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理学的论文(精简3篇)

时间:2012-06-09 06:38: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写心理学的论文 篇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具备稳定、积极的状态,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并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还对社会和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首先,心理健康对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幸福感具有直接影响。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与许多身体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紊乱等密切相关。心理健康问题还会导致个体情绪低落、焦虑和压力感增加,进而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其次,心理健康对社会和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个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和社交能力,导致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进而影响社会和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相反,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增强个体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个体的遗传基因、生活环境、社会支持等。首先,遗传基因对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一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其次,个体的生活环境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例如,经济困难、家庭冲突、工作压力等不良生活环境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最后,社会支持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缓解个体的压力感和孤独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具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对社会和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调节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写心理学的论文 篇二:心理咨询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应用领域,通过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本文将探讨心理咨询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首先,心理咨询有助于个体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个体可以倾诉内心的困惑和痛苦,与咨询师进行深入交流,通过倾听和引导,个体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需求和价值观。这种认识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能力,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其次,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帮助个体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提供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方面的建议和指导。个体通过咨询过程中的自我探索和思考,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增强应对能力,提高心理弹性,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最后,心理咨询提供了一个安全、保密的环境,个体可以在这里表达真实的情感和内心痛苦。在咨询过程中,个体可以放下社会角色和期望,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安全的环境能够减轻个体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促进情感的释放和消化,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心理咨询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解决心理问题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提供安全的环境,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心理咨询,提高公众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接受度,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写心理学的论文 篇三

写关于心理学的论文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心理学的论文,欢迎查看!

  心理学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明确了人类教育的目的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推崇群体思维的心理学家在结合了社会进化思想和心理学原则后,正式提出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人类是进化的结果,人类的认知通过不断演化来应对特殊环境。该假设为解释人类的特有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想,那就是自然选择不仅会产生新物种,还会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塑造,促使人类发展出一系列特殊活动。这一系列非自然的活动在人类基因和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产生,是相较其他物种而言人类所独有的,如教育、语言、面部识别都属于人类特有的现象与活动。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这些活动具有实在的适应性价值,但也可能带来负面作用,如计算机的发展就导致学生出现网络成瘾问题。今天的学生必须通过接受现代教育以获得社会生存所需的技能,以及与他人交往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尤其要懂得使用计算机,学会管理财务或是拥有公开演说的能力。教育这一人类探索真实世界的独特形式,不过占据了物种进化史的短暂光阴,却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一种非自然行为,教育是人类进化的适应性结果,也是人类独有的生存策略之一。

  这一生存策略可以提高个体竞争力,协调个体发展与种系进化的关系,并确保人类对有效生态资源的控制权。在进化心理学的启发下,教育者应持有种系发展的视角,将传授学术知识作为教育的责任,并对学生进行基因、环境、个体发展等多因素的综合考量。虽然进化心理学肯定了教育是一种竞争策略,可以帮助人类获得更多生态资源控制权,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该帮助人类控制客体或是破坏自然,因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竞争关系将限制人类自身的进化。事实上,进化思想推崇的教育与当下主流的共生式教育的范式是契合的。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人类教育经历了由原生态式教育,经由竞生式走向共生式教育范式演化的复杂历程,这一历程将生发出主体———客体———主体互动共生的复合性整体结构,形成该结构,是进化思想下人类教育的根本目的。进化主义认为,人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的进化。就具体内容而言,教育应该了解人类在各种社会、制度、文化中所共通的学习方式,关注如何通过教育令人类成熟、适应,以演进的视角看待学生、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命题,令人类最终形成一种合乎进化规律的教育观。

  二、丰富了教育研究的内容

  进化教育心理学被认为是研究现代社会中的初级技能以及由此产生的推理偏差、归因偏差、次级技能等对象之间关系的学科。在进化教育心理学中,智力可以进化,人类具有通过学习获得重要生存能力以及更好生活的内在动机。为了进一步明确人类知识的进化意义,进化教育心理学构建了初级技能、认知策略与次级技能的关系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人类在相比其他物种更长的儿童期,通过生活圈的游戏和互动,获得有关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的初级技能。初级技能受人类认知策略的影响,难免出现推理偏差和归因偏差。相对初级技能,次级技能(如阅读、写作)可以让人类生存得更好,但必须建立在初级技能之上并受到初级技能的限制。

  现代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学术知识,同时通过培养学生概念性能力和程序性能力以矫正民俗知识中的推理、归因偏差,最终缩小初级技能和次级技能之间的距离,令学生更好的生存。2002年,进化发展心理学的概念被提出。其关注个体幼年的自然选择;婴儿期和儿童期的适应(包括延缓适应和个体发育适应);延长的童年期对人类学习社会交往的意义(社会脑假说);基因和环境对发展的功能及其三者的交互关系(进化概率认知机制理论);早期可塑性及对环境的敏感性(条件性适应)。

  相比进化教育心理学,进化发展心理学更加关注教育随个体年龄增长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比如进化发展心理学会借鉴进化教育心理学关于初级、次级技能的讨论,强调现代教育应避免儿童的过早学习,而不是关注初级、次级技能之间的关系。进化教育心理学、进化发展心理学的提出,拓宽了教育的研究范围并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在两者共同构成的领域中,研究者正致力于使用进化思想解释人类独有的学习与教育行为,并希望运用进化思想促进人类发展,尤其是改善教育环境。由于进化理论在生物学中的广泛应用,进化心理学借鉴了一些自然科学方法并将其与教育研究相结合,如形态学、神经科学、跨种系比较等。

  形态学假设认为,个体正常的生态对称会受到发育噪音的干扰,通过测量形体的对称性(如左、右手指比率)可以解释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在现有研究中,生态指标已经被应用于预测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包括智力和社会优势、组织领导特质。神经科学运用基因标定方法以及脑科学研究大脑发育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部分进化教育心理学研究者已经运用该方法讨论数学障碍和低学业成就问题。跨种系比较的方法较多应用于国家教育水平的研究中,如一些研究者运用该方法测量国家智力与生殖策略的关系,提出练习效应是发达国家民众智力更高的原因。教育学研究方法的丰富伴随着方法论的成熟,教育研究者意识到基因、环境、个人经验对教育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种更为完整的研究体系。

  三、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启示

  对象的差异性是教学必须面对的客观实在。生物多样性对物种进化有积极意义,因此实现个体在基因、环境、经验等方面的绝对平等是不可能的。当代教育改革试图建立标准化的教育与测试,这一决策的假设是,教育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基于测试分数的学业成绩是学生努力的内在动机。事实上,教育似乎更适用于中上层阶级的文化话语,比如学校希望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以获得更高的薪水。在教育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比关注平等更有意义。学校应首先弥补学生在民俗知识上存在的偏差,促进学生在民俗知识上的全面发展。在确保所有学生平等拥有学习知识、获得成功机会的同时,允许学生存在学术能力的差异性。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生产具有相同规格的机器人,而是培养活生生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教育活动获得足够的生存技能,寻找个体独特性以追求自身价值并提高社会竞争力。除了个体差异,教育也必须承认性别差异和种族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别差异源自男女在繁衍中的不同地位,种族差异则是由生态环境、环境迁徙适应、生殖策略甚至练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不应成为教育的阻碍,而是教育结果多样性的必要基础,更是教育作为一种生存策略的功能体现。

  相比家庭和社会,学校对个体生存负有更多的教育责任。家庭、社会和学校组成的教育环境对个体后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三者同等重要、相互影响,但在教育中的分工有所不同。家庭和社会提供人类形成民俗知识的环境,人类学习民俗知识具有先天的内在动机,学校则是提供个体学习学术能力的场所,人类学习学术知识是出于社会生存的被动选择,这是为什么儿童在学校里会出现厌学现象的原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提供人类生存所具备的复杂背景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因此,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学校成就同样具有解释效力,这与父母投资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的观点相近。学校教育的任务是纠正民俗知识中可能存在的偏差,传授学术知识以及知识中潜在的社会规则,最终帮助个体进入更高的社会阶级。

  就人类的生存而言,学校教育应比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负有更大的责任,因为学校教育复制社会结构,提供个体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的机会,这决定个体最终获得生态资源的多寡。与此同时,学业成绩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应该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测量学生社会竞争力提高程度的相关指标。

  教育决策应尊重学生的遗传性和可塑性。进化思想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很多新的解释,如在对男性青少年危害行为的内在动机进行评价时,非进化论者可能判定该行为是一种异常行为,而进化论者则认为是一种情有可原的行为,因为冒险的男青年更易成功并获得更多吸引配偶和繁殖的机会。注意缺陷多动症在现代教育中被认为是一种行为问题,但在进化的视角下却是一种有益行为,因为人类祖先想要在物种丰富的原始社会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保持自身活力。

  如果用进化思想来解释人类少年期延长的问题,就会发现少年期的延长有利于教育投入,便于人类学习复杂的文化技能,以及在复杂社会群体中生存下来的技能,其意义不仅仅是人类生理发育的需要。由于遵循了人的生物性和学习的遗传性,进化解释虽然与主流观点大相径庭但也显得非常合理,这提醒教育决策者在对个体行为进行判断时需要更为慎重。首先,关注儿童入学年龄的设定,入学年龄应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从同伴游戏中获得最初的民俗知识,提前教学不一定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也可能会阻碍专业教育的发展。其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在尊重学生天性和减少不良行为上的作用,不能忽视脑损伤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的学习障碍。最后,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学校应尝试可能多的提供选择性课程以保证进化的多样性,尤其要满足儿童获取知识的可塑性。随着认知的深入,个体适应新环境以及掌握新信息的能力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基础课程的设置显得非常重要。

  在过去的十年里,进化心理学的发展扩展了教育研究的领域,并为教育实践带来启示。这鼓励教育研究者应立足人类的发展,采用贴近原生态的方法探讨教育的根本性意义。虽然教育工作者可以从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中汲取很多营养,但应避免进化思想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基于进化心理学发展及其主要精神和现实意义,教育工作者需要意识到进化思想是经验性的产物,不能陷入对进化思想的盲目崇拜;教育活动不能因推崇自然选择的作用而忽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更不能将培养自然人作为目标;还应坚持关注学生个体,兼容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视角,避免掉进优胜劣汰的功利主义陷阱。就现阶段而言,进化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教育研究中,想要将其应用到教育实践中,还需要通过很长一段的人类历史的检验。

  心理学对挫折教育的启示

  一、习得无助感与挫折商

  (一)习得无助感挫折感即个体在实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时,由于受到某种阻碍,使其目标无法实现或需要无法得以满足时,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体验。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生活经验较为缺乏,面对挫折可能会引出各种心理困惑或者障碍,进而产生消极情绪体验。

  美国心理学大师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博士通过实验表明,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的受到挫折,便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悲愤自怜的情绪状态。这是由于心理应激的失控,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自信心的降低而造成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被叫做习得无助感,简称无助感。在失助的心理状态下,人们往往出现自暴自弃的情绪。无助感产生后,个体会有三方面的表现:①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②认知出现障碍。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本应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③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丧,陷入抑郁状态。

  (二)挫折商挫折商(或逆境商,AQ)是指用以衡量人们将不利局面转化为有利条件的能力。加拿大专家保罗·斯托茨博士首次提出挫折商的概念。他出版的《挫折商:将障碍变成机会》和《工作中的挫折商》两本书成为人们探讨克服无助心理状态,提升挫折商,走向成功的重要著作。心理学家霍华·嘉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丹尼尔·戈尔曼教授指出: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和挫折商。在智商(IQ)和情商(EQ)都跟别人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高AQ可以帮助产生一流的成绩、生产力、创造力,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活力和愉快上进的心情。高AQ是可以培养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众所周知的美国著名的聋哑作家海伦·凯勒就是一个因拥有高AQ而成功的典范。大学生在入学之前,主要受到的是智商教育的训练,远不能满足他们应对新环境的需要。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需要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予以正确引导。

  二、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

  美国MartinSeligman教授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其研究领域

包括积极的、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如对过去的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现在的知足和快乐,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心理学提倡以积极的视角来解读正常人的心理,发挥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使个体的潜力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帮助个体习得掌握美好生活的方法。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高职学生挫折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主要应用是进行积极预防,就是希望发挥人性中的优点,培养积极的人格力量,掌握抵抗挫折的办法,使他们能够主动克服困难,提高生活的质量水平。

  三、挫折教育

  挫折应对在国内表现为挫折教育,即有意识地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萨托拉斯提出的精神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能够经受生活的挫折。挫折教育的本质或最终目的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失败,提高他们的挫折阈限,提高心理抗击打能力。挫折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不同的挫折问题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改变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和调节周围环境的素质能力。

  高职院校大学生挫折教育是一项综合素质教育,需要高职院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主体齐抓共管,通力合作,才会有较好的教育效果。目前,挫折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如有些人认为目标设置得越高越好。“强管理、严要求”,这种做法违背了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容易使学生产生受挫、失望、无助和沮丧的心理。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以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为基础,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设计挫折教育目标,把握挫折的适度性,才能事半功倍。

  四、挫折教育策略

  开展挫折教育,要求教育者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地采用一些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客观地认识挫折、积极面对挫折,从而保持健康的挫折心理,并固化为良好的挫折心理素质和习惯。

  (一)发展积极归因

  研究发现具有成功倾向的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原因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于自己努力不够。具有失败倾向的学生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将成功归因于偶然的因素。因此,开展积极和合理的归因是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在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归因时,注意以下要点。①明确目的与价值。目的越明确、价值估计越大,越有自我效能感;②通过自我激励、长辈朋友的肯定能增强自我效能感;③任务难度适中或稍低,让学习障碍者体验到成功;④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从而获得主观上的满足,增强自我效能感。优化行为训练。

  在原因、认知问题解决后,应从行为方式上去解决问题。①系统脱敏训练。通过导入式或自我想象的方式去想象学习的难处,这样多次的反复后,会降低学习的紧张程度,不自觉地就进入学习状态了;②观察学习。提供可模仿的录像和老师、同学的榜样示范来增强学习行为的反应正确率;③强化法。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观点,学生的任何行为都可通过一定的强化物来塑造。在教学中,可用奖励、鼓励等激励方法。

  (二)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

  挫折承受力是后天习得的。能承受挫折的打击,保持自身心理平衡与个性完整,这是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明显标志。通过培训使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严重挫折的学生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能处理好挫折导致的直接的消极结果,提高其心理韧性。

  ①挫折认知敏感性和乐观性的培养。能敏感觉知自身可能受到的挫折,有利于个体把握自身处境,以便于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②积极自我观念的培养。较高的自我能力觉知可以提高大学生们社会交往的自信程度和主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较高自我能力觉知的人倾向于积极的归因;③“读人”能力的培养。当人们面临挫折之时,需要调用自身及社会支持资源以进行应对。培养大学生把握他人的个性等心理品质及人际关系的能力,可提高其寻求社会支持的主动性与有效性,为防预因挫折而导致心理问题提供保障。

  (三)提升学生较高期望值

  以教师的期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的期待又称为教室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会带来被期待对象的戏剧性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个性特征和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期待,会在教师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其次,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暗含的期待,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坚持按自己的期待去影响学生,学生会逐步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受到教师高期待的学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期待是学生积极努力上进的催化剂。在进行学习技能训练时,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期望值,高度重视学生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这一重要心理特征,保护学生的上进心与自尊心。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尊和自强是完整人格的优良品质。这一需要的满足就可以使他们产生自信的感觉,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用处,就会因自信而自治、自强、自立。

  (四)培养学生的积极认知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基本能力的实际差异,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会不断增大,所以很难坚持学习,导致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的产生。因此,有必要加强认知训练。加强情感和意志教育,将知、情、意、行四者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忍耐挫折的教育。“知”,即晓之以理,是指进行思想认识教育。这是学生形成正确应对外界变化的心理内化过程,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在思想上认识到挫折忍受力的重要性。“行”,即导之以行,是指让学生实际运用所学到的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技巧去克服挫折,获得进步和成功。“意”,即达之以意,是指培养并提高克服困难和挫折时的顽强不懈的意志力。“情”,即动之以情。在学生取得进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情感上体会到正视困难、克服挫折、战胜自我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开展合作学习

  随着年龄的增长,努力的“价值”逐渐贬值,能力逐渐被看作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关键。因此,为了使自我在失败或成功的情境下都能进行积极而合理的归因,具有持续的学习动力,学生还要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发掘潜力,获得发展的基础。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共同发展大有裨益。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不会受到挫伤,自尊心也不会受到伤害。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在优秀学生的帮助下坚持完成作业,逐步弥补知识的缺陷,而且有机会模仿并掌握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逐渐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而且,合作学习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共同提高,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六)加强网络活动的引导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满堂灌式的课堂“正面”教育抵御不了课外通过网络媒体传来的各种负面资讯的浸润,校内外社会环境的对比、学校灌输内容与现实截然的反差对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和挫折教育是极其不利的。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分析其原因有:①自我价值体现的需要;②情绪宣泄的需要;③情感表达的需要;④娱乐心理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尽量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教育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的时间、积极参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发展咨询为主,通过网络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引导学生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写心理学的论文(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