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论文 篇一
标题: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方法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本文将探讨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方法。
首先,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今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凸显,青少年犯罪、欺凌事件等问题频发,这些问题都与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关。德育教育能够提供学生正确的道德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实施德育教育需要多种方法。首先,学校应该设立德育教育的专门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最后,学校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开展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总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实施德育教育需要多种方法,包括设置专门课程、培养道德情感、加强家校合作和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等。只有通过这些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德育教育论文 篇二
标题:德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和挑战
德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念确立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然而,德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本文将探讨德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和挑战。
首先,德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正在形成。德育教育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如开设德育课程、组织德育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价值和道德,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然而,德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大学生的自主性和思想多样性使得德育教育的实施面临一定的困难。大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他们对于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其次,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德育教育的影响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大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首先,学校应该制定具体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明确目标和要求,提供系统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引导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和思想倾向。最后,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总之,德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德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只有通过制定具体计划和方案、加强引导和监督、加强学校和家庭合作等措施的实施,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
德育教育论文 篇三
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培养他们成为品德良好的一代新人,当放置于首要地位。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但什么是良好品德的标准,则各有不同的认识。我以为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是圆满的人格,而人格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础组成部分。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格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训蒙文》更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启蒙以后的进一步教育中,作为课本的《四书》《五经》里,固然有很多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理论,但也不乏以历史上优秀人物为榜样的人格教育内容,这些优秀人物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这样的教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高尚的中流砥柱,成为千古流芳的俊杰。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统,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格标准来进行人格培养工作。而通过人格教育扭转人的不良倾向,转变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成功地完成对人的培养任务的典型,则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严格的要求、从人格培养入手,使那些流浪儿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按社会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为。
那么,人格到底该怎样表达呢?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这就是说,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当某人遇险,有人挺身而出营救、相助,人们称之为高尚;有人则扬长而去,人们斥之卑下。为集体为国家勤勉工作,分毫必争,社会评价为优秀;为个人和小家无孔不入,无利不图,社会评价为自私。这是当今社会的人格内容之一。
作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圆满人格,决不只限于笼统的提出思想教育,而应该在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去谈思想进步,政治信仰,爱国主义等等。而入格素质的基本构成是这样的一个特征:适应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忠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风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社会的人。而这一类人物在我国历史文化沉淀中大有人在,都靠教育者在创造性为学生树立榜样,但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现发掘每一个学生人格上的闪光点,去鼓励实践者去继续实践,去鞭策未实践者紧紧跟上,大力表扬,广为倡导,激励大家竞相学习。这样在校园里就刨建了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环境氛围。
另外在对人格有正确的认识之后,还必须培养学生对人格的评价能力,用优秀范例和低劣人格表现进行比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反差感,在心理上产生震撼,从而形成评价能力,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鼓励青少年实践自己对人格的认识,并自我评价,使他们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论认识和行为行动统一起来,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而老师、家长自身的人格行为也无时不对被教育者产生强烈的影响。社会风尚是社会成员总体人格的展示,不仅表现在国家危亡之际,更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责任和义务。人与人关系中,与其坐叹世风日下,不如从检查自己的人格行为开始认真、负责地教育,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生,使他们都成为追求真善美、具有圆满人格的,那么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文明!
德育教育论文 篇四
一、情境创设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挂图或者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这种新颖、丰富的教学方式能够达到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运用多媒体或者插图的教学媒介,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情感与课堂的氛围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知识的触动与震撼,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并且能够陶冶学生的语文情操,提高语文素养,获得知识的启发。例如,语文教材中的《升国旗》一课,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完成教学任务,识记字词,背诵课文,对国旗有个初步的认识即可。但是我认为深入一步,对他们进行入校后的第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是个很好的时机。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设施播放有关国旗在各种场合出现、升起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五星红旗的注意和兴趣,抓住这个时机,给学生灌输五星红旗的深刻含义,教导学生应该热爱国旗,尊重国旗,并引入课文的原句“国歌声中,我们立正,向您敬礼!”引导学生向国旗行队礼和注目礼。此时,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我立即创设情景,国歌响起,播放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录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我看到一个个小手举起敬队礼,童稚的眼睛里流露出对国旗敬爱的神情。我深信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已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二、积累经典名言警句
我们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知识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常经典的名言警句或者格言,不乏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题材课文中发现一些用词精炼、文情并茂、意味深长的名言佳句。通常了解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只要看文中的一条经典语句就能得知。这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名言佳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集中体现,不仅文笔优美、意境深远,而且还富有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标准。因此,在学习小学语文的课文时,应重点分析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并结合文中的其他资料,再进行重点讲解。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为人民服务》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历史名句。除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外,进一步拓展,提升到“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育学生活着要有意义,要有价值,不要碌碌无为一生。让学生初步接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除此以外,许多名言名句本身就折射出德育的光辉:珍惜时间,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寸光阴一寸金。”对待学习要勤奋努力,孜孜不倦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抒发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情感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歌颂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母爱深重的恩情,情真意切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树立远大志向,坚强意志的“志当存高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在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应当多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材料,并且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给学生进行正面的德育启发和开导。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进行课外延伸,让学生自由地吐露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课文思想教育的感染。比如在进行以“善于合作的人”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联想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体现合作的例子,让学生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比如有接力赛跑、广播体操比赛、拔河比赛等等,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语文德育教育的渗透是一项系统、综合和全面的教学工程。语文教学只有在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认真把握,同时让学生能走进教材,也能走进生活,从而有效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论文 篇五
在学校德育体系中,道德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政治和思想教育的繁茂技叶,是根植于道德教育的沃土之中。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思想上往往也是进步的;道德沦丧,是导致在政治上,思想上蜕变和堕落的最初原因,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助人、节俭、宽容等基本的道德品质都不具备的话,那么高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又有何用。只有注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基础道德规范的传授和养成,大道理才有坚实的基础,整个社会风貌才可能有大的改观。
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越大,就能为非做恶越大”。一般来说,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强烈道德责任感的人,会走上一条服务社会的人生道路;一个恪守道德规范的人,由于其良心的自律,会比较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和政治规范;一个有高尚道德操守的人,能够为民族和国家利益采取积极行动,乃至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把青年少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从小养成做人的基础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会终身受益。否则,恶习一旦养成,矫正起来就十分困难。
近几年来,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对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的是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这种说法就是针对道德教育缺乏个性及层次性而言的。学校教育在发挥道德教育基础作用的同时,还应注意道德教育的层次性,这样才能增强实效性。承任道德的层次性,可以使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不用“高、大全”的模式一刀切。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教师被赋予至尊的地位,而学生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形成了“我讲你听”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的,其结果必然压抑、束缚学生的发展,而且有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他们的抵抗,使学校德育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以朋友的姿态与他们相处,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进行富于启发性的道德评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商讨,共同探索新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而在道德教育中,又以社会公德为基础,以其为基础进行道德教育,也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成长的需要。假如学生从小就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去做,就可能逐渐对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人类形成责任心、义务感,并进而形成共产主义理想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献身的志向。
我们的德育工作不应只呈现给学生空洞的道德教条,还应将各种生动活泼的道德情境呈现给学生,将真实的社会呈现给学生,敢于并善于进行阴暗面教育,正视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并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让学生成为道德学习的主体,在自觉的主体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
道德规范的教育方法,传统的方法有直接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纪律、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在现行学校道德教育中,我们需要注意开拓新的方法,改变旧的只注重背诵道德知识,只注重一般行为训练的方法,到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注重提高教师对培养道德判断力的认识,懂得教育技巧,大胆吸收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来改进街道教育的方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了近两千年,用谦让的美德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新的时代我们又允许她有不同的答案。如分梨的时候正是梨收获的季节,是否可以不考虑梨的大小?孔融的母亲病了需吃梨,孔融是否能拿一个最大的梨回家给母亲吃?参加一次比赛,第一名可获得最大的一个梨,孔融是否可以力争拿第一呢?通过讨论我们还可以有许多答案,答案是否一样并不妨碍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并不妨碍我们对是非问题的判断,并不妨碍我们每个人用最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
青少年是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新的世纪中国人面临着民族复兴的机遇,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勤劳勇敢、互助互爱、努力创新、具备更良好的道德风尚;需要学校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德育教育论文 篇六
1、导入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好的开始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必须要注重课程的导入,让德育教育自然地渗透到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在教授学生少数民族歌曲时,如:《娃哈哈》、《草原就是我的家》、《侗家儿童真快乐》等,都可以在导入时放一些和少数民族有关的影像视频。少数民族中有很多学生不了解的民俗习惯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一切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陌生而新奇的,所以让学生了解“56个民族,56个家”,除了汉族以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成员都是我们自己的同胞,我们要民族大团结,祖国才会更加的繁荣昌盛。在教授学生革命歌曲之前,可以跟学生说一些和革命有关的小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教师在教授《义勇军进行曲》时,作为学生对这首歌并不陌生,但是并不了解这首歌的含义,所以教师在导入这课时,可以有步骤、有层次的深入,通过一层一层的启发和铺垫,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创作时间、内涵以及当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名的革命故事,如:抗日小英雄王朴、朱德的扁担等。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为了歌颂这些为了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军人,歌曲中所有被压迫、被欺辱的中国人民都开始奋起反抗,进行民族自救,由衷发出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歌曲中所描述情景之间的差异,鼓励学生树立起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歌曲,思想品德也受到了熏陶,强烈感受到革命历史歌曲所传达出的浓烈感情和丰厚的凝聚力。
2、内涵的挖掘
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音乐教材中出现了很多反应学生健康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歌曲,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歌曲所具备的内涵。一方面,歌词积极向上。如:《美丽的家乡》歌词充分赞美了家乡的美好;《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热烈歌颂了我们的首都,充满了浓烈的北京气息;《我们多么幸福》充分展示了儿童、少年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些歌曲都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师必须要用巧妙的手段让学生的情感和思想都受到歌曲独特魅力的感染,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教师在教授《萤火虫》这首歌曲时,由于这首歌曲的歌词非常美丽且生动,所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让学生展开联想:美丽、宁静的夏天夜色中,眼前出现了一群一群、一闪一闪的绿色萤火虫,这些萤火虫虽然只有非常短暂的生命,但是就在这短暂的时间里,都是不断照亮周围。对于其他类型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七子之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从而提升思想美境界。教师要想充分挖掘小学音乐教材中独特的德育内涵,就要在课程开始前对这首歌曲进行充分的了解,为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拓展和实践
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一定要进行课堂小结,对一节音乐课进行总结和回顾。进行小结时,要针对班集体所有学生,对本节课涉及到的音乐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突出重点内容,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让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和音乐教学工作共同开展,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音乐人才。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还要注重音乐的实践活动,如:教师在《我和小树来比赛》音乐课程结束之后,学生们都希望可以为美化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让学生到固定的地方去种下属于自己的树,美化环境,生活才可以更加美好。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音乐兴趣小组,如:舞蹈队、合唱队、器乐队等,这些兴趣小组都可以是音乐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歌唱比赛以及一些团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养成严守纪律的好品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才能在教授音乐课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们健康向上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