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中的现象、现相与幻相札记 篇一
康德哲学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重要思想体系,其核心概念包括现象、现相与幻相。现象是指外部世界对我们的感知和经验,而现相则是我们对现象的主观理解和认知。幻相则是指我们对现象的误解或误判。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现象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经验的表达。康德认为,我们无法直接认识外部世界的本质,我们只能通过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他认为,我们的感官和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两个重要渠道。感官提供给我们世界的感知,而理性则帮助我们理解和组织这些感知。康德强调,我们的认识是基于我们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而非对事物本身的直接认识。
现相则是我们对现象的主观理解和认知。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主观的活动,我们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是基于我们的主观经验和观点。不同的人可能会对同一个现象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主观经验和观点。康德认为,我们的理解和解释是基于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背景知识,因此我们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是相对而言的。
然而,康德也提出了幻相的概念。幻相是指我们对现象的误解或误判。我们可能会因为个人偏见、错误的理解或缺乏足够的信息而对现象产生错误的理解和解释。康德认为,幻相是我们对现象的误判,它是我们主观理解和客观现象之间的不一致。康德认为,幻相是我们认识的一个固有问题,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它,但我们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和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来减少它的影响。
综上所述,康德哲学中的现象、现相与幻相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的重要概念。现象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经验,现相是我们对现象的主观理解和认知,而幻相则是我们对现象的误解或误判。我们的认识是基于我们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而幻相是我们主观理解和客观现象之间的不一致。我们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和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来减少幻相的影响。康德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理解他人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康德哲学中的现象、现相与幻相札记 篇二
康德哲学中的现象、现相与幻相是康德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对于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现象是指外部世界对我们的感知和经验。康德认为,我们无法直接认识外部世界的本质,我们只能通过现象来间接认识它。现象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经验的表达,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现相则是我们对现象的主观理解和认知。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主观的活动,我们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是基于我们的主观经验和观点。不同的人可能会对同一个现象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主观经验和观点。
然而,康德也指出了幻相的存在。幻相是指我们对现象的误解或误判。我们可能会因为个人偏见、错误的理解或缺乏足够的信息而对现象产生错误的理解和解释。幻相是我们对现象的误判,它是我们主观理解和客观现象之间的不一致。
康德认为,幻相是我们认识的一个固有问题,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它。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和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来减少幻相的影响。康德提出了批判性哲学的理念,鼓励人们对自己的认识进行批判性反思,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识别和纠正幻相,使我们的认知更加准确和客观。
综上所述,康德哲学中的现象、现相与幻相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的重要概念。现象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经验的表达,现相是我们对现象的主观理解和认知,而幻相则是我们对现象的误解或误判。我们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和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来减少幻相的影响,使我们的认知更加准确和客观。康德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理解他人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康德哲学中的现象、现相与幻相札记 篇三
康德哲学中的现象、现相与幻相札记
责任编辑: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现相;Phenomenon;;;;现相既区分于本体也区分于现象,这个康德用以表达这一区分的术语在他的生涯中曾发生过巨大的变化。在其最早著作,《活力的真正测算》(1747)中,康德习惯性地将现相用以表达一个不可见力的外在显现,就像在这样的命题中表达的:“运动是物体状态的外在现象”(《活力的真正测算》第3节《康德著作全集》卷一,17页)。而这一观点的因素甚至还持续到了批判里,在《论可感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形式及其原则》(1770)中,这个表区分的术语已经从现相表示不可见力或对象的外在显现转变为表示与本体或可理解的对象相对的简单的“感性对象”且只能“通过理性而认识”(《论可感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形式及其原则》第3节)。康德仍然坚持在现相和现象之间有一个区分,用现象这一术语标识“那先于理性之逻辑运用的东西”,而现相表示由现象与理性的对照关系而产生的“诸经验对象”。(《论可感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形式及其原则》第5节,《康德著作全集》卷二,399页)。在这一观点下“现相的”包含“经验以及所有感性认识的规律”(《论可感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形式及其原则》第5节,中译文为“现象的规律”同上)。这一区分继续到了《纯粹理性批判》中,在感性和知性世界中(《纯粹理性批判》A249)以及在感性和知性对象中(《纯粹理性批判》B306)现相区分于本体。相应地,现相区分于现象使其联结了感性和知性认知的法则,用《纯粹理性批判》里的话说就是诸现相是“诸现象就其按照范畴的统一性而被思考为对象”(《纯粹理性批判》A248)。;
幻相;illusion;[Schein];
;;;对于幻相本质的是康德著作的持久论题之一,也是他重新定义形而上学的主要动机,早在1766年的《一位视灵者的梦》中,康德有计划地宣称形而上学是“人类理性的界限”它“排除了幻相和夸大的理性的空洞知识”(《一位视灵者的梦》,《康德著作全集》卷二,371页,原页码354页,后文未找到出处)。在1770年的《论可感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形式及其原则》中也有相似的定位,其中形而上学被认为应从错误的公理和原则中净化出来,那些公理和原则“产生出欺骗理性的原则,在整个形而上学中泛滥成灾”(《论可感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形式及其原则》第24节,《康德著作全集》卷二,423页)。《纯粹理性批判》根据这一主题分成了分析的幻相和辨证的幻相或逻辑的幻相,前者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局限,后者表明了这些局限是如何被理性越界产生超验和虚妄的观念。;
;;;康德对于幻相本质的理解从前批判时期的著作到《纯粹理性批判》有了很大的。在《一位视灵者的梦》中,他将目光聚焦到想象的幻相上,对它他通过与视觉幻相类似的方式加以理解。他在此感兴趣的是这样一种方式,在此方式中“精神预言家们”比如Emanuel;Swdenborg(施魏登贝格)“调换他们的想象的幻相并且将它置于他们自身之外”(《一位视灵者的梦》原页码343页,331页,译自)。幻相作为视觉错误的一种形式的类似观点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仍然流行(第十三节)。并且在《一位视灵者的梦》中对幻相作为可避免的错觉的观点,康德也在他对人类理性有偏见的限度的暗喻中暗示了一种更加基础也更加不可避免的对幻相的人类倾向,因而这个观点不可避免地有利的倾向于“对将来的希望”(《一位视灵者的梦》原页码349页,337页,译自英文)。; 书目:;
1,;;Howard;Caygill,;A;Kant;Dictionary,1995,Blackwell.;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3,;;康德,《康德著作全集》卷一到卷四;李秋零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2005年9月。李译为appearance为“显象”;Phenomenon为“现象”。本文用邓译改。;
4,;;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5,;;郑昕,《康德学述》,商务出版社,1984年8月版。;
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责任编辑:应届毕业生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