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优选3篇)

时间:2017-05-03 02:44: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 篇一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这句话源自英国诗人艾略特(T.S.Eliot)的著名诗作《荒原》(The Waste Land)。四月在这首诗中被描绘成了一个充满痛苦和荒凉的月份,象征着人们心灵的干涸和世界的无望。四月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季节,它既带来了春天的希望和繁荣,也带来了毁灭和死亡的阴影。

首先,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因为它是春天的开始。在四月,大地苏醒,万物复苏。春天是生命的象征,而四月则是春天的开始,标志着一切新生事物的孕育和成长。然而,在这个看似美好的时刻,我们也经历着最为残酷的变化。万物从冬眠中苏醒,生命力强大的植物开始抽芽,鲜花盛开,但同时也有许多生物经受着痛苦和挣扎。春天的骤变让一些生物无法适应,它们可能会在寒冷的夜晚中死去,或者被猛烈的春雨冲走。四月的残忍在于它的无情,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期待而停止带来痛苦和损失。

其次,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因为它是希望与失望的交织。四月带来了温暖的阳光和明媚的天空,让人们感到充满希望和憧憬。然而,正是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刻,我们也经历着最深的失望。四月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季节,天气时而晴朗,时而阴沉,让人们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有时候,我们期待的春天阳光被乌云遮挡,希望被无情地打破。四月的残忍在于它让人们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摇摆不定,无法把握未来的方向。

最后,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因为它是时间的无情推移。四月意味着一年的四分之一已经过去,离年末只有八个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生活的变化和挑战。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感到无助和焦虑,觉得自己无法抓住生活的脉搏。四月的残忍在于它提醒我们,时间是无情的,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总而言之,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因为它带来了变化和挑战,希望和失望的交织,以及时间的无情推移。面对四月的残酷,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和坚韧,同时也要保持希望和乐观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度过这个残酷的月份,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 篇二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这句话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人类社会的角度来探讨四月的残酷。

首先,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因为它是战争的季节。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战争事件发生在四月。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发生在1914年的四月。四月的残酷在于它让无辜的人们卷入战争的烈火,他们可能会失去家园、亲人甚至生命。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苦难,四月成为了一个充满血腥和死亡的月份。

其次,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因为它是灾难的季节。四月的天气变化多端,可能会带来大风、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例如,四月可能会发生洪灾,导致城市被淹没,农田被毁坏,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四月的残酷在于它让人们无法预测和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只能默默承受它们带来的破坏。

最后,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因为它是疾病的季节。四月是春季过渡到夏季的时期,气温逐渐升高,湿度增加,这为一些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例如,四月是花粉症高发的季节,许多人会因为花粉过敏而感到痛苦。此外,四月也是流感和感冒的高发季节,许多人会被这些传染病困扰。四月的残酷在于它让人们身体虚弱,无法享受到春天带来的美好。

总而言之,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因为它是战争、灾难和疾病的季节。面对四月的残酷,我们应该加强预防和应对措施,保护好自己和周围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度过这个残酷的月份,迎接更加安宁和美好的未来。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 篇三

艾略特是美国着名诗人、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48年凭借《四首四重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最负盛名的诗歌《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他1888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父亲是公司总裁,母亲是教师。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受到父母的过分宠溺,后来他考上哈佛,获得比较文学和英国文学学位,这为他今后的成就奠定基础。艾略特后来前往欧洲学习文学艺术。在英国他与一位有精神病史的舞蹈家薇薇安海伍德相爱并结婚,但他的父母竭力反对,这导致艾略特与父母决裂。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在英国找到稳定的工作,从事文学创作。他根据英国传统文学家,如弥尔顿、莎士比亚,发表诗歌、评论,很快在当地树立威望。一个哈佛毕业的美国人,在英国成为英国文学的权威,初步展现了他的才华。

他的诗最初继承了西方文学传统,然后颠覆了所有传统,以惊世骇俗的新诗震撼了文坛,与庞德开创了新诗的时代。艾略特的最显着的特色就是大量引用,且注释中详尽标出。甚至可以说,艾略特的作品本来就是将大量引用的诗句拼凑而成。在诗句的组合,语序的颠倒中,产生出诗意的美感。《普鲁夫洛克》一首,一反情诗的常规,或者说不能算情诗,这首诗其实在写自己,在写完“趁黄昏正铺展天际”后,突兀的写道“像一个上了医学专用的病人躺在手术台上”,仿佛是艾略特揭露自己的意识深处,一个一个的场景,破碎的残片,堆叠起来。诗中多处提问,“那是什么”“我敢吗”“我敢惊扰这个世界吗”“我还该怎样猜测”,乍一看全文毫无中心内涵,奇怪的场景让人摸不着头脑,若是联系作者的生平,就可体会出暗示的意思。这是艾略特第一首发表的诗作,这些问题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在问自己,我能不能在文学界闯出一番天地,我的新诗能否颠覆传统,创造我的时代,与历史上的大师比肩,甚至用我的标准重新评价历史……而不久,他真的做到了。他提倡一种文学界失传已久的价值观:离经叛道,脱离传统。大量的引用,体现出他内心的矛盾,一方面顺从文学传统,崇敬大师;另一方面想要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这也使他处于尴尬境地,身份介于前卫艺术家和传统文学家之间。

他的新诗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写作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构思,没有所谓中心思想。因为表达需要颠倒语序,让人无法理解,很多读者因此放弃阅读。对此艾略特说:“我们文化的体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必然对诗人作品的敏感性产生作用”

他虽不是哲学家,但哲学造诣极高,且与诗歌高度结合。

艾略特的诗歌容易给人颓废的感觉。他的《荒原》,分为五章。要理解《荒原》,我们需要了解他的创作主题,他认为个人经历是私密的,不能沦落为大众化一般化的事物。这首诗的情绪基调时而狂喜振奋,时而冷漠压抑。这中间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十分精彩。第二章有对荒原的环境描写,充满了空虚、孤独与绝望,直指现代人的精神荒漠。上帝已

死,人类沦为孤独的个体,这个前提下人们必须深入探索内心世界。作者多次表现出对性的厌倦,提到的夜莺的叫声象征着性暴力,后文泰晤士河上的痕迹明示了夏夜商人与妓女的韵事。暴力与支配成为人与人关系的主导。艾略特非常厌恶这类丑陋的形象,在最后一段里,他引用了梵文,试图把佛教作为出路,自我克制,消除自私的欲念,以求精神升华。

荒原被称为文学史上最短的长篇诗歌。他在英国杂志发表荒原时,没有任何注释,而在美国发表时因为篇幅过短,被要求添加注释,增加内容。艾略特替代了以往的史诗作者,他一边写诗,一边添加详细的注释,以便读者理解,这是一种有趣的写作方式;还有一点是,艾略特说,当代缺少有普遍文化共性的语汇,不足以支撑他完成一部像神曲,失乐园等一样的长篇史诗。当代的语言文化注定了他的写作方式:支离破碎的语言映射出世界的分崩离析,暗指现代文明的衰颓。

我给大家推荐一种读现代诗的方法,我们要知道作者写诗的时候,追求一种自然流露的状态:有灵感时,好像诗就在那,是上帝握着诗人的手写下的,而诗人只为艺术服务,不进行人为创造。一首诗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体验,因为诗也能折射出我们的内心。我们读诗时也应追求自然的状态:随着诗句,体会美感,投入意境中去,不必追求所谓中心思想,不要有恐惧心理或先入为主的心理负担。

艾略特的诗包含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等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挑战一下原版。

祝各位在中外诗歌中找到美,谢谢大家。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