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情物之间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论著作,其中的《物色》篇对于文学创作中的情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文学创作中,情和物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作品的质量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情物之间的关系能够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文学作品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情感的传递与读者产生共鸣。情物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情感提供具象的载体,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一首抒情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伤或喜悦。
其次,情物之间的关系能够塑造作品的氛围和环境。通过对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和氛围能够更加真实地传达给读者。例如,在一部恐怖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恐怖场景的描写和人物的情感反应,将读者带入到紧张恐怖的氛围中,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最后,情物之间的关系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情物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手段,它们之间的互动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例如,在一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与某个特定物品的关系,逐渐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总之,《文心雕龙》中对情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情物关系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情物之间的关系丰富了作品的情感表达,塑造了作品的氛围和环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应当注重情物之间的关系,善于运用情物相互作用的手法,以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篇二:《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情物之间关系的深层意义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论著作,其中的《物色》篇对于文学创作中的情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一篇中,作者从情和物的关系中寻找到了一种深层的意义。
首先,情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在文学创作中,情和物是紧密相连的。作家通过对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感悟和热爱,也传递了一种和谐共生的人生态度。通过情物之间的关系,作家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温暖和谐的世界中。
其次,情物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在文学作品中,情物之间的关系往往不仅仅是表达情感,还包含着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作家传递了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引导着读者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境遇。
最后,情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启发读者的感悟与思考。作品中情物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的互动与变化往往能够带给读者新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情物之间关系的描写和展示,作家引导读者思考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以及背后的深层意义。这种思考和感悟能够引发读者对自己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
总之,《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对情物之间关系的探讨揭示了情物关系的深层意义。情物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表达了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启发了读者的感悟与思考。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应当注重情物之间关系的描写和展示,以创作出更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从《文心雕龙物色》篇分析文学创作中的情物之间的关系论文 篇三
从《文心雕龙物色》篇分析文学创作中的情物之间的关系论文
魏晋以来,随着繁花绿柳、高山丽水等自然秀丽的景物开始大量地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歌创作中,此时期的多位文学理论家也就开始将诗歌评论的眼光投入到了这一类文学创作的情况中。如陆机的《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钟嵘的《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之舞咏”等。这类诗句的小断出现说明了这些文学理论家已自觉地开始运用朴素的唯物观点去探讨自然与文学的关系,但这些观点大多散见于作家们的文章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对文人创作过程中“情物关系”的全而认识,而刘姗则在借鉴和吸取前人的相关观念以及在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得出了更加深入、全而的认识,并在他的旷世杰作《文心雕龙》之中逐一地表达了出来。
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刘姗在首段便感叹:“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嵌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四季更替,应季而变得美丽景物展现在人们眼前,使观景之人深醉其中,心情也跟着摇荡、愉悦。这是因为人们所处的环境中事物的变化容易引起人们情绪的波动,且小同的景物变化也会引发创作者小同的心情变化。随后,刘姗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文学主张,充分肯定了外界景物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这是他对前人理论主张的继承与概括。而文中核心思想是:“是以诗人感物,联类小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知,刘姗已经突破了传统“物感说”中只单方而关注景物对创作者情感激发作用的局限性,认识到了作为受到感发而兴起的情与引起创作者情感变化的客体的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的关系,使“情物关系”的理论体系较之前的文论更为完整详细。
其中,文中的“写气图貌,随物宛转;属采附声,与心徘徊”这句话最能体现刘姗对文学创作中情物关系的理解。气、貌、采、声指创作中出现的客体,它们指的是创作者所感知的自然界的形貌和声色;而写、图、属、附四个方而则指的是作家在创作时的写作手法与表现方式。当自然的风貌被创作家所感知和欣赏,那么作为情感主体的作家自然会有情感波动而产生进行文学创作的想法。然后他们便依循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将自己所感应到的景物的形态、声音等用个人独特地审美体验去表现出来,这时就形成了在文学创作中的“心物交融”的境界。刘姗也表达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情感小是单方向地受到外界景物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这个过程是情与物、心与景的一个双向交流过程,也就是说,出现在创作者的作品中的景物,小仅影响着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在为创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观情感来服务。这种在诗歌创作中的出现的情与物的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也就是刘姗所言的“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下而我们分别就“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两个方而来深析一下它们的内涵:
先说到“随物宛转”,在《庄子,天下篇》中就已提出过相类似的概念,“椎拍翰断,与物宛转”,它是庄子学派对于慎到道术的评语,应被解释为顺物推移而小以主观妄见去随意地篡改自然。而刘姗借此所提出的“随物宛转”融合了“与物宛转”的思想,指的是伴随着外界景物的变化,人的情感会相应地受到触动从而引起种种小同的情感波澜。这句话更是妙在了一个“随”字之上,表明了刘姗要求创作者在表现和描绘自然景物的时候,情感是跟随事物的本来变化而发展的,作家小能任山个人的主观情感需要而去肆意地改变景物的客观表现状态,应该去做到创作时主观需要与客观对象的协调和统一。
再谈到“与心徘徊”,这是配合“随物宛转”这个概念所提出的,它侧重于说明“情物关系”的另一个方而,那就是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在小任意改变外界景物的客观属性的情况下,对客观感受对象的描绘与表现应该符介于创作主体情感表现的真实需要,即要做到心物统一,用创作者的内心去驾驭、表现客观事物。因为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能够表达创作者内心情感要求的外界事物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小同于其他外界事物的,他们在描写这些符介他们情感需求的景物的时会将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客观外物之中,让这些景物在内心深处“徘徊”,从而借这些景物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这也体现了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在文学创作这个审美性的艺术表达活动中所发挥的掌控作用。
总的来说,刘姗所提出的“随物宛转”与“与心徘徊”这两个方而是存在于文学创作的过
程中的两个方而,表现了文学创作中主客观关系的逐渐融合和统一,是刘姗对文学创作中情物关系的核心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