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类的毕业论文 篇一
标题:伦理学与道德选择
摘要:本文探讨伦理学与道德选择的关系。伦理学作为研究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学科,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然后探讨了道德选择的本质和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进行道德选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伦理学,道德选择,原则,价值观
正文:
引言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学科,它旨在帮助人们理解道德问题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道德选择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时,个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做出的决策。而伦理学提供了一种思考道德问题和解决道德困境的方法。
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好的和正确的生活方式。它探讨了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起源、性质和适用性。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伦理理论、伦理实证研究和伦理应用研究。伦理理论研究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观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伦理学的各种流派和学说。伦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人们在具体情境下的道德决策和行为。伦理应用研究则是将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应用到具体领域和实际问题中。
道德选择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道德选择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道德困境时,个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做出的决策。道德选择的本质包括了道德判断和行动两个方面。道德判断是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的认识和评价,而道德行动则是指个体在道德困境中做出的具体行为。道德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道德观念、个人价值观、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等。个体的道德观念和个人价值观会影响他们对于道德问题的认识和评价,而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则会对个体的道德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进行道德选择的建议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道德困境和选择。为了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个体可以遵循以下几点建议。首先,个体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其次,个体应该尽量避免道德困境的发生,通过规避一些可能导致道德冲突的情境和关系。最后,个体可以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交流来获得更多的道德观点和思考方式。
结论
伦理学作为研究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学科,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道德选择是个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在道德困境中做出的决策,它的本质包括了道德判断和行动两个方面。道德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道德观念、个人价值观、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等。为了在现代社会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个体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教育和修养,避免道德困境的发生,并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哲学类的毕业论文 篇二
标题:存在主义与人的自由意志
摘要:本文探讨存在主义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体选择的重要性。本文首先介绍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然后探讨了人的自由意志的本质和限制条件,最后提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自由意志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存在主义,自由意志,个体选择
正文:
引言
存在主义是20世纪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体选择的重要性。在存在主义的观点中,个体的自由意志是构建个体身份和意义的基础。本文将探讨存在主义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自由意志。
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
存在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体自由意志和选择的哲学思潮。它认为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个体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和意义。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存在优先于本质、自由意志和责任、孤独和无意义存在等。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选择的重要性,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创造自己的价值观和意义。
人的自由意志的本质和限制条件
人的自由意志是指个体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动和决策。自由意志的本质包括了自主性、选择性和责任性。自主性指个体有能力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动,选择性指个体可以在多个选项中进行选择,而责任性则指个体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承担责任。然而,人的自由意志也受到一些限制条件的制约,如社会和文化环境、生物和心理因素以及道德和法律规范等。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自由意志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和困境。为了实现自由意志,个体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个体应该加强自身的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做出相应的选择。其次,个体应该关注社会和文化环境对自由意志的影响,积极参与社会和文化变革,争取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最后,个体应该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益,并在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中考虑到他人的利益。
结论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选择的重要性,认为个体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和意义。人的自由意志是个体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动和决策的能力。实现自由意志需要个体加强自身的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关注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并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可以通过这些思考和行动来实现自由意志。
哲学类的毕业论文 篇三
哲学类的毕业论文
哲学不是超乎于人类世界之外的遐想,它总是深切地关注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大都对人类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接下来是小编带来的哲学类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人的“生存”与“生活”的矛盾是人类存在的一对根本性矛盾,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类的“生活”方式同动物式的“生存”方式区别开来。文章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内涵,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二者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的异化活动下的“生存”与“生活”的转变与出路。
【关键词】生存;生活;马克思主义;异化
哲学不是超乎于人类世界之外的遐想,它总是深切地关注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大都对人类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他们苦苦探索着人类的存在方式,寻找着人们生活的意义及价值。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是一种最为矛盾性的存在,人类既与其他物种一样自然而然地生物性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又是能够自我意识、自我改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有人类特殊性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
一、哲学视域下的“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内涵
“生存”,是指动物(包括人)本能地无意识地去适应环境来维持其生存的生命活动,是一种纯粹性的自然反映。古希腊先哲柏拉图曾对其门徒说:“人就是没有羽毛的两条腿动物。”强调了人的动物性与自然属性。近代法国哲学家拉美特里在其名著《人是机器》中提出:“人归根结底却是一些动物和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人的身体是一架钟表,不过这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极其巧妙的钟表。心脏是什么?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人的欲望、快乐、爱情、痛苦等等都是受到机械规律支配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多几个齿轮,多几根弹簧而已。”指出了人的动物性和机械性。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也说道:“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表明了人与动物一样也具有生理层面的自然反映。动物式的“生存”活动是没有意识的生命适应行为,它们依据与生俱来的本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因此动物可以说是一种“自然性”、“自在性”的存在。“生活”,是指人类有意识地认识自我与世界、改造自我与世界以及能动地从事物质生产的生命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超越本能的反映。“生活”是人类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同动物的存在是相区别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就曾用神话的方式说明了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在于人类拥有技术和智慧,他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该命题虽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但却肯定了人的思维的能动性,有别于动物的本能式反映。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还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明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即“人是理性的动物。”动物是没有理性的,它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出于本能的感性,人类自身虽并不完全排除了本能的感性,但却可以能动地发挥着自己的理性,凭借自己的意识和意志去“生活”。人类特有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创造行为,人类依据自己的意识与理性从事着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与改造着自己和世界,因此人类可以说是一种“自觉性”、“自为性”的存在。人类的生命是“生存”与“生活”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存在方式,是自在自为的双重存在。人类既服从着宇宙的规律、以大自然所赋予的本能去适应自然,又以后天发展起来的意识在实践中去实现着理想、改造着世界、刷新着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生存”与“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的主题从宇宙本体转向了人类世界,它寻求着把握人类世界的根据,探索着人类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性地运用了实践的观点去把握人类世界,指出了人类的生命活动是用实践的方式去创造有意义的“生活”活动,而不单纯是动物式的无意义的“生存”活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代表霍布斯认为人是一种“自然物体”,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而生活,这种本性不仅包括本能,也包括“自然情欲”(如自我保存、趋利避害等);以费尔巴哈为典型代表的人本唯物主义流派虽强调人的作用、人的情感、人的意志、人的精神、人的理性,但强调的却是抽象的人、非现实的人。马克思批评这些旧唯物主义只是从纯客观的角度去把握世界,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见物不见人”的、忽视人的主体地位的观点。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篇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摒弃了前人观点中的错误因子,开创性地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和人类世界都需要从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和把握。实践活动使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把自然对象成为客体,使之成为“属人的自然”;另外,
人类还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突破本能的“生存”反映,创造有意识、有目的的“生活”方式。首先,“生存”与“生活”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生命活动同样具有“生存”的层面,“生存”是“生活”的基础。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管仲曾提出著名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本能生存需求对高层次道德意识的基础性作用。无独有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其次,“生存”与“生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实践则使人类的生命活动从“生存”上升到了“生活”。动物只是本能地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命活动,而人类却能按照双重尺度去改变世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任何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因此,动物式的“生存”是适应自然的一代又一代的种族复制,是非历史性的存在,而人类“生活”则是通过自我意识用实践改变世界的历史性的存在。三、人的异化活动下的“生存”与“生活”
有意识的、能动的生命活动把动物单一化的“生存”模式与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区分开来,然而伴随着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的能动性却遭到了异己力量的的奴役,使人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甚至非人的状态之中。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是人类通过劳动所得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支配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后的法兰克福学派知名哲学家马尔库塞也曾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单向度的人”,认为在当代工业社会的极权下,人们丧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在当代工业社会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分工和生存竞争下,人类不同程度的被“扩大了的生产力”所制约,丧失了其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性,人类的种种能动性与创造性得不到机会激发或生成,其生命活动也逐渐沦为了同动物一般的单一机械式的“生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层次,提出人要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之上,才能去实现较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则把人的精神分为了四个境界,认为人在超越了本能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之后,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而今,在社会巨大竞争和强制分工的压力下,人类或多或少地遭到了异己力量的控制,许多人的低层次需求和境界尚得不到满足,其创造性和能动性无法被激发出来,陷入了只“生存”、不“生活”的僵局。因此,人类必须消除人的异化状态,摆脱异己力量的奴役,达到马恩设想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脱离动物界的“|生存”世界,进入人类的“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2]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11月.
[3]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4]李培湘.人的哲学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6]陈立影.回归生活世界理论研究[J].世纪桥,2010年第17期.
[8]梁永艺.马克思的人的异化思想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