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心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分析

  幼儿的一日生活离不开家庭与幼儿园。这是他们学习与生活的基本场所。家庭的基本结构,父母的关系,家长的教育观念无一不影响着幼儿自身的心理变化。对学前儿童社会性适应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幼儿园依赖老师。因此,如果幼儿所处的环境是不融洽的。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的良好发展。父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得到足够的母爱和父爱的温暖。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造成和幼儿的交流时间过少,不够关注幼儿等问题。并且很少真正从孩子兴趣出发考虑,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致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和反抗性行为。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要帮助其通过合理的方法宣泄出来,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使其获得平衡的心态,不至于在心理上或身体发育上形成障碍。在幼儿园里,教师的行为容易引起幼儿的模仿。教师教育幼儿时的言行举止非常重要,教师可能觉得是无意的一次训斥幼儿,动机是好的,但也有可能导致幼儿形成自卑、孤僻的心理。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的规划是否符合幼儿成长的需要,也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形成。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这些细微的过程贯穿幼儿成长阶段的始终。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渗透

  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应充分利用一日常规生活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贯穿始终的。幼儿园教育倡导玩中学:“活动游戏是独立性培养和合群性养成的极好手段。”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维护心理健康。并从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通过这种具体且形象的活动方式,幼儿的心理不断地得到成长与发展。作为教师也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当中,并要预防幼儿抵触情绪的产生。教师也应该多表扬幼儿,幼儿往往渴望获得老师的赞扬和喜爱。并从中获得信心“。在有些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这些游戏都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每天都在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要牢牢把握住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渗透性教育。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从原始的在书本上的教育,延伸至其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幼儿园的进餐、午睡等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区域角,开展角色游戏。通过做游戏,唱儿歌,讲故事等多种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助、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让每个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不放弃任何一个幼儿。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幼教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

  2.2良好心理环境的建构

  生态学指出,要把幼儿的心理发展放在多个心理系统中并加以整合。而幼儿发展的环境并不是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幼儿园中。而是特指那些以人际文化为主要元素的人文环境。除了必须保障幼儿人身安全的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心理环境安全的保护。教师、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过多的厉声责备幼儿。尽管他们的心理年龄尚且还小,但是他们对这种安全的心理氛围的要求也就尤其重要。我们作为幼儿最依赖的人,更应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问题。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觉得幼儿年龄尚且比较小,不懂事。就可以不顾他们的心理想法,做一些伤害他们的事情。而是应该多鼓励、表扬幼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对于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2.3幼教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据笔者了解,现今我国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是很高。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论还在比较低的水平。幼儿教师一般而言,基本是一些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的。相对别的国家来说,还存在十分大的差距。她们对于儿童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的进行分析与矫正。也更没有能力来预见和干预了。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专业化水平要求相当高的职业,因此需要专业化的师资培养。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内容,通过专业化的教育,无论是在基础的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的操作技能方面,都能使幼儿教师得到很好的职后训练,从而保证其能胜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然而,心理问题对于幼儿在该阶段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要壮大幼儿教育群体的师资力量尤为重要。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的开展,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自身的心理水平。这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教育的途径和教育的方法等。

  2.4加强家园共育

  幼儿是在周围环境中各种条件的相互作用中成长起来的。在幼儿期,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辨别力差,对成人依赖性强,教育的作用体现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对幼儿的影响,幼儿生活直接作用于幼儿发展。家园犹如一车两轮,只有同向运转,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利用时间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表现,以取得家园一致性教育。同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对于某些内向的幼儿来说,也许会有一些问题不愿意与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就憋在心里。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个案法,给予特别的关注,及时矫正不良的心理行为。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根据不同,制定出不一样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然而,正因为缺乏有效的交流,才会引起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很多问题,我们通过老师、和家长可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沟通。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能及时、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家长应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也应常常与家长联系、沟通。加强家园共育。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的。只有在学校与家长的双方共同努力的条件下开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多倾听幼儿的心声。倾听并不是简单的听,而是全身心的投入,专注的倾听儿童诉说的态度、方式及内容,是儿童对辅导者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因素。当儿童与教师诉说一个他所遇到的问题时,教师必须积极倾听,并不时给予反馈,让儿童知道你在专心倾听,以促进良好的沟通。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引导,才能引导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为学前教育是对于幼儿的一种启蒙性教育,它又在幼儿教育中起着导向的作用。理论研究表明:幼儿身上表现出的问题,往往源自家庭教育。由此可得,教师要引导家长使用正确的教育手段,确保家园共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应

该使双方达到统一的认识高度,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进一步加强了家长与幼儿园的双方的主动和创造,使教育一致性原则得到了真正落实。幼儿园多于家长沟通,力求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实施有效的影响和教育,让家长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真正尊重孩子。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深感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陆续有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3、结语

  综上,幼儿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幼儿园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因为学前儿童的情绪比较明显,大多数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没有掩饰,是很直白的。作为幼儿教育的工作者与践行者,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能机械地一个一个照搬照套,而需结合实际进行。我们应该将幼儿的发展摆在首位。了解幼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应多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动态,从他们的外显的行为中发现其心理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幼儿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从而也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析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篇四

  【摘要】

  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的成长是很重要的,0至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处在从不成熟向初步成熟的发展阶段中,其动作、身体机能刚刚发展,知识经验缺乏,言语和思维能力也只是初步发展。该年龄儿童容易激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独立能力较弱。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家长对孩子幼儿时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备受瞩目。对于每个人来说,幼儿时期是整个人生成长阶段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将会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等。幼儿时期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好时期,还是对孩子心理发展进行教育的关键时期,并且对于这一时期来说,可以促进未来孩子的健康人格更好的形成。所以在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进行教育是一方面,但是有效的方法和便利的途径才是成功教育的关键所在。

  2、幼儿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情绪方面,过度焦虑引起神经式的敏感,多虑,害怕,烦躁,过分依赖父母和老师或者玩伴,甚至和同龄的孩子关系不和谐。再次,性格方面,有的孩子显著偏执,爱发脾气,粗暴,性情反复无常,过分胆怯,有的因为智力水平和家庭经济水平和压力巨大儿厌学,弃学,逃学。生活习惯上出现厌食,遗尿,吮吸手指,失眠,抑郁,自闭,自卑,多动,紧张,坐立不安,冷淡而活执拗。以上的问题在生活中大多很常见。这并不是每位家长及教师和健康正常的孩子希望看到的,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孩子们的心愿。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一直非常关注儿童学习的差异。每位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存在差异。作为个性心理特征和性格,在每个幼儿身上的表征都不一样。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心理状况不佳的幼儿:有的过于好动、自控能力差;有的过分内向,整天不说话;有的过分依赖,独立性差等等,虽然这些还算不上什么心理问题,但如果不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和引导,帮助幼儿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记得我班有位幼儿叫何禹默,特别不爱说话,上课叫他回答问题从来都不说,但每次有表现的机会我都会叫上他,鼓励他,即使没有回答出问题我也会叫他下次加油,鼓励他一定可以做到,而且我会叫他帮我收玩具,任他为一日小班长,渐渐的他和我说的话越来越多,记得当他用特别小的声音回答我上课提的问题时我很激动,就这样他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大,和其他小朋友们也真正融合在一起了,下课小朋友们一起唱歌他也会很开心的唱,没有了那份羞涩和胆怯。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发展。

  3.2注重幼儿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心理健康外在的表现。正确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心理发展。第一老师,我家长需要合作配合。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应该作为榜样,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行为引导。除了引导之外,老师和家长还需要对于孩子所做的一些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和肯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所做的行为是正确的,是值得鼓励和发扬的。最后,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家里,老师和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近距离的去接触大自然,接触小动物,在自然美好的环境下培养孩子乐观豁达,对生活热爱,积极向上的行为。

  3.3“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园与家庭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重要场所,只有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努力营造愉悦、和谐的精神氛围,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一方面,幼儿教师要积极构建自由、平等、公平、尊重、健康的环境,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通过幼儿入园和离园的接待工作、家长会、开放日等多种渠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主动介绍幼儿的进步情况,并针对每个幼儿的具体特点提出合理建议,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紧密配合促进幼儿成长。与此同时,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观念和行动上尊重幼儿,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总的来说,幼儿教师的努力需要家长的配合,将幼儿教师理性的爱和家长感性的爱相结合,为幼儿塑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成长环境,让幼儿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

  3.4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虽然幼儿的人际关系简单,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重大。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首先,教师之间、师幼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合作、融洽地相处,给幼儿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愉快,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孩子。其次,幼儿的同伴之间要互爱互助。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及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儿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

  结束语: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再是单方面的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也开始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在教育工作中,需要科学了解幼儿学习的特点与规律,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更为清醒、透彻的认识。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运用相关学科的多种理论,揭示幼儿学习与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它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我们要关注幼儿教育心理学,正确的对幼儿进行指导。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幼儿的行为,从而对幼儿做出正确的判断。在21世纪这个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造成幼儿心理疾病的原因有很多中,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入手,要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综上所述,以上内容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论述。

  参考文献:

  [1]宋瑞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11-12.

  [2]宋亚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J].学周刊,2018(23):177-178.

  [3]劉艳婷.结合陶行知理论探讨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4):83.

  [4]潘玉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8(07):32.

  [5]刘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8(05):26.

浅析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篇五

  蒙台梭利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无病痛外,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师和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幼儿园教师有必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这一问题。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热爱幼儿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才能发展到爱周围的人。如果教师不爱幼儿,幼儿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与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巨大反差,就会怕上幼儿园,怕老师,患“幼儿园恐惧症”。

  二、尊重幼儿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否则就批评惩罚或斥责,要么不准参加游戏,要么罚站……其实,幼儿出现“对抗”行为一定事出有因,且这正是其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因而遇到冲突,教师要研究其原因,再作处理。“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陈旧观念一定要剔除。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给予其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作为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自我概念一经确立,便会相对持久地保持下去。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整天要服从于成人指令或是不时遭成人指责的幼儿会构建出活泼开朗、宽容友善的人格特征。因而“尊重幼儿”这一行为本身所内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该也不能被忽视的。

  三、创设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首先,教师应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情绪沮丧时,态度粗暴生硬;情绪愉快时,就无原则地迁就容忍。教师的情绪波动最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所以教师应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其次,要为幼儿提供充满生机、能陶冶心灵的自然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

  最后,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游戏场所,以及有吸引力的玩具,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游戏。儿童只有在自己选择的有兴趣的活动中,才能达到专注和自主,此时,他们的困扰将会消失,梦魇不再出现,行为问题会逐渐减少,食欲与健康也会恢复如常。如艺术教育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爱美天性,使幼儿的人格变得高尚、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四、参与并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小朋友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五、加强家园合作

  近些年来,幼儿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在升高。究其原因,大多由社会和家庭生活紧张、家庭变化、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原因引起。所以,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在思想及行为上必须保持一致。出现问题,教师们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取得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析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篇六

  【摘 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自我保护非常重要。

  1.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1]。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的大。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的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1.2 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影响儿童人格。带班的老师有时会在休息时间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以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得更加缺少自信,更加内向,不爱交谈。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

  还有的教师甚至还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幼儿对教师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1.3 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3.1 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1.3.2 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首先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我曾经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刚进门,朋友就热烈地招待我,这时我发现朋友家的一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图书,我的朋友示意"问阿姨好!"可孩子没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图书,朋友将音量提高"乐乐,问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头,心不在焉地问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却感到不满意:"乐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下次你再不懂礼貌,我以后就再也不买书给你看!"孩子开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书,先前专注的神情换作沮丧。显而易见,再这个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礼貌,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从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守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是,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其结果不但会给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而且会干扰了幼儿精神生命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要求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1.4 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突如其来时,保护健康的情绪,而发展幼儿的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之不然,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在幼儿面前,教师与教师之间不要做过多的交谈而将幼儿放在一边,置幼儿于不顾,而应将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热情放在幼儿身上。

  2.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2.1 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烧火煮饭、拾柴挑水、喂鸡喂猪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从饮食开始。平时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让他饿一餐,等他饿了自己来找吃,从而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适应生活。同时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还有辛酸。只有人去适应生活,否则就会被生活所淘汰,这与不合口味不吃会被饿死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年幼无知,生活经验少,为了孩子少走弯路,并防患于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应教会孩子。

  2.2 父母要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呵护过多,禁区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大,独立性差,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刚开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扫越脏,拿碗会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不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而"一手包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2.3 父母要信任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的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孩子年龄小,刚开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时简直是添乱,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讽孩子,"去去去,一边去。""做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父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无能,以后就没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脚。所以,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等。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

  许多有名的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成功的,给孩子鼓足勇气,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勇敢的向成功迈步[2]。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孩子就是这样,你越相信他,他的`积极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事物,勇敢地面对挑战。

  2.4 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沟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给人以爽快的感觉。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自己想出种种办法来试试,即使失败也不沮丧,又会立刻思索,寻求别的方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气氛,每个人说话应和颜悦色,对孩子要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心情舒畅。

  从小不要当孩子的面,拿他与别人比较,"比某某矮了一点","比某某说话慢"等等,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如人",平时父母与孩子进行竞赛游戏,总喜欢让孩子赢,这样不好,应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胜败乃兵家常事",尽了力,"贵在参与"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尽心尽力,但要乐观地看待结果。"笑对人生","天塌下来当被盖",这种良好的个性,是我们努力培养的方向。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献文

  [1] 刘维良.心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华文出版社.2004.49页.

  [2] 冯丽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广东幼儿教育出版社.2007.25页.

  [3] 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06.137页.

浅析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论文【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