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顶层设计方案确定【经典3篇】

时间:2015-06-04 05:31: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养老顶层设计方案确定 篇一

养老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决定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养老顶层设计方案。

养老顶层设计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医疗保障、居住环境、社会参与等。首先,养老顶层设计方案应该确保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得到充分保障。这包括建立健全的退休制度,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养老金和其他福利待遇。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农村和城市低收入老年人的补贴力度,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其次,养老顶层设计方案应该注重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这包括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报销比例,加大对老年人慢性病的管理和治疗支持,推广老年人健康体检等措施。

此外,养老顶层设计方案还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老年人住房改造和建设的投入,提供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同时,加强老年人住房维修和安全管理,确保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安全和舒适。

最后,养老顶层设计方案还应该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社交网络和生活乐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老年人活动中心、举办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总之,养老顶层设计方案的确定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才能够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我国的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环境。

养老顶层设计方案确定 篇二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养老制度的顶层设计方案已经确定,这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福利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养老顶层设计方案的确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要解决老年人的经济问题。目前,我国的养老金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养老金发放不及时、金额不够等。因此,养老顶层设计方案应该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稳定的养老金,同时加大对低收入老人的救助力度,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其次,养老顶层设计方案还应该注重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政府应该加大对老年人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报销比例,同时加大对老年人慢性病的管理和治疗支持,提供更多的健康检查和预防服务。

此外,养老顶层设计方案还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政府应该加大对老年人住房改造和建设的投入,提供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同时,加强老年人住房维修和安全管理,确保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安全和舒适。

最后,养老顶层设计方案还应该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社交网络和生活乐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老年人活动中心、举办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综上所述,养老顶层设计方案的确定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福利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该加大对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医疗保障、居住环境改善和社会参与度提高的支持力度,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环境。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养老顶层设计方案确定 篇三

2017养老顶层设计方案确定

  制度改革比单纯找钱更长远

  记者: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一直都备受关注,2015年,个人账户的累计记账额已经高达4.7万亿元,下一步个人账户的改革应该何去何从?

  郑秉文:2015年个人账户的累计记账额已经高达4.7万亿元,其中,实实在在积累的资金还不到3300亿元,空账高达4.4万亿元。

  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截至2015年底,全国所有做实个人账户的省份累计结余为3274亿元,比2014年底减少了1727亿元,降幅为34.53%。这是2001年做实个人账户试点以来的首次下降。

  我认为,向名义账户转型和扩大个人账户比例是一个事情的两个侧面,是缺一不可的:只有转型,才能扩大账户;只有扩大账户,制度才能增加激励性,费基才能做实。

  所以,仅仅向名义账户制转型,而没有扩大账户比例,那就浪费了制度红利。改革要接地气!改革方案要听取民意。我这里再次强调,所谓扩大个人账户比例,是指从企业单位的缴费20%那里划出一大部分给个人账户,个人缴费比例并不提高,反而可以下降,个人的负担降低了,但获得实惠多了。

  记者:您最近表示制度改革比单纯找钱的作用更长远。您认为当前还应该尽快推进哪些制度改革?

  郑秉文:我认为,我国这么高的费率都很难降下来,肯定不是因为缺钱,所以不用四处找钱,缺的是制度的结构性改革,是制度的管理出了问题,问题在内部,不在外部,所以在外部找钱就必然忽略了内部的制度改革,这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延伸阅读:养老保险改革顶层设计的关键问题

  养老保险重新进行顶层设计的说法已提出数年,改革进展是否顺利?不少学者认为,今年是养老保险改革至关重要的一年,养老保险综合改革方案即民间所言的“顶层设计”也将在今年出台。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要 “稳步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虽然并没有做详尽的解释,但也释放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信号。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老龄化过程。然而,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却存在结构性的不平衡,包括政府、企业及个人间的养老责任划分亟待理顺;企业年金的覆盖率仍然较低;养老金的市场化投资运营体系尚待完善等等。这些都给负荷沉重的中国养老金体系,施加了重重挑战。

  养老保险综合改革方案呼之欲出,但对于改革的细节,如养老金全国统筹,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何去何从,养老金入市方案,延迟退休方案,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等等,仍然存在争议,未来走向都备受关注。在中国,小到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大到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一直不够清晰。这也是社保问题层出不穷,以及制度的公平与效率备受争议的源头。

  养老保险综合改革将走向何处?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又会有何变化?“老有所养”对养老服务业提出何种要求?就此,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养老金全国统筹从设立中央调剂金制度起步

  记者:近来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讨一直不断,今年社保领域会有什么大动作吗?养老保险综合改革方案是否有望出台?

  郑功成:今年是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至关重要的一年,养老保险综合改革方案今年是一定要出台的。该方案牵涉到制度的再定位和再完善。一旦它通过了,实施了,大家就可以理解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到底是个什么制度。

  记者: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从制度上来说非常重要,它涉及了央地财权事权的划分与平衡。对此,此前学界有声音称去年年底有望出台方案,但实际上,目前其统筹水平不少还停留在地级,甚至县级。这一方面的改革,目前存在怎样的困难?

  郑功成:全国统筹的理想目标是一步到位,那样才能真正将沦为地方利益的制度安排恢复为国家利益与全民利益,才能真正解决好制度的公平问题。十年前,我们提出应当尽快实现全国统筹时,地方利益还没有“尾大不掉”,现在则成了一个重大问题。一方面,有结余的省份基金越来越多,缴费率还偏低,

变成了地区的一个重大利益;而另一方面,以东北地区为例,基金收不抵支的规模越来越大,依靠本省力量完全无法解决。现在若要一步到位地实现养老金全国统筹,就意味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多年来享有的偏低法定劳动成本优势将会丧失,而东北地区的负担则可以持续减轻了,这完全符合养老保险制度公正与全国范围内的法定劳动成本应当一致的要求,但因失衡的格局已经积久成为相对固化的地方利益,一步到位实现全国统筹难度就很大。

  记者: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目前改革的进展如何?

  郑功成:现在有一个比较调和、妥协的方案,即中央建立调剂金制度,各省都按照一定比例,把养老保险费上缴一部分给中央建立调剂金,再根据各省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进行分配。调剂金的比例会越来越大,随着时间推进,最后变成全国统筹的安排。

  以前我反对调剂金制度,因为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筹。那现在为什么赞成呢?因为与其追求现在无法一步到位的目标,还不如支持尽快启动向目标迈进的步伐。这个调剂金制度的建立,应当是全国统筹终于起步了。它发出的明确信号是,基本养老金制度是国家制度、国家利益,不是地方制度、地区利益,更不应当是损害地区公平竞争和影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它要创造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养老保险制度公平与法定劳动成本公平的社会环境与市场竞争环境,它需要尽快回归到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与竞争公平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记者:2015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落地。此后到2016年底,人社部正式启动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实施工作。官方通报,首批与社保基金理事会签约的有七个省,资金规模达到了3600亿,资金划拨也在陆续到位中。目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状况如何存在哪些困难?

  郑功成:全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已近4万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的战略储备基金约2万亿元,基金结余越来越多,必须要跟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否则将是一个巨大的浪费。目前投资不太顺当,进展不大,还是和制度没有统一密切相关。养老保险基金很多还停留在县、市级的统筹层面,所有权分散在地方,很难统一归集调度,要进行有效投资就存在诸多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有过教训,让地方自己去投资,有时候投出去收不回来了,最后就要破产。

  除了制度的变革,即要走向全国统筹,把基金归集到省一级以外,金融环境也需要改善。如果金融市场是个投机市场,这笔巨大的资金进去后,所扮演的角色就可能难以把握,就需要认真掂量了。随着基金积累越来越多,特别需要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我认为,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社会保险基金跟私人基金应该不一样,社保基金在资本市场不能低进高抛,不能兴风作浪,而是应该扮演长期的战略投资者,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角色,这不仅是这笔公共资金的责任,也是为了稳定长期的战略投资回报,因为这笔基金是国家的、全民的长期利益所在。

  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如何完善

  记者: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是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三个层次构成的。然而,第二层次养老金的发展尚很落后,第三层次也尚未建立。要如何通过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来确保基本养老金的公平可持续?

  郑功成:养老保险制度一定要多层次化,法定养老保险构成第一层次,其不可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全部期望,还需要作为第二层次的企业或职业年金紧密配合,而处在第三层次的商业人寿保险亦应当得到发展。假定三个层次相加是百分之百的替代率,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就宜控制在40%左右,它能保证退休老人在任何时候的基本生活来源。然后,第二层次有20%-30%左右的替代率,前两者加起来为70%左右了,晚年生活应该是有质量的。如果政策再鼓励其参加商业寿险,老年生活将不会因为退出劳动岗位而受到任何影响。因此,养老保险制度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做好多层次化的顶层设计,在设计中对各个层次进行准确定位并明确不同的政策,否则,按照目前这种状况,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上,这个制度是要压垮的,其他层次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记者:目前,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的是“统账结合”模式,包括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但由于养老制度转轨中未充分缴费的成本没有补偿,很多地方用个人账户的钱弥补转轨成本,造成了个人账户的“空账”。对此,目前业内存在做实个人账户,和采取名义账户的不同意见。做小做实个人账户改革的未来走向目前是否有明确的规划?个人账户的确认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决策,在养老保险综合改革方案中,这一方面的改革会有何种进展?

  郑功成:对当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问题现在有两点分歧。

  第一个问题是到底是做大还是做小?我认为理想的方案是完全取消这一层次的个人账户,如果基于制度惯性、减少震荡也可以暂时维持现状,但绝对不能再形扩大。因为基本养老保险的全部功能是要给人们一个稳定的安全预期,这种预期只能建立在互助共济的基础之上,如果把基本养老保险都变成个人账户的话,短期不见其利,长期必会祸害无穷。可以降低第一层次的替代率,因为第二、第三层次都是个人账户,第一层次给的“定心丸”恰恰不是个人账户,而是互助共济。这应该是社保学界绝大多数人的一个基本共识,是遵循这一制度客观规律与基本常识的共识。

  第二个问题是在保留个人账户的条件下,要不要做实。当初实行个人账户制度时,是基于做实的考虑,即自己为自己未来的养老能够预存一笔资金。但实践证明这条路走不通。如果说一代人,既要支付上一代人的养老金,又要“真金白银”为自己节约出养老金,那是一种双重负担,不仅对这一代人不公平,在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我一直认为这一制度的创始国—德国经验最值得借鉴,其现收现付制就是最理想的方案,因此,我认为不要再做实个人账户了,我们只需要把战略储备基金做好,到支付高峰的时候,可以适当弥补就行了。

  立足社区尽可能帮助老年人居家养老

  记者: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是否也意味着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的进一步完善?

  郑功成:养老保险综合改革方案只是养老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针对老龄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还希望拿出能够真正解决好“老有所养”的顶层方案,它至少应当同时包括养老金制度与养老服务业。

  记者:截至2015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22亿人,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16%。老龄化日益严重。您也提到“老有所养”需要顶层设计,光有养老金不行,还需要养老服务。近年来,养老服务业市场放开讯息不断。目前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郑功成:对于养老服务业来说,现在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供给总量不足。面对以亿计的老年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规模仍然没有跟上。尽管十二五期间在快速发展,但现在总量依然十分有限,养老机构的床位包括社区的床位加起来才600多万张。 为增加总量,政府还应当加大投入力度,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调动市场资源。为此,前年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专门的修订。增加了经营性即营利性养老机构,即允许民间资本进来也有一些收益。

  第二是供给结构存在问题。调查表明,在现有的600多万张床位中,接近一半处于闲置状况,这意味着目前对养老机构的投资至少是低效的,相当一部分是无效的。因此,养老服务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困扰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大矛盾。“十三五”期间,国家已经调整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政策取向。现在主导立足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把机构养老从过去的作依托,甚至支撑,回归到了“补充”。

  记者:下一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还需要如何完善?有哪些政策需要细化?

  郑功成:各类调查显示,我国的老人更愿意在家里养老。发展养老服务一定要尊重老年人的意愿,要立足社区尽可能地帮助老年人在家中养老。此外,在宏观政策取向上,一定要将政府的公共资源和市场资源、社会资源有机协同和整合。下一步,就是在具体的地方政策实施上,也要服从这些宏观政策取向。

养老顶层设计方案确定【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