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篇一
标题: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搜集相关文献,分析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机制以及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提出了一些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引用文献:
1. Butler, R. W. (1980).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Canadian Geographer, 24(1), 5-12.
2. Dwyer, L., & Forsyth, P. (1997).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ourism: An application to the 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5(1), 3-22.
3. Liu, Z., & Wall, G. (2006).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A 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recent research. Tourism Management, 27(2), 370-383.
4. Ryan, C. (2003). Recreational tourism: 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5. Sharpley, R., & Telfer, D. J. (2002). Tourism and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issues.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6. Tisdell, C. A., & Wilson, C. (2001). Economic benefits of tourism outweigh costs in Australian coastal areas. Tourism Management, 22(6), 661-665.
7. Weaver, D. B., & Lawton, L. J. (2006). Tourism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8. Zhang, J., & Inbakaran, R. (2002).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tourism on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destinations.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0(6), 473-496.
9. Zhu, H., & Zhang, J. (2010).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A case study of village tourism in China.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8(3), 349-371.
10. Zhou, D., & Ap, J. (2009).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 closer look at panels. Tourism Management, 30(3), 359-368.
篇一内容:
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还可以推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破坏、文化冲击等。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当地经济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Butler提出的旅游区域演化周期理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可以分为探索期、开发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机制也有所不同。在旅游目的地的探索期和开发期,旅游业的发展主要通过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和吸引外来投资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成熟期和衰退期,旅游目的地需要通过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以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旅游业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可能导致生态破坏,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可能带来文化冲击,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和投资,提供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其次,旅游企业应该注重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后,旅游业发展还需要与当地社区和居民进行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和获益程度。
综上所述,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篇二
标题:旅游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旅游业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搜集相关文献,分析旅游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机制以及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的促进作用,提出了一些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引用文献:
1. Bramwell, B., & Lane, B. (2011). Critical research on the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4-5), 411-436.
2. Cohen, E. (1972). Toward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Social Research, 39(1), 164-182.
3. Hall, C. M. (2005). Tourism and social change in post-socialist societies.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30(3), 53-62.
4. Jamal, T., & Stronza, A. (2009). 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tourism practice in protected areas: Stakeholders, structuring and sustainability.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7(2), 169-189.
5. Lennon, J. J., & Foley, M. (2000). Dark tourism: The attraction of death and disaster. Continuum.
6. Ryan, C., & Gu, H. (2008). Tourism and social policy: The value of social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5(1), 186-205.
7. Scheyvens, R. (2002). Tourism for development: Empowering communities. Pearson Education.
8. Smith, V. L. (1989). Hosts and guests revisited: Tourism issues of the 21st century.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9. Timothy, D. J., & Boyd, S. W. (2006). Heritage tourism in the 21st century: Valued traditions and new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 1(1), 1-16.
10. Wall, G., & Mathieson, A. (2006). Tourism: Change, impacts and opportunities. Pearson Education.
篇二内容:
旅游业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社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当地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不平等等。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Cohen提出的旅游社会学理论,旅游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旅游活动不仅涉及到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涉及到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旅游,旅游者可以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制度,而目的地居民也可以通过与旅游者的互动来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和社会制度。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例如,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动,加剧社会不平等。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导致一些社会群体的边缘化,使他们失去自身文化和社会的认同感。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可能导致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和碰撞。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旅游业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利益和需求。其次,旅游目的地需要加强对旅游者的教育和引导,提高旅游者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最后,旅游业发展还需要加强与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合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和获益程度。
综上所述,旅游业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的促进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篇三
[1]廖娟.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与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中国商贸.2013(33)
[2]程岚,段渊古,殷晓彤,孟宇轩.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场所精神构建探析--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3)
[3]邵春艳.论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8)
[4]刘峘,江权,孙广懿.度假型矿山公园的规划设计探索--北京市房山区四马台矿山公园规划实践[J].规划师.2014(05)
[5]董娜.开滦矿业文化旅游品牌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12(12)
[6]黎启国,郑伯红.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工业建筑.2014(04)
[7]郑群明,夏赞才,罗文斌,刘媛媛.世界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湖南崀山为例[J].旅游科学.2014(01)
[8]涂海丽,黄国华.对江西矿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考[J].老区建设.2014(04)
[9]邓祖涛,毛焱,梁bin.居民参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湖北省新店镇的调查数据[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1)
[10]许子伯.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项目的监理工作要点[J].煤炭工程.2011(S2)
[11]李海娥.旅游地居民:不可忽视的目的地营销力量[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12]曾启鸿,袁书琪.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地方依恋差异研究--以鼓浪屿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13]许振晓,张捷,GeoffreyWall,曹靖,张宏磊.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9(06)
[14]李淼焱,张静.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8)
[15]卢松,杨兴柱,唐文跃.城市居民对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芜湖市方特欢乐世界为例[J].旅游学刊.2011(08)
[16]马强,段渊古,王min.海州矿国家矿山公园主题广场景观设计浅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15)
[17]陈亚颦,徐丽娇.西双版纳傣族社区居民地方感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18]梁登,李明路,夏柏如,李海学,高永坡.矿业遗迹分类体系的建立[J].现代矿业.2013(12)
[19]唐玲萍.民族旅游村寨居民的地方感培育[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0]保继刚,杨昀.旅游商业化背景下本地居民地方依恋的变迁研究--基于阳朔西街的案例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1]李德万,杨乐,华建民,马传亮,廖云平.重庆江合煤矿国家矿山公园矿业遗迹特征及建园意义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9)
[22]张俊玲,任昭.国家矿山公园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探析--以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
[23]涂海丽,黄国华.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及开发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篇四
[1]赵登华. 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年05月28日.
[2]谌强. 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挥春风化雨独特作用[N],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9日.
[3]钱春弦.“新农村”将为中国旅游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动力[N],新华日报,2006年01月04日.
[4]孔晓宁. 乡村旅游:把财富送给农民[N],xx日报海外版,2006年07月20日.
[5]张国胜. 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年第7期.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篇五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
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
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
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
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
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
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
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篇六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6] 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 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 旅游论坛. 2010(03)
[17] 陈才,李兆元,刘心怡. 大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 旅游论坛. 2010(03)
[18] 吴志军,田逢军. 城市滨水旅游意象及其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武汉、上海滨水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0(06)
[19] 张海燕,王忠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