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毕业论文(推荐3篇)

时间:2018-09-02 01:36: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生物毕业论文 篇一

标题: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供应下的植物进行观察和实验,我们发现生长素对植物的根系生长、茎长、叶片形态和开花时间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适量的生长素供应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而过高或过低的浓度则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或异常。此外,我们还研究了生长素在植物中的运输和信号传导机制,以期更好地理解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植物生长素,生长发育,根系生长,茎长,叶片形态,开花时间,运输,信号传导

1. 引言

植物生长素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过去的研究已经表明,生长素在植物的根系生长、茎长、叶片形态和开花时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具体影响机制仍然存在许多未知之处。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生长素在植物中的运输和信号传导机制。

2. 实验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拟南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供应下培养拟南芥植株,观察和测量其根系生长、茎长、叶片形态和开花时间等指标。同时,我们还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生长素在植物中的运输和信号传导机制。

3.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适量的生长素供应可以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茎长和叶片形态的正常发育。在生长素浓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植物生长受到抑制或发生异常。此外,生长素还对植物的开花时间有一定的影响,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提前或延迟植物的开花时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生长素在植物中通过运输和信号传导机制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具体机制可能涉及生长素的合成、运输蛋白的调控以及生长素的受体与信号转导途径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适量的生长素供应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而过高或过低的浓度则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或异常。此外,我们还初步探索了生长素在植物中的运输和信号传导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生长素的调控作用提供了基础。本研究的结果对于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以及开发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生物毕业论文 篇二

标题:环境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环境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和物种分布格局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pH值等可以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条件,从而影响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组成。此外,我们还研究了环境因素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期更好地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环境因素,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物种分布格局,温度,湿度,光照,土壤pH值,相互作用机制

1.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变化的加剧,环境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不同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探究环境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环境因素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不同环境下的生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分析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和物种分布格局等指标,揭示环境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我们还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环境因素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3. 结果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环境下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和物种分布格局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pH值等可以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条件,从而影响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组成。例如,高温和干旱条件下,生物多样性往往较低,而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物多样性较高。此外,我们还发现环境因素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机制,即环境因素的变化可以影响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的改变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环境因素。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不同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揭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环境因素可以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条件,从而影响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和物种分布格局。此外,环境因素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机制,即环境因素的变化可以影响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的改变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环境因素。本研究的结果对于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调控机制,以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生物毕业论文 篇三

生物毕业论文范文

  期内降低被害虫害的风险;二是降低害虫使作物抗虫性丧失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害虫对具有不同抗虫机制的品种更趋向产生简单的“回避策略,而不是使作物的抗虫性受到破坏。不同作物间杂交产生的更为广泛的抗性,可有效阻止某种适应了一种作物的害虫转移到另一种作物上去继续危害,这一点在考虑间作作物系统中植物的组成时尤为重要。这些考虑对单食性和寡食性害虫具有较大作用,但对多食性害虫则有困难。对食性较广的害虫来说,生物 多样性的环境可使这类昆虫获得更高的遗传变异性,以致它们能够迅速产生对防治措施的适应。这种快速适应机制已在两种作物的间作系统中得到证实,体现在害虫寄主范围的改变、对寄主搜寻行为的改变以及迁出行为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害虫在简单环境和复杂环境中的进化机制是不一样的,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

  5 生物多样性在控制害虫中的作用、地位及前景

  生物多样性对害虫种群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害虫综合防治中应作为预防性手段,并且须在害虫明显出现之前全面实施。在传统多样性作物系统中,可明显增加对害虫的自然调控作用并且可避免遭受灾难性损失,亦可降低害虫常年产生的投模与数量。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将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与作物轮作、诱虫作物的栽植及田园清洁等措拖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区域性防治害虫工作的一个部分。采用问作或覆盖作物等方法来替代农药的使用,可大大降低个体农户的生产成本。对那些不能负担农药成本的农户来说,选择多样性作物种植可能是代替使用农药的最有效的手段。在一个地区,如果得到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广泛使用作物多样性栽植策略,便可大大降低对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依赖。

  在集约化农业生产地区,作物的多样化较易获得:因为增加了的田地复杂性,对人工操作不是问题。但在大规模范围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害虫还存在着种种困难,因为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如以上所说的 18 植食性害虫在多样性作物系统中反而会增加种群。现在的研究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探讨产生这些 “例外”的原因 虽然大多数试验表明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增加生物多样性,对保护生态环境、增加作物产量、保持水土以及防治病虫害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潜在的意义,但如果生物多样性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就会有很大程度上造成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应用的怀疑,从而影响到对此领域的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 林万华 ,李宗展 ,陈振鹏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6,24(2):86— 88.

  [2 ] 朴美花 ,陈学新 ,何俊华 .动物分类学报 ,2002,27(4):672 ~676.

  [3 ] 田英芳 ,黄刚,郑哲民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9,27(4):82—84.

  [4] 印红,刘晓丽 ,王彦芳等 .河北 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22(1):8O一82.

  [5] 张迎春,郑哲民,安书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7(1):92~94.

  [

6] 杨子祥 ,陈晓鸣 ,冯 颖等 昆虫知识 ,2006,43(6):880~ 884

生物毕业论文(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