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反馈 篇一
在我开始学习分子生物学之前,我对这门学科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然而,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逐渐深入了解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在学习分子生物学过程中的体会和反馈。
首先,我认为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非常有趣和重要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基本原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学习分子生物学让我意识到我所研究的不仅仅是一些微小的分子,而是关乎整个生命系统的奥秘。
其次,我对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些经典实验技术,如PCR、凝胶电泳和DNA测序等。通过实践操作这些技术,我不仅加深了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还提高了实验技能。这些实验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非常常用,掌握它们对于未来的研究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我还学习了许多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我了解了DNA、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学会了如何进行基因克隆和表达。我还了解到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新兴的研究领域。这些知识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
然而,学习分子生物学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非常复杂和庞大的学科,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需要不断地进行复习和巩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此外,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进展非常迅速,新的技术和发现层出不穷。因此,作为学生,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以跟上这个领域的发展。
总的来说,学习分子生物学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挑战性的经历。通过学习分子生物学,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我相信,这些在分子生物学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和能力将在我未来的科研和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反馈 篇二
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有幸学习了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在学习分子生物学过程中的体会和反馈。
首先,我认为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非常前沿和重要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本质和基本原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学习分子生物学让我认识到这个领域的重要性和潜力。
其次,我对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些经典实验技术,如PCR、凝胶电泳和DNA测序等。通过实践操作这些技术,我不仅加深了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还提高了实验技能。这些实验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非常常用,掌握它们对于未来的研究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我还学习了许多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我了解了DNA、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学会了如何进行基因克隆和表达。我还了解到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新兴的研究领域。这些知识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
然而,学习分子生物学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非常复杂和庞大的学科,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需要不断地进行复习和巩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此外,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进展非常迅速,新的技术和发现层出不穷。因此,作为学生,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以跟上这个领域的发展。
总的来说,学习分子生物学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挑战性的经历。通过学习分子生物学,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我相信,这些在分子生物学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和能力将在我未来的科研和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反馈 篇三
摘要: 分子生物学是高等院校中生物学专业学生开设的重要学科,为提高学生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学习热情,本文结合本人在分子生物学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了一系列特色性的教学改革,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字: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功能的学科。 即在分子水平上阐述细胞在生长、发育、分化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细胞信息传导、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的机制。 历经几十年的飞速发展, 分子生物学已成为各综合大学的必修和选修的重点学科。
但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抽象、枯燥,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较多、知识点较丰富,相对来说不容易记忆, 另外目前普遍的授课方式没有区分专业必修与兴趣选修的侧重点,而出现了专业学生学习难,选修学生学习更难的情况。针对分子生物学在高等教学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课堂学生的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反馈, 做出一系列特色性的教学改革, 以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生物的兴趣。
一、作动态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子生物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的将抽象、 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具体、更浅显易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想象力,变苦学为乐学。 多媒体课件应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突出重点、结合最新进展、提供丰富的实例,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我们在教学中讲到分子马达的概念,它是指“分布于细胞内部或细胞表面的一类蛋白质,它们的构象会随着与 ATP 和 ADP 的交替结合而改变,ATP 水解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引起马达形变,或者是它和与其结合的分子产生移动,因此,又名为分子发动机”。
就概念理解而言,学生会觉得获取的知识点很难全面理解,也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我们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首选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知道分子马上的结果模型, 同时我们制作了分子马达的动态模型,通过视频动态演示,学生们会更清晰的了解分子马达的作用原理,即形象又深刻,有助于理解。
二、根据学习目标不同,制定多套教学方案
分子生物学对于不同专业学生有着不同的意义, 尤其在一所综合大学中,它可作为一些专业的专修学科,也可以作为一些专业的辅修学科,还可以作为学生知识扩展的选修学科,从而使同一门学科产生了不同的教学目的。 目前大多数学校根据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的原则, 并没有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去使用不同的教师。 同一名教师既教授专业学生又教授非专业学生, 并且使用同样的教材。
为了兼顾不同学习深度的学生,选择了深度折中的教材,并且大多数教师只使用同一本教案。 这对于专业学生略显浅薄,对于非专业学生又略显深奥。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而选择多种教材, 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使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对于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学科价值的最大化。
三、多样性学习考核,提高学习深度
目前各高校基本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形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考核。虽然这种考核是目前学校最普遍的一种方式,这种考核能迫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加牢靠, 但是对分子生物学这门有着广泛扩展的学科来说, 这种考试忽略了学生对本学科发展及应用性等方面的认识。为了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可将平时成绩、笔试成绩结合学术论文的方式进行综合考评,引导学生主动查阅各种资料来完成学术论文的写作, 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使学生对学科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思想。
四、启发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造就一个学生成才,也能造就一个领域的天才,如果一个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他就会主观能动的去自学, 能够自我思考, 最终积累更多的知识,在该领域极有可能取得成功。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头等重要考虑的问题。 经过尝试多种方法和学生的课堂反馈意见,目前,获得最好效果的是,我们采用讲授本节课相关的一些科研小故事和最新科研进展,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显著的提高, 而且带给了他们拓展知识的极大兴趣。 例如:我们在讲到 DNA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在讲授原理的同时, 讲述了对于发明 PCR 仪器创始人 KB. Mullis的亲身经历,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很早就表现出桀骜不驯的性格,他还自制迷幻的药,居然喝了它后想出了解释大爆炸宇宙学的理论,并且投稿到《自然》周刊,奇迹的是被录用了。 他也因此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 这些科学家的科学故事会不仅激发学生对科学家背后的事情有所了解, 而且更深的增强了这个科学家与类似 PCR 之间的理解的认识。
五、小结
生物技术被认为是 21 世纪乃至未来行业评估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分子生物学又是生物技术的基础学科。 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讲授好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如果让学生提高对其学生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职责,更好实现对高校学生培养目标。
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反馈 篇四
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独立的实践课
从2002年开始,我们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具体情况,制定了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践》及《基因工程实践》的教学大纲,开设了相应独立的实践课程,设计了质粒提取、PCR技术、DNA电泳、限制性内切酶技术、DNA的片段的胶回收、外源基因的连接及重组DNA的转化、筛选和鉴定等最基本需要掌握的实践。同时,我们还自编了内容详细、操作具体的实践教材。从2002年第一次开课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实践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课上学生上课情况和完成的实践报告上看,学生反应良好,能积极动手动脑并提出问题,实践报告也完成得认真、仔细。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实践的原理和操作,对将来从事中药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这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问题,由于该课程的实践内容全都是验证性实践,实践设计为“教师包办型”,从试剂配制到操作步骤教师都已经准备好,学生只是按照规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做实践就行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行为受到限制,对教师和教材依赖性强,限制了发挥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
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和连贯性
由于验证性实践限制了学生发挥主动思维的空间,因此,必须建立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新模式,从验证性实践过渡到以设计性、综合性实践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在科研中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思考,为学生今后进实践室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准备。我们在改革中强调实践的综合性和连贯性,如学习重组DNA技术时,我们安排了5个实践:重组质粒的提取,DNA的酶切,DNA凝胶电泳及片断的胶回收,外源基因的连接,重组DNA的转化、筛选及鉴定。这五个实践包括了重组DNA技术的五个核心内容“分、切、接、转、筛”。我们把这5个实践串联成一个综合实践,使其具有连贯性。每次实践结束时的样品正好是下次实践的材料,这些实践将变成一整套前后关联的有机整体,一环扣一环,只有这5个实践全部操作成功了,才能最后得到自己需要的克隆。这种综合性实践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面临着挑战,也使最终成功得到产物的学生有成就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开放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实践课教学中,学生除了在规定的上课时间,机械地完成规定的实践任务外,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实践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开放实践室,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显得很有必要的。但对于多数中医院校来说,由于实践室资源紧张,在开放方面一直实行得不够。这次,我们尝试对学生开放实践室,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实践室,开展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实践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所用到分子生物学实践技术。有不少学生对教师的科研课题感兴趣,我们组织感兴趣的学生,在业余时间来课题组和教师一起进行了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实践研究。通过和研究生共同实践,加强了理论课的知识。其次,我们组织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完成了科研小课题的实践设计。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了他们设计的小课题,通过教师评价并与教师一起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通过讨论进一步修正方案,使其更加完善。同时,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了正式实践。最后,在课堂中,我们抽出15分钟,让做实践的学生讲了具体实践的体会和出现的问题,与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经验。学生听得都非常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大家都觉得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非常好,增长了很多知识,如果时间允许,希望能多些这种实践教学模式。
总之,通过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模式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反馈,既给学生介绍了先进的知识内容,拓展了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医学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反馈 篇五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酶联免疫分析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试纸条快速检测技术、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原理、开发及其在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安全性要求农产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的物质或因素,它关系到人体健康和社会稳定。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农产品安全已成为事关人民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及时、安全、准确地检测出农产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农产品安全检测的重要内容。随着农产品分析物质的不断微量和痕量化,农产品基质的不断复杂,仅使用传统分析技术已难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可以简化前处理过程、而且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安全可靠,且能进行特异性处理分析,其在农产品分析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1],目前在农产品 检测中常用的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分析技术(ELISA)、基因芯片技术、分子印迹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试纸条快速检测技术、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biosenso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解决了传统农产品前处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应用于农产品安全检测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1.1 酶联免疫分析技术
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荷兰学者Weeman与Schurrs和瑞典学者Engvall与Perlman几乎同时提出的。最初ELISA主要用于病毒和细菌的检测,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广泛应用于抗原、抗体的测定,范围涉及到一些药物、激素、毒素等半抗原分子的定性定量检测。它是在RIA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它利用酶标记物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免疫反应与酶的催化放大作用相结合,既保持了酶催化反应的敏感性,又保持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极大的提高了灵敏度,且克服了RIA操作过程中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的伤害。酶联免疫分析法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最为常用。农兽 药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包括待测物选择、半抗原合成、人工抗原合成、抗体制备、测定方法建立、样本前处理方法和方法评价等步骤。ELISA具有样品前处理简单,纯化步骤少,大量样本分析时间短,适合于做成试剂盒现场筛选等优点,使其可试验快速现场监测,是现阶段农产品安全检测领域应用较多的一项检测技术。目前酶联免疫检测的农、兽药残留种类主要包括: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机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兽药类等。
1.2 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该技术诞生于1985年,由美国Cetus公司和加州大学联合创建。PCR技术利用变性与复性原理,在体外使用DNA 聚合酶,在引物的引导和脱氧核糖核苷酸(dNTP)的参与下将模板在数小时内进行百万倍扩增。该技术可选择性地放大特定的DNA序列,因此在农产品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该技术通过直接测定PCR 过程中荧光信号的变化,利用电脑分析软件对PCR过程中产生的扩增产物进行动态监测和自动定量,从而成功地实现了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而且,使用实时定量PCR技术不需要进行凝胶电泳,避免了交叉污染,使反应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和更高的自动化程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重PCR、标记 PCR和不对称PCR等多种不同的PCR方法都被应用于农产品检测中,它们的应用使PCR技术拥有了更高的灵敏度和更短的周期。
1.3 试纸条快速检测技术
试纸条与试剂盒相比较具有更加易于携带、检测更加迅速等优势。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特别是现场快速检测,并不一定需要对每个样品都获得定量数据 而只需要定性地判别出某个样品是否含有某种农兽药,含量是否超过规定标准既可。因此只需要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就可以获得结果的快速检测试纸条是最为合 适的检测工具[7]。试纸条技术与试剂盒相类似,其特点是以微孔膜作为固相载 体。标记物可用酶或各种有色微粒子,如彩色乳胶、胶体金、胶体硒等,以红色的胶体金最为常用。固相膜的特点在于其类似滤纸的多孔性。液体可穿过固相膜流出,也可以通过毛细管层析作用在膜上向前移行。常用的固相载体膜为硝酸纤维素膜、尼龙膜等。试纸条技术主要包括酶标记免疫检测技术(immunoenzyme labeling technique)和胶体金标记免疫检测技术(immunogold labelling technique)。酶标记免疫检测技术是以酶为示踪标记物,而胶体金标记免疫检测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新型免疫标记技术。
1.4 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技术
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法是将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重现性好的流动注射分析与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免疫分析集为一体。这种分析方法具有分析时间短、需要样品量小和操作简便等特点。利用FIIA对一些样品分析,测定耗时不足 1min。FIIA有:均相FIIA和非均相FIIA。流动注射免疫分析主要包括:流动注射脂质体免疫分析技术、流动注射荧光检测、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检测、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检测和流动注射电化学检测。利用FIIA 是一种灵敏性、专一性、准确性好、快速、节约成本的方法,样品也不需要预处理和富集。
2 、结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农产品的跨区域、跨国际流通,对农产品病原菌的检测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出发,准确、快速、经济的检测 方法是农产品安全检测的发展方向。尽管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具有诸多优点,但目前它们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不能广泛应用于实践,仅能作为标准检测方法的参考。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快研究步伐,建立真正实用的农产品快速检测方法。产品快速检测方法。
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反馈 篇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学分子生物学已迅速发展并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时,它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此外,药学分子生物学在新药研发、药物设计等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因此,药学分子生物学是本科药学专业学生一项重要的基础课程。为适应新形势下药学专业发展,探索药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教学仪态举止、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教学仪态举止
仪态举止是一种非语言交际行为,包括眼神、表情、手势及仪态等。恰当的仪态举止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首先,教师应注意自身的面部表情。当教师面带微笑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感受到的是轻松愉悦。反之,若教师把刻板展现在脸上,则会直接招来部分学生反感的情绪。其次,教师应注重和学生的眼神交流。如教师的目光需要覆盖全体学生,不要漂移不定等,从而使学生有很好的归属感。其三,教学过程需配合适当的手势。在教学过程中,手势既直观又形象,是极其重要的辅助手段。此外,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情感。教师若能合理运用手势,将会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其四,教师还需注重仪态。一方面,教师的着装应简约大方,不标新立异。另一方面,教师的举止也应文雅、庄重。如果教师的仪表或是举止不修边幅,则很难得到学生的尊重。总之,良好的教学仪态举止,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个人形象,更能提升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然而,药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密集,且内容抽象,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则是本门课程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衔接蛋白“SOS”即“son of sevenless”的具体作用机制时,可先通过简单介绍其家族其它编码蛋白的基因:evenless(无七),bride—of—sevenless(无七的新娘)等在果蝇中的发现过程来引出“无七”的下游“son of sevenless”( 无七的儿子),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以加深其对其概念的记忆,并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发现和探索有时也是个有趣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运用语言艺术,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如教师可利用乾隆皇帝和纪晓岚的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引出反向重复序列。
三、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药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的理解为一部大纲教案、一份教案或是对课件的枯燥陈述。教学内容应被合理的选择、组织、安排,从而使讲授内容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包含两个方面:其一,精简重复内容,补充前沿新知识。由于药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讲授内容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内容有部分重叠。因此,教师须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以避免在教学中与其它学科简单的重复。此外,由于药学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较快,教师应及时将最新的理论知识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进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如在讲解siRNA时,可同时引入一些mirRNAceRNA、PiRNA等前沿相关知识;其二,教学内容具有系统的逻辑结构。药学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而每堂课所教授的概念、原理、应用又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由概念到原理的过渡等等;其三,教学内容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以及了解内容的差异性讲解,如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强化、哪些知识点要精解、哪些知识点只要一般了解、哪些内容可以由学生在课后自学等。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其新的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不断的更新和涌现。同时,由于该学科内容相对抽象复杂、较难理解,因此,单纯的“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授课模式也日益显示出了一些弊端问题,如信息量小、知识面窄、知识内容抽象空洞等问题。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我们应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从而以逼真、生动的模式来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授基因敲除中同源重组的原理是时,若单纯的用语言进行讲解及阐述则会相当的晦涩难懂。但是,若能在教授过程中辅以图片及动画演示,则可非常直观的阐明DNA如何整齐排列,如何形成holliday中间体及异源双链,最后形成双链重组体等过程。以这种直观、动态的形式展现同源重组的原理,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其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实验课辅助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技术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一方面,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为其新实验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另一方面,实验技术也是验证其理论知识的重要工具。因此,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深入认识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机制,建立科学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看似平常但并不平常的教学过程,蕴含着众多的教学理念,而教学改革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断的丰富完善和总结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