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业成本法论文 篇一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衡量和评估企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它的核心理念是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上,以便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贡献。本文将探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以及优缺点,并对其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进行评估。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上,以便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贡献。它通过将企业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然后将间接成本按照某种适当的基础分配到各个作业上,从而得出每个作业的成本。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盈亏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
作业成本法主要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存在多个作业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成本往往无法直接归属到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上。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将成本按照不同的作业进行分配,从而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贡献。这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对不同作业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生产计划和定价策略。
作业成本法具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其优点在于可以提供准确的作业成本信息,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更准确的决策。此外,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控制和成本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计算复杂、数据收集困难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权衡其优缺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
在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法被广泛应用于成本控制、定价决策和绩效评估等方面。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贡献,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生产计划和定价策略。此外,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不同作业的绩效进行评估,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衡量和评估企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它通过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上,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贡献。作业成本法在管理会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控制、定价决策和绩效评估等目标。然而,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考虑和权衡。
论作业成本法论文 篇二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衡量和评估企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它通过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上,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贡献。本文将重点讨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案例,并分析其在实际中的效果和局限性。
在实际应用中,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和优化。例如,一家制造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每种产品都需要经过不同的作业流程。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将成本按照不同的作业进行分配,从而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贡献。通过分析不同作业的成本和利润情况,企业可以确定哪些作业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从而优化生产计划和资源配置。
此外,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定价决策。通过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作业的成本情况来确定产品的定价策略。例如,对于成本较高的作业,企业可以采取较高的定价策略以保证利润;而对于成本较低的作业,企业可以采取较低的定价策略以提高竞争力。
然而,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繁琐的计算和分析。这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作业成本法的准确性也受到一些限制。由于作业成本法采用间接成本分配的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权衡其优缺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衡量和评估企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它通过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上,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贡献。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优化和定价决策。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考虑和权衡。
论作业成本法论文 篇三
摘要:
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制造环境持续地发生改变,为了同新时期的制造环境相符合,以及更加有效地管理预算,企业需要会计部门提供有关的成本信息资料。鉴于此,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出现了作业成本法。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作业成本法有着非常关键的地位和作用。为此,阐述作业成本法的含义,提出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企业;成本管理;应用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产品的盈利空间不允许成本核算存在误差,要求十分精确地计算成本,而作业成本法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成本计算制度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成本管理法,作业成本法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现着非常大的意义。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又被叫作ABC核算法的作业成本法,指的是结合事物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特点,通过数理统计加以分析。其基本根据是成本动因理论,其紧紧地围绕作业,通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产品过程中的价值链、作业、作业连之间的互相联系性,分析形成成本的动因,从而核算作业成本,其是归集一系列营业费用且向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分配的一种成本定量核算法。作业成本法的指导观念是作业耗费资源、产品耗费作业。作业是成本核算的基础与根本所在,产品或者是服务成本是所有作业成本之和,属于企业切实耗费资源成本的结束。自从出现作业成本法之后,无论是在企业经营以及产品的决策和组合上,还是在准确、有价值信息的提供上,作业成本法都获得了一致的肯定。
二、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一)作业成本法在制定标准成本时期的应用
管理活动的标准是企业所有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换言之,企业组织管理活动的前提条件是标准,缺少标准的企业的管理活动就丧失了客观的根据。鉴于此,企业成本管理活动的重点在于制定标准。并且,企业的成本管理标准影响到了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而制定标准的方法受到标准科学性的影响。立足于作业成本法的标准成本的制定优化了传统的紧紧围绕产品的标准制定法,有助于企业制定标准成本。综观作业成本法的基本需要,制定围绕作业的标准成本的制定能够划分下面的一些环节:
1、对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科学的划分。传统的成本管理结合业务量和成本之间的互相联系。很显然,是划分成本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而不重视数量之外要素所影响到的成本,也就是成本的可变性,这样创建的企业标准成本较难体现成本的动态性,丧失了充当管理标准的基础。作业成本法通过动态改变的成本对成本的状态进行解释,以及划分成本的类别。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框架之内,能够划分产品的成本为固定成本、长期变动成本、短期变动成本。传统意义上的变动成本就是短期变动成本,其基于产品产量的影响下出现比例变动。长期变动成本立足于作业,基于作业当中耗费的资源多少而出现改变,跟作业联系密切。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状态分析使变动成本的范围拓展,一些不关于产品的固定成本因为关于作业成本而变成了成本项目,更加深入地明确了产出和投入之间的联系性。以作业成本法的性态为指导,产品成本的两大组成部分是长期变动成本和短期变动成本。短期变动成本重点涵盖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而长期变动成本包括直接人工和直接费用外的大多数费用。鉴于此,作业成本法确定的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同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成本制度相似,都是结合其标准价格以及数量获得,针对确定长期变动成本的标准成本需要联系关于作业的成本要素进行。
2、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重点和全面的分析。立足于作业制定标准成本是以综合作业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作为基础的,且以此对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要求的作业项目进行确定。在对全部作业项目进行确定之后,需要区分和分析每一个作业项目,而作业项目对产品增加的顾客价值是区别的根据,且以此划分作业项目为不增值作业和增值作业。在认定增值作业之后,结合生产管理的需要与经营的特点将部门界限打破,整合同质增值作业为一些作业成本单元,如包装产品、购置材料、装配等等,并且结合各种作业单元的特征选用有关的成本要素分析。
3、立足于“作业”单位制定标准成本。立足于企业综合作业分析,单位耗费标准是设计的每一种作业成本,涵盖作业消耗费用的标准与产品消耗作业的标准。其中,以作业成本库作为单位对每一种作业耗费的使产品顾客价值增加的成本动因和成本总额的耗费量进行确认,从而以此确定作业耗费标准,然而以此对每一种作业的成本动因分配率(单位作业成本)进行计算,且充当单位作业的价格标准。能够结合企业上个年度的现状以及相同行业的先进标准来确定成本标准动因耗费量。而增值作业的标准成本是标准成本动因耗费量乘以单位作业的价格标准。累加生产过程中每一种产品形成的全部增值作业的标准成本就能够获得产品的长期变动成本的标准成本。可以结合下面的公式来计算作业成本法下的标准成本: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小时工资率×标准人工数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材料标准价格×标准材料数增值作业的标准成本=单位作业的价格标准×耗费作业标准量长期变动成本的标准成本=∑生产产品过程中每一种增值作业的标准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在分析成本差异中的应用
标准成本的根据是历史事实,其较难对企业改变的经营环境进行全面地体现。为此,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间常常存在不同之处,而企业平时的成本管理工作就包括分析和比较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分析企业成本的不同之处是为了清楚形成不同的责任人以及原因,从而实施有效的对策。能够划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差异分析为长期变动成本差异分析和短期变动成本差异分析。产品的产量跟形成的短期变动成本存在联系性,为此,如此的成本差异依旧立足于产品分析,能够划分为两个方面,即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长期变动成本差异分析需要立足于作业,为此,成本差异跟生产产品的每一种作业存在联系性,成本差异分析需要重视成本生成的因果联系性。借助作业分析,立足于是否实现产品价值的增加,划分作业为不增值作业以及增值作业,从而对形成成本差异的每一种作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增值作业,能够结合作业成本核算的相应数据对这种作业的标准成本跟跟实际成本间的差异性进行确定,能够划分为两个方面,即作业量差异以及价格差异。增值作业成本数量差异=(实际耗费作业量-标准作业耗费量)×标准单位作业价格增值作业成本价格差异=(实际单位作业价格-标准单位作业价格)×实际耗费作业量很明显,需要在不增值作业的成本中计入增值作业形成的不利差异,针对不增值作业来讲,它的标准成本是零,那么其耗费的整个作业工程的所有成本都是不利成本差异。为此,立足于作业成本法的标准成本体系当中,不增值作业成本体现了整个作业过程当中生成的不利成本差异。也就是:不增值作业成本=不增值作业形成的所有成本+增值作业的不利成本差异。作业成本法的评价指标是耗费的资源是不是增加了顾客价值,在划分作业为不增值作业与增值作业的前提条件下,能够划分企业的成本管理为两种层次,将不增值作业消除,进而使不增值作业成本消除,从而实现增值作业效率的提升,最终使标准成本事后分析转化为事中和事前管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指导,分析多样化成本动因与设置多样化成本库,大大地优化了单一产量管理标准成本的模式,在深入和精确分析每一种作业的基础上,实现了非常有目的性和有效性的考核与管理。
(三)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执行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成本管理中,标准成本是一种有效方式。在管理标准成本的系统当中,管理工作者或者是负责人立足于标准成本的方式来管理作业的实际成本是增强绩效能力的根本所在。
作业成本法,一是立足于企业当中的同质作业而形成的作业核心来设计责任中心,从而使企业管理成本的范围拓展,进而在责任管理中融入大量的成本;二是借助尤为科学的分配指标,强化了成本管理主体和被管理对象间的因果联系性,更加深入地明确了彼此间的责任、权利、利益;三是根据作业划分固有的责任中心为一些子中心,对一系列子中心信息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有效的开发,不但能够汇总固有责任中心的信息资料,获得责任成本信息,而且能够根据作业中心加以汇总,从而获得同质作业的成本信息,以及根据一样的作业成本指标来评价与考核各个部门。立足于作业成本法表明由于划分类别的作业而打破或者是重组企业当中固有的部门,这样企业当中的部门间会由于作业而形成业务联系。为此,为了对一系列责任中心的业绩进行科学地评价,考核其经营成效,务必执行合理与有效的转移价格。需要确保转移价格跟一系列作业中心之间劳务或者是产品的转移相符合,能够把作业中心上的劳务或者是产品的标准成本分配率乘以耗费的实际成本动因数量,从而获得作业中心的成本,然后跟前一个作业中心转移的价格进行相加,就能够获得作业中心的产品转移价格。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比较实用的一种计算成本的方法就是作业成本法,以企业的成本管理作为视角而言,作业成本法不但可以对作业成本进行分析,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作业成本,从而有助于降低成本消耗,优化生产结构和资源结构,最终在减少企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柏思萍,陆子平,钟锦云.价值链理论下的广西大都目标成本管理分析[J].会计之友,2016,(9).
[2]宋丽莉.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以建筑企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6,(31).
[3]车嘉丽,段然.战略差异度、女性高管与企业成本粘性——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6).
论作业成本法论文 篇四
【摘 要】
作业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由Eric Kohler提出,其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作业成本法出现阶段,二是作业成本管理衍生阶段,三是作业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先进管理思想结合应用阶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作业成本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详细展示了作业成本管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指出了目前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
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研究综述
一、引言
从20世纪40年代末起,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开始在美国爆发,随后迅速扩展到大洋洲、西欧、日本及世界其他地区,其影响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重要部门和科学技术各个重要领域。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业随之诞生,产品的生产再也不是主要依赖人工,而是主要依靠先进的机器制造设备。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产品数量为基础的,重视直接成本的计算与控制,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则重视不够,已愈来愈不能应对企业制造环境变化及其成本结构转变所带来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作业成本管理应运而生,并作为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企业所重视。
作业成本管理是指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是一种前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是成本管理与作业管理相融合的产物,它是传统成本管理为适应竞争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改进性变革,也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主要是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作业成本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为后期的深入研究打下铺垫。
二、国外作业成本管理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作业成本计算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朔到20世纪40年代。1941年,美国会计学家Eric Kohler基于对水力发电活动的思考,在《会计论坛》杂志发表论文首次对作业、作业账户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他认为“作业就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建设项目、一项规划以及一项重要经营的各个具体活动所做出的贡献”,并提出“每项作业都要设置一个账户”。1971年,George J.Staubus出版《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阐述了“作业”、“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他认为成本计算的对象不应该是完全产品,而应该是作业,并提倡建立一套作业账户来计算作业成本。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先进制造系统的大力发展与推广,整个西方公司的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技术遭受巨大冲击,亟需变革,这就促使大批西方会计学者重新审视传统成本会计系统,从而掀起了西方研究作业成本计算的热潮。这期间影响最大的应当是美国学者Robin Cooper,他通过对美国公司进行调查研究并从1988年起在杂志《成本管理》(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上相继发表了四篇探究作业成本法兴起的文章,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发展了George J.Staubus的思想。而后Robin Cooper与Robert.Kaplan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系统地探讨了关于作业成本法的定义及现实意义、成本动因的选择、运作程序、成本库的建立等重要问题,为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石。
在此之后,由于以计算机的推广普及,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化程度日渐提高,以传统成本法为计算思路而导致成本信息失真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而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成本计算的正确性,这就使得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空前高涨。1991年,波特兰教授Peter.B.B.Turney在其专著《ABC的功效:怎样成功推行作业成本计划》一书中首次将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计算联系起来,并全面深入的分析了作业概念与成本动因
进入21世纪后,关于作业成本管理的研究逐渐从理论阶段跨入应用阶段,许多学者开始从战略应用层面对作业成本管理加以研究,2003年,David.Ben-Arieh与Li Qian以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为例,对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产品的开发与设计阶段运用作业成本管理能获得更准确的信息[1]。2004年,Matti.Sievanen,Petri Suornala等以产品赢利性为例对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150%的利润和净销售额是由其中20%的产品提供的,并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2]。
三、国内作业成本管理研究的现状
与国外对作业成本管理的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晚。我国是从90年代年开始研究作业成本管理的,以介绍国外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主。1994年,余绪缨教授在杂志《当代财经》上发表《以ABM为核心的新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一文,指出传统成本计算的不足,他认为作业成本计算不单是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也是将成本管理与成本计算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3]。紧接着,余绪缨教授在《会计研究》杂志发表文章,提出作业成本计算是作业管理的核心与中介这一观点,并对此观点进行了详细的佐证。自此之后,国内兴起了研究作业成本管理的热潮。
陈胜群(1997)对作业成本管理几个容易混淆的范畴进行了辨别和阐释[4]。谭晓俐,张建波(2000)在介绍作业成本管理的发展、基本思想、操作程序的基础上,对传统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作业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条件及前景[5]。欧佩玉,王平心(2000)将价值工程理论引入作业成本管理对作业分析法进行改进,并提出了作业分析法的模型。盛满丽,郜丽云(2001)从高科技条件下的新企业观、作业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的区别、作业成本计算、成本动因四个方面对作业成本管理理论进行了探讨[6]。钟新桥,曾祺林(2003)指出作业成本管理强调的重心是将成本管理深入到每一作业,其基本方法是价值链分析。他认为只有尽力消除些不能创造价值的的作业,同时极力提高那些能带来增值的作业的效率,才能实现企业低成本、高效益的目标[7]。郑军,郑艺(2004)分析了作业成本管理的产生背景及使用条件,并对其在我国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探讨。马明光,郭文博(2005)认为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应用作业成本管理具有以下二重性:一是可以减少作业资源资源投入、提高作业效率;二是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资源用于性价比最高处[8]。杨春兰,肖宁(2006)认为作业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革新,是针对成本控制而专门设计的个性成本核算系统,通过对国外文献进行研究,分析了作业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前景[9]。邱萍,张庆(2007)通过分析作业成本管理与成本企划的优点与局限,对两者的共性与差异进行总结,并对两者融合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10]。汤晓娟(2008)将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进行了对比,并探讨了两者整合的思路[11]。 另外,我国对作业成本管理在实践层面上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涉及煤炭行业、服装行业、汽车制造行业、建筑行业等各行各业。左晓德(2003)基于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对作业从顾客价值创造的视角进行描述,能避免企业无法用货币金额度量作业的缺陷,从而有效的控制销售成本[12]。吴伟霞(2004)对服装企业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任丽丽,郑少峰(2006)分析了在农产品物流中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3]。杨建云(2009)认为提高我国建筑业企业成本管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在施工项目中引用作业成本管理,并提出了施工作业成本管理模型及其实施步骤[14]。顾新连,刘凤环(2009)指出机械制造业有必要采用颇具优势的作业成本管理来控制生产成本、增加企业价值[34]。胡雪,张淑英(2010)在分析了采气厂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后阐述了采气厂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思路[15]。潘佳佳(2011)认为通过构建基于作业成本管理的医院成本管理模式能使成本核算编制及业绩考核更加合理、科学,有利于医院针对性地进行长期战略分析,同时详细地阐述了建立医院作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步骤。王婷,彭腾腾(2012)对汽车制造业进行案例分析,阐述了数字化系统如何构建关于作业成本管理体系[16]。
四、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于作业成本管理的研究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并于80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理论、方法的提出及应用,研究的出发点是如何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来服务于企业成本管理。我们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作业成本管理,最先主要是介绍国外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作业成本管理的发展、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及操作程序进行详细的解说与评论;进入21世纪后,在对作业成本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将作业成本管理思想从制造行业扩展到煤炭行业、销售业、金融、医疗卫生、保险机构、建筑行业等实践层面,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虽然在各国会计、管理方面的学者、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关于作业成本管理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发展,但是纵观目前的研究,尤其是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在以下还有待深入研究:(1)对于作业成本管理与其他成本管理方法如战略成本管理、成本企划的结合研究大多限于两者之间的比较及可行性分析,并没有得到一个具体的、完善的、可供实践的融合模式。(2)现行研究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绝大多是二阶段分配模型,其分配方式有限,满足不了切实模拟企业实际成本流动过程的需要,亟需建立多阶段作业成本核算模型以期适应现行环境下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David Ben-Arieh, LI Qian. Activity- Based Costing Management for Design Development[J].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3):69-183.
[2]Matti.Sievanen, Petri Suornala,Jari Paranko.Product Profitability:Causes Effects [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4, (33):393-401.
[3]余绪缨. 以ABM为核心的新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J].当代财经,1994,(4):54-56.
[4]陈胜群.厘清作业成本管理的几个相关范畴[J].财经研究,1997,(2):50-53.
[5]谭晓俐,张建波.浅析作业成本管理[J].中国流通经济,2000,(6):40-42.
[6]盛满丽,郜丽云.作业成本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01,(8):34-36.
[7]钟新桥,曾祺林.作业成本管理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84-86.
[8]马明光,郭文博.浅谈作业成本管理的二重性[J].财会月刊,2005,(22):20-21.
[9]杨春兰,肖宁.探究企业作业成本管理[J].会计之友,2006,(7):11-12.
[10]邱萍,张庆.作业成本管理和成本企划的比较与融合[J].财会月刊,2007,(1):56-57.
[11]汤晓娟.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整合[J].财会月刊,2008,(12):87-88.
[12]左晓德.作业成本管理在销售领域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3,(2):87-89.
[13]任丽丽,郑少峰. 农产品物流作业成本管理的适用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57-2559.
[14]杨建云.施工项目作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9,(3):110-111.
[15]胡雪,张淑英.采气厂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探讨[J].会计之友,2010,(5):51-53.
[16]王婷,彭腾腾.汽车制造业作业成本管理的数字化系统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2,34(10):88-90.
论作业成本法论文 篇五
[摘要]
在系统性的成本管理框架下,企业成本管理是结合各作业模块开展的,重新设计了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明确生产作业模块(设计作业+采购作业+生产作业+物流作业+销售作业)、直接辅助作业模块(场地建设作业+设备检修作业+物资供应作业)和生产保障作业模块(材料后勤保障+车间人工保障)三大模块,对间接费用进行明确分摊。为保障成本管理体系的实施,应从成本管理全新理念出发,建立责任中心的控制标准和完善成本管理绩效考评机制,最终实现企业作业成本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
作业成本;成本管理;体系构建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市场逐步融合,给我国企业发展带来全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挑战。各企业为有效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不仅要加强自身经营管理,还要注重企业成本管理,深入挖掘整合企业管理资源,降耗节能,控制企业成本,力求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基于此背景,各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实际市场环境情况,不断尝试构建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改进并完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但是,当前我国成本管理理论尚未构成完整体系,难以有效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亟待改进。笔者以作业成本会计为导向,从企业作业模块精细化工序管理出发,研究企业成本管理体系新设计,优化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理论参考,全面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不断优化企业成本结构,消除企业无效作业成本,发挥企业市场竞争中成本战略积极作用。
二、理论概述
(一)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决策方法和手段而出现。作业成本法在成本动因理论指导下,基于企业基本作业活动对作业工作量进行确认、计量,进而以作业工作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计算成本的有效方法。作业成本法依据企业生产实际工序,严格划分企业独立运作的生产实际工序,明确企业作业模块,结合成本动因理论,明确各工序作业的成本动因,制定各作业模块的目标成本,深度挖掘各项作业模块的成本潜力,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精准信息。
(二)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子体系,通过制定成本管理目标,在成本指挥、控制的基础上,对企业成本进行指挥、控制的管理体系,成本管理体系的基本职能为成本指挥和控制。成本管理体系是以系统管理为导向考虑研究企业成本管理,基于企业成本系统管理规律,对企业成本进行系统性控制,在法律法规适用性要求之上,满足企业管理者、客户等相关方的使用要求,以降低企业成本,持续不断的改进企业成本管理活动,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内在保证,也为企业外部证实成本管理水平。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利于实施企业成本管理,增强员工成本意识,降低企业成本,节约企业资源,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三、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设计
作业成本会计给成本管理带来的启示为:企业成本管理必须结合企业设计阶段、采购阶段、生产阶段、物流阶段、销售阶段的整体过程成本实施全面管理,并且要将各阶段工作目标具体分解至各工作岗位。因此,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设计应以企业管理全过程为基础,结合作业成本会计理论,对各阶段作业活动进行确定后实施的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活动,在成本动因基础上进行各作业成本分配、归集。因此,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重新设计应以作业成本会计为导向进行重新设计和构建。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工序的真实情况,将企业生产作业分割为不同的生产作业工序,明确为生产作业模块(设计作业+采购作业+生产作业+物流作业+销售作业)、直接辅助作业模块(场地建设作业+设备检修作业+物资供应作业)和生产保障作业模块(材料后勤保障+车间人工保障)三大模块,三大模块下又划分为十个作业活动子模块,对间接费用进行明确分摊后,实现作业费用精细化管理,直接反映了企业各生产工序中作业成本的基本信息,为企业成本管理奠定基础,是企业成本考核的依据。
四、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实施保障
(一)更新成本管理理念
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具备全新成本管理理念,在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企业成本管理对象涵括了作业、产品、成本中心、过程、客户等,多元化的成本管理对象思想,大大丰富了企业成本管理内涵,延伸了成本管理范畴,突破传统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内部视角,延伸至企业内部和外部结合的成本管理内涵。传统成本管理理念认为企业作业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开展的活动集合体,而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理念则提出企业作业活动不仅仅是满足客户需求,在作业活动中是以资源的消耗创造更多的价值,那么成本管理目标就不仅仅是降低和控制产品成本,而是基于一定成本消耗水平,实现最大化的综合效益,实现最大化客户价值。作业成本会计导向成本管理理念,要求立足企业作业层面,深入分析作业成本,消除企业不增值作业,降低企业成本消耗,提高作业活动增值效率,力求实现最大化客户价值,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成本信息。
(二)建立责任中心的控制标准
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设计中,作业和成本是对应关系,那么实施成本管理体系就需要结合企业不同作业模块,制定各作业模块的成本责任中心,并制定基于成本责任中心的成本考核标准。在作业成本会计和标准成本有机结合下,实施成本控制管理。第一,在企业各作业模块工序中,作业势必带来资源消耗,那么可以结合作业成本消耗分别从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间接费用角度,对不同作业模块的作业成本进行标准成本管理;第二,企业生产产品的消耗作业工序,决定企业各作业模块工作能力,可叫做“约定作业能力”,相应成本为“约定作业能力成本”。那么可以有机结合成本预算管理和作业成本会计,设定成本管理标准。其中,成本预算管理是在企业制定生产计划时,对作业成本消耗进行的数量描述,是实施企业经营有效管理的依据。企业成本预算管理需要综合考虑生产预算、财务预算和销售预算,在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制定作业弹性成本预算标准,如流程属性标准、时间标准、质量标准和效率标准,其中流程属性标准是以作业成本会计为企业作业流程导向,制定作业流程标准;时间标准是企业各作业执行时间的考察指标;质量标准是在执行各作业模块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作业,杜绝因质量问题重复执行作业造成资源浪费;效率标准是衡量企业作业投入和产出关系的最佳标准。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企业成本管理目标是管控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指明了企业成本管理方向。
(三)完善成本管理绩效考评机制
企业成本管理考核主体包括在企业各作业模块和作业活动成本发生时,具有制定、执行预算成本、目标成本的各工作部门及成本管理中心。企业成本管理过程涉及到企业各作业模块的工序环节、各作业活动中心以及工作员工,因此要考虑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全方位、整体、全面的实施,进而明确成本管理绩效考核权限,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绩效考评机制。第一,从企业作业模块看,企业成本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企业成本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生产作业各模块的实际工序开展的,那么成本管理考核的第一责任主体应该是各作业模块下实际工序的岗位负责人,企业应重点关注和考核各作业工序岗位责任人的成本管理执行情况,确保第一道成本管理的有效管控和实施;第二,从企业作业活动看,要严格把握各作业模块中不同作业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具体细化至各作业成本中心和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在各责任成本中心及工作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企业作业成本会计“模块-作业-岗位”有效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实施作业模块自我监控及相互牵制,严格执行“谁控制+考核谁”,构建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各模块、各作业相互交错、相互监控的成本管理网络。
五、结论
成本管理不仅是企业会计工作员工构建的财务管理体系,更是企业经营管理重要内容。在系统性的成本管理框架下,指出企业成本管理是结合各作业模块开展的,重新设计了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明确生产作业模块(设计作业+采购作业+生产作业+物流作业+销售作业)、直接辅助作业模块(场地建设作业+设备检修作业+物资供应作业)和生产保障作业模块(材料后勤保障+车间人工保障)三大模块,对间接费用进行明确分摊,从成本管理全新理念出发,提出建立责任中心的控制标准和完善成本管理绩效考评机制,最终实现企业作业成本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郭秀慧.作业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研究[J].财经界,2015(7)
[2]赵思怡.作业成本法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5(6)
[3]桂高山.作业成本管理理念下组织内部成本会计探究[J].现代商业,2011(2)
论作业成本法论文 篇六
【摘 要】
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美国、德国等国得到广泛运用并收效显著,然而在我国,作业成本法只是在制造业有所运用,鲜见于商业和服务业。笔者认为,从实用的条件及效果来说,作业成本法更适合于商业企业和服务业,本文对此进行论述,并选择国内一家超市进行模拟操作。通过与传统方法比较,以期引发更多人借鉴,并对改进国内成本管理方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管理会计; 作业成本法; 传统成本法
一、商业企业成本和利润核算上存在的问题
商业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核算一向比较“粗放”。在1992年我国的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之前,商业企业的利润表上只表示当期的营业收入、商品成本和运营成本(或称运营费用,即除商品成本之外的所有成本)。运营成本可能按费用性质分项(工资、水电、差旅费等)列示,但销售收入和商品成本都不分商品类别,运营成本也不分配到各类商品成本上去。其结果是,虽然整个企业当期的净利润是算出来、列在报表上了,如果有需要,也可以从“批零差价”算出各类商品大致的毛利情况,但并不计算各类商品的净利数字。各类商业企业,不论是零售商店还是批发业,也不论经营的是食品、鲜货,还是金属或生产资料,都是如此。这套做法从解放初期沿用到1993年颁发的《》之前,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不但我国的商业企业是这样做,而且外国(美国)也是这样做的,至少从他们的教科书上看,是如此。
20XX年,财政部制定了统一的《》,同时规定在不改变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处理方法,这就给了企业很大的选择余地。然而,我国绝大部分超市至今仍然沿用上述的做法,基本不变。只是由于各超市收银时都凭“条形码”实行电脑化处理,能够很方便地计算出分类商品的销售收入和商品成本,有的超市利用这个条件计算出分类商品的“毛利”,这比上述用“批零差价”粗略计算毛利前进了一步,但是,运营成本仍然是裹成一笔作为“期间费用”,从毛利中扣除,也就是仍然不计算分类商品的净利数字。可以说,虽然改革商业企业成本和利润核算,技术上的.条件已经具备,但从计算净利润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出现突破性的变革。
而在这方面,美国是有所突破的。那就是把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应用到商业企业中。美国这方面的案例介绍①,颇有启发。笔者经努力得到北京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超级市场(以下简称为“A超市”)的合作,用他们的实际数据,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作了一次全面的模拟试算。试算的结果表明,作业成本法在商业企业应用的前途非常广阔,值得进一步探究。
二、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为了解决产品成本被扭曲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最初的对象是制造企业。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制造成本中的间接费用比例成倍增加。在提出作业成本法之前,虽然在教科书上也介绍了按间接费用的动因向生产部门分配的方法,但在实务上往往图方便、采取用一个简单的费率(例如以直接人工为分配基数)向各项产品分配的方法。作业成本法则是把费用归集于“作业”,然后按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进行分配。
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可称之为“作业(activity)”。企业相应地设置了许多部门,分别执行各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或作业。这些部门,按其性质,有不同的称谓。在工业企业,从事基本生产的,称为基本生产车间;从事辅助性生产的(例如动力、运输、机修),称为辅助车间。基本生产车间中,还有生产工段和辅助工段之分,后者从事辅助性的作业,例如设备维修。企业还设置许多科室,分别执行从供应、计划、设计、工艺、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人事、财务、销售等职能②。作业成本法所指的作业,不包括基本生产车间的生产工段所发生的材料和人工消耗,即不包括直接成本部分。作业成本法讨论的,只是基本生产车间的辅助工段、辅助车间、职能科室的消耗,即间接成本部分。作业成本法是要纠正实务上图方便的“大呼隆”地分配间接成本的做法,解决因分配不当而引起的产品成本扭曲问题③。
与工业企业成本和利润核算的现状相比较,商业企业核算方法更迫切需要改革。工业企业虽然有着核算结果不够切合实际的问题,但至少还是按产品核算成本,也按产品分配间接费用。商业企业却没有按各类商品分别计算盈利的传统。如果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找到一个把运营成本合理地分配到各类商品的方法,那就能计算出各类商品的净利率,这对管理当局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包括店铺面积、人力、财力)以谋求更好的盈利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而且由于各类商品的购销是分层次负责的(例如生鲜部设三个组分管海鲜、肉食和面食的销售),而一个职能部门(例如行政部)又对其预算开支负责,所以分类核算成本和利润、分部门考核费用开支,能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责任会计)。
三、A超市运用传统方法和作业法核算成本、利润的比较
(一)A超市的业务概况和机构设置
A超市月销售额近2 000万元,是一家大型综合超市。其经营范围包括生鲜、食品、百货3大类,设3个商品部门分管这3类商品的采购和销售。这3个商品部又各经营3小类商品:生鲜有海鲜、肉食、面类3小类;食品有饮品、包装食品、自制食品3小类;百货有衣帽、家电、生活用品3小类。全店职工500人,其中直接为这3个商品部门工作的是400人,它们占用的店面积为5 000平方米。
除了这三个基本的业务部门外,有一个“市场部”,负责处理逢年过节时各单位向商店集体采购分发职工之需,称为“团购”;还有一个“小吃城”,设在店面旁边。(为简便起见,本文所引A超市的收入、成本和费用,都不把“小吃城”包括在内。)支持性业务包括:1.收货部,负责货物的收、验、退、换,并按促销的需要包扎起来(例如买一箱牛奶送两小包,需要把它们扎在一起),送到三个“商品部”。2.顾客服务部,负责收银(包括把商品装入塑料袋)和为顾客存放手提包。3.行政部,负责与店铺设施有关的维修保洁等一切职能。4.保卫部,负责外部保卫、内部保卫、消防。5.负责人员配置的人事部。6.负责一般行政管理职能的财务部、电脑部、企划部④。图1是该店的组织机构图。
(二)传统方法下的成本和利润核算
在传统方法下,全店的销售收入和商品成本都只算一个总数,运营成本按费用的性质(工资、水电费等)分项列示,一笔从毛利扣除,以计算净利润。详见表1。
自从收银应用“条形码”、实行电脑化以来,销售收入和商品成本能够很容易地做到分类核算,分别计算出各类商品的毛利情况了。但是店铺运营成本仍然没有分割到各类商品的费用中去。表2列示分类计算毛利的结果。
在传统方法下,只知道该超市总的毛利率为8.19%(见表1)。采用“条形码”、电脑化后,从表2可以看出各类商品有不同的毛利率。毛利最高的饮品10.59%和最低的面食3.50%相差很大。这个信息对于商店适当地调整营业重点,是有价值的;还可以按各类商品的销售收入分配运营成本。但这个数字很粗糙,当然不能满足管理上的需要。
在超市实行作业成本法的目的,是要把各部门的费用,采用切合实际的方法,计入9类商品,算出它们比较符合实际的净利数字。
(三)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和利润核算
要把运营中所耗费的各项资源,都直接归集到9类商品的费用上去,是不可能的。需要把耗费的资源,首先归集到部门;然后归集到作业。有的作业可以根据成本记录直接把费用计入各类商品;有的则需要找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从而计算出分配的基数,据以分配。核算过程,就是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过程。这可以分5个步骤来说明。
1.按部门归集费用
费用改按部门归集,在技术上并不困难。职工的工资表原是按部门分别编制、汇总的。水电、保洁、修理都是与维修、保洁有关的费用,应计入行政部。广告、通讯、差旅、印刷、招待都属于全厂支持性服务费用。(生)鲜耗(材),完全是生鲜部的费用。包装材料,按耗用的部门,分别计入生鲜、食品、收货、(顾)客服(务)、团购各部。办公费中一部分是房屋的折旧费,计入行政部;另一部分是文具等消耗,计入全店费用。交通费中大部分是因采购而引起的运输费(分别计入三个商品部),小部分是全店性开支。详见表3。
2.计算出各作业的成
本金额
当一个部门只有一种作业时,该部门发生的费用就是这项作业的费用额。但当一个部门从事多种不同的作业,且这些作业的成本动因不相同时,就需要把这个部门的费用进行分割。也有可能采取追踪记录的方法进行分割,三个商品部的情况就是如此。生鲜部费用从事2种作业(采购和销售),发生4种费用(工资、交通费、包装材料、生鲜耗材)。工资71 000元中,采购人员(明确分工)1 000元,其余100名营业员的工资按在海鲜、肉食、面食三个小组的分布(50、40、10人),分摊于三小类商品。该部门发生的交通费24 000全部属于采购作业,采购作业按订单笔数的比例60%、30%、10%分摊于三小类商品。生鲜耗材10 000元和包装材料30 000元,则按记录分配给三小类商品。三个商品部的费用分割结果见表4。
其他两个商品部门(食品部和百货部)的费用分割,做法相同,只是比例不同(不逐一列示),结果见表5、表6。
收货部有两种作业:一是办理收、验、存、发、退、换;二是为促销方便把商品包扎起来。对发生费用的分割,原则上是能直接记入的直接记入之;消耗的包装材料,记入“包扎”作业;不可能直接记入的人工消耗,则由该主管估测分割。在本例中收货部职工10人,他们共同完成收货和包扎两项作业,没有明确的分工,所以只好由该部负责人估计:耗用于收货和包扎的时间大约分别占60%和40%,所以全部的工资支出7 000元中,收货作业应分摊4 000元,包扎作业分摊3 000元,但包装材料24 000元则应全部归作包扎作业。结果,收货部费用31 000元中,属于收货作业的为4 000元,属于包扎作业的为27 000元。对于收货部和其他各职能部门的费用分摊,需要确定各自的分配基数,详见下节。
3.确定作业成本的分配基数(成本动因)和费用分配率
发生的各作业的成本,需要进一步分配到各成本对象,这可以通过已知的比例关系来确定,上述对生鲜部费用的分配,就是一个实例。但通常的做法则是先确定该作业的成本动因和按该成本动因计算的作业量,进而确定每单位作业量的计费单价,据以向接受作业(服务)的部门、作业或成本对象分配。例如收银部的成本动因应该是收银的笔数,需要算出每笔销售的收银成本,并按发生的各类商品的销售笔数来分配。行政部(和保安部)⑥的职责是维持店面整洁、舒适、安全,发生的费用数额大体上与店面积成比例,“面积”就是“行政、保安服务”作业的成本动因,按各类商品的销售部门所占用的店铺面积来分配其费用。收货部分成收货和打包扎两种作业后,这两个作业分别以收货的笔数和包扎的次数为成本动因;人事部的费用以各商品部的人数为成本动因;店长办公室、电脑部、财务部、企划部的工作,都属于全店的支持性质,其费用应该按销售额分配给各小类商品,所以合并起来,视为一个作业。⑦表7列示了各项作业的费用分配率的计算过程。
4.计算各类商品所消耗的作业量
算得各项作业的费用分配率后,接着需要的是各小类商品消耗的作业数量。
表8所列示各类商品所消耗的作业量,有些是根据记录确定的,例如,根据电脑记录可以确定各小类商品的收银(和为顾客装袋)的笔数⑨;又如,可以根据各类商品销售区域实际占用的面积,把总面积5 000平米分配到9小类商品中去。
5.按分配费率把运营成本分配到各小类商品
用表7所列各项作业的费用分配率,乘以表8各类商品消耗的作业量,可以得到各类商品应分担的店铺运营成本,算出按商品分类的营业利润。详见表9。
四、超市中运用传统成本方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比较及建议
(一)采用作业成本法,才可能计算出各类商品的净利情况,从而帮助企业更合理地利用店面、制订竞争策略
将A超市在传统成本方法下和模拟作业成本法下算得的成本及盈利情况(即营业利润占总收入)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种方法所算得的全店总的净利润率都是2.91%。但是传统方法不将店铺运营成本分割到不同商品中去,只是“一揽子”扣除,算不出各类商品(小类甚至大类)的净利情况。只是在采用了作业成本法之后,才有可能获得各类商品比较确切的净利信息。从表9可以看到,面食、生活用品有些微的亏损,而饮品和海鲜的盈利水平最高。
超市的经营者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下所提供的信息指导定价、促销、采购安排、折扣安排等相关决策。比方说,这家超市新增加了店面积,在分配新增面积时,宜考虑扩大饮品和海鲜组的面积。然而,孤立地根据各类商品的盈利率来制定商品决策,却也未必妥当。例如,减少现在亏损的生活用品,从表面上看盈利性会有所提高,但实际上,当顾客来到超市时,却发现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买不到,就会产生一种该超市货物不全的感觉,使他下一次想买东西时转向其他商品齐全的超市。减少一种商品可能会影响其他商品的销售,这也是超市明明知道有些商品不盈利,但仍然会销售的原因。经营决策相当复杂,当前的成本和利润固然是考虑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
不过,通过作业成本法算出各类商品的净利,确能帮助企业在制定策略时,眼界更加开阔。比方说,一个竞争对手宣布了饮品降价5%,现在A超市通过作业成本法知道饮品净盈利率可以达到6.3%,就不至于对还击竞争对手挑起的降价行为犹豫不决了。
(二)在作业成本法下取得的各类商品的收入、成本和各种运营成本的数据,有助于对各类商品的经营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
从9可以看到,运营成本中最主要的是两项:销售费用和行政保安费用。前者决定于各小组(小类商品)的营业员人数,后者决定于销售各小类商品占用的店面积。10列示了生活用品组和肉食组所获得的销售收入、毛利、净利、销售费、行政保安费对全店总收入、毛利、净利和这两项费用的比例。
从10可以容易地得出一个印象:相对于销售收入和毛利而言,生活用品组占用的店面积和雇用的营业员,都远远多于肉食组。如果到A超市去看一下,两个组占用面积的紧宽、营业员的忙闲,显而易见。但具体的数据,不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是拿不出来的。
(三)有利于贯彻“责任会计”的原则,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在传统成本方法下,各项运营成本都是按费用的“性质”记入相关的项目之下的。换句话说,是以整个企业为“对象”来进行核算的。在作业成本法下,所有的运营成本都要首先追踪记入各个部门;然后再按作业进行分割(或归纳)。各个部门都分别计算其实际费用发生额,可以与计划(预算)数字进行对比、实行控制。这实际上也就是实行了分部门的成本核算和考核,或称之为“责任会计”,各部门都成了“费用中心”或“(人为)利润中心”。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传统方法所不及的。事实上,在多品种企业里,有些产品的实际成本比较高的事实,被传统成本方法所提供的不正确的信息所掩盖。在美国的教材中,对于作业成本法的实际用途,没有说得很清楚,容易被理解为供定价等长期决策的信息而做的“一次性”的估算。笔者对A超市作这一模拟试算,是为了探索有没有可能把作业成本法的原则纳入正规的成本计算制度。要这样做,需要改变成本项目的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原始记录系统。笔者认为,在我国商业和服务业部门推广作业成本法将是大势所趋,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继良先生在《会计研究》、《财会通讯》等杂志发表的相关文章.
[2] 朱海芳.管理会计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0.
[3] 唐.R.汉森,玛丽安.M.莫文,著.王光远,等译.管理会计(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4] 爱德华J.布洛切,康H.陈,托马斯W.林,著.李苹莉,刘全富,译.成本管理——经营控制与管理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注:
①Horgren:Cost Accounting:Management Emphasis 10th ed.
②美国企业对这些机构,统称“部门(department)”,不如我们的明晰。
③这里还涉及产品成本应否包括期间费用的问题。本文不讨论这个问题。
④据我们了解,国内各超市的机构设置,都相类似。
⑤生鲜商品在出售前便已变质所引起的消耗。
⑥在行政上,它们是两个部门,工作性质不相同,只是因为“成本动因”相同,都是店面积,为简便起见,我们把它们合并成一项作业了。当然也可以仍然作为两个作业来处理的。
⑦行政/保安部服务的店面积包括直接营业与非直接营业面积,人事部为全店(包括非直接营业部门)服务,全店性支持作业当然也对非直接营业部门服务。为了避免“交互分配”,这些服务的费用都只分配给直接营业的对象,即9小类商品。
⑧从团购获得的收入及其商品成本,均已分别记入各该类商品的收入和成本。这里只是市场部发生的费用。
⑨各小类商品的销售笔数和为顾客装入塑料袋的笔数,不是一回事。后者分商品类别的笔数难以取得,所以合并成同一个“成本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