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师德教育的论文 篇一: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师德意识
小学的师德教育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引导,旨在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本文将从教师的自身修养、教育方式和师生关系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师德意识。
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作为小学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教师应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尊重学生,尊重家长,尊重同事,尊重自己的职业。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提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次,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小学生的成长阶段特点是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采用多种教育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师德,培养他们的良好师德意识。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最后,教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理解、关爱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发展,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共同关心和培养学生的师德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的师德教育需要教师在自身修养、教育方式和师生关系等方面下功夫。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意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小学的师德教育的论文 篇二:构建小学的师德教育体系
小学的师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师德教育体系。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育资源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小学的师德教育体系。
首先,课程设置是构建师德教育体系的基础。学校应在课程中融入师德教育内容,使师德教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师德教育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学习如何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自己的师德意识。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师德教育活动,如主题讲座、校园德育活动等,丰富师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其次,教育资源是构建师德教育体系的保障。学校应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师德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师作为师德教育的主体,需要得到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师德意识和教育水平。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师德教育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最后,考核评价是构建师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可以用于教师的职称评聘、奖惩制度等方面,激励教师提高师德意识和教育水平。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学生和家长参与师德评估的机制,充分了解教师的师德表现,增强师生家长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综上所述,构建小学的师德教育体系需要从课程设置、教育资源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下功夫。只有建立完善的师德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师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小学的师德教育的论文 篇三
关于小学的师德教育的论文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二者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对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只有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而言,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背影下,教学质量是显性的效益,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重智育、轻小学德育教育的现实。近年来,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评估与督查体系,督导流于形式,评价缺乏依据。在学校层面,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普遍缺乏明确的工作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人员保障,教育的实效性与学生复杂多元的思想状态和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学生个人品德和心理问题所次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和师生矛盾也比较突出。在独生子女时代,学生心理发展正呈现着一种独特的群体特征,面对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现状,社会主流价值观得到冲击,如何引导学生培育良好的心态、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
二、正确把握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孟子说,“心庄则体舒”,“尊德乐义,可以嚣嚣矣”。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准确理解、认同品德教育和道德
教育,使小学德育教育产生内化功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构成,也是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我们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方法以灌输和说教为主,过分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的要求,这种方式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转变小学德育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和内化作用,运用心理咨询、角色扮演、沟通分析等心理辅导方法,逐渐改变学生的认知行为,不断了解学生个性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才会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增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小学德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导向作用。小学德育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思想和心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学生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学生会以心理失衡的状态出现,而这些问题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心理问题,它往往与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障碍,提高某一方面的心理素质,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他们的态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会起到推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三、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首先,要促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融合。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要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调动身心潜能,促进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在小学德育教育方法中,也要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过去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模式,通过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使他们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自己选择、判断、领悟和调适,从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其次,要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一要整合教师资源。要通过校本培训,使每个教师掌握基本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方法和心理学常识,确保各学科教师既能胜任学科教学,胜任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成为学校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在班级管理与学生工作中自觉渗透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二是整合课程资源。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几场体验活动和辅导报告,必须渗透到教育全过程和各方面。新课程实施以后,各科教材中都蕴藏不少的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和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教育情景,教师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态度、积极情感和积极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