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 篇一
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过去的发展中,城市往往占据了大部分的资源,而农村地区则相对较少。这种不平衡的资源配置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贫困和落后。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对滞后。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城乡居民的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城市居民往往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而农村居民则相对较少。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减少城乡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最后,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可以搭建城乡之间的桥梁,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人才流动和文化交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统筹城乡发展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才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 篇二
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农民工就业。农民工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群体,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发展。
其次,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改善农村居民的教育条件,促进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再次,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最后,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统筹城乡发展对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才能够实现农民工就业,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 篇三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和谐社会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是城乡关系的平等和谐,而当前的城乡结构还是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是“不和谐”的。城乡关系的妥善处理,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缩小城乡差别的历史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这项伟大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最广大人民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既解决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又解决为谁发展的问题,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也出现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中国能否在保持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政治的稳定?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否以较小的代价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软着陆”?能否避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本国现代化过程中往往陷入的“现代化断裂?如何最充分最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解决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各种利益进行协调和整合的制度建构,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有一种具有权威解释力、涵盖力、包容力、凝聚力的全社会认同的共同价值观,以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种共同的价值导向。
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作为生产过程基本力量的劳动群众的历史。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根本立场。人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因素,并且把人看作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样的认识并没有错,问题是人在经济发展中是被当作目的,还是被当作工具。旧的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目标取向,因而很容易使人成为一种工具。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体现的是一种根本性的人文关怀。必须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到,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严重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也不利于社会稳定。①农民消费无法启动,目前占总人口70%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不到30%的商品,农民收入无法提高,农村市场启而不动的情况就将延续下去,我国启动内需的政策也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②农村居民的贫困威胁着社会稳定,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人均年收入在1200元钱以下的比例占到2O%,人口总数达到1.8亿,人均年收入在600元以下的比例达到3.23%,人口数近3000万,如此巨大的赤贫人口是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社会不稳定谈不上和谐。
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再走就“三农”抓“三农”的老路子。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不统筹城乡发展,不仅“三农”问题解决不了,城市的很多问题也难以解决,城市也难更好地发展。也正如马克思所说:“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