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评价 篇一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不仅涉及到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也关系到全球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发展。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并对其进行评价。
首先,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斯密认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这一理论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为后来的贸易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其次,大卫·里卡多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里卡多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比其他国家具有绝对优势,也应该通过贸易来实现双赢。他的理论强调了贸易的互补性和合作性,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第三,赫克歇尔-奥林的产品寿命周期理论和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产品寿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会影响其贸易模式,而新贸易理论则关注了技术变革和规模经济对贸易的影响。这些理论使我们对贸易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然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首先,一些经济学家对自由贸易的效益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可能导致资源不平等分配和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贸易保护主义的崛起也对自由贸易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一些学者认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过于理想化,没有充分考虑到现实中的各种限制和不确定性。贸易摩擦、汇率波动、贸易壁垒等问题都可能对贸易模式和效益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些因素在理论中往往被忽略或简化。
综上所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为贸易自由化和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进一步研究贸易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以更好地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评价 篇三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评价
确切的讲,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在战后产生和发展的,特别是在本世纪60年代有关国际贸易理论的学说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其有代表性的有:技术缺口理论、学习曲线理论、需求结构理论和区域内贸易理论等。本文试图对上述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看看它们是怎样为贸易全球化提供策略依据的。
一、技术缺口理论
比较成本的优势也能从国际间技术水平的高低中产生。基于此经济学家Posner发展了技术缺口理论。他认为,国际间技术的差别会在不同的国家间产生技术缺口,这个“缺口”导致了国家间贸易流的产生。
技术缺口理论还认为,出口往往是从技术领先的国家开始的,这些国家大多是高工资的国家。在企业拥有技术优势时,成本差别对贸易流的走向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当模仿缺口结束后,成本的差别便决定了贸易的流向。因此技术缺口贸易和低成本贸易似乎是对外贸易的两个阶段。从理论上讲,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或者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跳过对外贸易的第二个阶段。但是由于一流人力资源的稀缺和昂贵,要想越过第二个阶段往往困难很大。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缺口理论为我们提供这样的策略思维,那就是,为了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地获得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我们应尽可能地延长模仿缺口,从实践上讲我们应重视技术革新,同时也应考虑到成本的因素,以及进口国市场的大小。
二、学习曲线理论
经济学家Arrow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特别是工艺技术)依赖于这个国家过去生产的产品数量总和。并进一步指出,拥有最大的积聚产品数量的国家通过过去不断的“学习效应”达到最低的成本,因此与较少积聚产品数量的国家相比拥有更好的出口机会。通过比较成本优势这个国家能够成功地出口相应的产品,即使两个国家有相同的资源配置。这个效应越强烈,在模仿缺口存在期间这个国家将拥有越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
国际贸易的学习曲线理论的基本概念是1936年被经济学家Wright在飞机制造的实践中确定的学习曲线。Wright通过实践证明,积聚的产品每翻一番,每架飞机的成本便会有一定程度(例如20%)的下降。但是不同工业部门的“学习效应”是不一样的,具体的学习曲线也因此千差万别。
由于Arrow的学习曲线理论主要通过对制造业“学习过程”的调查得出的,波士顿咨询公司为此在1974年发展了这个理论,认为所有的成本种类,即销售总成本、研究和发展总成本以及其它各类总成本通过经验的积累都有“学习效应”,并将学习曲线改称为经验曲线。实践也证明,不同成本种类的经验曲线也是不同的,直线的和曲线的都有,当然产品越相似其经验曲线的形状也越相似。
对企业经营者来讲,国际贸易的学习曲线理论提供了这样的策略思维,为了能更快地达到经验曲线效应,从企业的内部来讲,成本、生产和技术是关键的因素;从企业外部来讲,经营者也必需考虑到产品市场的大小和潜力。
三、需求结构理论
1961年被经济学家Linder发展的需求结构理论主要是分析自然资源和工业品的出口。Linder对于自然资源对外贸易的解释是依据俄林和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此,需求结构理论仅仅对
工业品对外贸易的解释具有创新意义。Linder在需求结构理论中将对外贸易领域分为潜在的和现存的。对于潜在的出口产品的调查,他认为,产品的国内需求量和这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增长边界对产品的出口潜力有决定作用。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这种产品首先在国内进行生产销售。对此他给出了三个理由:
1.一个企业想满足国外的需求(这个需求在国内还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企业没有关于国外的详细信息。
2.革新和发明通常都与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革新首先是在国内进行的。
3.在生产初期,为了获得有效而便宜的信息交流,在产品的试销过程中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必要的。这在国内是最可能实现的。
如果国内的市场已无潜力可挖,Linder认为企业将把它的活动空间拓展到国外。这个时候企业开始考虑产品应该出口到哪些国家?按照他的观点,潜在的进口国主要是那些同出口国有相似需求结构的国家。并且他将人均收入作为需求结构是否相似的衡量指标。他认为,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工业品潜在的对外贸易越有可能。
除了对潜在的对外贸易分析之外,他也论述了对外贸易的现实领域。他认为,工业品现实的出口将决定于以下因素,其中促进出口的因素有:
1.全球范围内垄断性的产品供应结构;
2.与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相比拥有生产要素采购和加工的优势;
3.与国内外同行相比拥有先进的技术;
4.更好的管理水平;
5.通过大批量生产拥有成本的优势;
下列因素阻碍着出口:
1.缺少对国外市场的了解;
2.高昂的交通费用;
3.贸易的限制;
除此之外,Linder也给出来自现实进口国的决定因素:
1.文化因素,例如,语言和气质的不同;
2.政治因素,例如,政治联盟(欧共体、前法国的殖民地区等)。
需求结构理论指出了许多影响对外贸易的发生的因素,同时也给企业的领导提供许多出口战略思维,比如,要想增加出口,同业垄断地位应是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另外从企业内部来讲,在采购方面、生产方面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管理方面的优势能导致成本的优势及规模经济效应;从企业的外部来讲,国内需求的结构及增长边际、进口国的政治文化、关税及贸易限制也影响着企业出口决策的实施。
四、区域内部贸易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也导致了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因此工业产品的生产条件在各国间也就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模仿效应使得国家之间,特别是各工业国之间的供求结构变得很相似。如果这种发展与实际相符的话,那么传统对外贸易理论所提供的许多解释变量对当今出口战略的实施已失去了策略上的意义。
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经济学家Levitt在1983年提出了一个实现出口的新的解释模型,即区域内部贸易理论。这个理论特别对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发生具有解释意义。区域内部贸易理论试图解释,在国际间供给结构越来越趋向类同的状况下,各国之间的贸易是怎样发生的。
区域贸易理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差异化是贸易产生的原由。国际间产品差异化能通过下列方法达到:
1.产品物理性质和功能的差异,例如,材料的种类、技术设计、质量等;
2.产品美学方面的差异,例如,设计、形状、颜色或者包装等;
3.产品标记的差异,例如,商标及名称;
4.产品其它方面的差异,例如,咨询和售后服务等。
区域内部贸易理论将产品的差异化作为贸易产生的原由。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产品的差异化也是企业获得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有效而重要的手段,对企业国际化策略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当然与技术缺口理论、学习曲线理论以及需求结构理论相比,它对对外贸易发生只提供了一个解释变量,即工艺技术。
小结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个现代化国际贸易理论之外,还有生产地点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能解释许多关于国际贸易产生的行为和现象。
无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还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它们主要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发展起来的。因此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国际贸易理论能充分而全面的解释企业国际化的现象。由于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而多变,在国际化战略的决策时,单个理论能提供的策略指导变得越来越少。当然,尽管单个理论只能从一个侧面提供国际贸易产生的解释变量,但综合不同的国际贸易理论,我们能够从中导出很多有关国际贸易的解释变量。这些变量为企业国际化策略的形成和有效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样一种思维,那就是,一个成功的国际化策略不仅适合于企业的内部而且同时也适合于企业的外部。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