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车文化论文【优秀3篇】

时间:2019-06-04 08:34: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浅谈汽车文化论文 篇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而汽车文化作为汽车产业的一部分,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篇论文将从汽车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汽车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汽车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汽车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汽车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汽车的发明和普及之初。当时,汽车被视为一种奢侈品,只有少数富有的人才能拥有。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汽车逐渐普及到了更多的家庭。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文化也随之出现。人们开始对汽车进行改装、赛车、旅行等各种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汽车文化。

其次,汽车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汽车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例如,赛车活动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刺激和乐趣,还能提高整个社会对汽车产业的认知和关注度。其次,汽车文化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汽车文化的兴起带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汽车文化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汽车旅游、汽车改装等。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汽车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文化也在不断演变。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技术的应用,汽车文化也将出现新的变革。例如,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由和便利,也将催生出新的汽车文化形式。另外,环保意识的提高也将对汽车文化产生影响,未来的汽车文化可能会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汽车文化作为汽车产业的一部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汽车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汽车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汽车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汽车文化,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指导。

浅谈汽车文化论文 篇二

随着汽车的普及和发展,汽车文化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汽车文化不仅仅是对汽车的热爱和追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本篇论文将从汽车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汽车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汽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汽车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更是一种身份、地位和品味的象征。拥有一辆豪华车或者改装车的人往往会因此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同时,汽车文化也给人们提供了追求梦想和享受生活的机会。例如,赛车活动和汽车旅行等都能够带给人们刺激和乐趣,让人们享受到驾驶的乐趣和自由。

其次,汽车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其独特之处。汽车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对汽车的认知和使用方式上。例如,美国的汽车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化,而日本的汽车文化则更加注重技术和品质。此外,汽车文化还体现在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汽车之间的差异上。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汽车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汽车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品味。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汽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汽车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通过教育和文化的传承来实现。例如,汽车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机构可以培养出更多的汽车专业人才,为汽车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另外,汽车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产业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产业界可以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来推动汽车文化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保障汽车文化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汽车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了解汽车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汽车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汽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汽车文化,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指导。

浅谈汽车文化论文 篇三

浅谈汽车文化论文

  现在汽车越来越多,大家知道汽车文化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浅谈汽车文化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摘 要】作为新时代的人们,当代汽车是新时代毋庸置疑的产物。车在中国历史的浮沉中,在所有的历史变迁中,蜕变衍生

逐渐发展成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发展。车的变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且具备时代的个性。

  【关键词】车;中国汽车发展;欧洲汽车文化;世界汽车风格;汽车时代

  汽车,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是一种驰骋世界的交通方式,是一方历史悠久的文化,更是一类风靡全球的潮流。它来源于人们对于“打破空间、时间限制”的需求。它的出现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提升了时间的价值。汽车作为当代交通方式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于汽车的认识,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识。

  一、中国的车文化的变迁与汽车文化的发展

  虽然汽车起源于欧洲,但在中国古代车文化就已经产生并发展壮大,中国古代的车文化对于当代的汽车文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变迁中,车的变迁,可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都具有时代个性,代表着一种文化背景和品位。车的发展由简到繁、由人畜力到机械、由慢到快的沧桑巨变,在我国就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英雄好汉驰骋沙场英勇杀敌骑的是马;后来应皇上出游或战争的需要,人们发明马、牛、驴拉的两轮车,从兵马桶的出土和许多古迹壁画上也恰恰反映了这点。到了汉代,四川民间出现了“鸡公车”是用硬木制造而成,在独轮两侧安设车架,用于载人或者载物,长大约4村,由一人掌握两个车把推动前进,也可以前拉后推,车子看着小巧,却可以载重几百斤。“鸡公车”因为是独轮着地,不管平原还是山地小道都可以畅行无阻,这是一种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的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交通方式,更是人类交通史上一项重要发明。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在《三国演义》中提到 “司马懿占北原谓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这一项发明比“鸡公车”进了一大步,可以爬坡上坎。到了宋代,“鸡公车又进行了一次改革,一人掌握变成两旁扶推,前面用驴拉,这就称为“串车”。到了明代,在“串车”的基础上加上拱形的席作顶,用来拉客,被称为“双缱独轮车”。到了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增加了风帆,巧妙地利用了风力。在战争时期,将粮草运往前线,起到巨大的作用。到了20世纪初,城市里出现了双轮的人力黄包车,可以说翻开了城市客运的新篇章,通行便捷,至今仍然是城市客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颇受旅游者青睐。

  作为新时代的人类,相信没有人会拒绝时代的产物。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兴起更是带动了成千上万个子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汽车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929年5月我国第一辆汽车在沈阳问世,由张学良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而成,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这一次试验成功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为我国当代汽车行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自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工兴建,1956年7月投产,1957年7月13日我国生产出了第一辆载货用的汽车,被称为解放牌汽车。1958年5月,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自行研制设计生产了第一辆红旗牌轿车,被誉为“东方神韵”。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我认为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53中国汽车行业的诞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第一次正式建造汽车的这一阶段初步奠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第二个阶段,1978年到20世纪末。在这一阶段中国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从载重汽车到轿车等各类汽车都有了全面发展。而这一阶段也被称为是我国汽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第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在中国加入WTO,全面融入世界的汽车工业体。

  二、欧洲汽车文化的发展

  汽车作为工业文明之境,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的变迁。1600年由荷兰工程师史文发明制造,顺风时速可达30km的`世界上最早的“风力大车”。1769年法国陆军技术居诺花了6年时间制成,时速为4km世界上最早的一辆蒸汽汽车。1860年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油汽车。

  回顾欧洲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赛车的“竞赛”意识是深植在他们的文化中。欧洲作为汽车产生的先驱者,其政治文化多起源于古希腊,在政治方面 “竞争”成为整个欧洲政治体制主流;在民俗方面,赛马等竞技体育竞赛转化为风靡全球的赛车运动,并成为了欧洲汽车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发现其汽车工业的发展与赛车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赛场是检测一辆车的性能、品质和安全性极好的场所,这是当代意义上的汽车。

  三、汽车文化的发展带来的利弊

  汽车的出现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世界各国的汽车形态、功能有什么差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汽车的速度、性能等也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发生改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汽车从诞生到融入社会机体,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各个方面,凝聚并丰富着人类文化,推进着人类文明进程。汽车文化遍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成为当代文明的重要体现。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追求,汽车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会不断延伸,将越来越深入地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当然无论什么东西,什么事情,它总是有利有弊的,汽车也是一样。人类在享受汽车文明的同时,也承受着汽车社会所带来的能源、环境和安全等负面影响。汽车排放的汽车尾气无时无刻不再污染着我们呼吸的空气,汽车的噪音在一定程度上也危害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汽车行驶中发生的交通事故也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和财产。

  我认为只有建立健康和谐的汽车文化,人类才能更好地享受汽车文明,才能更快实现人车和平共处,达到“人车合一”的理想境界。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文化的逐步完善,中国的汽车强国之路将势不可挡,我们也终将走进真正的汽车时代!

  参考文献

  [1] 叶挺宁.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EB/OL].2008.

  [2] 王凤兰.当代汽车与汽车文化(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浅谈汽车文化论文【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