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风俗调查报告 篇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主要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为了了解更多有关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我进行了一次调查。
在我所调查的城市中,最受欢迎的端午节风俗之一是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体育运动,通过划龙舟比赛来纪念屈原。在赛龙舟的比赛中,参赛者需要配合默契地划桨,争取最快的速度冲过终点线。这项活动不仅对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有要求,还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除了赛龙舟,人们还有其他的端午节习俗。其中一项是吃粽子。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的食物,外面用竹叶包裹。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亲手包制粽子,然后全家一起品尝。粽子的味道各地有所不同,而且口味也因地域而异。这是一种传统的食物,也是人们表达亲情和团结的方式之一。
此外,人们还有用艾草制作的香包,这是为了驱邪和祈福。艾草被认为有祛邪的功效,人们会将其制成小袋子,并挂在门口或放在衣物中,以保护自己的家人免受邪恶的侵害。这种习俗源于古代的传说,人们相信这样做可以带来好运和平安。
通过这次调查,我了解到端午节风俗的丰富多样性。赛龙舟、吃粽子和用艾草制作香包等习俗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精神,也是人们团结互助、传承文化的方式之一。
端午节风俗调查报告 篇二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为了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我进行了一次调查。
在我所调查的城市中,我发现包粽子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风俗之一。很多家庭会在端午节前后亲手包制粽子。包粽子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活动。首先,人们会将糯米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将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中,最后用细绳捆扎好。包好的粽子可以蒸、煮或炸,口感丰富多样。这一活动不仅让家人们团聚在一起,还能够传承传统的包粽子技艺。
除了包粽子,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风俗之一。赛龙舟是一项体力和技巧要求较高的运动。参赛者需要在龙舟上配合默契地划桨,争取最快的速度冲过终点线。赛龙舟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也是对屈原的纪念。通过这一活动,人们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并表达对屈原的敬意。
此外,端午节还有用艾草制作香包的风俗。人们会将艾草制成小袋子,挂在门口或放在衣物中,以驱邪和祈福。艾草被认为有驱邪的作用,人们相信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邪恶的侵害。这一风俗传承了古代的传说和信仰,人们通过制作和使用香包来祈求好运和平安。
通过这次调查,我深深感受到了端午节风俗的多样性和文化的深厚底蕴。包粽子、赛龙舟和用艾草制作香包等风俗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风俗不仅是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端午节风俗调查报告 篇三
端午节有不少的风俗习惯,详情请看本文端午节风俗调查报告。
篇一: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游百病
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华东师范大学青岛实验中学 班级:2015级(6)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篇二:
一.问题的提出
眼看着马上就要过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我们家也不例外,面对着端午节的各种各样的习俗,我不由得起了好奇心,于是我们对端午节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端午节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端午节的历史。
3,通过各种途径,搜索端午节的习俗。
三.人员分工
第一小组 调查端午节的由来
第二小组 调查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第三小组 参与端午节的活动
第四小组 寻找中国文人写下有关端午节的诗词
老师 整理,汇编各种资料
四.结论
1.端午节的介绍: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 、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
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1]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端午节的规定: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从2015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5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九月三十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五.研究体会
目前,我们的成长环境日趋复杂。西方文化的渗入,在同学们当中掀起了一股来势不小的崇洋潮,着洋装、吃洋餐、过洋节。不少同学对西方的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情有独钟,却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扫墓祭祖的清明、悼念爱国先人的端午、阖家团圆的中秋、登高敬老的重阳不屑一顾。为了让同学们重新认识自己祖国的传统节日,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我们决定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及由来进行研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