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实用6篇】

时间:2018-03-02 07:28: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儒家强调的是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思想对于塑造和培养公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强调的是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利己主义盛行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爱、诚信、忠恕等价值观,旨在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这种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塑造健康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人们才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其次,儒家人文教育思想注重的是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儒家认为个人应该以社会利益为重,强调的是个体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共处。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人们往往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忽视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提倡个体为社会作出贡献。只有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才能在社会中发挥正面的作用,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最后,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强调的是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和行动。儒家强调的是通过实践来培养和提高个体的道德品质。只有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对于道德伦理的讨论充斥于纸上谈兵,缺少实际行动。而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实践导向,提醒我们要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总之,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儒家思想有助于塑造健康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倡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有助于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此外,儒家思想注重实践和行动,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提醒人们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些都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篇二: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儒家思想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和技术能力,而忽视了人的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发展。儒家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的是人的道德、智慧和情感等方面的培养。只有使每个人都能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其次,儒家人文教育思想注重的是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儒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稳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然而,在现代社会,家庭价值受到了冲击,家庭关系日益紧张。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提倡家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只有通过强化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才能够构建和谐的社会。

最后,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强调的是社会和谐与公平。儒家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崇的是仁心仁义、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由于利益分配不公和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儒家思想提供了一种解决社会矛盾的思路,即通过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实现社会和谐与公平。只有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与关爱,才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综上所述,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通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同时,通过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儒家思想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最后,通过强调社会和谐与公平,儒家思想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传承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将其发扬光大,为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

浅谈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篇三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伦理性特征。儒家文化关注人的心性、情欲、修养、境界、生死和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本质上是以家族伦理为核心、以伦理教化为特征的道德哲学,强调以 仁、义、礼、智、信、孝、忠、勇等伦理思想为核心价值观,提出 仁者爱人、忠恕之道、见利思义、以诚待人、孝亲为大、和而不同、天理人欲等道德规范。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挖掘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儒家文化倡导的 仁、义、礼、智、信、孝、忠、勇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远古时代的社会人文教化。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从而培育最原始、最朴素的团结合作精神。他们没有个人的私心杂念,大家齐心协力去战胜自然和凶猛的野兽,以求生存。同时,年长者对年轻人的言传身教,体现了原始社会的人文关怀,培育了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 仁、义、礼、智、信、孝、忠、勇等,强调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人文教育思想。

  (一) 儒家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道德准则,体现了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核心价值观孔子以 仁作为人文教化的核心内容,提出 仁者爱人的主张。在道德实践中要求人们努力做到 克己复礼,提倡 礼的教育与 仁的精神结合起来,认为只有心中有仁德,才能真正遵守礼仪制度,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因此,孔子说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 推己及人的人文教育思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映了 尽己达人的道德境界。在个体道德实践中,孔子强调要以 仁的教化思想来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 礼的规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实现诚信友善的目标。孟子从人性本善出发,认为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他主张通过激发人内在的善性,对民众进行教化,使民众明人伦,树德立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荀子从性本恶出发,提出 隆礼重法的主张。他认为,只有用 礼仪来疏导和控制人不合理的欲望,用刑法来惩治人不合 礼仪的行为,才能实现社会人文教化的目的。

  (二) 儒家以义导利,以理制欲,体现了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核心价值观孔子主张 以义导利,强调在符合道义的前提下获利,不能违背道义去追求利。孟子以 义显示人的 至善,只要人能做到 以义导利,就能实现自身的道德价值。孟子说: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人们做任何事都要考虑是否符合 义,而不能为利所困。在义利关系上,董仲舒认为以义养心比以利养身更重要。宋代程颢和程颐提出 重义轻利,义利兼顾的主张,他们已认识到义利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程颐说: 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无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与不当为,便是命在其中也。众人都习惯于趋利避害,而圣人是以义来决定当为与不当为。众人只看到不利,而看不到义,因此虽善于趋利避害,而终有害; 圣人是以义为先,不趋利避害,而终无害。因此,在教化中要从人心入手,端正人的心机,才能以 义去克制人的利心。他强调,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重义轻利,那么人人都可以得到利; 反之,如果人人都重利轻义,那么最终人人都会失去利。

  (三) 儒家以天下为己任,以苍生为己念,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强调修身与治国的密切关系。只有先修身,才能做到以天下为己任,以苍生为己念,才能在做人做事中坚持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才能不徇私利、大公无私。《礼记大学》中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儒家文化强调修身的最终目的是平天下。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必须先修身。只有个人身心修好了,才能实现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儒家人文教育思想既重视个人的修身正心,又重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三、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与践行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上,体现在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为人处世上,体现在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爱国爱民上。儒家人文教育思想提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以 仁、义、礼、智、信、孝、忠、勇为主要内容,强调 以仁为本、以礼为则、以义导利、以理制欲,因此,对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的高尚品德,培育学生的理想人格,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要引导家长运用儒家文化的精华来教育孩子,以儒家倡导的孝道思想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孝敬长辈的心理品质,具有 温、良、恭、俭、让的品德,从小培育孩子健康、积极的人文情怀,在家庭中营造弘扬儒家优秀文化的教育氛围,形成良好的家风,以培育孩子爱国爱人的思想感情。学校教育方面,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教导低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常用汉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通过诵读儒家经典著作,培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情感;通过学习儒家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小学低年级主要培养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的亲切感,开展启蒙教育。小学高年级要引导学生诵读儒家经典著作,进一步理解儒家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观,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提高对儒家优秀文化的感受力。

  在中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儒家优秀文化经典作品,进一步学习传统礼仪,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来修身律己,使学生养成诚信友善和豁达乐观的内在品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认同度,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正确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辩证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在大学阶段,学校要以儒家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重视个人私德和社会公德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尊严、名誉、诚信、守法等个人品质的社会价值。社会教育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社会资源,以儒家倡导的以和为贵、诚信友善为核心价值观,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内容,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教育氛围,使学生深刻理解个人发展、他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重要性,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谈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篇四

  摘要: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文化中,儒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文化主体之一。它具有深邃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教育意义及对后世的思想影响两方面作一简单梳理,从而为现代教育思想提供参考。

  关键词:

儒家;孔子;教育意义;思想影响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剧烈动荡时期,孔子希望恢复周朝以礼为准则的社会制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实现“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才能实现仁。随后,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主张“制民之产”,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提倡重义轻利。其后,荀子发展了孔孟的儒学思想,在他看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后天学习,凡人皆可成为圣贤……先秦儒家代表人物提出的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此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从此经学成为显学,儒学成为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其后各个朝代,儒家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思想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一、儒家思想的教育意义

  孔子不仅是伟大政治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他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多闻阙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下面选取三方面来谈儒家文化对后世的教育意义。

  1、“有教无类”。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的学生都可不必顾虑家世出身。有志于学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知识,从而为君主服务。我们可从《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略窥孔子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平素如何教诲弟子。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很多家境贫寒但学问富足的弟子。

  2、因材施教。古人云“性相近,习相远”,孔子做到了对每个学生的个人、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施以不同教育,子曰:“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师也过,商也不及”、“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孔子能做到对三千弟子的情况熟悉了解并施以教育,实在令后人钦佩。

  3、启发式教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首次提出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论语》中可见,他对学生谦恭和善,善于由浅及深地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易于明理,受益匪浅。

  二、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思想影响

  1、“中庸文化”。“中庸”主要是强调“善”。“中”乃适合,“庸”乃按照适宜方式做事。“中庸精神”指的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这对我们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2、强调“知行”结合,注重实践。强调知行合一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孔子要求人们应“言行一致”,强调“力行”,坚持“言必行,行必果”。子曰:“君子学以致其道”,“行以达其道”,“力行近乎仁”。朱熹也十分重视“力行”,朱子曰:“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就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强调实践。

  3、“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家学者强调正确的“义利”观。当生命和道义二者之间不可兼得的时候,儒家选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闻道”、“行道”。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儒家学者认为闻道、行道才能体现人生价值。儒家学者是把“仁”和“礼”作为了道德行为的最基本范围和最高准则成为人生的终极追求目标。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不要求仁人志士“闻道”“行道”,实现自身的价值。

  5、“忠孝”。孝于父母,忠于朝廷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直以来遵循的原则。儒家要求孝顺父母、忠君爱国。孔子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提倡大家“入则孝,出则悌”,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长幼有序。以“孝悌”的原则推广至国家,便是要忠君爱国。同时,对待周围的人事要“忠恕”,这便是为“仁”之道。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不器”。子曰:“君子不器。”这指的是君子不能像器物那样,隅于一技一能,只能发挥一种作用。儒家认为,君子应该追求大道,而不能拘泥于一技一能之“小道”。小道虽有可观者,然君子所不为也。“君子不器”是要求人们要“游于艺”、“通于艺”,由“器”上升到“不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道。

  7、“慎独”、诚信。“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郑玄的解释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其实,“慎独”即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言论和行为,始终保持道德的操守,独善其身。荀子则将“慎独”与“诚”联系起来。不诚则不独。这便提出诚信的要求。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也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纽带,儒家的“诚信”观不仅是立人之本,也是立国之本。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的确我是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当今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时代,为了创建适合于新的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仅应当总结工业文明时代教训,而且应当从古典的农业文明中去吸取人类生存的智慧。儒家思想固然有局限性,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在当今社会合理运用,发挥其合理的教育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12.2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10.1

  [3]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7.1

  [4]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2

浅谈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篇五

  【摘要】

春秋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所争鸣的实际内容或者社会焦点,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还涉及道德、艺术、哲学、逻辑学等,可谓百花齐放。其中儒道两家的思想就是先秦思想领域的两朵瑰丽的奇葩。

  儒家主张尊师重教,政教合一,学而优则仕,施行仁政的思想。道家主张遵循自然,追求自由,无为而治。两者的思想领域有着明显的差异,只有取长补短、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才能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社会建设中。

  【关键词】

儒家、道家、德教、仁政、智育、无为而治、自然。

  儒家思想:尊师重教是儒家学派的优良传统。

  以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先秦教育家们的丰富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篇文章中,我将汲取儒、道两家之精华,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1)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政治为教育提供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特征:富而后教,“孔子‘适卫’,冉有驾车,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由此可见孔子“富而后教”的基本教育理念,他认为“庶之”、“富之”、“教之”共同购成立国安邦三要素。三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礼记·学记》)。人是社会的主题,所以要从整体上改变和提升社会风气,必须从每一个个体的人的教育感化入手,所以儒家提倡“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孔门私学之中弟子品类不一,就分布地区而言,其弟子来自不同国度,就社会阶层而言,其弟子成分复杂,所以孔子本人就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坚定实践者。“有教无类”是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体现,爱之则教之,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是儒家的基本教育观念。“有教无类”是以儒家人性观念为依据的,儒家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所有贵贱、庶鄙、族类之别,但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

  儒家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所处的整体环境对人的整体性格、道德观念及能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有什么样的风俗环境,就会使人形成什么样的习性。基于这种考虑,儒家提出“三慎”主张。所谓“三慎”,即:择居慎,择业慎,择友慎。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政教合一教育思想的集中表现。首先,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政治人才是儒家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其次,并非所有学习的人都可以做官,学习成绩优异是做官的必要条件。

  2)德教优先。以德育为主体,将知识教育与教育过程德行化,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是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是儒家教育哲学的突出特点。以“四教”——文、行、忠、信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所编纂的《诗》、《书》、《礼》、《乐》、《春秋》、《易》,皆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教科书,都是施行德育的教材,逐渐形成了儒家“明人伦”重“四德(仁、义、理、智)”的德育体系。由于国家在政治上倡导“为政以德”、施行仁政,所以教育落实到主体的人本身提倡“为己”之学,以追求道德价值的实现。

  3)重视智育。敏而好学,学习知识主要是一个主体自觉的过程所以儒家主张学者必须端正学习态度,以成就真才实学。“好学近乎仁”,认为人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够成就理想人格。“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对儒家知识教育方法论的系统总结。

  道家思想: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但其最基本的精神在于“自然”二字。

  1)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其真正旨意在于要求人顺应“自然之道”,返璞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道家认为“自然”是“道”及一切万物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2)古典人道主义,其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表现为对人的个体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等都不过是束缚人、奴役人的樊篱。其谢绝楚王的千金之聘、宰相之位,还把国相的尊位比为“腐鼠”,“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充分肯定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保持自由。

  3)无为主义。从天道自然到“无违”自然。老子说:“道常无为”,“无为”是道的一种“上德”,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无为”是一种“君道”。道家无为主义实质上首先是一种安邦治国的策略政策,君王要治理国家,其“上德”就是应该效法和顺应自然,达到“无为而治”,只要“君无为”,人民就可以“自化”、“自朴”。

  4)“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知进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不为。

  从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中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的明显的甚至是完全相互对立的差异:

  其一,儒家尊师重教,主张“学而优则仕”,提倡平民通过良好的教育,参与国家政治。“不仕无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就是说“学而优”必“仕”,否则就是违背道义。对于道家而言,更注重的是对人的个体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其最大的理想就是主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这种自然主义理想,在天就是自生自成的自然;在人就是小国寡民的淳朴社会;在个人就是淳朴自由的真人赤子;在政治就是不是强权也不行仁政的无为而治。道家认为现实社会的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等都不过是束缚人、奴役人的樊篱。

  其二,儒家重视德育,“《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史记·史太公自序》),有力说明了儒家对德育的重视及德育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而在道家当时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礼崩乐坏”的时代,反对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反对采用任何具体的社会改革理论和方案,追求向自然状态复归的“无为主义”。

  其三,丛治国之道方面讲,儒家倡导“为政以德”、“以德服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儒家认为以道德去教育、引导民众,才是治本,才能真正形成稳固和谐的社会政治秩序。而道家思想主张君王要治理国家,其“上德”就是应该效法和顺应自然,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达到“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从中国历史看来,儒家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影响十分巨大,在中国形成了重视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学而优则仕”在中国社会千百年来,起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导向作用,成为知识分子积极向学的巨大推动力。与此同时,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一个内在意蕴是要批判和反省有文明进步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分离的现象,寻找一种人与自然重新契合的生存方式,教导我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秩序,回归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因此两者各有侧重、各有短长,只有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长期延绵不绝,汇合成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滔滔大江。

  参考文献:

  1、《先秦哲学》 曾仕礼 编著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2、《老子哲学研究》 朱晓鹏 编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2009年12月第一版

 

 3、《儒家哲学研究》 邵文明 刘 辉 王永平 编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一版

浅谈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篇六

  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与碰撞,因此高校需要高度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的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将儒家传统道德观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而成长为高素质型人才,给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是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着多种教育理念与精神。因此,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儒家伦理道德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

  在教学目标方面,儒家选择以“君子”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这种目标的本质是要求道德与知识在同一水平上的。而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也是重视道德与知识的培育。在教学内容方面,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道德教育。儒家所提出的“忠君爱国”思想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谋而合。另外,儒家伦理道德观在中国经历过几千年的传承,其已经深深的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待人接物的处事原则。当代大学生就是在这浓厚的儒家氛围中成长的,高校学术对于儒家思想都有一定的认知与肯定。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儒家伦理道德观是十分可行的。

  2.儒家伦理道德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1注重思政教育的结合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首次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即为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孟子的“兼中则衡”同时也要求了教学者要客观、细致、全面的看待问题,要主义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因此,高校要根据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充分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优势,将儒家伦理道德观渗入到高校思政教育教材。将我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儒家伦理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互相补充,互相吸收,这样不单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了解儒家伦理道德观,同时还有利用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传承。

  2.2构建良好的高校教育环境

  儒家一向重视学习者的客观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之?”孔子认为,只有居住在仁德的地方才能有利于学习。又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再一次证明了教育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环境会给教育活动,教学质量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的过程中,也必须重视高校的教育环境。高校的基础设施是进行高等教育基础。高校中是否具备和谐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建筑设施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形象以及学生对高校的影响。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单单是高校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进行环境育人的需求。建立完善的校园环境制度。重视内部管理工作,形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让学生能够增强道德意识,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深入,带领高校的校园文化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3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十分受用,一直被沿用至今。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针对不同的学习者,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孟子的“教亦多术”原则也体现了教导人的多种教育方式。而在目前网络媒体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高校应该将这一传播平台重视起来,在网络平台上鼓励大学生能够自主的认知、接受儒家文化,t步丰富大学生的思维修养。首先,高校可以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开始,其内容主题主要是紧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教育,密切结合当前时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次,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便捷性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例如,可以丰富网络资源,吸引大学生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又例如,可以在网站中添加有关于儒家经典人物或名言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的认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伦理道德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需要深入的挖掘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升自我的修养与素质,改善高校教师与学生的道德水平,还能够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实用途径。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结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于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存在一定的创新意义。

浅谈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