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礼思想对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影响 篇一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礼思想对传统武术礼仪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提出的“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孔子礼思想对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影响。
首先,孔子的礼思想强调了仪容仪表的重要性,这对于武术修炼者的形象塑造非常重要。在孔子看来,仪容仪表是一个人修养和品德的外在表现,也是展示个人修行成果的重要方式。对于武术修炼者来说,良好的仪容仪表能够展示其自律、坚韧和自信的品质,同时也能够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在传统武术礼仪教育中,注重培养武术修炼者的仪容仪表素养,使其在修炼过程中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这与孔子的礼思想是一致的。
其次,孔子的礼思想强调了尊重和谦逊的精神,这对于武术修炼者的师徒关系和交往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武术修炼者通常需要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修炼,而孔子的礼思想强调了师徒之间的尊重和谦逊。在传统武术中,师徒关系被视为一种严谨的礼仪关系,师傅被尊为师父,学生则需遵循师傅的教诲。这种师徒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双方都具备尊重和谦逊的态度,这与孔子的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最后,孔子的礼思想强调了以德为先的原则,这对于传统武术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孔子看来,礼仪的实践应该以德行为基础,通过规范行为来培养和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在传统武术中,道德教育一直被视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修炼武术,培养武德,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因此,传统武术礼仪教育中注重培养武德,将武术与道德相结合,这与孔子的礼思想是相契合的。
综上所述,孔子的礼思想对传统武术礼仪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强调仪容仪表的重要性,使得传统武术注重修炼者的形象塑造;孔子强调尊重和谦逊的精神,使得传统武术注重师徒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孔子强调以德为先的原则,使得传统武术注重道德教育。这些影响使得传统武术在礼仪教育中融入了孔子的思想,使得武术修炼者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和修养。
孔子礼思想对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影响 篇三
孔子礼思想对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影响
毕业论文摘要:孔子礼思想对武术礼仪思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意义深远而重大。本文介绍了孔子礼思想与古代武术礼仪教育中的“礼与仁”、“礼与德”两个方面的关系,以及对现代武术礼仪教育的重新构建和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同时简要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武术礼仪教育的新特征。
关键词:孔子;礼;武术礼仪;武德;教育
传统武术礼仪是指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遵守的,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封建等级差异的礼节、行为准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术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我们认为,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发生发展无不与农耕文明时代的儒家礼思想相适应。而作为儒家的鼻祖孔子,其礼思想的思维方式、基本内容、实践程序更是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精神指南。
论文 毕业论文
一、孔子礼思想的渊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出生在春秋末年,周室亡微,诸侯纷争的时代。西周以来,是礼学的大盛时期,这首先归功于周公。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这说明,周礼是借鉴了夏、殷之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辉煌大厦。根据文献记载,周礼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和完整的系统,其繁多的礼目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如《周礼•大宗旨》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可见,三代之礼虽有损益,但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夏殷之礼的具体情况,孔子虽说“吾能言之”,但也发出文献不足的感叹。
春秋开始,“礼崩乐坏”,自上而下有序运作的大一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诸侯并起,战乱频繁,中央权力全面崩溃。孔子正是基于夏、商、周的礼学的沿革益损,加上对周公的无限膜拜,一心向往西周的礼治秩序,目睹乱政,积极探求弭乱达治的方法,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恢复西周礼治为目的的理论体系。要求统治者相互间应以“礼让为国”(《论语•里仁》),克制私欲,遵循先王礼制,恢复大一统的社会秩序。孔子为什么要以“周礼”作为礼教的核心内容呢?孔子礼思想本身则要求当时的诸侯遵循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消除争乱,
二、射艺中孔子“礼”的躬身实践
孔子出身于春秋末期鲁国贵族的家庭,受西周武士教育的影响,深知奴隶制国家的“仁政”、“德治”与尚武强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的文武兼备的思想。他亲身传授“习射”之技,培养出了不少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礼记》中记载:“孔子射于瞿相之圃,观者如堵墙”,从孔子带领弟子习射时观者人数之多,就足以想象出孔子箭法之高超。孔子总是以“礼”来作为与别人相处时的道德准则,甚至以“杀身以成志,仁也”(《国语•晋语》)来完美他的礼义观念。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君子是无所争的,唯争的就是射箭,以竞赛来决胜负,并认为这种“争”非同于一般的争,比赛前相互礼让为上,赛后又同桌共饮,这才是君子之“争”,有“礼”之争,有“德”之争。君臣之间,父子之间,上下之间,师生之间,“争”中“矩”等都体现在“争”前,即武术礼仪中。他曾说:“射者有似乎君子,失诸中鹄,反求诸身”,这是要求射箭者射不中目标,应该先责备自己的技术不好,不要怨恨别人。孔子在射艺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以“仁”的态度来要求弟子成为完人的,他曾说:“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矢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礼记•射仪》)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孔子的态度:“射技”与“礼仪”二者结合才能得到“射艺”的真诣。
论文 毕业论文
三、孔子礼思想与传统武术礼仪教育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对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教育思想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教育家的孔子,虽然主张“仁政”、“德治”,但处于战乱频繁的春秋时代,孔子深知文武兼备的重要性,并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仁”,他通过“礼”的教育来加强对“仁心”的培养,并全方面都得到发展而成为“完人”。这些都促成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形成。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这种“仁”的礼思想始终指导着以“技击”为特征的武术的发展,并且在武术礼仪中得到直接的体现。
1、传统武术礼仪规范是孔子礼思想在武术中的反映
传统武术礼仪规范倍受武林中人的推崇。谦虚恭敬,重视和合,也是孔子礼思想的基本要求。武术家合于“礼”的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传统武术伦理道德文化中的丰碑。《少林戒约》曰:“尊师重道,孝梯为先。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得有违抗傲慢之行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师重道是古来就有的传统,谦逊的作风也成习武者传统美德。“凡吾习武之徒,必须认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尊尚武德,而身为徒弟。”谦逊是当时条件下,使人际关系密切的最佳方式。《咏春白鹤拳•拳谱》有“戒私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十戒中有一半要求与谦虚有礼有关。著名武术家佟忠义所著《武士须知》云:“满招损,谦受益,古训昭然,信不我欺。况以世界之大,人类之众,得无既有独厚,习武(艺)复有专精。从来绝技,不乏女流;自古奇技,多出僧道。勿以貌而取人,当虚怀而潜修。所谓良贾深藏若虚,大勇询然若怯,盖造诣愈深,其涵养愈大也”。由此可见,“礼”在传统武术界的重要性。
2、为“仁”以礼的教育要求
在农耕社会中礼直接起着协调人际关系、习武者修养及限制其行为的道德作用。礼对于武林中人的影响更多表现在人们行为之中,以礼为中心的习武戒律繁多,如《少林十戒》、《短打十戒》等各门派的戒律都折射出“仁者爱人”、“仁、义、礼、崇信”的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再如一些门派练拳之前先行拳礼,表示门派标记,即使出门在外,遇见对手时双方必先抱拳施礼,各表自己的拳派,武术中“抱拳礼”正是为仁义道德的具体体现。“抱拳礼”是并步站立,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左指根线与右拳相齐),高于胸齐,拳、掌与胸口间距为20-30cm,“掌”要求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扣紧于虎口处。四指并拢伸直喻意为“四海武术为一家。天下习武者皆朋友,严禁别派言行,摒弃门派之分,要团结同道,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技艺”拇指弯曲喻意为习武者必须谦虚好学,尊师重道,崇扬武德,永不自大。右拳面与左掌心相抱喻意为“以武会友”。因此,礼思想把传统武术其暴力与残恶的武技导向“和为贵”、“仁者无敌”的修身养性的崇高境界。
3、以“礼”促“德”的教育目的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君子人格的最基本的内涵,人除了具备一般的道德素质外,君子以守礼为第一要义,而作为道德要求,其基本精神便是恭敬礼让。习武者必须恭敬而谨慎、虔诚,无论对待人生,他人和社会,都必须严肃认真、谨小慎微。对己而言,正心需有诚意,对人而言,事父母须尊敬,事君须忠敬,与朋友交往须讲信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方面体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外在表现和定型化的规范,一方面具有道德规范的内涵,同时也是后世儒家学者达“仁”的基本准则(《论语•颜渊》)。孔子的这种礼思想深深影响了传统武德,“尚礼崇德”是古代侠士伦理道德的基础,也形成了习武人生活的.基本准则,如“武以德立”,“武以德先”。武术界历代各门各派的武学大师都十分重视武德教育这一根本问题,结合实际制订了许多今之看来仍有意义和作用的门规和戒律,端正武风。如少林寺拳谱中就有《论武德》的专门内容,提出了“习武者尚德不尚力”“为曾学艺先学礼,为曾习武先习德”,“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教之武”的门规长期以来把修习武德作为学习少林功夫的入门功夫,把武德作为挑选、培养和衡量一个练功者功夫深浅的基本条件。
4、“克己复礼为仁”之形而上转化
在《为政》中所指出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子看来,仅以政令约束人,人对法的遵守只是外在的,而不是出于内在自觉。而以德性来感化人以礼来要求人,则使人能知羞耻而自觉遵守规范。为此,他特别要求君主带头执礼,因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在孔子那里,仁和礼不可分割,仁属于形而上的精神内容,礼属于形而下的物质内容,离开了精神理性,物质理性无从建构;离开物质理性,精神理性亦得不到落实。从同构互动关系去理解仁与礼,对我们今天的武术礼仪教育实践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四、孔子礼思想对当代武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思想对武术礼仪的影响深远,始终指导着武术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武术礼仪具有明显时代特征,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起,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武术特殊的价值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运用武术的技击功能,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当然,没有好的武德也可能恃强凌弱,为害四方,败坏社会风气。由于武术的特殊功能,武术礼仪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能创造出极其灿烂辉煌的文明,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养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整体民族精神,应该说,是与孔子的礼思想教育密不可分的,这也值得现在学校教育学习和借鉴。
结束语:孔子礼思想作为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文化遗产,自有其产生、发展、演变的社会历史因由,在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传统武术礼仪教育中寄寓了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这无疑将对习武者起到激发民族“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汤勤。孔子礼学探析[J]。上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30-134。
2。 汤一介等。中国儒学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02-105。
3。 张耀庭。中国武术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9¬-41。
4。 《武术》教材小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182-183。
5。 中国武术段位制编写组。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1997。122。
6。 张云涯。对习武学生开设武德课程的意义[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2)增刊:292-293。
7。 朱筱新。从“礼仪”谈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J]。北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