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论文 篇一
在语言学和翻译学这两个领域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而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意思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本篇论文将探讨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关系,以及这两个领域对于互相促进和发展的意义。
首先,语言学为翻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语言学通过对语言的结构、语法、语义等方面的研究,为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提供了指导和依据。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工作。
其次,翻译学对语言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翻译是语言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翻译的实践,语言学理论可以得到验证和完善。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常常会遇到一些语言现象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语言学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因此,翻译实践可以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同时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和案例。
此外,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结合也对翻译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通过对语言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达到准确传达源语言意思的目的。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把握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提高翻译质量。
最后,语言学和翻译学的交叉研究也为跨文化交际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背后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和理解,以便更好地传达意思和进行文化转换。通过对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研究,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和理解的发展。
综上所述,语言学与翻译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学为翻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而翻译学则推动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语言学与翻译学的结合不仅提高了翻译质量,也促进了跨文化交际和理解的发展。因此,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领域的知识。
浅谈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论文 篇二
第一篇内容中我们已经探讨了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关系,本篇将进一步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
首先,语言学和翻译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差异。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则和变化,它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特点和形式。而翻译学则关注的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交流,它研究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跨文化交际。虽然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其次,语言学和翻译学在方法和研究手段上也存在差异。语言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语言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和统计,来总结和归纳语言规律和规则。而翻译学则更注重实践和应用,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对比研究和语料库等。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研究方法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此外,语言学和翻译学在目标和要求上也存在差异。语言学的目标是研究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它关注的是描述和解释,追求的是对语言的深刻理解。而翻译学的目标是实现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交流,它更注重实践和应用,要求翻译人员能够准确传达源语言的意思,同时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因此,翻译学对语言学的要求更高,需要翻译人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知识和技巧。
最后,语言学和翻译学在学科发展和应用领域上也存在差异。语言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教育、文化、社会等领域。而翻译学则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翻译和跨文化交际实践中。虽然语言学和翻译学在学科发展和应用领域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仍然非常紧密。
综上所述,语言学和翻译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语言学为翻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翻译学则推动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通过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领域的知识,促进它们的共同发展。
浅谈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论文 篇三
浅谈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对比语言学与翻译联系紧密,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势必涉及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转化。将对比语言学中的有关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去无疑会对翻译实践起到指导作用。所以本文试从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浅谈两者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指导翻译活动。
关键词:
对比语言学;翻译;关系
1.引言
翻译内容庞大,必须做到将翻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在运用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对翻译起指导作用。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所涉及的就是对两种语言的对比与研究,这无疑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与理论指导。
2.对比语言学与翻译
许余龙先生在他的著作《对比语言学》中给对比语言学作如下定义: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许余龙,2002)。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语言学分支的对比语言学,着重强调两者不同语言的相异之处。
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研究有着太多的共性,首先,二者都涉及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其次,翻译研究与对比语言学研究都基于共同的对等基础;最后,两者都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中寻求共通之处。
3.对比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对比语言学在展开对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时通常会从词汇、句法、语篇和语用层面来论述,这同样适用于翻译研究。因此,本文试从这几个层面解读翻译中的相关现象。
3.1词汇层面
词汇层面的对比包括词汇形态对比和词汇语义对比两大类(许余龙,2000)。在翻译中,要明确区分英语词汇形态丰富。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义上也存在着不同,因此译者必须正确区分词义的褒贬,词义的概括范围等,从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正确的表达。比如汉语中人们常说“车来了”中“车”的表达是比较笼统的,它可以指面包车minibus,可以指出租车taxi,可见英语中描述车辆的词汇相比汉语来说是较为丰富的。
3.2语法层面
语法对比可以分为屈折形态学对比和句法对比(许余龙,2002)。英语的屈折形态变化要比汉语丰富,例如名词的数与格,而汉语中则缺少相对的变化。从句法对比上来看,翻译中译者必须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各成分之间的排序上的异同。试看下面的例子:
原文. The spiritual thirst of mankind has for ages been quenched at Hebrew fountains.
译文.多少世纪以来,希伯来人的甘泉解决了人类精神上的干渴。
例句中,译者对句中时间状语for ages的翻译做了语序调整,将其提前到译文句首。因此可说在翻译中,通常先翻译英语从属结构,其中包含各种状语,然后再翻译主干。
3.3语篇层面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使得汉语多并列结构,通过语义逻辑关系相连。英语多主从结构,多靠连接词连接。下面例子体现重形合的英语和重意合的汉语在翻译时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创造的可能性条件。
原文. 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
译文1. Only thus will we recognize that the issue of developmen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译文2. Only thus will we recognize that the issue of developmen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s well as developing countries.
原文中,“既是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两分句看似并列,其实不然。原文暗
含谴责发达国家没履行己任,如果用and将两者译成并列结构就未突出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己任的意图;而在译文2则强调突出了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因此译文2要比译文1更胜一筹。3.4语用层面
在语用方面,我们在翻译中必须注意,两种语言中一些在形式或语义上对应的表达法,可能会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许余龙,2002)。语用层面的对比也体现在多个角度,下面的例句便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否定转移上来比较翻译时英汉语言中出现的否定转移现象。
原文:The craft did not crash because of engine failure.
若将上文译为“由于引擎故障而没有坠毁”明显不合逻辑,原意是“飞行器坠毁并非由于引擎故障”。英语谓语否定句中,语用否定点通常会发生从谓语到状语的转移,因此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译文的逻辑顺序。
4.结语
对比语言学与翻译是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本文试从词汇层面、语法层面、语篇层面和语用层面将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对比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由此可以看出,翻译与对比语言学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两门学科都要在相互吸收借鉴对方的学科优势理论的基础上,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文国.2006.对比语言学的目标与范围[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期.
[2]许余龙.2002.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拓展: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在整个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草拟初稿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需要花费心思的工作。初稿虽然只是文章的一个坯子,但却是下步进行加工的基础。不能因为它是初稿,写作时就可以草率行事。
1、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毕业论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正式动笔之前,要对文章进行通盘思考,检查一下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已完全就绪。首先,要明确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动笔之前必须想得到十分清楚。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艺概》)作者要想一想,自己文章的主题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主题不明,是绝对不能动手写文的。其次,是理清思路。思路是人订]思想前进的脉络、轨道,是结构的内在依据。动笔之前,对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以及使用哪些材料等,都要想清楚。第三,立定格局。所谓“格局”,就是全文的间架、大纲、轮廓。在动笔之前先把它想好“立定”,如全文分几部分,各有哪些层次,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里该详,哪里该略,从头至尾都应有个大致的设想。第四,把需要的材料准备好,将各种事实、数据、引文等找来放在手头,以免到用时再去寻找,打断思路。第五,安排好写作时间、地点。写作要有相对集中的时间,比较安静的环境,才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古人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鲁迅也曾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写起来就会很快。有的人不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对所写的对象只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急于动笔,在写作过程中“边施工边设计”,弄得次序颠倒,手忙脚乱,或做或掇,时断时续,结果反而进展缓慢。所以,在起草之前要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2 一气呵成,不重“小节”
在动笔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下笔之后,则要坚持不懈地一口气写下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这是许多文章家的写作诀窍。有的人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词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来查半天字典。这样写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断。其实,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无关大局。暂时不必去改动它,等到全部初稿写成后,再来加工不迟。鲁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致叶紫》的信中说:
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
否则,能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这是鲁迅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写毕业论文也极有启发。
3、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北宋大文学家苏拭在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说:“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干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苏拭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作文如行云流水,有神出鬼没之妙,旁人不可企及。但他总结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则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行于所当行”,要求作者在写作时,该说的一定要说清楚,不惜笔墨。如一篇文章的有关背景,一段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种事物的性质特征等,如果是读者所不熟悉的,就应该在文章中讲清楚,交代明白,不能任意苟简,而使文意受到损害,以致出现不周密、不翔实的缺陷。
“止于所不能不止”,就是说,不该写的,一字也不可多写,要“惜墨如金”。如果情之所至,任意挥洒,不加节制,也不肯割爱,势必造成枝蔓横生,冗长拖杏,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
4、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提出了八条写文章的规则,其中第二条是:“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这是很有道理的。“写不出”,有种种原因:或者对所谈的问题认识不充分,仅停留在表面上,未能透过现象深入其本质;或则对所论的问题分析不透彻,没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剖析,只见一点,不及其余;或者所掌握的材料还不够充分,或则对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表达还没有想好,等等,都可使文章写不下去。
“写不出”,正好暴露出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一定是坏事。它说明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写作时机还不成熟。这时候,应该明智地停下来,细心地分析写不出的原因,回顾写作的各个环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是材料问题,就要进一步搜集材料;如果是认识问题,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写作对象进行再认识。
“不硬写”,不等于不能再写。只要查明原因,对症下药,克服了写作中的障碍,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